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一品縣令》第82章
第四卷 協理河工 第八十二章 洪桐縣人

 莊師爺一聽,直接攤在椅子上了,顫聲道:「十年!十年!」

 李元宏一轉身,看著汪同生道:「那些農戶,種地不容易,佈告上說只要河水不泛,他們就可以一直種下去,戴起元也不能反悔,所以我想保這大堤十年不潰,不知汪兄可有辦法?」

 哪知汪同生並沒有回答,抬手正了正麻皮帽,又將衣襟衣擺展展,雙手抱拳,對著李元宏就是深深一揖。

 李元宏被他搞得莫名其妙,趕緊伸手托起汪同生,詫異道:「汪兄這是幹什麼!」

 「看來我沒有看錯人!」汪同生呵呵一笑,還是沒有回答李元宏的話語,而是說道:「想保大堤十年不潰,眼光就不能僅僅限於這太平縣了,應對整個汾河全盤規劃,不過,大人這次的河工只在平陽府,那我就在平陽府想想辦法!」

 說著話,汪同生又取過一張宣紙,寥寥幾筆畫下汾河在平陽府的大致走向,然後指著圖道:「治水重在下游,平陽府在汾河入黃的最下端,正好是治河的好地段,我認為,從汾西到曲沃,應該採用一瀉一通的辦法。」

 「一瀉一通?」李元宏想了想道:「是不是一面洩洪,一面疏通河道。」

 汪同生點頭道:「不錯!汾河之水,水質渾濁,一斗河水,其中泥沙達三到四升,水性極悍,所以一旦發洪,水勢一發而不可擋,常常衝垮堤壩。古人治河有兩種辦法,其一,束水沖沙,就是將堤壩修的極窄,加速水流,認為這樣不但可以防止泥沙沉積,還能將河底地淤泥沖走。。。。。」

 莊師爺忽然打斷道:「那不是挺好的,泥沙不沉積了。河道還能加深。豈不是永遠不會潰堤了!真是好辦法!」

 「外行人說外行話!」汪同生搖了搖頭。也不去管莊師爺瞪眼睛,繼續說道:「束水沖沙,聽起來不錯,實際上卻不行,因為堤壩修的太窄,壩壁受到的力度就更大,一旦水勢驟起。很可能壩毀堤潰,況且,河水太深,上層水流急,而下層水流緩,根本不能起到沖沙的目的。」

 李元宏一邊聽著,一邊在心裡默默記著,因為他知道。曲沃縣一個最大的隱患就是水。水大的時候發生洪澇,無水地時候又發生旱災,自己雖然已經完成了租佃改革。但土地貧瘠,畝產低下地問題仍然沒有解決,農戶們還是靠天吃飯,一旦發生大規模災情,那自己就束手無策了,所以一定要改變這種被動地局面。

 只聽見汪同生繼續說道:「古人的第二條辦法正好相反,那就是——分流分洪,不築或少築堤壩,多開支流,引入湖泊之中,如此一來,河湖相間,水勢減緩,也就無所謂洪水了。」

 莊師爺正想喊一聲「好辦法!」,忽然想起剛剛才被數落,連忙閉住了嘴巴,暗叫一聲「好險」。

 汪同生看了莊師爺一眼,心道這次你怎麼不喊了,卻見莊師爺嘴巴緊抿,顯然是極力忍住了,不由哈哈一笑繼續說道:「分流分洪其實也不可取,因為一旦放棄堤壩,水勢一緩,泥沙就會沉積下來,河床便會越來越高,到時候,固然是沒有洪水,但恐怕處處皆為魚鱉之地了。」

 李元宏點了點說道:「再說了,這平陽府地窄人稠,哪裡來的大片湖泊呢!汪兄,那你的辦法是什麼?」

 「從汾西到曲沃,壩體不能築成四道了,而要改為三道,一道縷壩用來束水,將水位提高,壩體上開出一個個缺口,根據水位的不同,調節洩洪的水量。第二道主壩,開出高低不同的缺口,用以洩洪,第三道格壩,用來和主壩形成一條溝渠,用以疏導水流。」

 「這樣一來,不論水位高低,既可以起到減緩上層水流地水勢,不至於潰壩,又可以加速下層水流的流速,不至於沉積泥沙,此謂一舉兩得也。」

 汪同生說的自己也有些興奮了,端起茶碗咕咚咕咚就是一大口,兩眼放光的看著李元宏。

 李元宏聽明白了,汪同生的辦法就是:沿著整個汾河堤壩,每隔一段就開出一個缺口,就像城牆上的垛口一樣,只不過這缺口有高有低,根據水位來調節水量,從汾西到曲沃這270里地,等於處處都可以分洪,而且分出的洪水自成一渠,這是一個好辦法啊!

 但是這與李元宏想要達到的目地還有一段距離,因為他不但想要抗洪,更想利用汾河地水,澤被兩岸的所有農田。

 見李元宏半響不語,汪同生詫異道:「大人認為有何不妥之處嗎?」

 哪知李元宏想了一下,也拿起一張宣紙,用毛筆粗粗的畫了幾下,遞給汪百正道:「你看這樣可行否?」他想到地就是現代的分水閘。

 汪百正一看,大吃一驚道:「每個缺口都開到地面?」

 李元宏點頭道:「不錯,每個缺口都用一根根長條木板擋著,水位低的時候,木板從上到下多抽出幾根,水位高的時候,少抽出幾根,這樣,無論什麼時候,缺口都有水流出,將這這引出堤壩,還可以灌溉兩岸農田。」

 「好法子!」汪同生猛地站了起來,一拍李元宏的肩膀說道:「咱們就這樣幹!」

 一邊的莊師爺憤憤道:「好法子,花銀子的好法子!」

 ~~~

 要想保住堤壩十年不潰,通常是全部採用石塊築堤,但是現在,因為採用了這種沿途分水的辦法,只要用石料、磚塊混上泥土就可以了,其中石料只能花銀子買了,沒有別的辦法,而磚塊,李元宏倒是想到了省錢的辦法。

 曲沃縣的那些泥戶不是都會燒磚嘛,他們害怕燒出磚賣不出去,現在好了,無論他們燒出多少磚,李元宏都可以全包了,反正是自己人,拖欠一點銀子也沒問題。

 於是李元宏讓林剛火速趕回曲沃,通知那些泥戶即刻開始燒磚,反正燒磚用的泥巴和煤都是現成了,至於磚窯那就更簡單了,那批礦工開十幾個磚窯不跟玩似的。

 一旦磚燒出來了,就讓高孟局去請范石,用船裝運到太平縣就行了,曲沃和太平縣走水路很近,幾個時辰就是一個來回,所以租十幾條船足夠了,至於租船的銀子嘛,也先欠著吧。

 時間緊張,林剛回去置辦燒磚的事宜,而太平縣這裡也不能閒著,兵分兩路,汪同生負責指揮農戶們前期開挖槽渠,將挖出的泥土運到堤壩上夯實了,作為堤壩的基礎。而汪百正則負責置辦石料,再將石料運往工地。

 李元宏和莊師爺一見太平縣的河工進入正軌了,即刻坐船前往上游的洪桐縣,因為要想在兩個月內將汾河沿岸的堤壩全部修好,幾個縣必須同時進行。

 ~~~

 進入洪桐境內了,莊師爺臉色鄭重的對李元宏說道:「恐怕這洪桐縣不容易對付了!你得有些準備。」

 李元宏心情正好著呢,對莊師爺的話沒有在意,隨口道:「洪桐縣知縣就是陳惠括,我看還沒太平知縣戴起元精明呢!上次在平陽府,陳丹銘一句話就嚇得他屁滾尿流,好像並無什麼主見。你想啊,戴起元都被咱們兜轉了,那陳惠括就更不在話下了。」

 莊師爺呵呵一笑道:「我說的不是陳惠括,而是洪桐縣的百姓。」

 「百姓?」李元宏有些納悶,百姓有什麼難對付的,老百姓無非就是衣食住行,只要讓他們吃的飽、穿的暖,他們還不屁顛屁顛的跟著你幹嘛!

 莊師爺一拍李元宏腦袋道:「你沒聽過戲啊,蘇三起解那一段!」一邊說著,一邊甩著袖子唱上了:「洪—洞—縣裡~無好人哪。。。。。。」

 莊師爺顯然沒有什麼藝術細胞,那一嗓門唱的——後面搖櫓的船夫差點掉河裡。

 李元宏笑的前仰後合,指著莊師爺說道:「你以為我傻啊,人家蘇三唱的是洪桐縣衙裡無好人,到您這兒怎麼改成洪桐全縣無好人啦!」

 後面那個搖櫓的船夫也跟著哈哈大笑,一邊搖櫓一邊道:「客官恐怕不知,洪桐縣人確實很難纏。」

 正說到這,忽然聽岸邊傳來一陣喧鬧聲,幾人抬頭一望,齊齊傻眼了。

 只見岸邊熱鬧非凡,幾百個農戶手拿鋤頭扁擔,正打的熱火朝天。。。。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