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繼續變革
一次加開恩科的制度改革的作用還是很明顯的,因為有了這一改變,使得有心入仕途的那些士子們對策論的關注不禁提高了許多。要知道在以往的時候,雖然科舉考試也分為明經和策論兩個方面,可決定考生成績的卻還是明經科,也就是四書五經和八股。可是有了這麼一次例外,就讓考生們不敢如以往般的肯定了,若是在秋闈以及今後的科考中也照著這個來的話,他們只靠著明經科未必就能出好成績,所以許多人也隨之改變了策略。
這也正是唐楓希望看到的現象,國家的強盛其實還是要靠精英分子的力量的,而在大明的這個時候,讀書人就是精英分子,能在會試裡名列榜上的更是精英裡的精英,這些人若是真能在學識上更上層樓,眼光不被那四書五經這樣的書所困住的話,大明想要更進一步地發展就不是什麼難事了。
這一次的秋闈所點的一百多名進士就有多半是能讓唐楓滿意的人才,他們除了明經科的考試成績優異之外,於治國為官一道上也有著不弱的本事。一般來說,這些新晉的進士是不可能立刻授予實職官的,他們或將被放入翰林院中繼續深造,或是回鄉等待,等到哪裡有了缺後,才會被任命到該處為官。可是這一次唐楓卻大異於往常,將這些人和之前恩科考試中名列前茅的士子一起委派到了陝西等地為官。
這也是當下大明官場的局勢所造成的,雖然已經過了好些年了,可陝西等地的衙門還沒有滿額。這一方面是許多人不想去那貧窮的所在,二來也是朝廷一時找不到適合的人選,只有命當地的那些官員兼任數職。現在有這麼一些對治民有著理論基礎的新科進士出現,唐楓自然不會任他們回去了,正好用這些很是破敗的地方來驗證這些人的能力。
從這幾百人中,唐楓選出了五十六個成績突出的,為他們安排了縣令、縣丞等各種官職,都是實職官。在任官的當天,日理萬機的安國公也撥冗親自見了他們,一者為他們打打氣,二者也算是提個醒。
看到一身蟒服的國公突然出現,著實地讓這些新科進士們感到受寵若驚。雖然他們中有不少人在此之前還對唐楓對科舉的改變耿耿於懷,可是到了現在這個時候,自己已經成了大明官員時,他們心裡就只剩下感激了,自然對唐楓這樣的大人物很是敬重。
看到眾人見自己到來都有些緊張,唐楓便是一笑:「各位,若是仔細講來,你們該叫我一聲前輩,所以在這裡就不必太過拘禮了。」他指的是自己也曾是同進士的身份,雖然這與現在的他並無多少關係,但卻也很好地搞活了氣氛。
眾人見國公居然如此和善,臉上的緊張之色便也不見了,紛紛笑著稱是,也有順著他的話稱呼唐楓為前輩的。見大家都有些放鬆了下來,唐楓才繼續道:「不過朝廷的規制卻不能因此而不顧,此番我一力主張讓你們以新科進士的身份遠赴他處為官,可知道是為的什麼嗎?」
對此,眾人心裡也有些不解,便都拿眼看向了唐楓,等著他的解釋。唐楓呵呵一笑,這才道:「只因為在我心中,你們將成為我大明未來的棟樑之材,此次讓你們去任那縣令等官不過是要試上一試你們的本事而已。若是在這些官職上你們能做出了成績來,將來回到京城之後,必然會有你們一展報復的時候。不過……」說到這裡他頓了一頓,拿眼掃過了一張張激動而懷著期盼眼神的年輕臉龐道,「若你們做了官不但沒有作為,反而出了什麼差錯的話,本國公下手也絕不會留情,不會因為你們是我看重的人就對你們網開一面。」
「我等記下了!」一眾年輕的官員連連點頭道,他們都滿懷著信心,相信以自己十多年的學識,一定能在任職上做出一番成績的。
「好,那本公就拭目以待了。三年之後,本國公希望你們所有人都是做出了成績的人。還有一點我要告訴你們,雖然當年的亂事已經過去了,可在陝西當地,百姓們對官員依舊是深懷著戒心的,你們這一去,不但要治理好地方,而且要把握一個度,萬不能使當地的百姓再對朝廷不滿。若不然的話,不用三年,本公就會奏請朝廷革了你們的職。」這預防針還是得打的,不然唐楓怕這些人眼高手低,使那幾處地方的情況更加的不堪。
這幾十人中雖然沒有陝西幾省的,但卻也知道當初的亂事,再有唐楓的這一提醒,自然不敢再大意了,連忙說道:「我等一定不負朝廷和國公的厚望,一定能將在職的屬地治理好,使那裡的百姓重新知道朝廷的好處!」
「如此甚好。好了,其他的本國公也不多說了,我已經命人在旁邊的廳中為你們備下了一些酒菜,就權當是為各位餞行和預祝各位能夠成功吧。請!」
將一眾他所看重的人都送走了之後,唐楓就繼續著自己的改革。有了前面一系列的變革成功的經驗之後,唐楓再對大明的原有制度進行變革就駕輕就熟得多了。有了海禁的開啟和商業的發展,商人的地位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而如此一來,原來三十稅一的稅率自然也就不再適合發展了。唐楓就在正元四年的秋冬之交出台了新的商業稅的稅率,達到了十五稅一的高度。
雖然如此一來商人要交給朝廷的銀子是多了,可是因為近幾年來商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商人賺取的利潤遠超過往,這讓他們倒也能負擔得起。另外,稅收的提高也象徵著商人地位的提升,原來正因為他們的卑下,朱元璋才定下的低稅率,這樣一來,許多的大商人對此項變革不但沒有反對,反而是舉雙手地表達了自己的贊成。
雖然民間的一些頑固勢力對此依然頗有看法和微詞,但這些聲音卻已經無法改變這一切的發生了。而且總體來說,那些在地方上有名望的人也多是有著商人背景或是與商人有著什麼瓜葛的,為了自身的利益,他們自然會極力促成此事了,那些反對的者更是不可能有所作為。這正像是唐楓當初所希望的那樣,當有更多的人和自己的利益綁在一處時,固有的守舊思想便不可能阻止變革的到來了。
除了商人和商業稅收這一塊外,唐楓對大明穩定的根本——衛所官兵也進行了察查。上百年來,因為吃空餉和搶奪官兵的土地,已經使得各省衛所官兵的數量急劇下降,即便留下的也多是些老弱,這才是李自成這樣的反賊能造反成功的關鍵所在。若是明初時的大明軍隊實力,即便再是天災人禍,也不可能讓這些跳樑小丑有出頭的一天。
之前唐楓雖然也知道這個問題,卻因為有著更重要的事情需要處理,又不想兩面作戰,才暫時隱忍了下來。可如今朝廷裡的官員已經被收服,又有不少人被派去積累經驗,為今後政策的延續奠定著基礎,他終於可以騰出手來處理此事了。
而在這段時間裡,唐楓也並沒有對這衛所裡的弊病不管不顧,他早就秘密地讓錦衣衛的密探對全國上百個衛所進行了暗中的調查,現在證據已經齊全,是該秋後算帳了。一道道的兵部調令,以及聖旨不斷地從大明的中樞發了出去,整頓衛所的行動開始了。
唐楓知道,相比起來,北方的官軍作風比之南邊要強硬一些,所以這次他便先難後易,先拿南邊江浙兩省開刀。因為沒有了嘉靖年間的倭寇之禍,所以現在這兩省的兵力已經不是太多了,再加上某些將領的侵佔土地,使得官軍逃跑,這兩個省的兵員十不足二,正是最好的開刀物件。
不過為了防止這兩省的那些將領在眼看情況不妙而鋌而走險,做出什麼讓當地混亂的事情,唐楓還命人給南京的駐軍下了命令,讓他們隨時出兵以防不測。南京畢竟不比其他省州縣,它的戍衛軍隊的人數還是沒有人敢虛報的,所以有那裡人馬的鎮壓,江浙兩省的各衛所官軍即便真鬧事也不可能造成太大的破壞。
果然,在看到朝廷的指令之後,那些當地的軍官將領就有些慌了。雖然有那幾個膽子大的想要做些什麼,可是隨即就被南京那邊虎視眈眈的大軍給威嚇住了。這些人被查出了貪污數萬兩以上的銀子,朝廷自然不會放過這些人,很快就將他們都給押解到了京城,由刑部和兵部一起對他們進行定罪。
隨著南方數省的衛所得到了整頓,朝廷的重點就放到了北邊。這個時候那些衛所的將領已經知道了此事,他們連忙開始徵召兵馬,希望能在朝廷查出確切的證據之前就掩蓋一切。
他們這麼做顯然是有些小瞧了朝廷的能力了,早在向他們下手之前,朝廷已經通過了錦衣衛的密探掌握了他們的罪證,現在只想著隨便找些人來填充軍隊數量,完全是一種掩耳盜鈴的行為。朝廷奉命前來朝察的官員在一查之下就將其中的破綻給看了出來。
有了確鑿的證據,這些將領自然無法再行狡辯了,而為了提防他們狗急跳牆,遼東等重鎮的兵馬全都陳兵於側,那些將領別說絕大多數沒有反意,即便有也只能放棄這種心思了。要知道在他們手上的人馬看似眾多,可實際數量卻是大大的不足,還有部分是新近才招來的普通農民,如何能是久經沙場的精兵的敵手。而且這些將領的家眷還在朝廷的控制之下,唯一可以做的只有束手就擒了。
所以很快地,南北數百衛所就有近半的千戶以上的將領被押送回了京城聽參定罪。
不過唐楓這一次並沒有真個大開殺戒,他很清楚之所以會有今日之弊,其實是百年來就一直存在的,實在怪不得那些將領們。但軍紀卻要嚴肅,必須要讓後來者有一個警醒,只有這樣大明軍隊的戰力才有希望得到提高。所以他便做出了一個比較穩妥的處置手段,這一干將領,除個別最嚴重的人,以及在事發之後依然有著不軌心思的人外,其他人都只是被除去了一切職務,打發回了家鄉當平頭百姓去了。當然,人也是殺了幾個的,那些是著重宣傳的典型,為的就是給那些受壓榨的軍士一個交代。
做完了這個,朝廷又發出了明文,向民間徵召兵丁,保家衛國。這一次不再行那朱元璋時的軍戶制度,而是改為的募兵制,不但當兵的可以隨時離開軍隊,就連軍隊也能因為兵員素質的差別而遣送走士兵。當然,如今當兵的待遇已經比之以往要高了許多,除了充足的田地之外,還有不菲的軍餉可用,足夠讓一般的人家心動了。
其實這募兵制早在嘉靖年間就悄然盛行了,那時候為了對付倭寇,戚繼光等名將就從東南各省自己招募人馬,這比之當時的衛所官軍戰力要強得多,倭寇也正是因此而被趕回了海外,得保東南的太平。不過朝廷對此是根本不會承認的,所以很快地這些被冠以「某家軍」名字的軍隊就最終不見了。
可是這種募兵制因為所得戰士的素質要遠高於子承父業的軍戶制度,所以還是被有心人給繼承了下去,比如之前的遼東軍。孫承宗當初就是看通了這一層,才會在遼東招募當地青壯組成了遼東精兵,並且一守國門就是是多年的。
這一點,不論是唐楓以現代人的思維,還是之後跟隨著孫承宗學習的時候所得到的指點,都是很清楚的。所以在這一次對軍隊進行改革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就將之給推了出來。
軍中有見識的人都深明軍戶制度的不合時宜,所以雖然有些微詞,但阻力卻並不大。在到了次年的春末之後,這種新的軍隊制度就得到了推廣,而且被所有各省的衛所所奉行。
有自由的出入軍中的前提,再加上現在當兵的所得也比以往要豐厚了許多,這使得原來對軍隊有著看法的百姓們也放心地讓自己家的男丁當上了兵。而且現在大明的外敵已經盡數被除,當兵的危險係數大大地降低了,百姓們自然更不怕自家的孩子因為當兵出什麼事了。不過一些有著偏見的人還是很多的,一些富庶的地方幾乎沒有子弟入伍,這卻也有些頭疼。
對這些情況,唐楓通過各種管道都得到了掌握,他知道要一下子扭轉百多年來大明百姓對軍隊的看法很不容易,能讓他們不那麼抵觸已經很是難得了,便不再揠苗助長,只等著用時間來使這一制度完全地被天下人所接受。
解決軍事方面的問題的同時,唐楓的目光還落在了更大的一件事情——農業上。中國向來以農業大國自居,而在更早的大明時,更是有八成以上的百姓是農民,沒有一件事情比讓農民得到實惠更重要的了。
雖然前些年由沿海地帶引進的一些新的作物在東南一帶的種植情況很是樂觀,可是在中原地區,因為根深蒂固的思想,這些新作物並沒有得到百姓們的信任。他們祖祖輩輩都靠著種五穀為生,現在突然跑出這麼些從不曾見過的作物來,這讓百姓們如何能夠放心地種植呢?所以雖然這些作物的種子已經傳到了中原各地,可實際上種植的卻不過寥寥。
唐楓也明白百姓們的保守思想,但他更清楚地知道要想在糧食生產上得到突破,就必須將這些新的作物也一樣大面積的種植下去。但他又不好用強硬的手段命百姓們照自己說的做,那就只有用一些委婉的辦法了。
好在隨著對海禁的開放,以及商業的興旺,大明的國庫已足夠充盈,唐楓便借此而做出了一個決定。他讓各地衙門都傳下了話去,只要有那肯嘗試著種植玉米和甘薯等新作物的人家,官府一律補給他們足夠一年所需的銀兩和糧食,另外還會相應的減少部分的稅賦。
如此一來,果然大大地增加了各地百姓的興趣,既然官府能負擔一切,而且少交不少的稅,百姓中不少膽子大的便作了嘗試。他們從官府手中拿到了玉米等作物的種子,並且簽下了文書,就這樣農業方面的改革也開始了。
許是老天也想促使唐楓的改革能夠成功,居然在這一年裡沒下幾場雨,但天氣卻很是寒冷,這導致了原來的作物都欠收了。但很是好養活的甘薯等物卻不曾受影響,產量還遠高於一般時候的小麥等糧食。
這一下,有著鮮明對比的兩種作物自然讓百姓們有了一個客觀的認識,次年不用官府的宣傳,大部分的百姓就很是自覺地選擇了新的作物,而且朝廷的保障這個時候還沒有了。
幾件改革都獲得了成功,大明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最高速的時候,這讓唐楓覺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沒有白費,很快地,原來落後的大帝國就會真正地崛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