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言葉之庭 》第12章
後記

我一直單戀著小說。

不只是小說,我覺得自己也一直單戀著漫畫、電影、動畫與現實中的風景。也就是說,這是一種「我喜歡對方,對方卻對我沒什麼興趣」的狀態。我也知道自己是四十幾歲的成年人了,不該再想這些沒有意義的事,但我卻怎麼樣也擺脫不了這種情緒。

我的工作是動畫導演,至少還有機會對動畫表白自己的愛慕之情,但是對小說卻行不通。頂多是利用每天的空閒時間、搭電車或等待彩現的時間(數位動畫的著色輸出時,經常需要一段時間等待電腦演算),一點一點地翻閱文庫本,同時為了小說怎麼這麼有趣而深深感動著。

因此,當我有機會在《達文西(ダ‧ヴィンチ)》雜誌上開始連載《言葉之庭》小說時,我真的感到很幸福。

寫小說是很愉快的,我能夠盡情寫出動畫表達不出來的情節,或是很難的內容。例如,寫到「她的臉上浮現迷途孩子般的微笑」,我就會(對身為動畫導演的自己)示威:「怎樣!」怎樣?這句話很難用影像表現吧!演員能恰如其分詮釋出「迷途孩子般的表情」嗎?動畫師能畫出每個人一看就知道是「迷途孩子」的臉嗎?不可能!不安的表情或許可以辦到,但是「迷途孩子般的」這種簡潔明白的形容,很難利用影像呈現。又或是當我寫到:「門外的喧鬧聲,宛如從耳機裡外溢的聲音……」,我就會獰笑心想:「這個你(影像)也做不到吧?」觀眾無法從教室的環境音聯想到耳機聲音外溢云云。

我透過寫作切身感受到,小說的樂趣就在於文字的連結。我注意到自己利用寫後記的方式來回顧那段時光時,就會獨自感到雀躍不已,總之就是非常地幸福。

本書是由我執導並於二〇一三年上映的電影動畫《言葉之庭》的小說版,也就是我親手把自己執導的作品寫成了小說。原作動畫只從孝雄和雪野兩人的角度,構成長約四十六分鐘的中篇故事;但是這部小說版多了其他說故事的配角,如果拍成電影,劇情恐怕兩個小時也演不完,必須重新調整。

不論是否看過原作動畫,我希望這本書都能讓各位樂在其中。

言歸正傳,寫作的過程,我的確是懷抱雀躍的心情,然而,該說是理所當然嗎?快樂沒有持續很久。因為我很快就發現,有些表達方式是影像遠比文字傑出且適合。

比方說,「情緒」的展現。畫一幅街道夜景,配上哀傷的音樂,隨便在一個時間點讓某個窗口亮起一盞燈,或突然熄滅。只需如此就能讓觀眾懷抱稱作「情緒」的情感,而這就是影像的魔力。

所謂情緒,就是「人類行為醞釀出來的情感」。因此,影像可以僅用一盞窗口燈光,將之喚醒。

於是我也開始煩惱,該如何用小說呈現出不亞於影像的效果。為避免篇幅過長,詳細情形我不再贅述。其他諸如隱喻的表達,也多半是用影像表現更有說服力,有時只需一格漣漪動畫,就能夠道盡好幾張稿紙也無法涵蓋的情感。

再者,最後讓我困擾最久的不是技術的部分,而是最基本的「到底要寫什麼?」當我交稿時,甚至有點虛脫地想:「啊,小說和小說家實在不簡單,我根本連邊都沾不上啊!」

寫完一本書最大收穫,反而是更加深了我對於小說和動畫的單戀情懷。反正我本來就不期待兩情相悅。我有時會想到,孝雄對雪野的感情,是否也有相似的東西?若這麼說來,本書裡的角色多多少少都在單戀。我重新體悟到自己想寫的,就是人們的這種心情——孤單渴望某個人、某項事物的心編織出這個世界。而本書想要描述的就是這點。

在「愛」以前,這是段「孤獨希求」的故事。

這句話是電影版的宣傳文案。想必現代也有不少人對於遠在一千三百年前的萬葉時代,將「戀愛」這個字,寫作「孤悲(孤寂悲傷)」深表同感。

為了撰寫這本書,我請教過許多人,包括為本書挑選《萬葉集》和歌的倉住薰老師、專業鞋匠、高中和大學老師、高中生、製造業的業務人員等等。承蒙各方不吝分享,為本書增色不少,在此至上最深謝意。

此外,我也要特別感謝秉持深厚愛意與判斷力、自電影版就一路協助本作的編輯落和千春小姐。

撰寫本書期間,適逢《言葉之庭》電影上映,因此,有不少文稿是在外頭完成的。現在想想,自己真的在很多地方寫作過,雖然與內容沒有太大關係,姑且還是把這些地方都記錄下來,當作樂趣。美國、上海、韓國、斯里蘭卡、台灣、俄羅斯、蘇格蘭、法國、越南。前往這些地方,絕大多數是為了出席電影節或動畫的宣傳活動,有些則是為了其他工作前往取景。待在各地飯店及搭乘飛機往返,便成了我最寶貴的寫作時間。【尾聲】就是我在跨越瀨戶內海的電車上撰寫的。也許每一幅窗外景緻,都為文章增添了色彩。

由衷感謝所有購買本書及閱讀本書的讀者。

新海誠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