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十樣錦》第163章
第163章 晉封

  新皇登基第三年,方過了春節,太上皇於仁壽宮駕崩。

  整個京城前一天還到處喜氣洋洋,消息一經傳出,各處都換了裝飾,特別是三品以上官員們,急忙糊了大門前的燈籠,取下家中一應的彩綢花緞,換上孝服,俱到宮中哭喪。

  太上皇對自己是有恩的,雲娘一直不能忘記,如今跪在皇后下首,真心實意地滴下淚來,又拿出素帕子掩著臉哭。

  晚上回到家裡,也不免向玉瀚道:「這兩年太上皇身子一直很好,卻沒想到突然間便去了,想想太上皇與我們一起逛琉璃廠的往事,心裡就酸得很。」

  玉瀚對太上皇也是極感念的,現在卻又勸雲娘,「太上皇雖然去了,可是這幾年日子卻過得極舒心,也算是安慰吧。」

  雲娘又豈不知道,太上皇自退位以後,便再不問朝政之事,於仁壽宮內靜養,偶招祖父等老臣前去閒話,很有幾分悠然自得。而朝中自皇上開始,誰又敢不恭敬?體面也是十足的。

  其實,太上皇當初退位時幾次昏迷,輒幾欲死,大家都沒有想到他能平安地過了古稀之年。

  想到這裡,心裡的傷痛果然輕了一些。

  皇上是孝子,喪禮自然極盡隆重,一應大事完畢,雲娘自陵園處回來,方才歇下,就有皇后懿旨宣她入宮。

  送喪時雲娘一直陪在皇后身側,現在卻不知有何事,卻也不敢怠慢,急忙換了衣裳坐轎去了,方到宮門前,早有大太監侯著,「轎子已經備了,還請侯夫人過仁壽宮。」

  雲娘聽這語氣,便知事關賢妃,如今已經封了太妃,且又十分地緊急,亦不敢再謙,趕緊再次上轎趕過去。一路上難免尋思,太妃是個最剛硬不過的人,處事又有手段,入宮幾十年,從來沒有生過什麼事端需要家裡幫忙,反是她一向幫著家裡度過重重難關。

  太上皇在仁壽宮靜養後,一應后妃都沒有帶去,唯有太妃在身邊服侍,宮裡宮外外無人不知太妃的「賢」,當今皇上和皇后又感念當年賢妃太手持鳳印出面平定皇城,為皇上登基鋪平了道路,對太妃也極敬重。

  現在能有什麼事呢?

  宮裡抬轎子的太監都是專門練過腳力的,走得又穩又快,宮殿最深處的仁壽宮很快就到了,雲娘下了轎,又有大宮女接著進去,就見賢妃素著一張臉,散了頭髮,身上穿了件青布道袍,坐在屋子當中,皇后穿著雪白的素服,正陪坐一旁說著什麼,見雲娘進來趕緊招她過來,「你過來幫本宮勸勸太妃。」

  雲娘上前施禮,又急問:「太妃娘娘,可有什麼事?」

  太妃瞧見雲娘,卻也道:「太上皇大行了,哀家準備出家修行,皇后娘娘卻不許,你幫哀家勸勸皇后。」

  兩下裡都要雲娘聽自己的,勸對方,雲娘也顧不上先依誰,反先大大地鬆了一口氣。原來她曾聽過,先前本朝皇妃都是要殉葬的,後來雖然廢了那怕人的規矩,可依舊會有皇妃走這條路,以彰顯自已的賢德。

  是以,她一直以為賢妃為了她的好名聲更進一步而要殉葬,唬得心呯呯直跳。

  現在不急了,便緩緩地勸道:「太妃娘娘,宮外的日子比不得宮裡,山寺中尤為寒苦,您千金貴體哪裡能受得住?果真想修行,不如就在宮中靜修,豈不便宜?」

  不料皇后卻攔道:「太上皇在世的時候,就要封太妃為皇太后,只是太妃一直攔著才沒有成,大行之前,太上皇又囑咐皇上,一定尊太妃為太后,在仁壽宮裡奉養,眼下皇上正與群臣們在前殿擬旨,太妃正要尊享富貴呢,哪裡能靜修!」

  這話雲娘也曾聽過,卻只當謠言,卻不想如今皇后也這樣說,倒也為難起來。賢妃進宮時位份便不低,後來又執掌鳳印,但是終未能再進一步,一則是因為先前有皇后與先皇情誼非同一般,後來有貴妃專寵,另一則就是本朝武定侯府已經出過一位皇后了,便難在一姓之中再出一位皇后。

  湯玉瀚一向不屑於以後宮之事為晉身手段,雲娘則因知道一段隱情,亦對太妃最後能否得到後位並不在意,所以,干係最大的武定侯府反倒並不十分看重此事。

  但不論怎麼樣,太妃果真能晉位太后,於姑姑亦是極好的事,太妃和太后,雖然只差一字,可是名分、供養可都是天差地別的,雲娘亦願意委屈了一輩子的姑姑能有一個富貴尊榮的晚年,因此便也順著皇后的話勸,「太妃,皇上皇后一片孝心,太妃還是依他們吧。」

  太妃卻十分地堅持,搖頭道:「哀家知道皇上和皇后的孝心,亦知你和浩哥兒也願意姑姑好,可是哀家早打定了主意,太上皇在的時候,總要在側服侍,眼下太上皇走了,哀家決不留在皇宮,將身捨出,了斷塵緣。」

  雲娘聽太妃話語裡的堅定,便明白她的心意,一時之間倒不肯十分地再勸,又說了幾句出宮的難處被太妃駁回後便向皇后道:「既然太妃一意堅持,皇后何必不從了太妃的心願?」

  皇后倒十分地不許,「皇上和本宮一向奉太妃如親生母親,現在太妃不肯留在宮中,讓皇上和本宮如何自處?」

  雲娘再一思忖,便明白皇后為何如此堅持,皇上和皇后故然感念太妃的恩情,但其實他們相處日短,未必有如此真情,只是這一次冊封,應該不只冊封太妃為太后,恐怕還要將皇上的生母太妃也一同冊封為太后。

  皇上的生母位份十分低微,先前只是賢妃宮人,故而太上皇退位時只封她為麗太妃,仍在太妃之下,眼下太上皇故去,在冊封之時,朝中便有不少文臣反對冊麗太妃為太后。而皇上自然一心想冊封自己的生母為太后,眼下的形勢總繞不過賢太妃,是以最好將兩人同時冊封。所以皇上也好,皇后也好,自然不願太妃出宮。

  想通了此處的關節,又思如何才能兩全。

  這時太妃卻先道:「皇上和皇后純孝,太上皇自然是知道的, 哀家自然也清楚,只是孝不只在這上頭,皇上和皇后能依本宮心願行事,那才是至孝呢。至於冊封,哀家亦請皇上冊本宮棲霞道人的法號,哀家早已經令人在棲霞山佈施建觀,現已經初有小成,是以哀家明日便出宮修行,終身不再下山。」

  棲霞庵在京城西北幾里處,雲娘曾經與玉瀚瀏覽,知那處風景絕勝,但山路亦險絕。近山頂的一處密林中果然正建一小小道觀,也曾見匠人挑土運石,卻不知原來那處正是棲霞觀,更不知原來正是太妃佈施建觀。

  因此趕緊道:「可是棲霞山極為荒僻,不通人煙,太妃如何能去那裡?若是一定出宮,還不如慈雲庵呢。」

  太妃身處深宮,能令人在宮外佈施建栽塔,自然用了些心力方才得成。此時便冷笑道:「慈雲庵,那裡可是清修之所?」又唯恐不能實現心願,發下誓言「如果皇上和皇后再不許,哀家便從此不飲不食,脫下這身皮囊離去。」

  雲娘早已經沒有相勸之意了,太妃恐怕恨極了厭極了這宮這殿,說什麼也要離開的,此時反勸皇后,「太妃心意堅定,恐不能回轉,且建棲霞觀必是太上皇所命,亦算是先皇遺旨,皇后不如勸皇上如太妃所請,封太妃為棲霞道人。」

  只以利益看,最反對太妃出宮修行的應該是武定侯府,因此皇后才急招雲娘入宮,現在見她倒站在了太妃一邊,便為難起來。

  而且,太妃出宮,其實於皇后是有好處的,免得容妃仗了太妃的勢心更大起來,因此此時便十分為難地道:「本宮亦不敢擔逼死太妃的責任,這樣大事,總要報知皇上。」

  太妃見皇后終被說動,便站起身道:「你們隨哀家到大殿上去。」

  皇上和群臣們議事的大殿平日裡是不允許女眷們進入的,即使是正宮皇后,也只在冊封的那一天能上殿。但是太妃卻在皇上昏迷不醒、皇子爭鬥不休、宮外動盪之時手執鳳印曾在大殿之上發下諭旨,一舉平定了京城形勢。如今她再次上殿,皇后自不敢反對,雲娘更是只能隨在她的身後。

  早有人傳了消息過去,皇上下了丹陛率群臣迎到了殿門前,太妃進殿,卻並不坐,只立在殿側道:「麗太妃在時,服侍先帝謹慎,又誕下皇上,理應冊封為太后。至於哀家,先帝在時已經為本宮在棲霞山修建棲霞觀,故而哀家近日即辭別皇上明日入觀修行,終身不再出觀。」

  皇上便跪下哭道:「太妃於國有大功,先帝亦讚不絕口。朕一向視太妃為親母,正應冊封為太后,奉養於仁壽宮,如今太妃何出此言,置朕於不孝乎?」

  太妃便上前扶起皇上,「皇上仁孝,先帝在世時常讚許之,本宮亦深以為然。如今本宮入觀修行,乃本宮多年夙願,如皇上果能成全,才是至孝。」

  此時眾臣亦叩頭懇請太妃留在宮中,亦有人反對麗太妃晉封太后,太妃只搖頭道:「哀家修行,眾臣不許再攔。更有先帝之麗太妃,撫育皇子,福澤天朝,理應封為太后,陪葬陵寢,四時供奉。」說畢,轉身回了仁壽宮。

  太妃強勢出面,壓住了眾臣的非議,為麗太妃爭得了慈孝太后的晉封,而她亦被封為棲霞仙人,皇上親命欽天監擇吉日送棲霞仙人入觀修行,並命內府,今後棲霞仙人的一應供養,均按太后的份例送入山中。

  皇上和眾臣之所以輕易地同意了太妃的意見,一方面是因為太妃威望頗高,一方面就是大家聽了太妃的話後都覺得這兩個事項都是太上皇之意,是以不敢再反駁。

  唯有雲娘,聽的時候便帶著心事,便發現其實太妃只說太上皇同意她在棲霞山建道觀,卻並非太上皇同意太妃出宮修行,可是這樣的事情她又如何敢說出來呢?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