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不出趙弘意料之外,四天后,趙弘得到密報,丁淮調動五萬兵馬準備增援困守長社的皇甫嵩一部,留大將龐德領軍一萬人依然駐紮于此,不減營不減灶,並且丁淮還在士兵中找了一個體態身形相似之人,不知是何用途。
趙弘心中冷笑不已,丁淮竟然找了一個贗品準備魚目混珠,好讓自己以為他仍然駐兵在此,從而不敢輕舉妄動。若非張昆、張陶兄弟二人冒死前來報信,自己還真的是將會被丁淮給騙了,想到此處,趙弘決定在大敗丁淮之後一定要好好提拔二人。
趙弘雖然武藝不高,但是能力還是可以的,而且心思尤其是相當縝密,雖然趙弘已經完全相信丁淮此舉確是想瞞天過海,進援長社,趙弘還是只帶領八萬士兵出戰,而在城內留守了四萬軍隊,以備不測,本來這樣的安排即便是中了計,也還能回守宛城以為後路,但是趙弘遇到的卻是丁淮,便決定了他的命運不是很好。
也許是趙弘看到丁淮每日以來除了派人在城前叫陣之外,就是不斷操練士兵之後受到了啟發,這一個多月以來,趙弘也開始在城內操練軍隊,雖然效果不如丁淮明顯,但是經過一個多月的練兵,南陽黃巾軍的面貌也大為改觀。
丁淮的大營似乎沒有想到趙弘會突然率領大軍從城內殺出,幾乎沒有任何心裡準備,一萬人幾乎沒有怎麼反抗便被趙弘砍殺兩千人,其餘眾人全部跪地投降,只有龐德率領數百騎兵拼死殺出一條血路,向南敗走。
也許是黃巾軍知道龐德的高強武藝,在龐德突圍的時候,幾乎沒有人敢去堵截,使得龐德才能夠率領數百親信成功突圍而出。本來在趙弘的計畫中,八萬大軍圍攻一萬多人,必然要全殲官軍,不讓其報信給丁淮,否則一旦丁淮有了準備,自己能否戰敗他是個未可知數。
但是看到龐德匆忙之下竟然向南突圍,趙弘不由心喜,長社在在宛城的東北方向,龐德向南突圍便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向丁淮報信了,即使龐德想到長社,姑且不說會不會遇到自己的大軍,而且汝陽也在彭脫的掌控之下,龐德想要繞道汝陽也是不可能的。
趙弘一面派出城中士兵將繳獲的軍械物資送到宛城,一面派出斥候打探丁淮主力的行蹤,一面命令大軍馬上向長社方向開進,經過此戰,趙弘的信心倍增,似乎丁淮一部的覆沒已經在趙弘的掌握之中了,甚至趙弘還打起了如何生擒丁淮手下幾員大將為己所用的算盤。
得到斥候回報,丁淮一軍為了防止追擊,行軍甚是小心,所以行軍速度受到了影響,在趙弘結束了這邊的戰鬥的時候,丁淮大軍方走到西鄂縣。
趙弘大喜,大概算了一下丁淮行軍的速度,心中便將計畫做了更改,不再從後面追擊丁淮軍,而是準備全軍急行軍,繞道博望,在雉縣伏擊丁淮。若是趕不上在雉縣伏擊,趙弘還有一個伏擊地點就是南陽和穎川的邊界魯陽縣。
經過兩天的急行軍,趙弘率領八萬大軍趕到了雉縣,而丁淮的軍隊卻是剛剛過了雉縣,正在向魯陽縣進發。到了此處,趙弘也變得小心起來,不敢再多派斥候探聽消息,每天只是派出一兩名斥候,其他斥候全部收回,以防丁淮發現。
在經過雉縣地三天后。趙弘地大軍正在匆忙趕路。路經一個叫做天石峽地險要之處。忽然聽到一聲炮響。然後峽谷上方忽然旌旗密佈。喊殺聲四起。並且大塊石頭、滾木被不停地從峽上拋落。趙弘大軍猝不及防。加上連日地急行軍使得士兵都是精力疲憊。忽然中伏。更使大軍亂作一團。不知敵方有多少軍隊。
趙弘大驚。知道中了丁淮地埋伏。卻也不慌張。丁淮只有五萬人。要想完全伏擊自己地八萬大軍卻也是不可能地。於是。慌亂之中。趙弘命令前軍變後軍。後軍變前軍。全軍趕緊撤出天石峽。
但是。令趙弘沒有想到地是身後地退路已經被不斷落下地巨石、滾木以及自己士兵地屍體給堵得死死地。大軍根本無法撤出。無奈之下。趙弘咬咬牙。命令全軍向前突擊。沖出天石峽。只要能出得了這個峽谷。自己才能有生還地希望。
本來黃巾軍早已慌亂成一團。四處亂撞。一旦得到趙弘下令向前沖出天石峽。求生地本能使得黃巾軍眾雜亂無章地向峽口沖去。慌亂之中相互擁擠、踩死地人不計其數。局面慘不忍睹。不過令趙弘深感欣慰地是丁淮並沒有採用火攻。否則自己地八萬大軍還真是會在此全軍覆沒。但是更令趙弘迷茫地是自己地斥候竟然沒能探到丁淮大軍已經跑到了自己地前面。
其實也不能怪趙弘。趙弘行事算是很小心了。只不過趙弘派出去地斥候得到地情報都是假地。丁淮命令一萬軍隊在後面緩行。並將隊伍拉得很長。給斥候一種大軍在行進地假相。由於斥候探聽情報只能遠遠觀望。並不能離近。當他們看到長長地官軍隊伍。便當作了丁淮地主力。其實丁淮早就親率主力晝夜行軍來到了這個天石峽。這個趙弘大軍地必經之地。也是一個極佳地伏擊地點。
在經過一整天地準備和休息之後。趙弘大軍才如丁淮所預料地那樣進入了伏擊地點。本來丁淮也想到用火攻必然能讓趙弘地八萬大軍全軍覆沒。一個不剩。但是卻擔心有傷天和。畢竟黃巾軍中大多都是窮苦百姓。只是一時受到張角地迷惑才走這條道路地。所以丁淮並不想多造殺孽。只在唯一地出口設下了重兵相待。
谷內黃巾軍爭先恐後的逃到峽谷出口的時候,一個個都傻了眼,只見谷口對面是密密麻麻的官軍,裡三層外三層,而且個個都是手持弓箭。想起第一次的時候官軍弓箭的威力,黃巾軍不禁都頭皮發麻,兩腳發軟。
就在黃巾軍不知到底是向前沖還是向後退的時候,忽然官軍一起大聲喊道:“投降不殺,投降不殺。”
這句話猶如是一根救命草一般,一般來說,在冷兵器時代,更確切來說,在漢朝或者漢朝之前的時候,很少出現不殺俘虜的現象的,因為如果俘虜數量太大,一是需要大量的士兵去看管,有些時候俘虜一旦鬧事,很難平定,即使平定下來也會對自己的軍隊造成或大或小的損害,甚至會影響到軍隊的士氣;二則是俘虜也需要吃飯、穿衣,和一般士兵沒什麼兩樣,存留大量的俘虜只會增加軍隊的開銷和糧草的耗費。所以,一般情況下,都是將俘虜進行坑殺,歷史上最有名的就是長平之戰後,秦國的大將白起坑殺了趙國的七十萬俘虜。
於是,幾乎所有劫後餘生的黃巾軍都選擇了放下兵器投降這條道路,等趙弘灰頭土臉的帶著數百親信來到谷口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士兵差不多都投降了,只剩下五千多人仍然手握兵器站在原地,似乎在等待自己的命令,是戰還是降。
在這種情況下,趙弘很聰明的選擇了投降,經過這兩次的較量,趙弘算是對丁淮心服口服了,並且已經是徹底的害怕。即使這次趙弘能夠僥倖逃脫,恐怕下次再在戰場上遇到丁淮的時候,趙弘會不戰而逃,這也就是人常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只有讓對方從心底害怕你才能做到,並沒有任何特殊情況。
此一戰共殲滅黃巾軍三萬人,其中自相踐踏而死的就占了兩萬多人,丁淮士兵無一死亡,甚至連受傷都沒有,可謂是絕對的完勝。並且有了趙弘的投降,丁淮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宛城,事先安排的細作都沒有用上。
其實,趙弘攻打龐德駐守的大營,收降了一萬多士兵,其中大部分都是原來投降的黃巾軍,其中還有一部分是丁淮穿插在其中的細作,一旦丁淮從長社回來繼續進攻宛城的時候,這些細作便會在城中放火或打開城門,宛城則不難被攻下,沒想到天石峽一戰,勝果竟然遠遠超出丁淮意料之外,所以城內的細作也就用不上了。
趙弘的投降,使得整個南陽的戰事就算全部結束了,在經歷五十天的戰鬥中,最終以丁淮所率官兵的大捷而告終。丁淮總共收降了黃巾軍的精壯四萬五千人,使得丁淮的軍隊達到了九萬五千人,丁淮留龐德率軍三萬五千人鎮守南陽,以防汝南彭脫,自己則率領六萬大軍浩浩蕩蕩去長社救援皇甫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