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從赤手空拳到億萬富豪》第7章
第一部 初出茅廬  第三章 如兄如弟(之一)

作者︰綠城一劍

 說到畢自強曾練武學藝的事,這可有些來歷。

 七十年代初,每隔一段時間的周末,南疆市機械廠的職工們都能看上一次電影。在廠里籃球場上看不花錢的露天電影,是那個年代里人們在生活中最快樂的文化享受了。

 還沒等到的太陽落山,七、八歲的畢自強早早就扛著小板凳沖出家門,和一些小伙伴們屁顛屁顛地來到籃球場上擺好一長串小板凳,霸佔了“有利地形”。那時,只有《南征北戰》、《地道戰》、《地雷戰》、《平原游擊隊》等幾部影片是允許長年累月放映的。

 鐵桿影迷畢自強一直是那些影片的忠實觀眾。盡管每部影片都已經看過N遍了,甚至有些大段台詞都能倒背如流了,但他仍然逢場必到,從不漏過。每當放映機把影像投射向那橫掛在半空中的白色銀幕時,他和那些半拉大的孩子們便歡呼雀躍起來。也許是因為對這些電影太熟悉了的緣故,在影片放映過程中,他總是和一大群男孩們在放映場外奔來跑去,到處打鬧、嬉戲、沖殺,到了電影中開始有激烈的戰斗場面時,才會吸引他們的眼球和耳朵,讓他們終于安靜地坐下來。畢自強和那些男孩們,正是在這幾部國產戰斗故事片的影響下不斷成長起來,從而在他們的內心深處烙下了革命英雄主義的情結。

 上小學時,畢自強與同班同學陳佳林、田志雄玩得最好,這三個小家伙都屬于那種生性頑皮、不服管教的小祖宗。他們平時只要湊在一塊就無端地惹事生非,弄出不少麻煩。有時實在是百無聊賴了,他們就去用石塊砸別人家的玻璃窗听清脆,用自制的彈弓比賽誰先把高掛著的路燈打碎,為摸幾個鳥蛋不要小命地爬上高高的桉樹頂,偷著到學校附近的池塘里游泳、摸魚,簡直沒有他們不敢去干的事情。每當畢自強領頭去和別人打完架後,總是抱著被扯爛的小書包,一副鼻青臉腫的樣子回家。自然,他還少不了挨父親一頓狠揍,說不準晚上還得餓肚子呢。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畢自強就與陳佳林、田志雄三人就建立了相當深厚的感情,三人如兄如弟,形影不離。他們在學校里也少不了一些惡搞和闖禍,給年輕的女班主任惹出了許多讓人頭痛不止的事情。不過。畢自強腦瓜子聰明、理解能力強,讀書不太用功,但學習成績還算不錯。陳佳林、田志雄兩人的作業幾乎全是照抄他的,有時干脆還由畢自強直接代筆。這三個小家伙也有一項最為愉快的課外活動,就是在放學後步行十幾分鐘,到北寧街上一家叫“連環畫之家”的租借店去看小人書。

 這家小人書租借店,有兩間各十幾平方米相通的屋子。在店門口,通常放著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店主人就坐在那兒。他背後的牆壁上掛著一張很大的紙板,那上面都是介紹最近新出版或者內容火爆吸引眼球的連環畫書。只要給店主人一分錢,他就會拿來你指定要看的那本小人書。店內的布置很簡陋,四面牆壁上張貼著各種花花綠綠的連環畫封面,每個封面有巴掌那麼大,你挨我擠地在牆壁上排著一行行隊伍,讓人瞧著不禁眼花潦亂。靠牆的周邊都固定著沒靠背的長條木凳,屋中央到處擺放著小板凳。有時候,來看書的人太多了,屋里擠得連站腳的地方也沒有了,還可以拎著小板凳到臨街的店外面,在店主人視線範圍之內看書。平時來店里看連環畫的,大多是一些街道上文化水平不高的青年人和中學生。每天放學後,特別是星期天,小學生便成了租借店里看小人書的“主力軍”。

 畢自強、陳佳林、田志雄都是家境貧寒的孩子。為了看連環畫,他們往往靠撿紙皮、收集破銅爛鐵,換來一角幾分錢,然後一起共同分享著連環畫給他們帶來的那份簡單的快樂。口袋里沒錢的時候,他們也常常不嫌路遠地跑來店里逛一逛,尋找著看書人身邊的空座位,好去挨著“蹭”看幾眼別人手上的連環畫。唉,真是可憐了這一代人的童年。

 畢自強最喜歡看的是《三國演義》、《水滸》、《岳飛傳》、《楊家將》這類小人書了。他崇尚那些名揚四海的英雄人物,而他們身上那種耿直豪爽、嫉惡如仇、不倔不撓的性格,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年少的畢自強。他心中期待著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為一個武藝高強的人物。

 一九七四年,十二歲的畢自強讀小學四年級。他神不知鬼不覺地探听到,市里南國街上有一個習武之人叫胡大海。有一天,他找來陳佳林和田志雄暗地里商量著要去拜師習武。最後,在畢自強的帶領下,三個男孩不知天高地厚地結伴而莽撞地闖入胡家。不料他們剛說完來意,便被胡大海吹胡子、瞪眼楮地驅趕了出來。但他們並不死心,在門外待了一會兒,又壯著膽子走進來,死磨硬泡地把好話說了一籮筐,硬是賴在人家里不肯走。可胡大海不吃這一套,揮動著長掃帚嚇唬著他們,最後還是把這三個男孩來了個掃地出門。沒有辦法,他們只好唉聲嘆氣地拖拉著小書包離開了胡大海家。回去的路上,他們三人還在討論著有沒有什麼別的辦法。

 一個星期天的下午,畢自強的父親出于對兒子的疼愛和無奈,只好親自和這三個男孩去找胡大海,為孩子們拜師習武的事登門說情。畢自強提著兩瓶桂林“三花”酒,陳佳林懷抱兩條平裝“大前門”香煙,田志雄拎著一網袋柑果。三個男孩歡天喜地領著老畢師傅一路前往,他們的臉上都掛著燦爛無比的笑容。就這樣,一老三少的身影出現在南國街上。

 南國街是市內一條頗有商業氣息的老街道,這里的房屋建築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了。街道的兩旁,大都是那種南方人稱之為“騎樓”(注︰就是最下面一層有寬敞走廊的一種舊式樓房)的兩層樓房。據老一代人說,這些房屋大都是百年前按“法國式房屋建築”的樣式建造的。在並排相對的樓房之間,夾著一條不太寬敞的街道。所有底層的房屋門口,不論建築物的方位如何,每家每戶的大門都是沖著街面方向開的。街上的小店鋪很多,有百貨店、小吃店、雜貨店、修鞋店、涼茶店等,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因而這里成為了市內最為喧鬧的主要街道之一。

 不一會兒,老畢師傅和三個男孩一行四人便到了胡大海的家門口。胡家門牌是南國街36號,一個擺賣涼茶、酸的店鋪。

 或許是因為南方天氣炎熱、環境潮濕的關系,南方人一年四季都喜歡喝口涼茶。“酸”,是南方人的一種很流行的口語稱謂,說的是用米醋腌制成的各種各樣的小食品。在胡家店鋪內木制的長形櫃台上,擺放著十幾個透明的大玻璃瓶,里面各自裝著酸蘿卜塊、酸木瓜片、酸豆角束、長條的酸黃瓜、整個的酸青椒……酸制品種不下十幾種呢。旁邊,擺著一排排蓋著玻璃片的涼茶杯子,里面裝滿了各種顏色的涼茶,有淡黑色的王老吉、羅漢果,淡黃色的生地、雷公根、菊花茶,等等。在這二十多平方米簡陋的屋子里,還提供有幾張圓桌方木凳,供客人們歇坐小吃。七十年代,這的東西賣得便宜︰玻璃杯涼茶,一分錢一杯;腌制小食品,一分錢一塊(件)。在街上或“騎樓”下往來的行人,不斷有停下腳步進店里來“幫襯”的,不過,這的顧客多以婦女和孩子們為主。店鋪的櫃台後,坐著一位手搖大葵扇的阿婆在收錢,那是胡大海的母親胡阿婆。就這麼個不起眼的涼茶、酸小店,當時在名義上還是屬于街道集體所有制(聯營)的性質。

 因為有老畢師傅前來的緣故,這次,那三個半拉大的男孩被胡大海十分客氣地禮讓進了家門。

 胡大海,一米七二的個頭,三十六、七歲的樣子,長著一張國字臉,濃眉大眼。由于長年習武練身,他的體格顯得特別強健和結實。他是市物資回收公司收購廢品站的一名職工,每天的工作就是騎著一輛三輪車走大街穿小巷,吆喝著收一些酒瓶子和舊報紙等廢品什麼的。他的父親解放前是走南闖北的江湖鏢師,他自幼跟著父親學習南派拳腳。父親去世後,他繼續四處拜訪名師學藝,吸取眾家之長,鐵骨錚錚地練就了一身硬功夫。三十多歲了,他才得以結婚生子。代了的愛人叫陳麗梅,是街道一家福利廠的女工,夫妻倆有一個四歲的女兒,名叫胡小靜。

 老畢師傅和三個男孩子跟著胡大海走進店鋪的後門。店鋪上面二樓那兩間房子,就是胡大海一家人的住所。眼前,是比較寬敞的一塊空地圍成的家庭式後院。院子里,四處靠牆壁的地方擺放著大大小小的瓦缸,它們都是用來腌制小食品的。院子深處,有一處別開生面的景色︰一個用木樁和竹竿搭建成的涼棚,上面爬滿了漆黑色的葡萄老藤和那青青的葡萄葉子。涼棚下,是一張圓石桌,周圍侍候著四個圓柱般的石凳。

 胡大海招呼著老畢師傅坐下後,拿了五、六個小瓷杯擺在石桌上,又沏了一壺綠茶,讓登門的這些客人喝了解渴。胡大海和老畢師傅在涼棚下的石凳上相對而坐,開始談論著三個孩子想拜師學武的事情。離此不遠處,三個男孩猶如三個小木樁似的並排站在一旁,他們的兩只小手卻停不下來,各自不時地捋頭發、扳手指、卷衣角,彼此之間眨巴著眼晴交流著各自的心思,心急如焚地等待著兩個大人洽談的結果。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