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儶因為輕敵冒進,在陽翟大敗,損兵折將,所部四萬余人,只剩下一萬人。雖然有大將軍何進力保(畢竟朱儶是何進向靈帝推薦的),並沒有被靈帝立即治罪,但是朱儶現在的壓力卻是太大了,需要更多的戰功。
如果一直跟著皇甫嵩或是丁淮,恐怕等到黃巾平定之後,朱儶也不會再有什麼大的戰功,所以這一次丁淮提議兵分三路,朱儶就不得不為自己考慮,而不能顧慮曹操是否願意了,畢竟論起官位來,還是朱儶大。
果然,曹操雖然明知朱儶的動機,卻又不能不裝作非常高興的樣子道:“如此甚好,能夠隨同朱大人一同抗擊黃巾軍,實乃操之幸也。”皇甫嵩和丁淮對望一眼,心中都明白朱儶的想法,既然曹操都沒有表示反對,兩人自然更無異議。
第二天,三路大軍便各自分走,皇甫嵩率軍四萬從北向南進攻,朱儶、曹操合兵萬五進攻陳國黃巾軍,只有丁淮率領浩浩蕩蕩的十萬大軍先到宛城和龐德會合,然後再從東路配合皇甫嵩進攻。
現在丁淮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了十四萬,其中光黃巾軍的降兵就已經占了九萬,而丁淮本部兵馬也只有五萬人,這樣的比例恐怕在整個漢朝都是罕見的,俘虜竟然比自己的軍隊多出了近一倍的兵力。
這種形勢卻是十分的危險,因為一旦俘虜突然倒戈一擊,丁淮軍可就面臨著全軍覆沒的危險。
但是,丁淮就是丁淮,不但俘虜沒有倒戈一擊,而且這些俘虜經過丁淮進行了思想上的洗禮,早就擺脫了張角的陰影,並且宛城的三萬五千降兵經過龐德的數月的訓練之後,早就不再是原來的那些烏合之眾的農民,成為了真正的士兵。
所以說,現在丁淮手下的士兵,真正稱得上是俘虜的,也就是在長社之戰之後的這四萬人而已。
在宛城和龐德軍會合後,丁淮將這新降的四萬人交給高順進行整編、訓練,自己則和龐德、成廉二將率軍五萬從西路進攻汝南郡的陽安縣。由於丁淮是先繞道宛城,然後又在宛城耽擱了一天,所以當丁淮率軍達到陽安縣的時候,皇甫嵩的大軍早就已經和彭脫的大軍在召陵對上了。
彭脫乃是波才的副帥,是張角手下的大將之一,能夠和波才、張曼成並列,可見彭脫此人也不是泛泛之輩。沒想到自己一直佩服的大帥波才竟然被殺得大敗,狼狽逃到自己這裡,彭脫心中的吃驚可想而知。
更讓彭脫吃驚地是大敗波才地竟然不是皇甫嵩。也不是朱儶。而是那個年僅十六七歲地丁淮。而這個丁淮也就是在不久前在南陽大敗趙弘地那個人。穎川、南陽兩地地黃巾軍主力都被丁淮消滅乾淨。只剩汝南這一個地方了。若是此地再不能守住。只怕廣宗危矣。
形勢已經逆轉了。不再是波才圍困皇甫嵩、朱儶。丁淮同趙弘對歭地情況了。現在是皇甫嵩、丁淮兩路共十萬大軍兩路夾擊汝南。所以。現在擺在波才和彭脫面前地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死守汝南。等候廣宗大捷地消息。畢竟善於用兵地盧植已經被換掉了。
汝南地黃巾軍共有六萬人。加上波才地兩萬敗兵也只有八萬人。而皇甫嵩和丁淮地大軍卻有十萬。無論在人數上還是士氣上。黃巾軍和官軍都是不能同日而語地。勝敗早已定下。只是看波才和彭脫能將這場戰鬥拖到什麼時候。
所以。波才和彭脫、韓烈進行商量。由彭脫率軍三萬在召陵擋住皇甫嵩地大軍。只守不攻。自己則和韓烈率領剩下地五萬余大軍駐紮在陽安縣。等候丁淮地大軍。同時波才命令周倉在汝南各地抓緊時間招兵。希望在短期內在招募數萬軍隊。以增加自己軍隊地數量。
自從長社之戰後。波才對手下這個叫做韓烈地年輕人開始刮目相看起來。此人雖然年輕。卻是武藝高強。而且善於謀略。是一個不可多得地將才。所以到達汝南之後。善於用人地波才便將韓烈提拔成了副帥。地位僅在波才和彭脫之下。
且說皇甫嵩到達召陵之後。早已得到彭脫率軍三萬駐守在這裡地消息。並且皇甫嵩也得到斥候報告。說是波才僅僅派副帥彭脫帶兵三萬阻擋自己。波才卻是率領五萬大軍以及全部手下大將去迎擊丁淮。
這個消息可是把皇甫嵩氣得不輕,皇甫嵩向來以當朝第一名將自稱,雖然知道丁淮的才能不在自己之下,也從來沒有將丁淮排在自己之前的想法。但是,這個波才竟然如此分兵,這不是擺明瞭沒有將皇甫嵩看在眼裡,只是把丁淮當成了對手了嗎,心高氣傲的皇甫嵩,豈能受得了這種無言的譏諷。
皇甫嵩來到召陵城下之後,一邊安營結寨,一邊就命令手下大將何寬率兵一萬來到城下溺戰,但是任憑何寬和手下士兵百般叫駡,城裡的彭脫根本就不理睬,只是在不停修築城牆和準備各種守城的滾木、油等守城物具。
等到何寬在城下叫駡一個時辰,人困馬乏的時候,彭脫突然率軍從城內殺出,何寬措手不及,大敗一場。等到皇甫嵩率軍救援的時候,彭脫早就退回城裡去了。這一仗下來,官軍就折損了三千多人,並且士氣大跌,而守城的黃巾軍卻是士氣大振,基本從前幾次的大敗的陰影中走了出來,個個都是摩拳擦掌準備和官軍大戰一場。
皇甫嵩卻是在大帳之內氣得暴跳如雷,將渾身是血的何寬又罵了個狗血噴頭。由於手下武將只有這個何寬的武藝還不錯,皇甫嵩才沒有產生要將何寬斬首的念頭,也只是將他罵了幾句,消消自己心中的怒氣也就罷了。
靜下心來之後,皇甫嵩猜到波才只是讓彭脫將自己堵在這裡,而波才率軍將丁淮堵在陽安城,期待廣宗方面能有什麼扭轉全域的變化。這正是皇甫嵩所擔心的,因為聽到消息,盧植被撤之後,朝廷任命了東中郎將董卓接替了盧植。
對於這個董卓,皇甫嵩也是略有耳聞,知道他是一個常敗將軍,真不知道皇上怎麼能讓這樣一個經常打敗仗的人在廣宗城和張角對抗。張角的本事皇甫嵩是相當清楚的,自己和盧植都不是他的對手,並且盧植在兵力不佔優勢的情況如何能和張角在廣宗相持如此之久而不敗,一直是皇甫嵩心中的謎團。
一旦廣宗兵敗,朝廷便再無可派之兵,張角便可從廣宗率大軍直搗洛陽,其他各地更會紛紛回應,如此大漢則岌岌可危。
由於廣宗一路的官軍臨陣換將,不但士氣大跌,而且董卓此人乃是無能之輩,豈能和深通兵法的盧植相比,為了獲得戰功,董卓必然會不顧一切強行進攻,廣宗大敗已在眼前。現在對於皇甫嵩和丁淮來說,最重要的是要儘快結束這裡的戰鬥,合圍廣宗,再次形成相持,給朝廷再次招兵的機會。
但是就目前彭脫準備死守不出的情況來看,自己想在短期內突破這條防線並不容易,若是強行攻城,只怕傷亡太大,左思右想,皇甫嵩實在是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只能下令第二天攻城一試,看效果如何。
其實皇甫嵩也曾希望丁淮能夠先行擊敗波才,然後再與自己兩邊夾攻,召陵自然就會輕易拿下。但是,此時功利心極強的皇甫嵩又擔心丁淮先行先自己戰敗波才,那時候所有的戰功便都歸了丁淮所有,自己便只能成為了配角。
這正是皇甫嵩左右矛盾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