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螢爝不息I啟光》如何將非遺中醫項目融入網文?(這個我有話要說)
  第一:請你們不懂專業領域的,不要禍害中醫。

  首先,中醫是道,不是術。

  其次,中醫人要先修德,其次修醫。

  再三,中醫要先學國學,再學醫書。

  我可以,把我學中醫,部分書籍公布,讓你們知道中醫為什麽難學。

  學習中醫之前,國學是基礎,而國學中以詩、書、禮、樂為基。

  其國學書有:《易經》、《老子》、《德道經》、《山海經》、《徐霞客遊記》、《論語》、《楚辭》、《詩經》、《樂經》、《鬼谷子》、《孟子》、《荀子》、《莊子》、《墨子》、《韓非子》、《尹文子》、《列子》、《慎子》、《商君書》、《戰國策》、《尚書》、《禮記》、《周禮》、《儀禮》、《大學》、《中庸》、《孔子春秋》、《公羊傳》、《左氏春秋》、《呂氏春秋》、《谷梁春秋》、《吳越春秋》、《素書》、《二十四史》、《貞觀政要》、《淮南子》、《水經注》、《國語》、《孝經》、《穆天子傳》、《爾雅》、《近思錄》、《鹽鐵論》、《春秋繁露》、《文心雕龍》、《說文解字》、《天工開物》、《齊民要術》、《葛洪神仙傳》、《國語》、《漢書·藝文志》、《七略》、《六韜》、《孫子兵法》、《孟德新書》、《孫臏兵法》、《吳子兵法》、《尉繚子》、《司馬法》、《太白陰經》、《虎矜經》、《紀效新書》、《練兵實紀》、《三十六計》、《博物志》、《茶經》、《王陽明全集》、《傳習錄》、《王文成公全書》、《王陽明年譜》、《四庫全書》、《永樂大典》。

  其中醫醫學書有:《黃帝內經·素問》、《黃帝內經·靈樞》、《黃帝外經》、《黃帝明堂灸經》、《黃帝四經》、《黃帝四經·經法》、《黃帝四經·十大經》、《黃帝四經·稱經》、《黃帝四經·道源經》、《關伊子》、《屍子》、《傷寒雜病論》、《傷寒論》、《金匱要略》、《今匱要略方論》、《仲景傷寒補亡論》、《黃帝內經太素》、《神農本草經》、《伊尹湯液經》、《湯液本草經》、《本草經集注》、《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肘後備急方》、《千金翼方》、《千金寶要》、《千金食治》、《素問六氣玄珠密語》、《青囊秘訣》、《傷寒總病論》、《顱鹵經》、《針灸大成》、《針經節要》、《針經指南》、《針灸大全》、《針灸資生經》、《傷寒論輯義》、《劉河間傷寒醫鑒》、《劉涓子鬼遺方》、《瘟疫論》、《溫熱論》、《濕熱條辨》、《扁鵲心書》、《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針灸聚英》、《華佗中藏經》、《華佗神方》、《針灸甲乙經》、《內經九針》、《針灸問對》、《證治準繩全本》、《經絡全書》、《脈訣》、《溫病條辨》、《血症論》、《景嶽全書》、《萬病回春》、《醫林改錯》、《針灸銅人腧穴圖》、《針灸資生經》、《類證活人書》、《類經圖翼》、《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太平聖惠方》、《仲景全書》、《博劑方》、《丹溪心法》、《丹溪手鏡》、《醫宗金鑒》、《抱樸子內外篇》、《備急千金要方》、《難經》、《脈經》、《瀕湖脈學》、《瀕湖炮炙法》、《雷公炮炙論》、《證類本草》、《本草綱目》、《食療本草》、《湯頭歌訣》、《湯液本草》、《石室秘錄》、《蘇沈良方》、《史載良方》、《奇經八脈考》、《普濟方》、《普濟方·針灸》、《蘭室密藏》、《名醫別錄》、《產寶》、《內府秘傳經驗女科》、《慈幼新書》、《正骨心法要旨》、《察病指南》、《大小諸證方論》、《傅青主男科》、《傅青主女科歌括》、《內經知要》、《內外傷辨》、《女科百問》、《婦人大全良方》、《子午流注針經》、《外科精要》、《外科精義》、《外台秘要》、《醫壘元戎》、《陰證略例》、《飲膳正要》、《飲食須知》、《食療本草》、《幼幼新書》、《褚氏遺書》、《原機啟微》、《運氣要訣》、《五十二病方》、《吳普本草》、《吳鞠通醫案》、《三因極·病症方論》、《脾胃論》、《素問玄機原病式》、《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劉完素三消論》、《諸病源候論》、《本草拾遺》、《小兒藥證直訣》、《黃庭內景五髒六腑補瀉圖》、《儒門事親》、《格致余論》、《金匱鉤玄》、《素問糾略》、《本草衍義補遺》、《辨證錄》、《嚴氏濟生方》、《外科精要發揮》、《外科精要》、《古外科法醫解刨·洗冤集錄》、《西醫解刨論》、《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

  中醫醫學賦:《百症賦》、《標幽賦》、《席弘賦》、《瓏賦》、《通玄指要賦》、《靈光賦》、《蘭江賦》、《流注指微賦》、《珍珠囊補遺藥性賦》。

  如果,你能將上述的書全看懂,請看好是全看懂,並熟讀,背住,那麽恭喜你,你入門了。

  先說一下,為什麽中醫要學國學?

  第一,因為中醫的誕生是伴隨著國學的發展,中國人自古以來都處於在古文,古人的思想熏陶而來,中醫中的核心是天地人三者的平衡之道。

  而國學講的就是天地人三者的平衡之道,所以,不懂國學,你永遠都學不會中醫,所以,你以為的中醫只要背醫書?懂藥草,你就可以學好?然後寫好網文?

  你錯了,我為什麽說中醫是道,不是術,因為中醫內有天地運行的規律,它有天道、地道、人道暗含其中。

  它追尋的是自然規律。

  學中醫的人得首先學《易》,就易之道,難住了多少人。

  因為易之道涵蓋天地之道,涵蓋兵之道。

  我給你們看一篇文章,你們就知道了

  《不為良相,當為良醫》

  古人雲:不為良相,當為良醫。此何以說?

  古人說:不做良相,那就做一個良醫,為什麽這麽說呢?

  蓋良醫保命治病,無異於良相保王克賊,間當論之。

  因為醫生治病救人是保護人民的生命,就相當於好的政客為丞相就能打敗敵人,打敗一切威脅政權,皇命的敵人,從而保護好整個國家平安運行,這和醫生保護病人的生命安全是一樣的,他們就可以放在一起相提並論。

  國家無事,內安外寧,如人、天、君泰然,百體從令,元氣充實,外患不侵。

  古語有雲:攘外必先安內。

  那麽,如何安內?安內便是,與國內一切勢力先握手言和,一致對外,等外敵退走,再回頭梳理國內勢力,人體也是一樣,安內,先溫養體內各種人體之氣,使它不那麽五亂雜沉,然後和氣一道,攻擊外邪,驅邪之後,再梳理身體,調養將息。

  這樣,國家內部安定,沒有動亂,外部沒有侵略毒害,那麽一個國家就平安無事,這就像天地自然之道,人、天、君、民在這自然之中安然處之,坦然自若。人的身體也便如此,遵循自然規律,以節氣令徇生活,休養生息,使體內元氣充沛,百毒不侵,百邪不擾,那便是,國無憂,人無憂也!

  倘元氣稍虧,急宜培補,如嗣主闇弱,宜輔弼多賢。

  倘若元氣有虧損,就要立即用容易增補的食物、藥物等一切可以恢復元氣又不傷身體之物進補;這就相當於國家的繼承人的才智等各方面品質、資質不足時,就需要會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並且,才智品性過人的賢者輔助儲君治理國家,而且這種賢者多多益善,並能安分守己而準確的在自己的領域內輔助儲君,那麽這個國家就可以平穩度過,不會因為儲君羸弱而使國家陷入內亂。

  倉廩空虛,宜儲財節用,務使君明臣良,民殷國富,始無境內之憂也。

  如果,谷倉是空的,不滿的,那麽就得多多儲存,開源節流,財貨等一切物資要省著點用,而這些要明確的告知君主和大臣們,得要他們內心清楚,使君主清明,不成為一個糊塗的君主,使大臣也成為清明的大臣,而不能讓其成為奸佞小人,那麽,在這種君明臣良的治理環境下,老百姓的日子就殷實厚重,國家就國富兵強,內外環境就是安全的,沒有誰敢侵害的,那麽這一國的臣民就沒有什麽要憂慮的。

  設不幸而滿夷竊發,擾亂邊疆,如人偶為風寒外侵,一汗可愈。

  如果不那麽幸運的遭到國外強擄入侵,騷擾邊境,使之不安全了,那麽,這就相當於人某天意外被風寒入侵身體,讓自身發一身大汗,國派一員大將滅殺,那麽國安身愈。

  是純用補藥收斂,是謂關門逐賊,賊必深入。

  但,如果不讓身體去抵抗,剛風寒就吃藥,或者一味的,純粹的用抵抗力的藥物去攻擊病毒,這就相當於,賊寇進門,你斷了人家的後路,就跟關門打狗沒有什麽區別,狗無路可去,當然要往內室跑。

  夫賊既深入,為良相者,必先薦賢保主,然後興兵討賊。

  那麽這個賊跑到城裡,深入巷子裡,怎麽辦呢?那些當丞相的大賢者,就會找武功高強的智慧超群的大能人,先保護主人,然後派出得力的大將去全城搜捕賊寇。

  如善醫者,必先審胃氣,然後用藥攻邪。

  這就跟那些有能力的仁善的大醫者,治病時先看人的胃,審查胃部的氣體,什麽氣體呢?那就是胃氣,胃氣中含有的其他氣體什麽營氣,衛氣,精氣等,哪方面不足,哪方面出現毛病,哪方面被邪害侵襲,致使胃部氣體不平衡,使的胃部不能正常很好的運作。

  那麽,這樣,等審查清楚了,就可以對症下藥,攻擊邪毒。

  更不幸而兵圍城下,糧絕君危,惟有保主出奔,再圖恢復。如人元氣將脫,且緩治病,而急保命,命存而病可徐圖也。

  那麽,更加不幸運的是,兵臨城下,無糧食可吃時,國危,民危,君危時,只有突出重圍,保住君主性命,再圖恢復。

  這就像,人的元氣想要全部從人體衰落下去時,就要先緩掉,或停下攻擊病毒,先保住人的性命,補充人體所需要元氣,等待生命之力平穩之後,再慢慢一點一點的將病症,用蠶食之法趕出體外,就如秦先祖合縱連橫之策蠶食六國一般。

  蓋行軍以糧食為先,用藥以胃氣為本,軍無糧食必困,藥非胃氣不行。

  所謂征伐天下,行軍打仗,以糧食為本,這就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道理,用藥物治理人的身體也是一樣,胃氣為人身體健康之本,行藥治病,先動糧草,那這個糧草就是胃氣,先補充胃氣,讓氣體充盈,這也就是最簡單的道理,所謂的吃飽飯才有力氣揍壞人。

  再來,若是行軍打仗,軍隊,沒有了糧食,那麽這一仗必定打不贏或者是糧道被劫,那麽這一仗必輸,糧道是軍隊的重中之重,胃氣便是藥醫體之重中之重,要沒有了胃氣為先的根本,那麽這病就不能徹底治愈。

  庸醫不先固本,一意攻邪,何異薑伯約九伐中原,糧食不繼,出師未捷,而昏饞臣反納降於鄧艾,可借鑒焉。

  沒有才智的醫生,只知道一味攻打病毒,這和那些有勇無謀的武將沒有什麽區別。

  這就像三國蜀漢後繼之人薑維薑伯約九次北伐中原,幾次糧食不足而無功而返,而他的治理才能也是堪憂,每次北伐之前,沒有很好的梳理國內勢力,致使,國內宦官當政,國內各地各軍不齊心,百姓對他執政怨聲載道,致使,最後北伐途中各軍將領最後被逼,反投降於司馬曹魏大將鄧艾,致使蜀國將亡,蜀國君主臣民最後因為宦官乾政,全部投降於司馬曹魏,此乃薑維不先治理國內之亂,而只知道北伐,最後亡國的結果,此為史以證鑒,治理身體不可如此,因為命貴,只有一次存活的機會。

  (薑維此人,智有余,慧不足,不能團結人心,不是良相之料,更何況那是良醫的料。)

  大將討賊,內顧雖已無憂,而用兵尤貴知法,如人氣血未虧,卻病不難,不善醫者,雜亂用藥,自相矛盾,反壞胃,而引賊何異?

  那麽,大將軍討伐賊寇,國家內部雖然沒有什麽後顧之憂,但是,在擴張領土時的用兵之法,就要貴在如何去用兵之上。

  如何用兵?那便是,合理,審時度勢的,運用《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等諸多兵法,去開疆拓土。

  如《孫子兵法·軍爭篇》言。

  孫子曰: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孫子說:所以不了解諸侯各國的圖謀,就不要和他們結成聯盟;不知道山林、險阻和沼澤的地形分布,不能行軍;不使用向導,就不能掌握和利用有利的地形。所以,用兵是憑借施詭詐出奇兵而獲勝的,根據是否有利於獲勝決定行動,根據雙方情勢或分兵或集中為主要變化。按照戰場形勢的需要,部隊行動迅速時,如狂風飛旋;行進從容時,如森林徐徐展開;攻城掠地時,如烈火迅猛;駐守防禦時,如大山巋然;軍情隱蔽時,如烏雲蔽日;大軍出動時,如雷霆萬鈞。奪取敵方的財物,擄掠百姓,應分兵行動。開拓疆土,分奪利益,應該分兵扼守要害。這些都應該權衡利弊,根據實際情況,相機行事。率先知道“迂直之計”的將獲勝,這就是軍爭的原則。

  這便是大將如何用兵之道,用兵之法,全在兵書之內。

  二則,大將要貴在知兵心,知道兵士的心,那麽整個大軍便如一人,所謂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用兵者,得兵心者,那麽大軍如一,揮臂指使,如一人,如此,軍紀也沒有什麽可以亂了。

  而人體也要如用兵之法一樣,人的氣血沒有虧損,即使病倒了,也不太難醫治,只要遵循用藥之法,就可以治理好身體,但,如果是庸醫治療,亂七八糟用藥,不遵循用藥之法,不按藥之兵法治理身體,那便會讓身體處於亂七八糟的,自相矛盾的狀態,這樣會使胃被搞壞,胃壞了,身體沒辦法運轉消化,這不就成了慢性自殺,這跟引賊入室偷盜,放賊進城燒殺搶掠,有什麽區別了呢?

  趙括將兵,漫無紀律,反折兵而喪國乎。

  要解釋這段話,那麽得說說長平之戰。

  趙括,戰國時代,六國之一趙國之人,其人從小聰明好學,熟讀百家兵法,但從來沒有實際運用過,為人驕傲自滿,自負又自大,不聽忠言良告。

  長平之戰時,因為上黨郡守將上黨送給趙國,從而惹怒秦國,發動長平之戰,趙國派廉頗為將,秦國派王乾為將,秦國久攻不下,趙國又到了彈盡糧絕,兩邊便都僵持不住,為此,秦國換將之前使計於趙國,用趙括換掉了廉頗,秦換白起為將。

  一個久經戰陣的軍神,一個初生牛犢毫無經驗可言的自負又自大的毛頭小子。

  一個用兵如神,一個不查天時地利,不得兵心,只知道照本宣科的白癡之貨。

  以一己之力,葬送了趙國四十萬大軍於白起坑殺。

  致使趙國,國內只剩下老弱婦孺,國內糧草又彈盡糧絕,趙國焉能不滅。

  這便是良將為國便為好,痞將為國則為害。

  醫之道也是如此,良醫治人,用兵得當,身體安泰,庸醫治人,不知兵事為本,則人命休矣!

  良醫用藥必如諸葛將兵,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心有主宰而不惑,兵有紀律而不亂,陣有變化而不拘,相天時,察地理,乘機勢,大軍對壘,奇兵埋伏,進可討賊,退可自守。

  那麽良醫用藥,就如諸葛亮用兵(其實諸葛亮也不怎地,六出祁山,都絕於糧道,曹魏使了多次的計於蜀國內政,絕了諸葛亮的糧道,內政被姓丁的鼓操(上躥下跳);所以如諸葛亮也是一敗塗地,被神話了的諸葛亮,還不如曹魏郭嘉,不如唐朝李靖、徐茂公。)。

  那麽,良醫用藥當如曹魏鬼才郭嘉,唐朝軍神李靖,徐茂公之輩,在方寸之地運籌帷幄,決勝千裡之外。

  心中有籌謀,如成語胸有成竹般,不被外邪,外物所蠱惑,能快速的識破敵方陰謀,管理軍隊時,軍紀有序而不亂,兵將一心,出兵攻打時,不拘於死理(不按兵書上的照本宣科),按天時、地利、人和變化運用兵陣,使得大軍對壘時,進可攻,退可守,偶爾還有奇謀出擊埋伏。

  那麽用藥也是如此,良醫用藥,也得運籌帷幄,做到胸有成竹,查經脈,觀身氣,問飲食,斷心理,清楚患者生活狀態,這就相當於為將者用兵,觀天時,查地利,知兵心,踱時機,不拘於一方之劑,兵書在心,可奇方出擊,也做到進可攻,退可守,治愈人體之疾病。

  雖三軍之士,性情不同,而我駕馭有法,同心克敵則一也。

  雖然軍隊裡的人,來自五湖四海,他們性情不同,品質不一,思想觀念也不一樣,但是,我有操練兵士的辦法,能做到讓他們行動統一,思想統一,這樣我們便能同心同德,攻敵不備,製敵致勝了。

  這也如用藥一樣,藥物,每一種藥草的藥性不同,陰陽屬性也不相同,寒濕溫涼邪熱也不相同,何況內在藥性能量大小也不一樣,就算是不同的藥有同一種藥性,如什麽止血,活血,化瘀,其能力大小和走的經絡路線也是不同的。

  但是,良醫用藥,就會考慮藥物的藥性,作用,藥能量的大小等等諸多因素,然後,使用合理的比例調配,運用兵法組成方劑,做到藥物之間兼顧彼此,達到統一和諧,將藥物能量合理最大化;這樣在進入人體時,就可以做到等同能量,一擊治病,也可做到奇方之劑,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克敵致勝,將病毒趕出體外。

  雖然敵雖克矣,國家元氣必因此而耗傷,城池關隘或因此而崩圯。

  雖然說,敵人非常難纏,難以攻克,但用兵得當,用人得當,也不是沒有可能至敵製勝,就如兵法所言:置死地而後生也,如此一樣。

  雖然,這樣會致使國家元氣大傷,內部耗損嚴重,城池關隘丟失,使得國家國土面積縮小。

  用藥也是,如果遇到難以攻克的病症,只要用藥得當,運用藥典兵法得當,抱有死馬當活馬醫的決心準備,不俱內心恐懼,治不好的心理負擔,那麽病毒也會被趕出身體。

  這樣雖然也會讓身體元氣大傷,內髒諸府有所損傷,但後期只要按醫之養生之法,慢慢調養身體,也是可以恢復元氣。

  為良相者,安我人民,實我倉庫,固我封疆,所必然也。

  那麽作為良相,便要有讓人民安心的能力,有讓谷倉豐盈的本事,能守護住國家的疆土,使的國家內外統一和諧,人民安居樂業,君王不疑,君臣不猜忌(良相者,智商,情商,慧商,三商要在線,缺一不可,缺一都不是良相。)。

  這樣,國家必然安泰,國必然富強。

  如人病後不服補藥營衛,其何以固元氣,其何以複乎?

  這也就像人病好了以後,不去補充身體所需要的營養,不去調養營衛二氣,這樣怎麽能讓身體,固本培元呢?不去固本培元,身體什麽時候才能真正的健康無憂呢?

  有些人,病魔剛一走,就覺得自己好了,不再吃藥,其實身體還虛的可以,就這樣立馬投入工作,乾活,這不是進一步損害了身體嗎?

  這就相當於,剛把神送走,又請神回來,難道不知,請神容易,送神難的道理嗎?

  至於內傷諸症,不過三陰虧損,本無外邪入寇,善醫者,如伊尹相太甲,但使之,處仁遷義救弊,扶偏調變陰陽而已矣。

  至於,內傷諸多病症,總結起來,無外乎,三陰的虧損而已,那三陰?太陰,少陰,厥陰,這三陰的虧損,其實就沒有什麽外邪病毒入侵,外邪只不過是因而已,虧損皆因為內耗而起,外邪只不過趁虛而入而已。

  那麽,善於治病的醫生,就像商湯宰相伊尹教育君王太甲一樣,將太甲流放,然後沒有私心的教育太甲悔過,成就國家強盛,君主仁慈,政令通明。

  那麽醫治病理也是如此,扶持偏掉的身體,讓身體的陰陽之力達到平衡,回歸平衡狀態,這樣身體也就安泰,如國一般,國富民強,身安體泰。

  孟子《萬章》言:

  伊尹相湯以王於天下,湯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顛覆湯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於桐處仁遷義,三年,以聽伊尹之訓己也,複歸於亳。周公之不有天下,猶益之於夏,伊尹之於殷也。孔子曰:‘唐、虞禪,夏後、殷、周繼,其義一也。

  孟子《盡心篇》又言:

  公孫醜曰:“伊尹曰:‘予不狎於不順。’放太甲於桐,民大悅。太甲賢,又反之,民大悅。賢者之為人臣也,其君不賢,則固可放與?”

  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也。”

  伊尹是商湯的賢相,內聖外王一流的人物。商湯死後,他的兒子太甲不行,伊尹就把太甲放到首都外桐那個地方,百姓讚同伊尹的做法。

  何用霸功征伐,以擾我境內耶。

  那用的到王霸之道去征伐天下,去憂慮我國內環境的安全問題呢!

  (王霸之道,便是管仲相齊桓公,公子小白,就是尊王攘夷之策。以王者奪天下,而不是以皇者奪天下。)

  若食積痰火,蟲瘀癰疽,諸實症,又如國有大奸,急宜剪除,不可純用王道之劑,姑息以養奸也。

  若是身體中出現好多不好的病症,像什麽癌症,腫瘤,肌瘤,結節,腫塊等等諸多病症(食積痰火,蟲瘀癰疽,這些都是中醫嚴重病情的名字和病證。),這就像國家出現了大奸大惡之徒,想要乾掉他們,就不能純用王霸之道,弄成姑息養奸,讓他們恢復實力。

  而病症用藥也是,不可一味用強硬的手段,不可一味用霸道藥物,但也不能一味隻用溫和藥物,得是該下猛藥時,下猛藥,該溫和時,便溫和,如剛如水,剛柔並濟。

  這樣就不會造成身體難以恢復,病毒不會沉寂繁衍,休養生息,意圖再卷土重來。

  用藥之道,得是王霸之道和皇道(帝王之道)合用,但在這個基礎上,藥遵循天地之道。

  試觀元首股肱,君臣同歌一體,忠言良藥,救正信有同途。

  觀看歷史,君王與良臣,自古以來都是君臣一體,同心同德,沒有私心作祟,忠臣良言,如藥一般,就是所謂的,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身。

  治病救人,治國理政,都是殊途同歸。

  良相之以道事君,何異良醫之以藥療病,良醫之以切脈審症,何異良相之區畫籌謀。

  良相以天地大道輔佐君王,就像良醫也用天地大道用藥治病救人一般,良醫以望聞問切,觀查人身四時規律,審問病症原因,起因,過程,造成的結果等,再對症下藥,就跟良相對症下藥治理國家,發揮自己的智謀籌劃沒有什麽區別。

  良相之陳善辟邪,何異良醫之延年卻病。

  良相可以慎查踱事,善於和君王諫言,讓君王聽從己諫,從而梳理國家,這和良醫用藥養身,延長人體壽命,從而驅除病毒,達到身強體健,益於人體壽命,就沒有什麽區別。

  故岐伯相黃帝,即推此意以作《靈樞》,觀仲景《傷寒》,用藥如講兵法。

  所以,岐伯輔助黃帝治理天下,幫助百姓,因此寫了《黃帝內經·素問》和《黃帝內經·靈樞》二篇。

  再看,祖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其用藥就像行軍打仗用兵法一樣。

  他如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兵不在多,貴於善用,皆與醫道無二理也。

  他用兵法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兵不在多,在於會善於用兵,將不在廣,在於會用精明的將領,而兵也貴於精。

  正所謂的,精兵強將。

  此與醫道沒有什麽區別,都是同一個道理,一樣。

  籲上醫醫國,良相知醫,用藥如用兵。

  哎,我感覺到好的醫生可以當宰相,好的宰相可以當好的醫生,那麽用藥就是像用兵一樣。

  古人先我而言矣,保命如保主,庸醫不能識也。

  古人就在我之前就說過,保護人命就像保護君主一樣,這個道理是那些沒有才智的庸醫不知道的一樣。

  誠能引申觸類,舉一反三,則於醫道豈複有余蘊哉。

  如此,引申據典,善於思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那麽學醫之道,豈不就是城府在胸,自身也就有了深厚底蘊呢。

  審時度勢,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所謂的讀萬卷書也得行萬裡路,這樣便是學習任何東西都是事半功倍,做任何事也是事半功倍。

  所有人都這樣的話,中醫醫道何愁不複興!

  就這一篇,用藥如用兵,涵蓋兵法,你們覺得,中醫就那麽好寫了?

  你以為你動兵法,就可以用藥了,錯,藥材分陰陽,分寒熱,分地域,分藥效,分歸經,分清濁,分上氣下行,而人體的五髒六腑也分氣體,人體有六中氣體,每種氣體需要不同的藥去引氣,如肺氣、胃氣,它是主下降,那的用可以下降性質的藥物,但下降性的藥物又有百種之多,而它們又分陰陽,也就是說陽氣與陰氣,走的歸經路線又不同,從哪裡走,才能達到引導肺降氣,這就又跟兵法掛鉤。

  用兵不能只是一味攻擊,有時候害的迂回路線,所以,有些老醫生開中藥方,你會感覺無用原因,皆因為,你的髒腑如一座城,久攻不下,那麽就要改變策略,迂回包抄其他城市,斷其糧道,或者派兵增援,這就是為什麽給你開無用的藥物的原因,因為你自身兵力不夠。,也就是說,你的陰陽二氣不夠,要先增強你的氣,你的體質,然後再治理你其他的髒腑,最後包圍,共同擊殺有病的髒腑。

  這就是中醫的核心理論,暗含人道,兵之道。

  再說中醫的天道,中國人的出生,暗含了天乾地支,一出生,你的身體就缺少五行的其中幾行,這就是為什麽老一輩還給娃取名的時候,總要用五行八卦的字來取名,因為他要填補,人體五行的缺失。

  因為人體五髒六腑,合四季變化,而四季又合五行,所以人一出生,天生會缺的五行,後天因此會很容易生疾病。

  再說,老祖先為什麽會有十二生肖,他不是無的放矢,因為十二生肖也涵蓋五行,他主人體一年在自然界運行的規律。

  我如今終於知道為什麽有神話十個太陽,十二個月亮,因為十個太陽就是指的十天乾,十二個月亮就是指的十二地支。

  說道五行,那麽人體五髒六腑就涵蓋五行,大家都知道肝屬木,心屬火,肺屬金,胃屬土,腎屬水,那麽就有,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長夏養胃

  何為長夏,每一個季節後十五天,以及夏季後兩個月(7月和8月),也就是夏至到立秋結束,是屬於土,的因為這個時間段,多雨,泥土濕潤,人多吸收濕氣,容易得風濕骨病。

  春,立春到立夏;夏,立夏到夏至;長夏:夏至到立秋;秋,立秋到立冬;冬,立冬到立春。

  這四季又暗含陰陽五行;春:立春到春分,寒到溫(陰到少陽),春分到立夏,溫到熱(少陽到陽)屬性為木;夏:立夏到夏至,熱到盛熱(陽到太陽),屬性為火;長夏:夏至到立秋,盛熱到溫,(太陽到少陽),屬性為土;秋:立秋到秋分,溫到涼(少陽到少陰),秋分到立冬,涼到冷(少陰到陰),屬性為金;

  冬,立冬到立春,立冬到冬至,冷到寒(少陰到太陰);冬至到立春,寒到溫,(太陰到少陽),屬性為水。

  那麽這十二生肖,就和十二地支掛鉤,十二地支又與春夏秋冬掛鉤:

  子(鼠)水、醜(牛)土、寅(虎)木、卯(兔)木、辰(龍)土、巳(蛇)火、午(馬)火、未(羊)土、申(猴)金、酉(雞)金、戌(狗)土、亥(豬)水

  就衣上這些還都只是皮毛,裡面又由大量的歌訣要背,還沒又說眾多藥性歌,假如有一天,我會把自己知道的,我會全寫出來。

  就這些夠人喝一壺了,你拿這些寫中醫的文章,也只是算一個皮毛,更不要說還要再網文中寫出神醫,那只能說你是一個笑話。

  就拿《傷寒雜病論》裡的條紋來說,他有十二脈法

  什麽是平脈?什麽是浮脈?什麽是緊脈,什麽沉緊脈?等等這些你能明白嗎?

  還有就《傷寒雜病論》裡那些條紋,你是真的懂嗎?你能將它跟病症掛鉤嗎?

  那些醫案,你懂的如何在網文中開出藥方,知道在一個病症中它也有陰陽轉換。

  就比如,傷害總綱中說道: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網文中,你如何體現這一條?就讓病患照著這個條文生病?這是很可笑的,你連什麽是太陽病,什麽是脈浮,什麽是頭項強痛,什麽是惡寒,你都搞不明白,就這樣還想照著書本生病?

  真是可笑。

  要知道,在中醫的理論中,脈象是隨時變化的,浮脈有時候會變緩脈,尺脈,緊脈,你要如何判斷,惡寒有時候還會出現惡風,或者再變成冷熱交替,你要如何把握?

  就這樣,沒有專業性知識,沒有足夠性病例,案例支撐,你如何去開展去寫?

  像電視劇《後浪》那樣?

  那純屬扯淡。

  中醫學如法醫學,沒有金剛鑽就不要去攔瓷器活,我學了這麽久都不敢碰,你們憑什麽?

  再說一次,學中醫,必須先修德,無德之醫,開不出有效中藥,因為中藥有靈,涵蓋天地萬物演化規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