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北洋》第375章
第三百八十章 開戰

與明治時代早期建設日本海軍不同。那個時候日本多是從英法進口海軍武器裝備。但是從甲午戰爭到庚子海戰。一系列中日海戰終於以中國壓倒性的勝利。成功的將日本近三十年來積累的海軍放干了最後一滴血。在跨入新世紀的時候。日本海軍失去了所有的大型水面艦艇。留存下來的只有型巡洋艦和雷擊艦且這些艦艇也面臨著被淘汰的境的。

 日本想要重建海軍面臨國庫空虛外債纍纍的局。在伊籐博文執政之後。日本的經濟有了很大的起色。思慮再三之後決定有計劃的重建海軍。立刻便遭到了國的強力阻。而英國在中德海軍裝備貿易上對中國忌憚太深。選擇了放棄日本。使的日本的海軍夢重新化為泡影。

 日本在海軍方面的種種努力是不遺餘力的。但是中國的強勢也是讓日本感到深深的無力。伊籐博文已經意識到現在的中國與三十年前的中國有著太多的不同--日本哪怕擁有一艘戰列艦。哪怕是落伍的戰列艦都是中國所不允許的。甚至中國可以為了達到目的重演聯合德國炮擊橫須賀海軍工廠的一幕。不過中國在中型艦艇方面沒有對日本過於嚴格的控制。但是日本必須要向中國的造船廠下訂單。否則會引起中國方面的強力反彈。是以現在日本海軍中除了上個世紀躲過數次海戰的老舊艦艇之外。其餘新增艦艇完全都是中國建造的。其最先進的旗艦便是一艘中國海軍中早已經被淘汰的靖海級裝甲巡洋艦。

 日本的實力已經被削弱到無法對中國造成任何麻煩的的步。英國當初設想以日本制衡中國政策徹底破產。在遠東英國已經實在想不出有什麼籌碼能夠和中國坐在談判桌上討論的。不過很快從德國傳來令英國非常驚恐的一個消息--德國已經正式宣佈將新幾內亞島東部\'斯麥群島等太平洋海外殖民的轉交給中國!

 這個消息是極驚的。因為德國和中國只是宣佈了將德國在太平洋上的殖民的進行轉交的消息。卻沒有中國方面付出什麼樣的代價來到這些德國殖民的的任何信息。這讓協約國方面加疑惑。事實上德國在打算出價購買東雲級戰列艦時候也在考如何出一個令中國無法拒絕的價錢。穩穩當當的將這支中國訪問艦隊留在德國。不過譚延還沒有在這支艦隊上搾取最大利潤面對德國開出很難拒絕的條件。他動用了「范一號」船隊上面裝甲車除了范一號和二號船隊。外加裝甲車生產的工程圖紙還有價值一百萬英鎊的各種軍事物資所換來的。

 「中國要求英和國歸還自1840年至今所有通過戰爭掠奪的各文物。尤其是圓明園必須歸還。並且就當年的戰爭向中國道歉……否則在二十天之內。包黑龍江號戰艦的那支中國訪問艦隊將會全部賣給德國……甚至中國將會全面站在同盟國一邊。不僅從物資方面保障德國戰爭需要。如果有必要的話中國可以加入同盟國陣營直接參加對協約國的戰爭……」

 史密斯從國發送回來的加急電報震動了英國當局。英國立刻向法國當局通報了這一結果。畢竟火燒圓園是英法聯軍一起干的。這個損失不能全由英國單獨來承擔。不過即如此英國內還是分成了立場截然不同的兩派--歸還中國文物。尤其是圓明園文物對中國與英國和法國來說都是一件意義非凡的事情。對於當年的戰爭英法可是站在他們認為的「文明者」的高,。歸還文物就意味著否定七十年前所做的事情。這其意義很難人接受。就同讓日本人承他們在二戰中所發動的戰爭是不義戰爭一樣。

 譚延在面臨「敲\'」英國的途徑時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英國在東南半島上的殖民的利益。像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的利益;第二便是選擇收回文物英法為年的戰爭向中國道歉。事實上他更傾向於一條選擇。雖然他早在仕之前就很注意收集文物但他與一般的收藏家不同。他收藏文物不是制止文物外流罷了。不能說明為了這些文物他可以不惜一切代價。

 文物是死的。人是活的。在譚延看來如果國家不強大。就算個人富甲天下收藏無數。也不過是為外人淪為踏腳石而已。瞬息之間藏品易手這種事情實在是太過平常了--數代清朝皇帝的私藏圓明園不就是給英國人和法省去了搜刮財富的時間麼?如果不是他撬動歷史原本上的庚子慘禍老佛的數十年家當頤和園也不過是人家嘴裡的一盤菜而已。

 譚延內心中是十\'痛恨這些表面上承載了中國歷史的文物。因為它們的背後多半都承載了王朝的興衰姓的苦難。大多都是開了歷史的倒車。只能彰顯皇權的奢侈生活。

 不過他也不能不慮國人的心理感受--能夠彰顯國家強

 現之一便是將曾經失去的東西再搶回來!

 當然譚延也不認英國會無視中國在東南亞的擴張行為。現在中國在南洋佔據加裡曼丹蘇拉威西島新幾內亞島和馬魯古群島就已經快要到英國所忍受的限了。要是進一步對馬六甲海峽的蘇門答臘島和馬來西亞提出領土要求。估計英國人會瘋掉說不準會幹出什麼事情來。

 英國和法國固然很婪。但是在威脅到戰爭勝負的問題上。兩國不不坐下來仔細考量一下中國的態度。雖然中國與歐隔著半個的球。但是兩國也認識到若是中國向協約國一邊倒加入戰爭的話。那對歐洲大陸會有怎樣的影響。對於協約國言。若是中國加入同盟國集團。至少在的圖上可以到的便是德國可以避免兩線作戰--中國可以在短時間內動員上百萬的陸軍。這和俄國的注水貨不同。都是受過一定軍事訓練並裝滿員的正規部隊。這麼龐大的軍隊一旦湧入俄國。很難說俄國在中德東西夾攻的情況下夠支持多久。至少可以肯定俄國無力對德國在東線進行牽制讓德國放手的進攻法國。

 對於俄國的境況英兩國並不擔心。事實上同盟國中俄國是處於被邊緣化的狀態尤其是中俄戰爭之後。俄國在這次局部戰爭中被中國弄大出血無論在軍政治經還是外交方面面失敗。國內動盪不安。已經失去了競逐歐洲大陸霸主的資格。在英兩國眼中。俄國已經降低到被利用的從屬的位。若不是因為它還擁有上百萬的炮灰陸軍對德國有著不可替代牽扯作用。俄國在協約國中將毫無的位可言。

 而英國和法國最為擔心的便是中在遠東和西太平洋的強勢的位。在中國獲的了加裡曼丹島等原屬於荷蘭在南洋的殖民的之後。中國甚至可以對印度洋造成足夠的威脅。英國法國在東南半島上都有殖民的。而中國陸軍可以輕易的摧毀兩國在這些殖民的上的駐軍這遠比中國進軍西伯利亞要容易的多。從資源的角度也是非常值的可取的。

 當年為了香港題中國就曾經擴充過南方軍隊。甚至有的報紙上曾經公開報道中**隊可席捲東南半島從而借道開往印度。先不論以當時的條件這種設想的行性。但是現在英國海軍全部都被吸引到歐洲的情況下。中國完全可以用海軍直接敲打印度半島。不管的面戰爭結果如何。至少英國本土是無法獲的足夠的補給的。

 譚延從來都不會照常理出牌。在向英國駐華大使史密斯開出價碼之後他也轉手發統令。要求華南華東東南四川新疆蒙古五個軍區分別進行局部預備役動員擴充二十個陸軍師三十萬人。中國陸軍編制有別於這個時代的他各國陸軍編制。一個標準中國陸軍師的編制在兩萬人左右。一些極為個別的老資歷陸軍師在過去陸軍參謀部說了算的時代。至可以達到三萬以上的編制。

 之所以報二十個師的編制無非是進一步對英法施加壓力。同時也是先成立二十個基幹師。在隨後的時間裡從其他軍區的預備役中抽調補充--像新疆蒙古兩個軍區都是的廣人稀的的帶。預備役制度建立很困難新疆好歹還有生建設兵團可以充作預備役而蒙古根本就有這個人口基數可以建預備役。等內的預備役集結練完畢之後。就會補充到這新成立的二十個陸軍師中來到時候就變成正規的陸軍作戰單位了。

 整個月的世界給人的感覺就像世界末日一般。繼歐洲各國紛紛將軍事調動表面化之後。中國宣佈成立的二十個陸軍師也許並不顯眼。但是九月四日中國東雲戰列艦的第二兩艘駛出上江南造船廠進入海試環節。如果沒有什麼意外的話。在兩到三個月之後這兩艘戰列艦將會正式服役於中國海軍。《時代》刊上這兩艘被命名為江西號和四川號的戰列海上行進的照片做為封面照片。一時間在中國和世界都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就在這期《時代》刊發行的第三天。英法兩國正式向中國外交部發出照會。同意將自180年起通過戰爭中國的所有物無償歸還。並且向中國政府做出了道歉。

 中國方面此的回是成立專門的文物歸還委員會將會即可啟程前往英法兩國。準備文物收工作。當然令英國和法國政府可以鬆一口氣的是。中國停留在德國的那支要命的訪問艦隊終於在九月十日從德國漢堡港起航準備取道中海經蘇伊運河返回國內。

 就在中國訪問艦離開漢堡港不過才三天。奧匈帝國正式向塞爾維亞宣戰。儘管在此之前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提出的苛刻要求委曲求全。但是奧匈帝國兼併維亞的決心已經不是委曲求全所能夠動搖的--國家貧弱只能淪為強國餐桌上的一道菜而已!

 隨著九月十三日奧匈帝

 爾維亞宣戰。第一世界大戰終於開始爆發--第,動員出兵助塞爾維亞。第三天德國堅定的支持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並且在轉天同時法國和保持立的盧森堡和比利時宣戰。德國按照施裡芬計劃只用了不到六天的時便佔領了盧森堡和比利時。英國根據183年的《倫條約》向德國宣。

 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集團都拔出了已經不能再銳利的戰爭利劍向對方刺去。兩個龐大的國家聯盟實力終於在歐洲拉開了架勢竭盡全力制敵於死的。在戰前雙方都憋足了力氣。就因為一個奧匈國的師長被刺殺這一偶然事件迅速將戰火燃遍了整個歐洲。雙方都認為這場戰爭將會很快的結束因為雙方這場戰爭都準備了幾十年。

 德國的作戰計劃早從上個世紀便開始制訂了。在1870年普魯士王國和法國的戰爭中法遭遇了色當-敗全軍覆沒。迫割讓領土然後普魯士宰相\'斯麥憑借鐵血政策和縱橫闔的外交政策實現了德國的統一。法國在上次戰爭戰敗後割的其暴露在德國未來的入侵當中。為了防止德國的入侵。法國修建了大量的永固國防工事。

 做為世仇德國也自不會閒著。時刻打算敲開法的烏龜殼在下一次戰爭中再次贏榮-。於是便有施裡芬計劃。而法國進攻學派的代表人霞飛也制訂了十七號作戰計劃。這兩個計碰撞到一起的最終結果只能證明了這場戰爭對兩國甚至是兩個集團來說都是一場「無期徒刑」。誰也無法迅速擊敗對方。

 滿腦袋浪漫思想和不切合實際的國陸軍在這場戰爭的「餐前點」環節。被德國鋪天蓋的的炮火和機槍火力給徹底粉碎了。在只用了六天的時間佔領盧森堡和比利時後。德軍主力馬不停蹄的揮師西進在洛林阿登森林桑布爾河蒙斯等一系列短促的戰鬥。摧枯拉朽一般橫掃法軍。在馬恩河戰役之前。德沒有投入裝甲車部隊。但是卻毫不猶豫的使用了毒氣彈。以最高效率收羅法國士兵的生命。

 德國犀利的攻勢幾打的法國抬不起頭來。但這還並不是法國人最害怕的。法國和英國遠征軍的將軍們\'中最為擔心的是它們的炮彈供應恐怕快要跟不上了--大戰爆發的時候。法國陸軍炮彈總庫存量還不到五百萬發更誇張的是。如果詳細計算法軍炮兵主力model18775mm炮的炮彈庫存量-一門炮可發射的彈數甚至不到一三百發。相較於model189775mm炮的驚人射速(最大每分\'30發。標準每分\'0發)。全法國75mm炮彈可以在兩小時內射光。法軍會只有這一點點的炮彈庫存量。是因為戰前推-月最高消耗彈藥數為十萬發。此五百萬發炮彈足夠讓法國打四年。但沒想到戰的需要促使法國人的炮彈消耗量很快便達到了九十萬發一個月的水平。法國人的堅強友英國遠征軍的境況比法國還要糟糕第一軍團司令海格將軍甚至不的不下令各師將彈藥集中在某幾個炮營並把無彈藥可發射的炮營一律撤退至後方。

 「戰爭開始還不到一月。德國犀利的攻勢已經開始迫使法國人開始遷移首都了法國都將會從巴黎遷移到波爾多……這一段時間我會見歐洲各國駐華大使的次數陡然上升到戰前四倍以上。德國老頭(陶德曼)希望我們考慮兩國的友好關係而加入同盟國。而史密斯和盧維埃希望我們能夠站在「正義的一邊」……」

 與戰火紛飛的歐不同。在譚延的香山別院中這裡還是一片寧靜的氛圍。基本上每個月譚延都會來裡一趟。當年追隨他一路走來的老夥伴只要有空閒都會被他召集過來。「北洋系」雖說還是在譚延的控制之下。但是出不同的政治立場和利益集團而分化成數個派系。這些子派系也存在著各種鬥爭。起起落落之間唯有當初的幾大巨頭依屹立不倒。譚延這個人還是非常念舊情的。只要不出賣國家利益和欺壓百姓。派系斗的失敗者換個位子。最不濟也會進入「國家常務顧問委員會」這樣的清貴的機構任職了事。

 在香山別院大家都會有意識的放下往日的政見。多是續續舊情。挑一些比較溫和的話題來討論。像外交部長寇青這樣的老資格並且還是「逍遙派」在這裡是最為輕鬆的。

 能夠像寇青這樣在譚延面前發發牢騷說幾句笑話的人已經很少了。大家也樂的看他說說外交上的趣聞。從這些趣聞當中大家心底也會泛出種種感慨--當初譚延執掌北洋之初。他們莫說要這麼輕鬆的來討論國際話題。就是國內的滿漢派系傾軋都自顧不。從這些趣聞中可以看的出國家明顯的出於強盛的勢中。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