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南明:開局童子兵,撐起乾坤重》第九十六章 衝陣
  大兵團作戰,安可如此草率?主將帶頭衝鋒,萬一陷於敵陣,諸鎮群龍無首,豈不不戰而亂?

  丹初透過望遠鏡,確認衝鋒的武將正是焦璉,不禁心急如焚。轉念一想,焦璉此舉雖然孟浪,或許另有深意。

  兩軍交戰,經常先派出騎兵試探。焦璉帶騎兵出擊,既可試探清軍虛實,也可以鼓舞明軍士氣。

  或許,他已看出敵強我弱,如果循規蹈矩地接戰,明軍贏面並不大。要想破敵,唯有兵行險著,與敵軍攪和在一起,讓敵軍的火器、弓箭優勢發揮不出來。

  遙望中軍,何騰蛟似已慌亂,並未下達新的軍令。全軍停頓不前,似在等待清軍進攻。看樣子,焦璉此舉並未征得他的同意,何騰蛟六神無主,不知如何應變。

  臨戰之時,上萬人的人馬列陣迎敵,必須謹遵號令。若有違令,必斬之以嚴號令。若沒有收到中軍的號令,士卒就連前進一步都不行。

  戰場之上,戰機轉瞬即逝,不容主帥猶豫。丹初打內心裡瞧不起何騰蛟,就在電光火石之間,他擅自作主,毅然下達軍令:“標營騎兵隊、親兵隊隨我前出,增援主將,其余各營隊繼續隨前軍行動”。

  永安鎮這邊,陣形出現松動。步一營、二營中間出現一道十步寬的空隙。丹初親率騎兵隊、親兵隊、教導隊,穿過空隙,殺向清軍左翼。

  丹初這邊一動,白貴、趙興、馬起蛟、白玉、馮之驥諸將仿佛得到了軍令,都不約而同地脫離戰陣,率領各自標兵,前往增援焦璉。

  焦璉軍孤,已被清兵包圍,矢下如雨。他隻帶了不到不到兩百人馬,所幸皆為重甲騎兵,尚能支撐得住。

  丹初所率騎兵隊、親兵隊、教導隊有三百余人,重甲騎兵不到百人,其余皆為輕甲。在明末這個冷熱兵器混合的時代,重甲在戰場上有著良好的防護效果,為衝鋒陷陣所必須。

  丹初有三副甲,一副禦賜金甲,一副鎖子甲,一副明甲。這次對戰清軍,他和往常一樣,內穿鎖子甲,外套明甲。

  明軍的盔甲種類較多,大致可分為明甲、青甲和棉甲三大類。明甲的防護效果優於青甲,青甲又優於棉甲。

  明甲質量最優,製作過程繁複,鐵片在外,塗有生漆,以棉布做襯裡,重量常常達到四十五斤以上。據《武備要略》,每副明甲需用上好閩鐵百余斤,北地煤炭約四五擔,南方木炭約十數擔,鐵愈多,煉得愈熟,愈好用。

  青甲又稱暗甲,外為棉布,內綴鐵葉,屬於重型布面甲。據《大明會典》,青甲重24至25斤,配明盔。

  棉甲則由棉花壓成,輕便、保暖,防護效果較差。在北方,棉甲還有良好的保暖效果,受到官兵的歡迎。

  明朝邊軍裝備較好,明盔明甲比例較高,即便是最普通的步兵,也常常著有棉甲。

  根據崇禎五年兵部報告,同樣在河北,石門路參將管下,有1229名官兵,配備800副鐵盔鐵甲;桃林口守備管下,有1528名官兵,卻只有50個鐵盔、100副鐵甲。

  原因無他,“石門路”地在今河北省撫寧縣石門寨鎮,處於薊鎮長城防線前沿。桃林口同樣位於薊鎮長城防線,扼守青龍河,但位置靠後,處於內線,不如石門路險要。

  至於內地,盔甲裝備率參差不齊,南方明軍裝備更差。加之氣候潮濕多雨,鐵甲易生鏽,棉甲易吸水,南方明軍很多連棉甲都沒有,間或使用藤甲。

  永安鎮成軍不久,將士披甲率較低,很多步營士卒連棉甲、藤甲都沒有。

  清承明製,盔甲武器多承襲自明軍。清軍佔領區越來越大,繼續征收遼餉,財政相對寬裕,軍備較為精良。

  穿越至今,丹初也收集到了更多的護具,臂甲自不必說,就連面甲、喉甲、腋甲都有。此次對陣清軍主力,自然全都用上。

  岑丹初在諸將之先,率先逼近清軍戰陣,相距僅剩三十步。矢如雨下,有幾支箭矢打在盔甲上叮當作響,所幸並非破甲重箭。

  破甲箭在近距離內可穿透明盔明甲。管他呢,死生由命,富貴在天,戰場上也顧不了那麽多了。

  丹初在馬上挽大梢弓,搭破甲重箭,連發數矢,接連射倒四五名清軍騎兵。標兵紛紛跟進,先用弓箭禦敵,接著很快與敵短兵相接。

  接敵之後,不宜再用弓箭。丹初收起弓矢,揮槊殺敵,勇不可當。將官如此,標兵亦人人奮勇,爭相接敵。

  兩軍騎兵在左翼混戰,隊形已經混亂。清軍人多勢眾,隊形密集,已把焦璉圍在中央。丹初率隊在清軍包圍圈上撕開一道口子,前去與焦璉會合。

  看見焦璉了,他滿臉是血,同樣使一支馬槊,上下揮舞,所向莫當。

  丹初十分興奮,大喊:“爵帥,丹初來也!請速速撤回,吾為爵帥殿後!”

  焦璉看到援軍到來,哈哈大笑,說道:“吾知爾等必來,故搶先衝陣,激爾跟陣。吾身陷敵陣,非孟浪耳,亦為破陣耳!”

  還有這種說法?難道,爵帥這是置之死地而後生?丹初無暇多想,抽空瞥向右側。

  右側為敵陣正面, 較寬闊,約有一二裡長,多為綠營步兵。受左翼影響,正面步兵隊形已經散亂、扭曲,出現數處漏洞。

  兩軍步兵即將接戰,清軍戰陣卻出現了漏洞。這對備戰已久的清軍來說,將是致命的:明軍可以集中精銳,衝擊清軍戰陣的漏洞,在清軍正面防線上撕開一道口子。

  清軍試圖停下整理隊形,明軍卻越來越近,開始用上了火繩槍、弓箭、三眼銃等各種武器。

  絕!

  丹初受到很大的啟發,眼前這支清軍看似精銳,其實並不可怕。

  清軍遠道而來,孤軍深入,利在速戰。孔有德卻把精銳布置在後,驅使綠營在前賣命,露怯在先。

  孔有德出生於遼東鐵嶺,礦工出身,屬於賤籍,自幼長於弓馬,不識字,不務正業。後金佔領遼陽、沈陽後,孔有德前往皮島投軍。

  他“驍勇善鬥,臨陣先登,為諸將冠”,受到毛文龍的賞識,被毛文龍收為養孫,賜名永詩。只不過,孔有德雖然驍勇,卻並非將帥之才,難堪方面之任。

  隆武二年,清廷授孔有德為平南大將軍。從此之後,孔有德開始單獨帶兵,活躍於湖廣戰場。

  清初,向以親王貝勒統帥諸軍,擔當方面之任,稱大將軍。孔有德擔任平南大將軍兩年,戰功一般,受到不少滿人的輕視。

  臨戰之時,小心即為膽怯,膽怯則士氣不高,士氣不高則必敗無疑。就算清軍再強,跟著這樣一個主帥,能有何作為?

  丹初頓時精神大振,揮槊殺敵,衝焦璉喝道:“爵帥,丹初助您破陣!”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