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邊戎》第488章
開國軍政 第三零五章 西夏的將相(下)

 近百年來大華夏圈諸國的國際禮儀,基本是圍繞“澶淵之盟”這個核心盟約而形成了一個有理可循的復雜體系。澶淵之盟中,宋遼兩個大國宋為兄,遼為弟,蕭太後為叔母,算是勢均力敵。宋遼以外,西夏為西北一制衡關鍵,宋夏間是且戰且和,而遼夏之間則是舅甥關系遼主是舅舅,夏主是外甥。至于高麗、大理,則分別向遼、宋稱臣,地位比西夏要低得多。安南分裂出去時日不久,宋廷對其獨立地位不予承認,只是北面事重,一時無法顧及而擱置。日本尚游離于這個體系之外,在海外自大自娛。

 在這個體系下,遼使出使大宋,用的是敵國之禮,出使高麗,使者與高麗國王分庭抗禮,出使西夏,則遼國使者執臣子之禮,居于下位,夏主立而受之。金承遼統,本來也是此制,在吳乞買全盛時期,曾壓迫西夏要乾順稱臣,但現在宗翰以雲中之地,兵力或可與西夏抗衡,但形勢卻大見局促,所以宗翰再不敢要西夏稱臣,而只是要和乾順兄弟相稱。故而此番高慶裔來到,嵬名仁禮本要高慶裔代表宗翰稱臣,高慶裔抵死不肯,嵬名仁禮無法,只答應夏主將在偏殿召見。

 高慶裔到了偏殿,行了兄弟國家使者見君之禮,嵬名察哥代夏主乾順答禮,然後便問高慶裔此來所為何事。

 高慶裔道︰“特奉我大金皇帝之命,來救西夏百萬軍民的性命!”

 嵬名察哥冷笑道︰“怕是怕要我西夏出兵,救你大金都元帥的性命吧。”他這麼說,那是仍不肯承認宗翰是皇帝之尊。

 高慶裔深知此來目的,更知道現在宗翰確實是處在一個十分糟糕的局面,所以也不在這個細節上糾纏,說道︰“我雲中尚有精兵強將三十萬足以縱橫天下,眼前受困只是暫時,將來龍騰九天,亦未可知。”

 嵬名察哥淡淡道︰“雲中除去三十萬大軍,不知有沒有三十萬士民?士民之中,耕作的農夫不知道有沒有十萬人!若是沒有,請貴使回去後奉勸都元帥,還是早些讓三十萬大軍解甲歸田的好。听說如今石康在居庸關,曲端在晉北,打的都是守備的主意,並未進攻,都元帥留下十萬八萬的軍馬,足以守土。”

 高慶裔冷笑道︰“晉王對中原之事,知道的原來不少。既然如此,我們也不兜圈子了!不錯,我大金眼下確有存亡之危,但如今折彥沖勢如暴秦,大金與西夏已是唇齒相依。一旦雲中為折彥沖所並,晉王以為,西夏還能獨存麼?”

 嵬名仁忠道︰“當年大宋掩有中原兩河、川陝湖廣、江南嶺外,漢地幾乎一統,亦奈何不了我西夏。如今東南仍歸趙氏,折彥沖以北土半壁江山,未必便能吞並我大夏。”他在內部會議時雖與嵬名察哥各執一端,這時面對高慶裔卻是攜手以抗。

 高慶裔看了嵬名仁忠一眼,行了一禮道︰“這位是人稱西夏賢相的濮國公吧?高慶裔遠來,一直都是舒國公接待,一時卻還沒機會拜見濮國公。”

 西夏在境外分別受遼宋金漢“國王”封號,在境內卻自稱皇帝,所以嵬名仁忠、嵬名仁禮兄弟才能被封為濮王、舒王,這時夏人不肯承認宗翰為皇帝,所以高慶裔也只認乾順是個國王,濮王、舒王自然要降一等稱國公。嵬名仁忠學問精深,修養雅厚,哼了一聲,也不發作。忽然想起剛才高慶裔稱嵬名察哥用的是“晉王”,心道︰“這個高慶裔,他方才是口誤,還是說他消息靈通,對我西夏將相在這件大事上的主張都打听到了,所以言語之間有褒有貶,意圖拉攏分化?”

 他一時未能斷定,便已听高慶裔道︰“濮國公一門忠烈,尤其令尊在當年梁氏作亂時力挽狂瀾,更顯安社稷、定乾坤之股肱本色,足以永銘史冊,與西夏同不朽。”乾順的父親秉常在位期間,西夏曾經發生動亂,被當時的梁太後軟禁,幸而得到仁忠、仁禮的父親嵬名景思的保護才得以度過大難,嵬名仁忠和嵬名仁禮能得乾順封為濮王舒王,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嵬名仁忠卻道︰“盡忠為國,護主效力,乃是所有大夏子民的本分。再說這等陳年舊事,貴使提來作甚!”

 高慶裔道︰“此事雖舊,卻需後人永記在心!唉,可惜啊可惜,嵬名景思大人一世英明,如今卻是後繼無人,西夏朝堂上下,盡是一批鼠目寸光之徒!”

 嵬名仁禮大怒,便要呵斥,乾順已先一步斥道︰“大膽!你一介寒儒,雖是金國都元帥的使者,也不當妄議我西朝大政,更不得當眾污蔑我西朝大臣!你可莫以為你是外來使者我便殺不得你!”

 高慶裔行了一禮,道︰“大夏皇帝容稟。”

 他這個稱呼叫了出來,乾順的氣才順了幾分,說道︰“你既有話,容你稟來!若道不出個所以然,縱然是你金國來使,我也絕不輕饒!”

 高慶裔道︰“請問陛下,當初宋哲宗斷西夏歲幣,興兵相犯,而陛下得以化險為夷,靠的是什麼?”高慶裔說的是將近三十年前的事情了,當時乾順親政不久,大宋國勢仍強,宋哲宗采取了宰相的建議停止劃分地界,斷絕給西夏的“歲賜”,對西夏實行強硬政策,步步進逼。那是一段艱難的歲月,對還是少年的乾順來說實是永世難忘。

 乾順聞言不語,仁忠代為答道︰“靠的是大夏祖宗保佑,我主英明神武,邊疆將士用命。”

 高慶裔問︰“若無遼主居中調停,此事能善終否?”

 乾順不答,仁忠道︰“遼主居中斡旋,亦有恩助,凡有恩于我大夏者,縱是小惠,亦不敢忘懷。”

 高慶裔也不去理會嵬名仁忠言語間避重就輕的文字機關,又道︰“宋神宗時,宋廷發五路侵夏,俱從東、南而來,雖然此戰已敗,但當時若從雲內、天德再加一路大軍,沿黃河西進南下,夏人尚能支持否?”

 嵬名察哥哼道︰“如今雲內、天德已為我所有,漢軍便要來侵,如何能從雲內、天德進兵?”

 高慶裔反問︰“晉王明鑒︰雲中一旦有閃失,雲內、天德尚能獨保?”

 嵬名察哥默然。

 高慶裔道︰“漢人欲得隴右,自漢武帝以下歷代皆然。漢人不內亂動蕩,則亡西夏、得甘隴之心不死!西夏百年來得以稍安者,實因有大遼在北,以牽宋人之勢。如今折彥沖之軍威,勝宋人遠矣,東海之富,更非遼人能比。一旦折彥沖平定漠北,是將兼備遼人之雄與宋人之富!請問大夏皇帝,以西夏一隅,能敵遼宋聯手一擊否?”

 乾順聞言悚然不安,高慶裔又道︰“西夏之與大金,豈止唇亡齒寒而已!折彥沖之暴又過于秦始皇十倍,據聞那楊應麒已制得一環宇圖,但凡可見之地,都欲納入囊中。貴我兩國,與折彥沖不得同立于天地之間,此事三尺孩童亦深知之!若不趁折彥沖北上,聯手出兵覆滅漢廷,則折彥沖從漠北歸來之日,便是雲中陷落之時,雲中陷落之後,夏人還能在河西逍遙稱制麼?若大夏皇帝不想效仿劉禪、孫皓,則聯軍滅漢,勢在必行!折彥沖欲圖先北後南,那是自尋死路,而漠北進軍不順,致令蕭鐵奴被困可敦城,更是天將亡漢之征兆。有道是︰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此時不動手,更待何時?”

 嵬名察哥也動容道︰“高大人所言極是。”

 乾順道︰“聞漢廷以楊應麒留守,南有曹廣弼,北有楊開遠,西有劉、種,東有歐陽,恐怕我兩家聯手,仍然滅不得他。”

 高慶裔道︰“我們兩家聯手,或許還滅不了他。但他漢家混一兩河秦晉不過一年,根基未牢,若大金雲中、河南兩路,加上大宋一起動手,滅他何難!”

 乾順驚喜道︰“六王子與趙氏,也決定出兵了麼?”

 高慶裔道︰“若非南方兩家已有響應,我主焉敢動手?此事我主已與六王子、趙構議定︰滅了漢部,陝西、秦鳳便歸西夏;河東、燕京歸我家;河北東西路歸六王子;山東以及漢廷海外地方均歸趙構。天下大勢已然明朗︰聯手出擊則四家皆存,躊躇不前則四家必亡。請大夏皇帝速作決斷!”

 嵬名仁忠問︰“趙氏與六王子答應出兵,可有證據?”

 這時西北與東南消息隔絕,高慶裔所說的聯盟實際上並未達成,這時被嵬名仁忠一問,心想此人果然老辣,但他面上卻不動聲色,說道︰“南北使者往來,需經宋境,故而都是密談,文書卻無法得通。”見西夏君臣微露不信之意,高聲道︰“四家唇齒關系,已然昭如日月,何須懷疑!”

 乾順道︰“請貴使到驛舍休息,來日在議。”便吩咐禮部官員好生款待。

 高慶裔也看得出夏主君臣已然心動,只是懼怕漢廷兵威,一時還下不定決心。他待要再說,嵬名仁禮已經來請,自忖要光靠三寸不爛之舌說得夏人立刻答應起兵也難,便起身告辭去了。

 下一章《南宋的君臣》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