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北平郊外,農人正在田中勞作。
進入九月,沉沉的穗子壓彎了麥稈,將近豐收之時,農人們更加不敢懈怠。
不久前,縣中大令召集耆老,宣稱王爺有令,免夏糧,冬稅與往年平齊。據聞是世子進言,去歲不豐,民多困苦,王爺慈愛,才減免了糧稅。
農戶們無不感念燕王和世子的恩德,河北一地,燕王的聲望徹底壓過了南京的建文帝。
寧王和晉王見狀,再不情願也得捏著鼻子仿照實行。既然決定跟著朱老四造反,總得做出點實際行動表示一下。
讓寧王和晉王無奈的是,下令減免糧稅的是自己,轄地內農戶感激的仍是燕王。
叔侄倆摸摸鼻子,苦笑一聲,沒辦法也只能認了。
自此,北疆三地,連同山東境內的德州,燕王的慈愛之名一時無兩。
同時聲名遠播的還有世子朱高熾。不能跟隨燕王出征,照樣能在政務上努力。守衛北平為朱高熾累及了不小的政治資本,但還不夠。若想牢牢坐住世子之位,甚至在將來更進一步,他還要更加努力。
如果朱高煦和朱高燧不是同母兄弟,朱高熾的危機感尚不會如此之重。兄弟三人都是父王和母妃的嫡子,兩個弟弟又隨大軍出征屢立戰功,在將領中的評價很高,朱高熾不得不急。這才有了對燕王進言,免除夏糧一事。
當然,憑借從德州搬來的軍糧,朱高熾才有了底氣,否則打死他也不敢這麼幹。
軍隊吃不飽,還要免糧稅?朱棣能一巴掌拍扁他。
明知朱高熾借此博得聲望,朱高煦和朱高燧卻無可奈何。世子此舉得了燕王的誇讚,咬牙也要附和兩聲「世子仁善,應當學習」。
兄弟三人的爭奪漸露端倪,王府中的氣氛開始有了變化。
孟清和的日子也不安生。
自回到北平,世子身邊的王安和高陽郡王身邊的王全隔三差五過來串門,沒話題也要閒扯幾句。王府裡又沒關著高巍一樣的人物,到他面前晃悠,目的為何,不用細想都能明白。
拉攏。
之前,孟清和只是個指揮僉事,受燕王賞識也是有限。如今,不過一次出征就升了指揮同知,成功打入燕王心腹團體,地位早已超過一般軍中將領。
加上濟南城下助燕王脫困,又為朱高煦擋箭,在燕王妃跟前也掛了號。這樣的人才,拉攏是必須的,暫時拉不過來,至少不能交惡。
朱高熾與孟清和有「共事」的交情,朱高煦自認同孟十二郎是「過命」的兄弟,朱高燧比兄長們慢了一步,卻借燕王妃賞賜的機會,親自來給孟清和道喜。
看到站在面前的朱高燧,孟清和當真是牙疼。
偏偏道衍又來湊熱鬧,「徒兒」兩字叫得無比親熱,牛皮糖一樣怎麼甩也甩不掉。
牙疼之外,孟清和的頭也開始疼。
花團錦簇,烈火烹油,就是這種感覺?
藉著回家探親的名義離開王府,本能鬆口氣,看看同行的沈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
吃一塹長一智,沈指揮的真實性格絕對和「表裡如一」搭不上邊,行動也往往出人預料。
只是單純的登門拜訪?如果孟清和相信了,脖子上的腦袋就白長了。
想起之前被問及的生肖和生辰八字,孟清和表情有點僵。若真如所料,自己該如何應對?
痛快答應還是欲拒還迎一下?
關鍵是這事會不會嚇到家中的老娘?
可能性相當大。
路走到這裡,回頭是不可能的。膽敢說出這樣的話,估計沈指揮真會把他人道毀滅了。
走在田頭,馬蹄染上了青草的的氣息。
田中勞作的孟氏族人看到馬上的孟清和,紛紛直起腰打著招呼,笑道:「十二郎回來了。」
笑容和聲音裡都帶著親切,親切得讓孟清和有些驚訝。過後才知,這是孟王氏用布匹和香料做出的人情。
一行人尚未走到屯子,孟重九和孟王氏已經得了消息。
孟重九立刻讓人通知其他族老,孟王氏也帶著兒媳孫女清掃院子和堂屋,燒水煮茶。
十二郎得燕王殿下重用,孟氏一族的榮耀都繫在他的身上。有孟虎和孟清江擺在那裡,只要腦袋清醒的都該知道,族裡後生的前程十有八九要落在他的身上。
加上孟王氏會做人,受到的歡迎太過熱烈,竟讓孟清和有些不知所措。上次回來還沒這樣,他在外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沈瑄看到孟重九和幾位族老身上的新衣,表情中閃過一絲瞭然。能教出十二郎這樣的兒子,心計定然是有的。想起沒能送出的鸞鳳玉珮,沈瑄挑了一下眉毛,若想達成所願,怕是會費一番周折。
軟的不行,乾脆搶人?沈指揮的確在認真考慮此舉的可行性。
「九叔公,清和有禮。」
同族老們見禮之後,孟清和送出之前備好的禮物,又留下一輛馬車,「這是給族中的一點心意。」
看到馬車上卸下的東西,不少族人都愣在了當場。
方形的籐箱中整齊碼放著筆墨紙硯,還有散發著墨香味的書籍。不用說,一定是給族中讀書子弟準備的。除此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的點心,香料,給族老準備的好酒,羊肉。
孟重九用帕子擦過手,彎腰從籐箱中取出一本書,細細摩挲著,道:「十二郎這般為族人著想,石頭也該捂熱了。若是再有人背地裡說三道四,眼紅捻酸,就拍拍胸口,問一問自己的良心!不說人話,不辦人事,配不配叫個人字!」
一番話擲地有聲,幾個長舌的族人滿臉羞慚,低下了頭。
在族人稀奇的看著籐箱中的書籍筆墨,等著分點心和香料時,孟劉氏無聲的退出人群,快步朝家中走去。經過大郎的事,十二郎的東西,她是沒臉拿的。孟王氏送到家中的布匹都讓她臉紅。
平日裡與孟劉氏有些交情的,發現孟劉氏不見了,互相看看,默契的都沒有出聲。
大郎險些害了一族的性命,若不是有十二郎周旋,又看在四郎的情面,孟廣孝一家還能舒舒服服無病無災的留在屯子裡?
孟劉氏人還算不錯,架不住有個糊塗的男人和不干人事的兒子。
小劉氏被娘家接走,至今也沒送回來。原本都是姓孟的,互相幫襯一下也是應該。可設身處地想一想,自己若有女兒,樂意要大郎這樣一個女婿?躲都躲不及。想明白之後,幫忙勸和的心思也就歇了。
倒是四郎還沒定親,雖有不成器的老子和大哥,卻與五郎和十二郎交好,成親後分家也礙不著什麼。親戚家有姐兒的不免都動了心思。
孟虎的親事鐵定是孟重九說得算,旁人插不上手。十二郎如今是三品的官,親事更不會馬虎,恐怕不會在鄉里找。餘下孟清江,成為眾人心目中的佳婿人選。
只要人好,又有本事,斷了兩根手指又如何?
待到孟清江回屯拜見族老時,求親的幾乎踏平門檻。饒是戰場上拚殺出來的孟四郎也被嚇了一跳,只有撒丫子逃跑的份。
孟清和沒有孟清江的煩惱,卻要面臨更大的難關。孟清江只需定個好姑娘成家即可,他要定下的卻壓根不是姑娘。
在家門前下馬,親兵接過韁繩,一身武官服的孟十二郎腳步躊躇,硬是邁不出去。
萬一沈瑄當面說出什麼,老娘會不會舉掃帚把他們趕出來?
應該不會吧?孟清和心中實在沒底。
「不用擔心。」沈瑄握住孟清和的手腕,溫度透過掌心傳來,「一切有我。」
孟清和張張嘴,很想說有你才擔心。
可這話能說嗎?明顯不能。
最好的選擇就是閉嘴,沉默是金。大不了老娘舉掃帚的時候,腳底抹油,跑快一點。
堂屋裡,一身淺色團衫的孟王氏端坐著,髮髻上一枚銀簪,手腕上兩隻銀鐲,都是孟清和之前歸家時孝敬的。
孟張氏和孟許氏依舊留在堂屋後的廂房,孟三姐和孟五姐見禮後,抱著孟清和給的點心也跟了過去。
只留孟王氏,歸家探親的孟清和,以及再次登門的沈瑄。
互相見禮之後,三人都沒說話。
養在院子裡的大雁突然叫了一聲,沒有打破沉默,反而令氣氛更加尷尬。
想到大雁的來歷,孟清和下意識去看沈瑄,孟王氏的表情也有些微妙。
沈瑄端起茶盞飲了一口,視線掃過孟清和,嘴角微勾。烏墨一般的眉,漆黑的眸子,俊美的面容,沒有戰場上的煞氣,卻另有一種勢在必得。放下茶盞,沈瑄說道:「伯母,晚輩此次登門,專為十二郎。」
一句話,一個炸雷。
為了十二郎?孟王氏心中一咯登,表情有些僵硬,「沈指揮此言,民婦不明白。」
「晚輩思慕十二郎,欲同十二郎結秦晉之好。」
辟里啪啦!
炸雷之後,一道閃電劈下,孟王氏瞬間石化。
孟清和也傻了。
說了?
真說了?
就這樣說了?!
一點鋪墊沒有,也沒有任何轉折,神態自然,語氣平緩,就像在說今天天氣不錯。
是沈瑄特立獨行,還是大明朝的侯二代就是如此的彪悍?
他是穿的,沈瑄是明朝土生土長的,沒錯吧?
「沈指揮,」孟王氏的聲音有點抖,「民婦是不是聽錯了?」
沈瑄笑了,笑得格外迷人。「伯母沒有聽錯,瑄思慕十二郎,欲同十二郎結髮,結秦晉之好,白首不離。」
結髮,秦晉之好,白首不離。聽到這樣的話,著實應當感動一下。現實卻是,雷聲太大,閃電太強,來不及感動,孟同知已經焦掉了。
孟王氏瞪大眼睛,半晌說不出話來。
按照常理,她該果斷拒絕。
陰陽之禮,夫婦之義,兩個男子如何結縭?
可看看出身相貌家底全都無可挑剔的沈指揮,再看看自家只有長相能拿出手的兒子,話到嘴邊,卻詭異的變了味道,「沈指揮,怎會思慕十二郎?」
孟清和:「……」親娘?!
沈瑄愣了一下,似乎也沒想到孟王氏會問出這句話來。想過千百種可能,就是沒想過這一種。
廂房裡的孟許氏和孟張氏滿臉愕然,沒想到小叔的上官會有這個心思,更沒料到娘會是這個反應。最該做的不是舉起掃帚把人攆出去嗎?
妯娌倆互相看看,好吧,官比小叔大,沒法攆。
「娘,祖母在說什麼?」
聽到堂屋傳來的說話聲,孟三姐和孟五姐眨巴著大眼睛看著母親,表情中滿是好奇。
孟許氏和孟張氏臉色一變,忙摀住女兒的耳朵,這樣的對話,兒童不宜。
很快,堂屋裡又陷入了沉默。
很顯然,就算冷不丁抽了一下,孟王氏的腦子卻很清醒。丈夫和兩個兒子不在了,十二郎是家中唯一的男丁,若是和一個男人……到了地下,她也沒臉見孟家的列祖列宗。
「沈指揮,此事不妥,民婦萬萬不能答應。」
「為何?」
為何?這還用問嗎?孟王氏皺眉,「十二郎是家中唯一男丁,還要承繼祖宗的香火。」
「單是為此?」沈瑄挑起一邊的眉毛,「十二郎還有侄女,招婿即可。」有他在,自無人敢怠慢十二郎的親人。
「不行!」孟王氏斬釘截鐵,出口才意識到,沈瑄是她兒子的上官,這樣掃對方面子,會不會讓十二郎難做?還是因為他的官位才讓兒子無法開口拒絕?想到這裡,孟王氏的臉色變了。
氣氛又陷入了僵持,孟清和看看沈瑄,再看看孟王氏,一咬牙,噗通一聲跪下了。
「娘,請成全兒子。」
「兒啊,你這到底是為何?」
「娘,」孟清和用力掐了一下大腿,眼圈發紅,「兒子、兒子不行。」
「不行?」孟王氏先是不解,片刻之後終於了悟,臉色頓時發白,「兒啊,莫要騙為娘。」
孟清和一臉沉重,「娘,兒子真的……不行。」
事已至此,早晚有這麼一天,不如一次解決的好。他喜歡男人,自然對女人不行。既不能真心相待,勉強娶妻不是害人一生?
「娘,兒子曾在邊塞受過軍棍。」孟清和咬牙,艱難說道,「自那以後,便……也請大夫看過了,實在無法。兒子不想讓娘傷心,可也不能為了一己之私害了旁人。」
孟王氏臉色驟變,忙拉起孟清和,用力拍了兩下,哽咽道:「你這孩子,這麼大的事怎麼不和為娘說?你這是要剜了娘的心啊!」
「娘,是兒子不好,您打兒子吧!」
「娘怎麼捨得打你,」孟王氏拉著孟清和,「若不是為了咱們這個家,你如何會去從軍,又如何會這樣?娘只怨自己無用,拖累了你!」
孟王氏哭得傷心,廂房裡的孟許氏和孟張氏也忍不住垂淚。原來竟有如此內情,小叔現今風光,當初指不定吃了多少苦,受了多罪!都是她們的拖累!
「三姐,你記住娘的話,將來一定要孝敬十二叔,否則娘第一個不認你!」
「娘,我記得了。」
「五姐也一樣。」
一個謊言,就算帶著善意也終究是謊言。
孟清和心中有愧,扶著孟王氏,好言安慰,總算讓孟王氏收起了眼淚。
沈瑄沒想過孟清和會道出這樣的「秘辛」。
不行?他是不信的。
沈指揮相貌清風朗月,性格卻不是那麼陽春白雪。同睡一榻這麼長時間,雖然還算清白,可該碰的也是碰過了。
此時,孟王氏的關注點已不再是沈瑄的求親,而是孟清和的身體。
「兒啊,可還留下了其他的病根?」孟王氏的語氣中滿是擔憂。
「娘,給兒子診治的是皇宮出來的御醫,自不會留下病根。」
孟王氏仍是不信,幾番詢問,孟清和一口咬定,卻也無法。
「娘,便是不同沈指揮結髮,兒子也不會成親。兒子是這樣,再成親就是害了旁人,請娘體諒兒子。」
歎息一聲,孟王氏又能如何?硬壓著孟清和成親,她自認做不到。兩個孫女招婿不是不可,從族中過繼也是辦法。可答應沈瑄,到底還是覺得彆扭。
「兒子,你容娘再想想。」孟王氏擦乾眼淚,放開孟清和,對沈瑄說道,「沈指揮,婚姻大事非同兒戲,請容民婦想一想。」
「伯母所言甚是。婚姻大事不是兒戲,自當慎重。」說著,沈瑄從懷中取出一張庚帖,雙手奉上,「這是晚輩庚帖,時間倉促,未能請得冰人,伯母見諒。」
孟王氏:「……」
這是求親還是強娶?如果自己再不答應,莫不是要直接搶人?
遇上這樣一個霸道的,又是兒子的上官,真的好嗎?
孟王氏表情複雜的接過了庚帖。
孟清和眼珠子一轉,對孟王氏說道:「娘,您放心,沈指揮也同兒子一起挨過軍棍。」
孟王氏:「……」
沈瑄:「……」
廂房裡的孟許氏和孟張氏呆滯片刻,齊齊又捂上了女兒的耳朵。
事情辦妥,孟清和與沈瑄決定午後離開孟家屯,返回王府。
饒是心情再複雜,孟王氏還是帶著兩個兒媳整治了一桌飯菜,席間,沈瑄開口一聲「母親」,差點把孟王氏手中的筷子嚇掉。
孟清和專心吃飯,夾起一塊五花三層的紅燒肉,一口咬下去,滿嘴濃香。
吃飯,專心吃飯。
隨同前來的護衛有族人招待,沈瑄下令不必拘束,除了沒有喝酒,各個都吃得腰帶發緊。
臨行時,孟重九等族老親自來送,孟清和抱拳向族老告辭,沈瑄也向孟重九行了晚輩禮,孟重九連忙躲開,連道不敢,臉上的笑意卻是遮擋不住。
正三品的指揮,多有面子!
族人都如此禮遇,足見十二郎多得重用。
撓撓下巴,孟清和沒有出言解釋。誤會就誤會吧,說出真想,嚇到這些老人家,他罪過可就大了。
回王府的路上,沈瑄策馬走在孟清和身邊,挑起一邊的眉毛,笑容不似以往,帶著讓孟清和後頸發涼的味道,「一起挨過軍棍,恩?」
孟清和縮縮脖子,這是事實,不是嗎?
笑意更深,黑眸深邃,「來日,十二郎可親自試一試。」
「……」除了表裡不一,還有臉皮厚這一屬性?
九月中,燕王在北平秣馬厲兵,等待再次出征。
侯顯與楊鐸帶隊從草原返回,同行的還有七八支草原部落。部落大小不同,人口總計上千,騎著駿馬,趕著牛羊從開平衛入塞。
燕王將安置這些部落的差事交給朱高熾,拍著他的肩膀,說道:能者多勞,這樣的工作只有交給你,父王才能放心。世子,父王相信你!
朱高熾笑得像哭,拍著胸脯保證,一定做好!老爹交代下的任務,有再大的困難也要完成!
朱高煦和朱高燧主動請命,要為世子分勞,燕王很高興,手一揮,大善。
朱高熾終於流下了滾燙的熱淚,面對燕王,還要堅決表示,這是感動,絕不是心酸。
回到王府,孟清和就被抓了壯丁,看到掛著兩個黑眼圈的世子和同樣臉帶憔悴的朱高煦朱高燧,孟同知四十五度角望天,流下了一滴憂傷的眼淚,拿老朱家的工資,果然不是件容易事。
感慨完了,擼起袖子,認命幹活。
北平的燕王在忙,南京的建文帝也沒閒著。
調到兵部的鐵鉉實力過硬,幾次上疏請皇帝下令北伐。給事中的彈劾,根本不被鐵鉉放在眼裡。和濟南的流言的比起來,這樣不痛不癢的罵幾句算得了什麼。
鐵鉉表示,大風大浪都經歷過了,老子不懼!
建文帝被鐵鉉感動了,令他贊理兵事,即便沒有兵部尚書的頭銜,手中的權利卻相當實在,一點不打折扣。
之後,更在早朝上力排眾議,詔歷城侯盛庸為大將軍,集合大軍北上討燕軍。都督平安和徐凱都成為了盛庸的副將。
此令一下,朝中爭議不斷。
濟南一戰,盛庸表現突出,可令他為主將,平安為副,著實大出眾人預料。
論資歷,論戰功,論對軍隊的指揮能力,盛庸哪裡比得上平安?平安是太祖高皇帝的義子,盛庸算哪顆蔥?
五軍都督府上疏,請皇帝慎重考慮。平安雖未出聲,可讓他擔任一個無名小卒的副將,也難免有氣。
承天門突然一場大火,更讓朝中懷疑之聲四起,御史的奏疏堆得像山。
建文帝咬牙,頂住各方壓力始終沒有鬆口。
他就認準盛庸和鐵鉉了,至於朝中那幫鵪鶉,哪涼快哪歇著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