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南明:開局童子兵,撐起乾坤重》第八十五章 亡國也要內鬥
  二月十八日下午,丹初率標營經過陽朔。出乎他意料的是,焦璉人在陽朔,尚未啟程前往桂林。

  聽說丹初路過,焦璉大喜,出城相見。

  丹初身披盔甲,風塵仆仆,卻是精神抖擻,一見焦璉,便下馬行禮,說道:“爵帥,丹初奉令馳援桂林。此為標營五百人馬,後續尚有一千三百人馬。”

  焦璉難掩笑意,拉著丹初的手,說道:“兩個月不見,你又精神了許多。此次馳援桂林,我已檄調眾將。你駐永安州,離桂林遠,行動反倒很快。”

  “爵帥有令,丹初自當遵從。”

  軍隊到達一定規模後,組織就會臃腫,指揮就會不順。焦璉為人粗疏,治軍乏術,任由部將分駐各地。諸將皆有總兵的官銜,遇有急事,不管檄令催調多緊,集結起來總歸需要時間。

  丹初從中悟到一個道理:為將者,必須握牢手中的兵權,確保部隊可以召之即來,來之能戰。

  具體來說,一要相對集中地駐兵。不能為了方便士卒就食,就把部隊分散駐扎各地;二要堅決執行層級製,克服傳統軍營製的弊端,實行由鎮至伍的垂直領導。

  焦璉從平樂移駐陽朔,離桂林更近,情報也更準確。從焦璉這裡,丹初得知靈川縣仍在明軍手中,桂林暫時無虞,永歷帝仍在桂林。

  既如此,丹初也就放心了,便聽從焦璉建議,率軍進入陽朔城內宿營。

  行軍打仗,向來都是一件苦差事。打仗自不必說,野外行軍要宿營,就要構築營壘,設鹿砦、扎營帳是基本操作,遇有特殊情況,還得挖掘壕溝,設置拒馬。標營披甲率高,還有重騎兵,輜重較多,安營扎寨更是件麻煩事。

  若是能借宿民宅,便可省去扎營之苦。若能進入城內借宿,還可防敵乘夜劫營。

  標營官兵進入陽朔城內宿營,頓時士氣大振。這年頭,武夫的快樂就是這麽簡單,這麽純粹。

  丹初則追隨焦璉,進入侯府議事。

  焦璉介紹說道:“我已決定移駐陽朔,離桂林更近一些,好隨時打聽消息。這處宅第,原屬漢奸黎獻,被我辟為侯府。”

  身為新興侯,焦璉的身份已然不同。他換了身便裝,少了些赳赳武夫的風采,安排的晚宴十分精美。

  丹初隱隱感到一種隔閡,暗自告誡自己:為將者,萬不可疏遠部將,更不可疏遠士卒。

  酒過三巡,焦璉屏去左右,問道:“馮之驥與朱旻如在昭平爭餉,鬧得不可開交。這件事,你怎麽看?”

  作為焦璉的心腹愛將,丹初不會避諱,直言道:“昭平為平樂的屏障,不可有失,當托與心腹親信。朱旻如忠正果敢,馮之驥桀驁難製。昭平一山難容二虎,當逐去馮之驥,留朱旻如一人鎮守昭平。”

  “嗯,”焦璉點點頭,喝了杯悶酒,猶豫再三,才說道:“此番桂林告警,我令朱旻如鎮守昭平,調馮之驥增援桂林。馮之驥言辭不遜,辱我信使。朱旻如又密告馮之驥種種不法情狀……”

  說到這兒,焦璉打住了,臉上升起一股殺氣。

  丹初心中一凜,焦璉似要殺馮之驥了。此乃亂世,即便馮之驥是總兵官,焦璉亦可先斬後奏,甚至斬而不奏。為部將者,還是要與主帥搞好關系,不可像馬之驥之樣跋扈不臣。

  他與馬之驥亦有過節,略一沉吟,說道:“馬之驥日後必成禍患,不過眼下桂林事急,正是用人之際。不如等桂林事畢,馮之驥疏於防范,再以議餉、調解為名,設計擒殺。”

  焦璉微微頷首,目露凶光,說道:“這次先寄下他的腦袋,且看他在桂林的表現。”

  席間一陣沉默,焦璉又問道:“郝永忠這人,你怎麽看?”

  南安侯郝永忠,原名郝搖旗,為人粗魯,軍紀敗壞,在大順軍時就很受排擠。因他作戰勇猛,李自成尚且回護他。李自成死,郝永忠殺其主將,並其軍,為大順軍眾將所不恥,後投奔何騰蛟。

  去年十二月全州大捷,郝永忠功推第一。但他擅自撤離全州,激出大變。所部兵馬最盛,軍餉無著,郝永忠在桂林又學李自成“追贓助餉”:

  “扎營校場,日取鄉民,弦絞其腿,訊諸司賢否貧富,閱十百人,乃於各名下劃圈,以多寡分餉高下,按而索之”。

  焦璉亦敵視郝永忠,在桂林與郝永忠交惡,部隊發生摩擦。經瞿式耜、魯可藻調解,兩人才各自罷兵。焦璉還守平樂,郝永忠則遷怒於城外團練,屠水東十八村。

  丹初不想激怒焦璉,小心說道:“郝永忠兵強馬壯,為諸軍之冠。上次救援興安,他一次就能派出一千精騎,實力不容小覷。”

  焦璉卻十分不屑,說道:“郝永忠始終是個禍患,若說馮之驥為小患,郝永忠則為大患。早在弘光元年,郝永忠就向清虜上降表。清虜嫌他反覆無常,所部又不願剃發,此事才未能成行。

  “如今強敵外逼,郝永忠孤懸靈川。等他軍糧已盡,再邀滇兵四面擊之,諒他兵馬再眾,也必敗無疑。”

  什麽?都這種時候了?還要自相殘殺?

  丹初不可思議地看著焦璉,見他臉上殺氣騰騰,既有對郝永忠的仇恨,又似乎有種大仇將報的興奮。

  爵帥這是怎麽了?為什麽人一走到高位, 就像變了個人似的?

  大順軍攻破京師,逼死崇禎,被視為不赦之罪。南明官員對農民軍恨之入骨,弘光時期奸相馬士英主政,就有“寧死於寇,不死於賊”的說法。

  可現在都什麽時候了?清軍都打到家門口了,桂林只剩靈川一道屏障。郝永忠孤軍防守靈川,焦璉還想趁機偷襲他。這,這都什麽事啊!

  後世評價南明,有一句極為經典的話:內鬥就要亡國,亡國也要內鬥。

  就南明君臣這種熊樣,不亡國太陽都要從西邊出來了。

  可是,內鬥的根源是什麽?是朱元璋所設計的互相牽製的制度?

  顯然不是。

  滿清的內鬥亦很嚴重。別的不說,就說恭順王耿仲明吧。耿仲明與孔有德在東江鎮時親如兄弟,孔有德拜耿仲明為義兄。

  日後,孔有德地位日趨上升,耿仲明反倒屈居孔有德之下。兩人渡海歸降後,孔仲明侵奪孔有德的部眾。孔有德便彈劾耿仲明,耿仲明引咎上書。為此,皇太極親自調解他們,還召他們入宮賜宴。

  耿仲明的部下石明雄等人設計謀殺耿仲明,耿仲明上報清廷。皇太極查實之後,斬石明雄等人,把耿仲明治得服服帖帖。

  丹初至此明白過來,南明內鬥的根源,在於朝廷沒有權威,在於皇帝懦弱,不能威福自操。

  朝廷不行,皇帝不行,外臣武將也不行。瞿式耜也好、焦璉也好,既沒有大度包容的肚量,也沒有緯武經文的才乾。

  這乾坤之重,究竟該由誰來扛?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