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之後,鄭族玄壇。
昔日冷清的玄壇內滿是前來聽講的學子。聞得玄壇開壇之後,不僅是鄭族中人,合郡學子無不以能入玄壇聽講為榮,更有聞迅不辭路遠趕來的儒學名流。這玄壇已經是十年未開,據聞此次開壇,便是昔年閉關的鄭族三老出關論經,更奇的是,與三老一同論經的,竟然還有前些日在桃園詩會中大出風頭、盡得花籌的范陽盧九公子。這個消息,更是讓人大生好奇之心,急欲一睹究竟。
此地玄壇正位上,端端正正擺下了香案,正是等待開壇儀式之後,開壇講經。
這開壇儀式卻頗為簡單,便是以祭拜鄭玄為禮。只見那鄭家族長鄭聿橫,面容莊重,一絲不敬地行完祭拜之禮,這才高聲宣佈,鄭府玄壇講經便即開始。
此時台下黑鴉鴉的全是前來聽講的學子,只是雖然人數眾多,卻盡都小心翼翼,鴉雀無聲。在玄壇兩側,儘是本地官員、名族以及聞訊而來的經學大家,就連太守也親自出席,一睹這難得的文林盛事。
祭拜儀式之後,鄭族三老並盧鴻便一一登上玄壇。三老本是鄭族經學重鎮,名望早著,在場中人年齡稍長者,均自識得;只是十年苦索,歲月如水,三老均已鬚髮盡白,華發蒼顏,更讓人心生感慨。那盧鴻前些時日在桃園詩會中,一序兩詩,壓倒餘子,盡得花籌,風頭正勁;只是除了當時在場的青年學子,識者卻是有限。此時眾人見盧鴻不過十三四的年紀,當此玄壇講經盛事,眾目睽睽之下,卻是神色淡然,舉止自若,氣質不凡。與三老站在一起,更顯得少年瀟灑,別有一番風流,不由均是暗暗喝一聲彩。
此地三老中鄭知站在壇前,向來聽講的眾人拱手肅然道:「諸位同道、才良請了。玄壇講經,本是先輩傳下的宿例,無非為了光大經學,廣聚同道,提攜後進。只是因我三人一時意氣,竟使這玄壇停閉十年,真是我等的罪過。」說到此時,鄭知轉頭看了看自己兩位兄弟,也均是一臉蕭然,頗為感慨。
頓了一下,鄭知方又言道:「幸得前日,范陽盧鴻小友暢言天機,才驚醒我們這枯閉的三個老朽。盧鴻小友天生奇才,一言道破我們十年苦求之桎梏,頓悟往日之謬,窺見大道之機。今日這玄壇講經,便由我們四人,共相論道,以咨於眾賢。其中定有粗陋荒謬之見,還望座中方家,不吝指正為盼。」
壇下眾人聽了,這才明曉這開壇講經始末,得知了為何盧鴻以十數歲少年身份,當得玄壇講經的榮耀。聽鄭知對盧鴻如此推崇,按說盧鴻已經是其孫輩後生小子,竟然直以「小友」相稱,這份推許,可說是十分難得了。
講經起始,竟然是盧鴻先行陳述「太虛即氣,天人合一」之說,每說一段,三老便引經據典,或相驗證,或做釋解。盧鴻所說自是條理清晰,通曉暢達;三老釋解更是旁徵博引,絲絲入扣。壇下眾人,多是侵淫經學有年,心中不明之處不在少數。聽盧鴻所說,正是多年經學中疑慮所在,以此時盧鴻所說與之一一相驗,當真是若符合節,豁然明了;再聽三老反覆論證,一一道來,可說是如飲甘醇,如聆天音,不知不覺,已是到得本日玄壇暫閉之時。
此時盧鴻也是頗感疲乏。這登壇論經,於心力腦力,消耗頗大。雖然他近幾年頗有近境,此次提出「氣學」之說又驚倒眾人,但畢竟於經學研究尚淺,功底較之三老不可同日而語。幸好這玄壇講經,定有先例,以免得講經之人損毀精神,每日過午休講,次日清晨復開。倒讓盧鴻有了休息時間。
以往遊行而來講經的經學大家,多半就是小住在帶草堂後進小室內,一則就近休息,二則後邊就是藏書樓,若要一覽鄭族藏書,鄰近方便。只是三老已經在這斗室中閉關了十年,族中均力邀回家中居住,以敘天倫之情;盧鴻也是疲憊不堪,入樓讀書,尚有時日,講經這一段,便還是住在鄭桓家中客房內,以便休養生息。
鄭桓父子三人,均在玄壇聽講之列,盧鴻便與三人一路回來。才一回府,便見門口早有家人候著,道是夫人早在後面備下了飯肴,要鄭桓並盧鴻等一回來便去後面用飯。
四人進到後堂,只是鄭夫人並盧秀兒、鄭柔已是候著,眾人面上均是喜氣洋洋。此次倒是盧鴻來後第一次鄭桓府上閤家小聚,只因有了盧鴻今日登壇講經之事,甚是疲乏,鄭夫人看了很是心疼。飯後一家子著力誇了盧鴻一場,鄭夫人便要盧鴻去客房好生休息,準備明日再次講經。
盧鴻確實感覺累了,回了客房稍稍洗漱,倒頭便睡,直到日落西山,才被洗硯喚醒。只見飯菜都已送到客房來,原來鄭夫人吩咐,這幾日講經,怕盧鴻累著,就命他不需再行請安,早餐晚餐,也都送到客房來,只是要他精心準備講經,好生休息,不要累垮了身體。
此時盧鴻尚不知道,他這裡蒙頭大睡,前邊鄭桓並鄭昭道鄭昭德差點忙死。盧鴻前些時桃園詩會已經是名動滎陽,今日盧鴻講經之後,更是轟動。鄭府其他房中學者及詩會中結識的青年同輩,紛紛來訪。只是鄭夫人已經命盧鴻去睡下了,鄭桓等也怕為這外務,影響了盧鴻講經,因小失大,反為不美。因此來訪之客,只得由鄭桓等接待了,至於盧鴻,只說是因準備經義,不便見客。後見來訪者不斷,鄭桓覺得不是事,連忙讓鄭昭道去稟明族長鄭聿橫。鄭聿橫聽聞,也是怕影響了講經大業,連忙傳語族中各房,開壇期間,不得訪擾盧鴻,這才讓鄭桓門前安定下來。
次日清晨,盧鴻一覺醒來,只覺得神清氣爽。用過早飯,便與鄭桓父子一起,同赴玄壇而來。
今日與昨日不同,卻是依照盧鴻所議,專以《中庸》為題,將昨天已然敘明的氣學理論作進一步深入闡述。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後世至宋時始將其單獨提出,並與《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舊說《中庸》是子思所作,後世研究認為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文中提到的性、命、道、教等概念以及「五達道」、「三達德」等規範,實為儒家修身立德的不二法門。
唐時《禮記》為五經之一,《中庸》原文註解之家也是頗多。只是今日,盧鴻並三老以「天人合一」之道與《中庸》中提到的中庸之道互為印證,將慎獨、自修、忠恕、寬容、至誠、盡性等一一述來,於昨日氣學首倡之餘,又自深入一層,壇下諸子均是聽得如痴如醉,直到又至午時,仍是不忍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