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邊戎》第104章
基業初成 第五十四章 老和尚遠來(上)

 手中有了余錢之後,楊應麒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興建管寧學舍。他在津門城郊擇一處好山水劃下一大片土地,將那處丘山命名為朱虛山,作為管寧學舍的所在。由于工兵正承辦津門、遼口方面的建設走不開,他便另花重金聘請了高麗一個良匠,募集境內的曠夫、流民、逃奴、乞丐,按自己的預想來規劃建設。

 盧克忠看了那草圖,但見房屋鱗比,錯落于山水之間,規模非同小可,不由得大吃一驚,心想真要把這個管寧學舍給建起來,津門的財政非給榨干不可。忙勸道︰“津門各方面都方興未艾,在在都要花錢。興學雖然是好事,可卻不是急事。能否暫緩一二?”

 楊應麒道︰“不行!什麼都遲得,就是這事遲不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土地一戰而勝可得,糧草幾年豐收可得,錢財巧取生息可得,唯教書育人見效最慢,但這卻是我漢部興旺的根本,我就是借錢也要馬上動手的。不過你放心,這副草圖上的建築也不是一下子要建起來的,現在先打下個坯子,建幾排簡單的房子就好。其它的以後再說。”盧克忠這才放心。

 管寧學舍動工以後,楊應麒三天兩頭地便往朱虛山跑。漢部的工兵起身行伍,一切工程都以簡單耐用見稱。高麗受漢文化燻陶已久,瓦木樓台之建制要比漢部工兵優雅得多,但相對的進度也較慢。楊應麒看得有些不耐煩,卻仍是忍住了不去指手劃腳。

 這日進城,驀地望見城西有樓台聳立,非工非商,也不在津門公營建設規劃之內,心中奇怪,驅車往觀,卻是一座正在建設中的寺院,他圍著那寺院轉了一圈,便回政廳問盧克忠是否知道此事。

 盧克忠道︰“是一個渡海而來的和尚,法號慧觀。他去年秋風起之前便已到此,帶了幾個弟子施醫布藥,頌經講佛,募得許\多錢物,便要建一座寺廟。我想這是有益的事情,便答允了。”

 楊應麒道︰“怎麼從沒听你提起?”

 盧克忠道︰“這也不算大事。七將軍你連庶政的常務也不理會,我還以為你不會關心呢。”

 “胡說八道!這怎麼不是大事!”楊應麒道︰“看來這慧觀和尚面子比我還大!才到了沒幾個月便有錢建造寺院!我要興建管寧學舍,還得從自己腰包里掏錢補貼!”

 盧克忠問道︰“七將軍是覺得這老和尚有不對頭的地方麼?”

 楊應麒冷笑道︰“當然不對頭!嘿嘿!嘿嘿!”盧克忠再問有什麼不對頭,楊應麒卻再不肯說。他離開後,留下盧克忠一個人在那里獨自懣悶,怕自己做錯了什麼大事,命人重新去打探那老和尚的來歷。

 第二日那才建了一半的寺院便停工了。楊應麒望見心中冷笑,也不過去看問,徑自往管寧學舍的工盤附近來巡視了一會,中午便在朱虛山另一面的竹屋中點校《三國志》。

 時交午未,忽听外頭一個蒼勁的聲音道︰“阿彌陀佛,貧僧慧觀,求見七將軍。”

 楊應麒心道︰“老和尚來得好快!”應聲道︰“和尚哪里貧了?你來這里不到半年便有錢修建寺院,這還算貧,天下便沒有富人了。”走出門來看那和尚︰雙眉半白,臉上卻一絲皺紋也沒有,看不出多大年紀。

 楊應麒作揖道︰“和尚哪里來?如何來?來作什麼?”

 慧觀還了僧家禮道︰“貧僧從江南渡海而來,來傳佛祖真言。”

 楊應麒道︰“和尚老實啊,卻不和我打禪鋒。”

 慧觀微笑道︰“打什麼禪鋒!是真佛就說平常話。打禪鋒是他們禪家末流干的事情,非真佛子所願為。”

 “他們?”楊應麒問道︰“然則和尚不是禪宗了?卻不知和尚是何宗派師承?來這邊講什麼經?”

 慧觀道︰“貧僧天台外派,承先師祖孤山智圓余緒,來講大學中庸。”

 楊應麒一听放聲大笑,說道︰“佛子也講大學中庸?老和尚狡黠\了!你要來奉承我,也不用自改門庭以至于此!”

 慧觀微笑道︰“治天下,安國家,一日不可無孔氏。若天下震蕩,家國危亡,我佛家安能自存?所以大學中庸,佛子也要講的。”

 楊應麒頷首道︰“老和尚有點意思,進來坐坐吧。”

 進了門,童子安座。慧觀道︰“貧僧從江南來,身無長物,只帶得雨前龍井二兩,見這朱虛山好山泉,不如就泉烹茶、對山講道如何?”

 楊應麒心道︰“這慧觀和尚功\夫做得足!知道我好這個!”便讓童子取茶具,慧觀則命隨他而來的兩個徒弟去尋取泉水。

 一個少年,一個老僧,便在這竹屋中對坐,講些長白故事,說些甦杭人物。

 楊應麒听慧觀夸耀江南人物,便問道︰“老和尚,江南這般好,你卻萬里迢迢跑到遼東來干什麼?”

 慧觀嘆道︰“自當今大宋天子繼位以來,寵信王老志、王仔昔、林靈素,崇道抑佛,把我釋家真言都作異物觀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朝中宰相,州縣官員,也個個趨老奉道,因怕遭了天子的忌,竟都對我佛門避之唯恐不及。如今雖未明旨滅佛,卻也是我佛門百年不遇之厄。”

 楊應麒笑道︰“原來老和尚你是在江南呆不下去了。可如何想得到要來遼東?”

 慧觀也不隱瞞,說道︰“老衲本不是要到遼東,而是要去扶桑。因船只遇風,竟漂到此地。船家本打算修好船只就走,但我見此處市集井然,民豐淳樸,說的又都是漢家言語,在此立寺傳經,卻不勝于遠去異邦他國了?因此改了主意,決意留在津門。”

 楊應麒哦了一聲,問道︰“和尚你帶了多少弟子門人?多少經書?多少財物?”

 慧觀道︰“及門弟子八個,徒孫兩個,行者二人,經書八十箱,釋門常用衣物器皿若干,錢財卻無多了。”

 楊應麒道︰“錢財無多,怎麼能建寺廟?”

 慧觀道︰“建寺之費,都是津門的施主們大發善心。”

 楊應麒問都有哪些大施主,慧觀一一說來,卻把在津門做生意的幾大家族都包囊進去了。連盧克忠也捐了不少錢。楊應麒還沒听完便指這津門方向破口大罵︰“津門的公家事務,也不見你們如此熱心!”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