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藏國》第1168章 內衛之憂
   第1168章 內衛之憂
  朝廷重返長安嚴格說不能叫遷都,長安和洛陽都是都城,張太后發布的詔書上說得很清楚,長安已解決了糧食不足的困境,朝廷決定返回長安,結束了洛陽臨時過渡,同時扶送先帝靈柩回關中。

  回長安叫做返回,洛陽只是糧食不足,臨時過渡。

  第一批出發的是各種物資,去年從長安遠來的大量物資都還沒有開箱,又直接搬上船運回去了。

  除糧食和軍資外,其他各類物資都要搬運去長安,基本上都走水路,這次使用了三千多艘大型皮筏子以及兩千艘船隻。

  走陸路返回長安的主要是軍隊,李鄴任命衛伯玉為洛陽留守,率軍三萬坐鎮洛陽。

  第二批出發的便是朝廷高官和他們的家眷,他們的私人財物也隨行,基本上兩家人拚一艘兩千石客船,或者一家獨坐一艘千石客船。

  包括張太后、天子、皇族宗室、政事堂高官、各部五品以上官員等等共一千余人。

  當然,李鄴也是第二批同行。

  船隊從洛陽出發,先走洛水,向東前往鞏縣進入黃河,再折道向西航行,浩浩蕩蕩的船隊延綿近百裡,聲勢浩大。

  崔渙和裴冕兩家人同坐一艘兩千石船,兩人都曾經是相國,現在都不是了,崔渙出任諫議大夫,主管諫院,裴冕出任國子監祭酒,相當於教育部長。

  這天中午,兩人在船上飲酒吃飯,高官當然比較舒適,小桌放在窗邊,兩人相對而坐,一邊喝酒,一邊欣賞黃河岸邊景色。

  “這次政事堂改革,普遍評價都很高,崔兄怎麽看?”裴旻端著酒杯問道。

  崔渙欣然道:“我也覺得很不錯,比如設專相,改變了過去每個人都要執政事筆,每個人都要掌控全局,感覺很重複,也沒有必要,完全是架空了右相。

  現在是每個輔相各管一塊,隻對自己職權范圍的事情負責,這樣就能把事情做好做細。

  還有白虎堂,我覺得更是神來一筆,把每個人的職權都規范了,什麽事情該誰做,那個級別負責什麽,改變了從前權職不分的混亂局面。

  更重要是,它用制度限制了君權,明確了君權和相權,這可是大唐開國以來最厲害的手段,監國居然給自己限權,這個心胸,恐怕也只有太宗皇帝能做到了。”

  裴旻點點頭,“這其實就是監國吸取了閹黨專權的教訓,天子管得太多,自己又沒有那麽多精力,自然就把很多處置奏折的權力交給了宦官近侍,不管是太上皇,還是先帝都是這個問題,天子管天子的事,宰相管宰相的事,尚書管尚書的事,大家各司其職,各行其道,朝政就順暢了,這個白虎堂制度確實是神來之筆,不過你還是小看了監國,他在一方面放權,卻又在另一方面集權了。”

  “賢弟指的是什麽?”崔渙不解問道。

  “內衛!”

  裴旻緩緩道:“內衛肯定不會解散,這不就是監視大家嗎?”

  崔渙搖搖頭,“賢弟有點誤會了,監國上次專門給大家說了這件事,內衛不是閹黨的梅花衛,內衛的職責絕不是監視高官,也不是監視地方官,更不是監視百姓,從成立開始就不是。

  內衛從來是對事不對人,內衛首先是打擊犯罪,比如流竄各地的盜匪,如朝廷嚴禁私人鑄錢,但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就是打擊不力,以後還有朝廷專賣鹽鐵,還有櫃坊各種票據,會被仿冒,很多大案現在光靠地方官府很難管控,必須由朝廷內衛出手。

  監國還提到一件重要事情,那就是防范技術外流,像我們製瓷技術,養蠶製絲技術,紡織技術,種茶製茶技術,還有冶鐵技術,造船技術,火藥火器技術,這些先進技術一旦被胡人學走,輕則影響大唐的貿易,重則會威脅到大唐的安全。
    最現實就是吐蕃,文成公主給吐蕃帶去了多少先進技術,最後呢?教訓深刻啊!

  所以大家都認為監國說得有道理,內衛確實有保留的必要。”

  裴冕有點慚愧,他以為內衛就是梅花衛,現在看來,根本不是一回事。

  這時,忽然有船夫大喊:“過三門峽了!”

  兩人連忙探頭向外望去,兩人都參加過三門峽的治理,都感覺有點不對。

  “怎麽少了一座砥柱,我看走眼了嗎?”崔渙驚訝道。

  “我也沒發現,我們出去看看。”

  連忙起身走出船艙,發現三門峽居然變成了兩門峽,中間那座砥柱沒有了,水流變得十分平緩,從前的三門峽險要變得無影無蹤。

  當船隻平緩駛過三門峽,兩人還在震驚之中,面面相覷,倒底發生了什麽事?

  船夫看出了他們的震驚,笑眯眯道:“兩位官爺,三門峽可是大變樣了,沒有了中間的柱石,急流險礁都沒有了,我們船夫才是最高興的,以前每年要死多少人啊!”

  “到底怎麽回事?”崔渙急問道。

  “幾個月前,軍隊在這裡放炮爆山,足足爆了半個月,才把中間的小山乾掉了。”

  “爆山?”

  這個詞讓他們感到很陌生,裴旻問道:“是用什麽東西爆的?”

  船夫搖搖頭,“我們隻遠遠看見白煙彌漫,聲如巨雷,大塊大塊的石頭掉入黃河,用什麽東西爆的不知道!”

  崔渙忽然反應過來,應該就是監國說的能炸城的鐵火雷,火器火藥署製造的利器。

  “現在三千石船都可以走了嗎?”裴冕又問船夫道。

  “三千石船?”

  船夫呵呵一笑,“萬石船都可以走了,不過天寶渠那邊只能走三千石船,說三千石船也沒錯。”

  船隻漸漸遠離了三門峽,兩人心中更好奇了,想當初治理三門峽的艱難,都是在兩邊山上鑿路,根本沒有想過移山,齊王還是真不同凡響,居然能移山,那關中的很多航道都可以實現了,比如連接丹灞二水的通京運河,當年修到一半夭折,不就是因為鑿不開山體嗎?
  還有渭水西延,也是因為開鑿工程量太大而放棄,如果有犀利的開鑿火器,是不是這些未盡工程都可以完成了?
  這一刻,兩人心中都充滿期待。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