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三國重生之我是路人甲》第319章
正文 第三百三十七章 科舉制度

 今日的事情一件接一件,紛至踏來,不給劉備喘息的余地,好在都是喜事,不然劉備就要口吐白沫矣。接連處理了群臣勸進及東吳、匈奴提親這三件大事之后,劉備有些頭昏腦漲,下意識捏了捏額頭,問道:“還有什麼事嗎?”

 諸葛亮道:“還有一件大事不得不議。”

 劉備問道:“是何大事?”

 諸葛亮道:“曹操十分重視選用賢才,先是采納陳群建議,實行了九品中正制,前不久又下令言道:‘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怀玉而釣于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吾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曹操的御制宏文自然是非同小可,劉備雖以之為敵,卻也十分佩服,搖頭晃腦,輕聲吟哦,听得如痴如醉。

 賈仁祿卻听得頭大如斗,悄聲的問坐于邊上的鐘繇道:“這一大通烏乎哀哉的,我一句也沒听懂,到底是什麼意思啊?”

 鐘繇知他粗鄙無文,忙要解釋,卻听劉備說道:“呵呵,仁祿是不是沒听懂啊?”

 賈仁祿點頭道:“對的,這一堆之乎者也的听得就頭大,我是一句也沒听懂。”

 劉備啞然失笑道:“你對文章典籍一竅不通,竟能對各種典故了如指掌,用起兵來變化萬幻,讓人難以捉摸,也可算是异類了。哈哈!我來給你解釋,曹操這話的意思是讓臣下幫他選舉人才,並要求只要唯才是舉,不必重視道德品質,家世門弟。其中‘被褐怀玉而釣于渭濱者’指的是姜子牙,‘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指的是陳平。這姜子牙的事情我想仁祿定是一清二楚了,這陳平是我大漢開國功臣,傳言他曾盜嫂受金,按理說人品极差,可卻十分有才能。高祖用之不疑,始終信任,陳平也是竭忠盡智,六出奇計,助高祖一匡天下。”頓了頓,又道:“曹操如此用人,何愁國家不興?曹操興盛對我們可十分不利,孔明方才說的九品中正制究竟是個什麼樣制度?”

 諸葛亮將九品中正制簡要的向劉備說了,劉備長嘆一聲,道:“這制度解決了下層推舉和上層征辟之間的銜接問題,真是個好制度。唉,陳長文我在徐州時便知他很有才能,曾征辟過他,他卻不應征。如此人才竟落于曹賊之手,誠為可惜。”

 諸葛亮道:“我詳細研究過這個中正制符合現時時宜,是個十分不錯的制度,肯請明公在境內頒布施行。”

 劉備搖頭道:“不可,我堂堂一個大司馬秦公竟要去用曹賊的制度,說出去豈不讓天下諸侯恥笑我們這里沒有人才?孔明,你也去拿個制度出來,爭取蓋過這個九品中正制。”

 諸葛亮在政治方面雖有杰出的才能,但也沒到陳群那般能發明創見地步。他曾苦思數日,覺得這制度很好的繼承發揚了先漢的用人制度,自己根本沒有可能再想個制度來蓋過它,這才向劉備提出要頒布施行這項制度的,此時听了劉備的話語,長眉一軒,道:“這制度雖是出自曹賊,但若是為我所用,一樣可以選舉人才,興旺國家。只要國家興盛了,又有誰敢恥笑?”

 劉備知他也沒有辦法蓋過這個九品中正制了,眉頭一皺,眼光在眾文武臉上掃去,最終定格在賈仁祿的身上,卻見他長眉緊鎖,低頭沉吟,便道:“仁祿可有什麼主意。”

 賈仁祿根本對政治一竅不通,本想低頭裝傻,蒙混過關,一听劉備問他,心道:“得,還是沒躲過去,老子對這個九品中正制也只是略有耳聞,如何能有辦法蓋過它?”腦子飛快的轉著,驀地里心念一轉,猛地想起曾和一位讀文科的同學一起聊曆史,其中就有聊到這個九品中正制。一想到此,便大聲叫道:“這個九品中正制為害甚大,萬萬不可實行!”

 此言一出,場上一片嘩然,諸葛亮道:“這九品中正制十分優秀,我自認想不出更好的制度,仁祿因何說它為害甚大?”

 賈仁祿道:“這九品中正制中對選舉人才起決定性作用的便是各地的中正,你們有沒有想過若各地中正都由名門望族中人來擔任,那樣選舉出來的所謂人才都是些什麼人?”

 諸葛亮恍然大悟,微微一笑,道:“我知道仁祿的意思了,這中正制果然為害甚大。”

 劉備如墮落五里霧,道:“我還沒有明白仁祿所指之意,還請仁祿詳加解釋。”

 賈仁祿道:“若中正都由世家大族中人把持,這些人肯定會包庇大族,選出來的人一定都是大族子弟,如此便會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門閥割据局面,朝廷里也就會充滯著那些終日游手好閑,好吃懶作的世家公子哥。這幫家伙占著茅坑卻不拉屎,終日只知高談闊論,不做正經事,于是便有了所謂的‘清流’,長此以往,國將不國,你們說說這樣的用人制度要來有毛用?”這些都是曆史上确實出現過的中正制弊端,賈仁祿噴將出來自然是頭頭是道,聞者動容。

 劉備連連點頭,道:“我就說嘛曹賊能想出什麼好主意來,哈哈!仁祿,你回好好考慮,拿個制度出來。”

 賈仁祿微微一笑,道:“我已有一個制度在此。”心道:“救場如救火,明明知道科舉制不是啥好制度,說不得也得祭出來,先混過這關再說……”此言一出場下又是一片嘩然。

 劉備連聲催促,道:“快說,快說。”

 賈仁祿道:“此制度純以考試為主,可命名為科舉制,具體措施我也還未考慮清楚,還有待在座各位來完善。”

 人是一種不甘服輸的動物,于是便有了競爭,而這競爭的力量的确是偉大的。只因曹操不滿劉備拆分州郡,于是便有了九品中正制。而劉備又滿曹操所定的先進制度,于是這科舉制便整整提前了數百年,過早的出來禍害人間了,從此三國那些大好青年便套上了考試的枷鎖,賈仁祿誠千古之罪人也。

 劉備喃喃地念道:“考試……科舉制……具體制度也不忙說,只要大概就行,若果真適用,這里這麼多能人,慢慢推詳,總能將其完善的。”

 賈仁祿道:“九品中正制中選人都是由中正,因此一個人到底算不算是人才,也就由中正一個人說得算。人嘴兩張皮,嘴長在人家的身上,人家愛怎麼說是人家的事,就沒有人能管得著了,如此一來水分便很大了。”

 劉備不住點頭,道:“有理,有理,繼續說下去。”

 賈仁祿道:“要想打破這個陳規,就只有用考試。一個人是不是人才,任何人說了都不算,出個題目考一考不就知道端的麼?”

 劉備也不說話,只是不住點頭,如小雞食米一般,賈仁祿道:“這個制度便是依托在考試的基礎上的,首先在各郡縣設立學校,要想進入學校讀書混日子的必須先參加一場考試,一般每年一次,稱為童試,童試錄取者便可到學校里打屁聊天,稱之為秀才。”

 “這童試無關輕重,不過卻是選人的***。接下來便是科舉制的三場關鍵性考試,鄉試、會試、殿試。鄉試每三年秋季在各州治所舉行一次,也可稱為大比,均由本州秀才參加,考中后便稱可為舉人,第一名則稱為解元。會試則在鄉試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會試只有舉人可以參加,取中后稱為貢士,第一名則稱會元。殿試則是由主公親自主持的考試,地點自然是在未央前殿。同樣殿試也只能由貢士參加,取中后稱為進士。其中進士前三名則分別稱為狀元、探花、榜眼,主公可委以重任,其余的則發往各部或各縣任職。”

 “這制度好處有三,一是選人不再由某個人說得算了,而是經由層層篩選,相當公平、公開及公正。二是排除門第之見,就算是鄉巴佬只要他能出得起差旅費,一樣可以參加考試,考中了狀元一樣可以當官。三是由于老百姓知道讀書就有可能當官,便會發了瘋地去讀,這樣對普及文化知識也有一定的好處。至于坏處嘛,主要還是在考試內容上,這考試內容若老是四書五經,那學子們自然只對四書五經感興趣,對別的知識就根本不會去涉獵,這樣的人才要來也就沒什麼用處了。再一個就是作弊,若是考試時出現營私舞弊,那這場考試也等于白考了,因此考官的人選便顯得尤為重要。”好在現代時電視劇大多是清宮劇,里面或多或少的都會涉及到科舉制,賈仁祿耳濡目染,對其自然是略知一二,因此說出來時不假思索,張口便來,當真有如滔滔江水一般綿綿不絕。

 原來選人都是由所謂的名人來推荐,某名人說你算是人才,你就是人才,不是也是,反之若某名人說你不是人才,你便不是人才,是也不是,因此真正的人才往往因不慣巴結權貴而埋沒鄉里。而科舉制的優越性就在于徹底地將這層窗戶紙給捅破了,只要你自信才華出眾,不管身份地位,有錢沒錢都可參加,考中了一樣可以做官,這其實就是科舉制曆經千余年長盛不衰的原因了。

 科舉制完全顛覆了以往的選人制度,劉備自然听得是一頭霧水,只覺得這套制度高深莫測,待賈仁祿說完也只明白個三四成。諸葛亮本就是十分聰明之人,一點便透,賈仁祿甫一說完,他便已明白了八九成,初聞大道,不胜之喜,連連點頭,興奮道:“我大漢選人主要是由鄉里推舉或朝廷征辟,如此一來,選人就容易由某個人或某几個人說得算,所選的不是親戚,就是大族子弟,而真正賢才往往因沒有門路,或無人荐引而埋沒鄉里,著實可惜。而這個制度便徹底的打破了門戶之見,且只要操作的好,便十分公平、公正,真是一個難得的制度,主公若是想要唯才是舉,則一定要大力推行這個制度。”

 這時劉備經過消化吸收,大概明白了六七成,點了點頭,道:“用人自當唯才是舉,曹賊不是說了麼:‘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怀玉而釣于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吾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既然他都這麼說,就說明唯才是舉有多重要,可他卻把如此大任交給了几個大臣,若是大臣們陽奉陰違,這樣的命令有等于無。而仁祿的制度等于是給賢才一個表現自己才能的机會,而不必再向以前那樣要不停的去巴結奉迎那些所謂的名士,等著他們征辟了。孔明先生,你這就為我擬一道命令下達下去,以最快的速度進行一場會……對,會試,至于殿試待我從江東回來立即便即舉行,我要看看科舉制的效果。”

 諸葛亮應道:“是!”

 鐘繇道:“這個制度比九品中正制不知要高明多少,我看曹操和孫權的人才定會因不滿他那里的推舉制度而跑到我們這里的應試,這些人該不該讓他們參加考試呢?”

 諸葛亮道:“它山之石可是攻玉,自然是應該讓他們參加。”

 鐘繇又問道:“照仁祿的說法,先要進行鄉試,選拔出各州的優秀人才參加會試,這樣做我也認為很有道理,可這些人又算是哪個州的?”

 賈仁祿道:“外地來的只要他們出得起差旅費一律到長安來,若是人數少了就算雍州的,人數多了就單獨給他分將出來,另算一個州好了。”

 鐘繇緩緩地點了點頭,不再說話。趙云道:“若照仁祿的說法,各地學子紛紛擁往長安,若是其中混進了奸細搗起亂來,后果也是不堪設想。”

 劉備皺起眉頭道:“到鄉會兩試之時,就由子龍負責長安防務,嚴防奸細混入。”

 趙云應道:“是!”

 劉備道:“這第一次總會出些亂子,你們都要小心在意,我很看好這個制度,你們千萬別給辦砸了。”

 眾文武齊聲應道:“我等自當竭心盡力。”

 劉備很滿意,點了點頭,問道:“還有什麼事情?”

 賈仁祿一大早便被拉將過來,飯都沒來得及吃,肚子已經開始亂叫喚了,此時早已按耐不住,只待劉備大手一揮,便開始向后轉,正在預備階段,忽听諸葛亮說道:“我這還有一件事要稟告主公。”

 賈仁祿覺天旋地轉,一口鮮血險些噴將出來,心道:“嘟!諸葛大大,你到底有完沒完啊,今天就你屁事最多!”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