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北洋》第277章
正文 第二百八十二章 北洋

 俄國對中國東北移民政令的回應是加緊埋頭修建鐵路,在俄國看來沒有鐵路系統的保證,西伯利亞對於俄國永遠不是安全的,哪怕俄國的軍事實力要比中國強大。不過在中**事實力飛快提升的今天,俄國佬也對自己的武力並沒有多少信心,尤其是對自己部署在遠東的軍事武力力量上更加感到不滿,並且試圖在調整自己的軍事力量部署---俄國再次增強了遠東艦隊的實力,在今年的六月份將會有包括一艘戰列艦和三艘巡洋艦在內的小型艦艇編隊從俄國歐洲的海軍基地出發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海軍基地,主力作戰艦隻和其他輔助功能艦船與小型作戰艦船的總噸位達到了三萬五千噸。不光是海軍方面的動作,俄國也試圖在增加其遠東陸軍的軍事力量,調集陸軍試圖增強俄國在遠東的控制。

 俄國海軍在遠東部署的力量已經達到了七艘戰列艦和四艘重型巡洋艦,其餘大小艦船六十餘艘,在歐洲還有力量更為強大的波羅的海艦隊,而遠東陸軍更是處於不斷增多的趨勢,可以直接威脅東北三省的作戰部隊從三個師猛增到十個師。

 當然海軍力量的增強是在這次從波羅的海出發的分艦隊之後就再也沒有補充過,而陸軍也並非是一下子增長了三倍的力量。俄國遠東陸軍的實力從1900年譚延建國時的三個師,到1903年東北移民政令開始時就有近五個師。隨著中國向東北移民地力度加大,俄國人也在不斷的增強其陸軍在遠東的力量。儘管如此,陸軍和海軍所面臨地問題都差不多波羅的海艦隊固然強大。俄國整體海軍實力處在世界海軍排名的第二三名上,但是卻相隔半個地球,而俄國陸軍總數達到了近二百萬,不過真正能夠部署到遠東或者是在遠東出現危機之時俄國能夠快速調動部隊前往遠東戰場的數量是極其有限的。

 中國從來都是被作為一個純粹的大陸性國家,俄國人也認為增加在遠東的太平洋艦隊數量不能夠解決遠東和中國人之間的矛盾,對於吞併中國東北三省也沒有多少幫助,最終落腳點還是陸軍。想要提高陸軍的實力對於俄國人來說士兵和裝備都不是問題,關鍵就在於運輸補給上,西伯利亞大鐵路也就成為中俄雙方關注地焦點中的焦點。

 在俄國增強太平洋艦隊的分艦隊抵達符拉迪沃斯托克之後的一個月。建造週期已經達到三十一個月的北洋級戰列艦終於大功告成---面對列強國家對於中國的壓力,尤其是來自俄國和英國地壓力,上海江南船塢集中力量先提前一個月竣工了北洋級戰列艦一艘,其他三艘在隨後地一個月之內也陸續進入了海試環節。

 當北洋級戰列艦出現在上海海面上並且做了短暫的露面之後便開往威海衛開始了自己的海試,即便如此“曇花一現”,所有人尤其是各國駐中國的外交使節們都意識到中國的海軍將會因為這個面目還並不是很清楚的新型戰艦而陡然提升其地位儘管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親眼看到過北洋號戰列艦。但是上海周邊海域上活動的中外商船和軍艦都看到了北洋號。毫無疑問那是一艘戰列艦,其主炮是六門十二寸三座雙連裝炮塔!

 外界還在猜測這到底是怎樣的戰列艦的時候,北洋級戰列艦的其餘三艘再次亮相上海海域,這才讓各國列強對中國海軍地力量正視起來難怪中國政府對於已經實力大增的俄國太平洋艦隊繼續增兵持默認態度,如果加上這四艘戰列艦,中國擁有的戰列艦數量已經達到了七艘,還有一艘鎮遠這樣的准戰列艦。事實上中國戰列艦的品質遠高於俄國,就是鎮遠號也是如此,無論在航速、裝甲還是火力上幾乎全面勝出,中國海軍的實力勢必會因為這四艘看起來明顯是一個級別的戰列艦而實力大增。

 面對外界地各種輿論。同時也是為了鼓舞國民士氣,八月二十日中國官方報紙《中國日報》用了整整一個版面地規模來報導了中國海軍裝備新型戰列艦的消息,同時也非常明確地宣佈這四艘戰列艦的名字分別為北洋號、北京號、廣東號和山東號,而且這四艘戰列艦全部都是中國自己建造的戰列艦。這一消息顯然對於中國人而言是極為振奮人心的,中國海軍中服役的三艘戰列艦無一不是英國建造,而北洋號四艦是中國第一次自己建造戰列艦,其意義自然是非同凡響。

 在這個戰列艦便可以代表國家實力的時代。中國一口氣便建造了四艘新型戰列艦。這在政治和外交上具有極大的衝擊力。儘管當年已經有人根據上海江南船塢的四座三萬噸級的幹船塢明確的預言了中國將會在兩三年內擁有新一代的裝甲巡洋艦甚至是戰列艦,但只有當猜測變成現實的時候。所具有的震撼性才會取得最大的效果中國竟然真的開始自己開工建造戰列艦了,而外國對中國的造艦工業體系的評價也再次提高。同時列強國家的軍事專家都有了同樣的共識,中國的新型戰艦一般都是會採用船塢秘密建造的形式來出現,至於中國新一代的天津級裝甲巡洋艦為什麼在船臺上建造,此時也有了答案中國能夠容納建造天津級裝甲巡洋艦的幹船塢數量已經不足了,擺在船臺上的天津級裝甲巡洋艦便有六艘,如果全部採用幹船塢來建造的話會造成很大的浪費。幹船塢數量不足固然是一個方面,畢竟幹船塢的主要用途不是用來建造軍艦而是維修,中國海軍的戰艦也需要維持一定數量地空船塢來進行維修保養。主要還是因為譚延認為一旦北洋級戰列艦服役于中國海軍的話。外國列強就不敢隨意對中國喊打喊殺,因為即便是英國海軍來了想要摧毀中國海軍,也勢必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在當前歐洲強國紛紛收縮勢力返回本土地時候,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

 以前秘密建造大型戰艦是對日本的一種蒙蔽,如果大搖大擺的擺在船臺上來建造,說不定日本會受到很大的刺激不惜一切代價的和中國進行海軍競賽,但是中國秘密建造可以贏得一定的時間來麻痹日本,等戰艦出來後日本再去追趕已然落了下風。依照日本人的個性,如果發現中國正在開工建設能夠對其產生嚴重威脅的戰艦,擴充本國海軍實力地選擇是絕對的,甚至還會再次尋找藉口不惜發動戰爭來解決隱患。這是譚延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就像在恐怖平衡時代一個國家有原子彈一樣,中國擁有了這四艘世界一流的北洋級戰列艦之後,在譚延看來也就相應的解決了面臨列強武力威脅問題,任何人動手之前都需要考慮到北洋級戰列艦的存在,儘管它並不是原子彈那樣地級數存在,不過在強力武器面前誰都要考慮武力對待中國所引發地後果。尤其是在歐洲風雲不斷變化的今天。也正是基於這樣的考量。譚延才會將天津級裝甲巡洋艦放在船臺上大搖大擺的建造在遠東日本這個心腹大患雖然還存在,但它已經失去和中國競爭的資格,這就像兩個棋手在博弈一樣,只要一招完敗便會失去整個棋局,不同的是日本至少失去了二十年的國運,至於二十年之後中國在沒有強力外敵的環境下還不知道會發展成什麼樣子呢!

 北洋級戰列艦服役于中國海軍,這段時間中國海軍自然是面子大漲,但是海軍高級將領心中都知道,北洋級戰列艦在中國海軍中最多建造五艘,目前剩下來的最後一艘湖南號就在旅順的船塢中也是處於秘密建造狀態---在譚延心中確定解決俄國問題地時間不能超過1906年。最大的可能便是中俄會在1905年的中期進行,為了保證戰艦能夠趕得上參戰時間,作為戰爭海戰部分的主力湖南號必須在1902年開工,在沒有公開北洋級之前,湖南號戰列艦也必須是處於秘密狀態下開工建造。

 按照這樣的安排,中國海軍在1905年的時候就可以擁有八艘戰列艦,至少對現在目前的俄國太平洋艦隊形成絕對優勢。湖南號將會成為北洋級戰列艦地絕響。對於這點中國海軍將領們固然是有些遺憾。但也是沒有辦法地事情---現在世界造艦水準提升的太快了,五艘北洋級戰列艦如果不是戰爭地需要根本不會造這麼多。

 唯一值得海軍將領們期待的便是新成立的天津海軍艦船設計局正在加緊設計的中國新一代的戰列艦。目前這項工程的代號為“無畏計畫”,而這一代被稱為“蒙古級”的戰列艦的主要設計目標資料除了設計局的工程師們之外,外界知道的人數不超過十個人它將會是真正具有世界領先水準的戰列艦,假如它的設計目標和建造完工後實際水準相符的話,稱之為劃時代的戰列艦也不為過!

 當然困擾著中國年輕一代戰艦設計師的相關難題也不少,新型的炮塔、新型的動力驅動系統……等等,這些都是一道道難關,為了保證戰艦的密度,同時也是為了彰顯中國工業技術水準,這艘還停留在總工程師魏成勳腦海中的蒙古級戰列艦雖然也做好了向國外進口相關部件的準備,但首先要考慮的便是中國的工業水準能否滿足蒙古級戰列艦的建造一旦進口相關重要部件,肯定會讓蒙古級戰列艦提早曝光,不到萬不得已,無論是魏成勳還是譚延都不打算這麼做。

 譚延本人對“無畏計畫”的期待固然很高,但他也要必須正視中國目前工業水準的限制,儘管他不惜工本優先發展造艦相關產業,但是這也是必須要有一定基礎的漢陽鋼鐵廠通過引進德國技術來生產克虜伯裝甲鋼;上海江南製造局在譚延接手之前便有仿造外國大口徑艦炮的經驗;隆盛機器廠是吸收了福建馬尾船政局地蒸汽動力專家,他們很早之前就已經致力於仿造蒸汽機的研究。加上技術引進其實力上升的很快,至少能夠滿足中國自造戰艦地需要。

 不過“無畏計畫”對戰列艦的各方面性能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除了裝甲鋼一項之外。像新型炮塔和蒸汽動力系統幾乎都是開創性的研究。這些相關項目有很多都是已經提早開始進行了,但是就蒸汽輪機項目而言,至少隆盛機器廠目前根本無法提供能夠滿足設計要求的蒸汽輪機他們生產的蒸汽輪機只能用在發電廠上,而提升功率、縮小尺寸這幾乎就成了中國蒸汽動力專家腦袋上的緊箍咒……

 正是有這麼多的麻煩,譚延不敢奢望自己能夠走在英國人的前面,但標誌著戰列艦新時代地無畏艦中國肯定是要緊跟世界腳步的,現在不發展等到英國人那邊出貨了在發展,那中間的距離可就拉開的太大了。作為總工程師的魏成勳心理壓力是極大的,儘管譚延對他地要求並不高。但是看著譚延對天津設計局地任何要求都毫不打折的滿足的時候,作為一個關係到中國國防安全的科技人員,他心中的自尊被深深的刺痛了。

 魏成勳在內的工程技術人員心中深知北洋級戰列艦已經具備了“全裝重型火炮”戰艦的技術的特徵,如果再想在此基礎上有所突破,對工業基礎的要求高了可不是一點半點。下一代地蒙古級戰列艦的相關重要系統的研製要求已經下放到各個主要生產廠家,隆盛機器局負責的蒸汽輪機專案和江南製造局的新型炮塔研製專案到目前為止所有的技術人員除了搖頭還是搖頭……

 魏成勳他們的目光只是放在了戰艦本身上。充其量看得遠些瞭解到戰艦對於國家國防和政治外交地重要性。不過他們並不知道,正是中國一代又一代地新型戰艦的問世,知道北洋級戰列艦地橫空出世讓中國掌握了更多的外交主動權九月二十日在北京,中國開始與英國就海關問題展開正式談判,要想解決中國海關的“國際化”問題,就必須首先要解決英國對中國的海關控制。

 不能不說英國人正視中國新政府對中國海關現狀的不滿多少也是出於中國海軍的飛速發展的原因,而在此之前中國政府對列強國家採取的廣泛外交活動為此做了大量努力的鋪墊。中國海關現在雇用的洋員近七百餘人,這是因為中國迫於過去的種種不平等條約一再擴大通商口岸的數量所致,好在譚延在甲午戰爭上動了手腳,隨後又在膠州灣狠狠的阻擊了德國人。更避免了義和團的動亂,才使得中國避免了更多的不平等條約,不然按照譚延的估計,現在的中國海關洋員雇用人數還要至少多出二分之一。

 中國海關的“國際化”完全是赫德一手造成的,這個狡猾的傢伙採用利益均沾的模式淡化了其他列強國家對中國海關的垂涎而引致對英國的仇恨,也讓中國收回海關權利遇到的問題空前巨大中國海關和稅務司雇用的洋員涉及十個國家,主要問題也集中在這十個國家。赫德在中國海關中分配外國高級雇員的人數時。基本是按照各國列強在華勢力的強弱來分配的。年代不同各國所占人數也不同,不過有意思的是外國雇員中沒有俄國人。這也許是英俄兩國緊張的國家關係所致,更多的可能是赫德對俄國的警惕。

 不過中國海關和稅務司雇用的外國人再多,英國所占的份額永遠是在第一位的,近七百位洋員有六成五是英國人,剩下來的份額主要由德國、法國和美國三國所占,其餘六個國家諸如瑞典、匈牙利、義大利、丹麥、挪威、奧地利所占份額十分微弱,多則十幾個,少則一兩個,在海關體系中的地位也非常低微---也就是說要解決中國海關問題,必須要和英法美德四國展開談判,其中英國是主角,只要搞定了這四個國家尤其是英國,那其他國家也不在話下。

 這還是中國建國以來頭一次進行如此複雜的談判,中間各國牽涉的利益眾多,不過好在中國政府的準備工作做的比較充分,美國和德國都被中國所分化,剩下來頑固的便是謹守自己在華利益的英國和法國。不過不管怎麼說,從李鴻章時代中國就開始謀求海關方面的改變,到現在總算是正式進入了實際解決的議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