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相峙(四)
這一番奏對雖然泛泛而談,卻也並沒有什麼紕漏,皇太極心中略覺失望,卻不肯在此時斥責于他,冷了其余各大臣的心,因勉強一笑,向他道:“周先生老成謀國之言,很有道理。朕聽的也很受用,先生暫退,將來必再有勞煩之處。”
周廷儒被他這一番勉勵話語說的心中大樂,連嗑了三個頭,美滋滋退到班次之旁。卻聽得皇太極又向溫體仁問道:“溫先生身為次輔,對天下大勢有何以教朕?但請說來,朕必定虛心受教。”
溫體仁號稱遭瘟,當年黨爭干掉錢謙益,明亡前正與首輔周廷儒斗的熱火。李自成與張獻忠四處流竄,攻州掠府,連藩王和皇陵都是又燒又殺,這個溫大學士卻向人言道:“流賊,癬疥疾,不足憂也”。
他之所以得能得崇禎皇帝的信重,實在是因為其庸碌無能,只負責承旨辦事,從不肯觸犯崇禎,亦不肯在任何國家大政上得罪人,除了黨爭之外,別無所長。此時皇太極訊問,他雙手扒著大殿內金磚地縫,吭哧半響,方答道:“臣原先以文章待罪禁林,皇上不知臣笨而把臣拔到這個位置上。現下兵事連綿,國家急需問臣以定大計,然而臣卻是愚笨無知……”
溫體仁說到此處,偷偷抬頭去看皇太極的臉色,只見他並沒有特別著惱的樣子,于是壯一壯膽,又接著說道:“不過臣雖然笨,到是不敢說假話,大言欺騙皇上。臣是文臣,對兵事並不知道,征戰的事情,還是請皇上您聖明裁決好了。”
皇太極此時已然氣破了肚皮,卻是不好發做。溫體仁的這番奏對,原本是對崇禎常說之語。崇禎每常問他軍國大事,他便推說自已是文辭之臣,對這些事情並不拿手,而皇帝天縱英明,自然能夠將各種難事辦妥,不需要閣臣亂操心。崇禎卻並不以為其無用,相反卻贊揚他英華內斂,公忠體國,乃是大大的忠臣。只是皇太極此時甫入京師,急需引路的漢臣,原本以為俘虜了這麼多明朝閣部大臣,對明朝情形知之甚詳,只要有人投降,踏實引路,必然會有很大有幫助。誰料問了首輔不成,問了次輔仍是無用之輩,他心中氣極,卻又不能發火,只氣得肚里轉筋罷了。
忙將溫體仁攆到一邊,也不理會他的謝恩話語,又向閣臣周道登問道:“溫公說他是讀書人,並不理會軍國大事。那麼周先生請說,宋人有言:宰相當用讀書人,此話何解?”
那周道登聽出皇太極語意不善,立時嚇了一跳,額頭上細細的沁出一層油汗來。有心要好好回答,卻是年紀大了,做了這閣臣卻並非他能力高強,一來是資格夠了,三十多年京官熬將過來,有了資格被皇帝抓鬮;二則是他運氣夠好,崇禎在候選名單里一把將他抓了出來,于是乎成為閣臣。論起學問,不過是當年考中進士時讀的那些八股文章,哪里有什麼真材實學?搜腸刮肚想了半天,方戰戰兢兢答道:“皇上,請容臣到家中查書,待臣查明後回奏。”
皇太極氣極,差點兒便從座位中暴跳起來,勉強按住性子,又向他問道:“朕每常聽人言情面二字,這情面者,何意?”
周道登慌忙答道:“情面者,面情之謂也!”
“爾等身為舊明大臣,全然不顧舊帝面情,亦不顧自身為閣部之尊,觍顏投我大清,是何面情?是何情面?講來!”
周道登嚇的幾欲暈去,一時間慌不擇言,答道:“臣等做官,俸祿極低,不受賄不得銀錢,不賄賂不得升遷。幾十年熬將下來,好不容易做到閣部,沒有回本,哪能說死就死?何況大家都是大臣,憑什麼我死別人不死……要死大家都死,要麼就不死。”
皇太極又是氣極,又覺得好笑,因指著他笑道:“你好,你說的很好。似爾等無恥無知之徒,當官原本就是為了錢財。忠孝節義,原本就不在心里。呸,我看漢人的書,還以為讀書人如何,原來竟是如此。當年蒙古人把儒生列為下九流,也未嘗不是沒有道理!”
他起身站起,指著一眾明朝降臣一通斥罵,竟是全然不留情面。眾大臣原本見他客氣非常,各人都將心思放寬,以為在新朝必受重用,誰知此時皇帝暴怒,竟似要將他們一個個拖出去斬了一般。眾臣都見過當年廷仗之事,想到受刑之慘,下詔獄之苦,都嚇的雙腿抽筋,有那膽小的,竟是伏地痛哭起來。
見他們如此害怕,皇太極當真是哭笑不得。他熱炭團一般的重用心思,已然冷卻下來。此時他已明白,這些身居高位的大臣不以在草野中不得重用者,更不如那些還有良知和能力的中下層官員。只是難得這些人肯降,而且這些大臣門生故舊很多,位高權重聲望很隆,若是風聲傳將出去,對將來的大業很是不利 。只是用了他們,對大業也殊無幫助罷了。在心里長歎口氣,更添茫然之感,皇太極收起怒氣,向眾臣道:“朕一心求賢,因一時失望苛責諸位,這是朕的不是。”
見眾明臣都顫抖而不敢言,皇太極又道:“是朕求治太急,與諸卿無關。今日且退,來日朕于內宮設宴,為諸卿壓驚。”
聽著諸明臣戰戰兢兢的謝恩之辭,皇太極只覺心灰意冷,只在心中喃喃自語道:“人才,到哪里去尋一個上好的人才來?”
當下也不理會,由著諸臣退下,王德化等人侍立在大殿之前,覷見眾臣慘受斥責,卻覺得心里暢快之極。因見周廷儒等人下來,王德化忍不住笑道:“周閣老好沒意思,弄壞了大明天下,又想來禍害大清。”
周廷儒又羞又氣,卻並不敢和他爭辯,只打定了主意下朝後就辭官,看看皇太極是不是挽留,待明白皇帝心思之後,再做打算。
王德化正在得意,卻聽到內里一聲傳喚,忙不迭趕將進去。卻見皇太極似笑非笑,看向自已。他心里一慌,忙跪下道:“皇上傳喚奴婢,不知道有何吩咐?”
“王伴伴?崇禎皇帝是這樣叫你的吧?”
“不敢,那是前皇恩典,奴婢並不敢當。”
“聽說你很是能干,前明皇帝很是信任你,身為掌印太監,你也很體會聖意,勤謹辦事,不敢貪汙。”
王德化跪在地上,只感覺到皇太極在身邊繞來繞去,卻不知道他的話意,忙嗑頭答道:“奴婢不敢,只是奉旨辦事,不敢敷衍。奴婢身為閹人,要錢也是沒用,所以並不敢貪汙。”
“哈!你還敢狡辯!曹化淳已將自已家產獻上,並將你的家產數目和曆年貪汙的帳目上繳,你居然還敢說你不貪!”
王德化只覺得兩耳轟然一響,一時間嚇的屁滾尿流。心知壞事,卻下意識答道:“奴婢不敢,那是曹化淳誣陷奴婢。”
“胡扯!朕適才已到齊化門附近查看你的家產,適才侍衛班頭費揚古已經回報,你的家宅寬大富麗,簡直可以與盛京皇宮相比。其中金銀珠寶無數,足有百萬,你可真是該死!”
見王德化癱倒在地,並不再敢說話,皇太極微微一笑,向他道:“朕這會子正缺乏軍用,你居然還敢隱瞞內廷資產不報。朕且問你,魏忠賢隱藏宮中財富,你可知曉?你可知道內庫還有數處,連同剛剛查看的庫房,加起來不下兩千萬銀?”
“奴婢該死,奴婢該死!”
王德化知道不但是曹華淳背叛了自已,就是那王之心等人也脫不了干系。想來這幾人眼見自已在新朝仍然是宮中第一人,心里氣憤不過,是以在背下捅了自已一刀。當下再也不敢隱瞞,竹筒倒豆子一般將皇宮內庫所有的窖藏金銀全數報了出來,直說了半響乃止。他是宮中最有權之人,所知之處又比曹化淳知之甚詳,數處相加,竟然足有三千七百萬兩金銀。
皇太極雖然沒有找到心意中人可用之人,卻得了這一注金銀。算來五六年內只需正常收取賦稅,不需加派,就可足夠軍費使用,還可常加賑濟,整個遼東和畿輔一帶都可安享這一大筆資財。心里甚是歡喜,也就不為已甚,只向侍衛吩咐道:“把這太監帶下去,按他說的將各庫金銀起出來,不留內宮,都放到戶部庫房去使用。其余內宮太監一律拷問,將他們所知藏金和私前都給我弄出來。”
他心里歡喜之極,繞著大殿轉將幾圈,向著各親近大臣和侍衛道:“崇禎又顢頇無能,又刻薄殘忍,朕可不學他!不過人都死了,著派幾個舊明鄖臣,到端門處把他的屍體抬到城外,送到他哥哥陵中,先行安葬,將來也不薄待他,諡號和皇陵都少不了他的。”
待到得晚間,代善等人都知道大殿奏對之事。好笑之余,不免將那對漢人的鄙夷之心又加深了幾分。幾個親近親王憊夜去見皇太極,言道不論如何,總之要與漢軍先打上一場,彼此知道根底,才好定計。究竟是先往西打,北守畿輔與山東邊界,還是直下山東,打到江邊乃止,都需與敵先交一交手才好。十幾人商議到夜半時分,終于決定先派人探看通州吳三桂,令其父寫親筆書信,招降于他。若是吳三桂不肯投降,便以肅親王豪格和承澤郡王碩塞領兵討伐,一定要把河北全鏡穩定下來,然後再想辦法與漢軍野戰,打上一仗。至于在山西的袁崇煥等人,皇太極知道此人端底,料想不會投降,卻也息了招降的心思。又知道此人善于守城,並不願意此時就去攻打,只得將那邊暫且放下。
三日之後,新年已過,北京城德勝門附近傳出一陣急促的蹄聲。一行騎兵狂奔而出,城門附近的百姓以為是滿兵進出,慌忙讓開,待各人仔細一看,卻原來是一隊明軍,仍是身著明朝式樣的盔甲,頭發雖然可以看出是剃掉,卻顯是剛遞不久,頭皮附近被剃的趣青,當真是丑陋之極。各人心中都道:“做孽,為了升官發財,把父母給的頭發剃掉,這還成個人麼!”
清兵入城,並沒有強迫漢人剃發易服,頒布詔書宣稱,本朝剃發乃是國俗,並不強迫漢民依從。剃武不剃文,剃官不剃民。若有無恥之徒擅自剃頭,著即交付五城兵馬依法處置,決不姑貸。有此詔書一出,原本看到只在後腦勺留著一撮金錢鼠一般的辮子而心慌的北京居民立刻放下心來。清兵穩定各處情形之後,並沒有全數入城,而是大半居住在城外,城內又設了粥廠賑濟災民,各貧民亦有國家賞賜過年的物品,雖然不多,卻是新皇德意,既不擾民,還有諸多恩德,北京市民都是感恩戴德,所以雖然是兵荒馬亂,朝代鼎革,京城居民反而是補過了一個好年,上上下下都是一團喜氣,口稱都是稱道著皇太極是個英明之主,原本哀傷于崇禎帝殉國的心思,已然是拋到九宵云外,不知何處去了。
這一隊騎兵卻並不是正經的明朝官兵,而是吳襄在京師府邸中的家丁。自跟隨皇太極入京之後,吳襄自綿州戰事過後,始得回到在京城的家中。看著各家人仍然是故國衣飾,而自已已然被迫剃發易服,心中又是怪異,又覺得感傷。原本並沒有讓家人剃發的打算,卻不料在前幾天接到命令,讓他修書勸兒子和舊部投降。雖然心里並不願意,卻只得勉強為之,寫了書信,命十幾個健壯家仆換上滿人服飾,剃了頭發,前往通州尋找兒子。他知道皇太極並不在意這些小節,但是八旗各王公卻很是在意,若是仍然讓家人們做明朝打扮,前去招降,必定會被人罵做是有辱國體,對他很是不妙。而且他知道兒子的脾氣,未必就以父親的性命為念,若是招降失敗,再有把柄落在人家手里,只怕立刻為性命不保。
此刻,吳襄木然呆立于德勝門的敵樓之上,目視著自家的管家帶著從人匆忙而去,心里只在念叨:“前事如何?漢清之間到底是誰更強些,降清還是降漢,這可需要好兒子你自已好生思量,再做決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