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入彀之一
第二日,五皇子非但認真打量了回他大哥春風得意的臉龐,也借著築書樓完工整理的機會,見了見沈翰林。
沈翰林與五皇子年紀相仿,生得俊秀細緻,天生一雙含笑的杏眼,鼻挺唇紅,從六品的草綠色官服穿在沈翰林身上也多了幾分閒雅青春。
實在是個能讓人心生好感的人。
五皇子只是掃了沈翰林一眼,他的身份,不可能過去問沈翰林你是不是與薛帝師有啥關係啊。二百五都幹不出這樣的事來。五皇子想出的主意,凡是於築書樓有功之人,皆請諸人用小楷寫下自己的名字,將來讓內務府匠人按樣刻於石碑上,再將此碑永遠立於築書樓大廳之內。
然後,除了金銀之類的賞賜,該升官的升官,該表揚的表揚,朝廷還做了一批銀制佩章,這佩章上雕有築書樓的微縮簡易圖形,平日可佩於身上,當然,根據對築書樓的貢獻不同,佩章的質地也不一樣,頭一等如北嶺先生與徐尚書,是玉制佩章,接下來分為金、銀、銅三等。
五皇子還特意請旨,請史官必要在書中詳記築書樓之事,其實,這事哪怕五皇子不提,史官也不能忘的。
總之,築書樓封賞之事,不論從實惠還是自名譽,五皇子做的都十分周全妥帖。饒是穆元帝也說一句,「老五也歷練出來了。」
太子笑,「是,五弟越發周全。」
五皇子在親貴派中跌至穀底的風評,在清流中借助築書樓完工行賞之事達到新高。且築書樓盛典前,四皇子五皇子又幫著穆元帝解決了北嶺先生的安置問題,老頭兒這把年歲了,築書樓的事忙了十好幾年,穆元帝是想著江北嶺就留在帝都的。只是,這事比較難辦,當初穆元帝他爹也想江北嶺留在帝都,結果人家拍拍屁股回了老家,穆元帝他爹鬧的一臉灰,強忍著沒宰了江北嶺。如今穆元帝借築書樓之事收天下士子之心,江北嶺的名望亦再上一層樓,這樣的人,穆元帝不願他到處亂跑。但,怎麼留下江北嶺,是個問題。
這個時候,穆元帝自然想到五皇子提前讓兒子們拜在江北嶺門下,且築書樓收尾之事,也是五皇子辦的,這差使辦得很是不錯。穆元帝就叫來五兒子商議,這事兒,五皇子早有腹稿,他媳婦早與他說過了啊。五皇子也與四皇子通過氣兒了,五皇子道,「兒子媳婦與四嫂去歲買了些南郊的地,當時是朝廷建的安置些窮困官員的宅子,那會兒官兒們嫌地方偏僻,不願意去。我們與四哥四嫂還去瞧了瞧,她們婦道人家,硬說地方是好的,沒人去住也買了不少土地。如今看來她們是有些運道,現在那裡也興旺起來了。去歲買田地的銀子,已漸漸回本了。離南郊不遠處有一座小山,如今山上種了些花木,山旁有水有樹,景致養的很不錯。兒子給找的內務府的圖樣先生,畫的園子圖,在那山周圍建了十幾處別致的莊園,還有一所很不錯的學堂,媳婦與兒子商量著,咱們皇家,又不是那些見利則上的商賈,當初買那裡的田地,也不全是為了賺銀子。兒子想著,那裡有山有水有田園,最清靜不過,不遠處就是朝廷建的官員安置宅子,那些官員雖貧困些,俱都是讀書人。且周圍衣食住行都還便宜,要是北嶺先生願意,可請北嶺先生去那兒養老傳道,只是這念頭,兒子一直不知要怎麼同父皇說,也不知妥不妥當?」
儘管五皇子拉扯上四皇子妃胡氏一道說,穆元帝也知胡氏沒有這樣的見識,穆元帝道,「你媳婦想的挺長遠啊。」
五皇子一幅與有榮焉的模樣,「是啊,多虧父皇疼兒子,給兒子娶了這樣賢良的媳婦。不瞞父皇,當初媳婦她們買下那些田地,可是沒少投入,起初自城南出來不過一條六尺寬的土路,媳婦她們出銀子修成四匹馬車同行的青磚路,安置宅子周圍種樹栽花,挖湖養魚,養出忒好景致來,再加上朝廷建的都是一水新宅子,那些困窘官員們才樂意去租住的。現在都供不應求了。如今有了人氣,她們先在官員的那一片地方建了書院,又在周圍建了私宅,這些私宅,才是賺錢的地方。因為畢竟是官員聚居的地方,多有有錢人願意買那裡的宅子的。這樣,才把投入的銀子慢慢賺了回來。」
說著,五皇子有些不好意思道,「當然,兒子這提議也有私心。北嶺先生一則是兒子給大郎他們請的先生,兒子也是一心想著先生在帝都養老,拿出些宅子土地的不算什麼。兒子是心甘情願。兒子也想著,憑北嶺先生的名望,當可將南郊經營成一處學術爭鳴之地。所以,宅子與土地,兒子是真心獻的。不過,北嶺先生入住,那邊的土地宅院價錢自然也會上漲。不過,兒子與兒子媳婦,還有四哥四嫂,我們已商議好了,不論賺多少銀子,刨除花銷,一半的淨利捐給朝廷。這不是兒子與四哥作態,父皇也不要去告訴別人。兒子與四哥是覺著,天下太平之日尚短,文脈初興,這些銀子,還請父皇用在讀書人身上吧。」
五皇子當真是肺腑之言,穆元帝怎會要兒子的這些小錢,道,「你們的錢,自拿去自家過日子吧,朝廷還不差你們這幾個。」
「那父皇實在太小看兒子與四哥了,咱們皇家,豈能如商賈一般逐利。這本就是意外之財,兒子與四哥要是日子緊巴,也不會打腫臉充胖子。」
穆元帝這才收了兒子們的孝敬,與五皇子道,「不管想什麼法子,把江北嶺安置好,讓他留在帝都。」
這差使,儘管五皇子早胸有計量,且地方都給北嶺先生安排好了,宅子也建好了,但如何說服老頭兒,經過前番碰壁事件,五皇子不得不慎重以待。他先請了李樵來商量,李樵是江北嶺的得意門生,在築書樓的籌建過程中是有大功的,他不願為官,此番賞賜也頗厚。再加上,李樵現在為他家兒子們的先生,禮法上,兩人也是親戚,與王妃的關係也好,五皇子方找了李樵商議。李樵並無推辭之語,很是為五皇子謀劃了一番,於是,有一秋高氣爽秋陽好的日子,五皇子邀北嶺先生去賞秋景,有李樵幫著說話,北嶺先生欣然應允。
五皇子令人備了車馬,排場簡單,車馬亦不甚起眼,但車廂裡收拾的寬敞舒適,茶果皆備,一行人便去了南郊。彼時,丹桂初落,金菊盛開,城外田郊皆是一片忙碌景象,儘管郊外無甚美景,但視眼開闊,自有一番心曠神怡。因道路寬闊好走,很快就到了南郊朝廷給官員蓋的安置房,這裡因是官員的聚居地,所以,雖非談笑有鴻儒,卻也是往來無白丁。在這微冷的深秋,孩子們念書的聲音隱隱傳來,北嶺先生白眉一動,道,「這兒的書院不小啊。」
五皇子便命停了車,與李樵一左一右扶了北嶺先生下車,秋風寒涼,北嶺先生倒更見精神。一行人步行至書院,書院建的不小,裡面小學生在上課,扯著小奶音念書,稚氣噪雜,念的是些簡單的蒙學書籍。北嶺先生側耳聽了一時,並未進去打擾。五皇子就帶著北嶺先生在書院外走了走,難得後院還有個蹴鞠場,北嶺先生頜首,「這書院建的好。」
如北嶺先生這樣的人,自然是喜歡書院的,五皇子笑,「南郊畢竟離內城遠些,且這裡住的多是生活有些艱難官員,多有拖家帶口的,都是書香人家,自家亦可教導子弟,只是他們當差,怕是沒這空閒,就蓋了這所書院。住安置宅的官員家的子嗣可以免費就讀,附近若有孩子們想來念書,每月一兩束脩。每月考試各班前五名,獎二兩銀子。」
北嶺先生聽了問,「這些銀子由誰來出呢?」甭以為大儒就是口不言財的人了,北嶺先生向來不忌諱談一談銀錢的,他這把年歲,知道許多事情若要長久的做下去,必要有銀錢支持。
五皇子道,「圍圍這幾百畝的桃杏李樹,還有湖裡魚蝦,每年出產都用於書院。書院也接受贈銀,有專門的書院帳目出入。」
北嶺先生道,「陛下賞賜頗重,老朽也用不到金銀,待明日我打發人送來。」
五皇子笑,「我開口早了,先化了緣去,一會兒先生再想捐銀子,突然想到早捐到這所蒙童書院,可別後悔哪。」
北嶺先生笑,「看來還有更好去處。」
更好的去處自然是有的,駛離了安置區,道路依舊平整寬闊,連北嶺先生都不禁道,「這路修的委實不錯。」
五皇子笑笑,「自從修了這路,附近的農人也便宜不少。」
北嶺先生將話一轉,「聽說這裡的土地都給謝王妃買下了,這路也是謝王妃修的麼?」
五皇子不料北嶺先生竟連這個都知道,也不隱瞞,笑道,「王妃每年冬天施粥,春天出種子糧或是按工算錢,讓管事組織人來修的路。」忍不住誇了自家媳婦一句。
北嶺先生望著遠處藍天之下綠樹掩映中隱隱飛揚的簷角,道,「王妃的眼光令人讚歎。」他早聽說過南郊這處地方,主要是太有名了,去歲地動時,這裡安然無恙,周圍人渾然未覺,仿佛有神明庇佑,故而,不少人說這裡是一處福地。然後,這處地方的來龍去脈,北嶺先生也就知道了一些。
五皇子笑,「王妃細緻周到,這裡的事,多是王妃與四嫂在辦。我充其量只是幫著找了個畫園子圖樣的先生。」
北嶺先生就心裡有數了,當他看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景致也不以為奇了。北嶺先生也得說,「實在是個好地方。」
五皇子指著遠處一片青磚瓦房道,「我在禮部當差這幾年,春闈時有些貧寒舉子,來帝都盤纏花銷盡,只得寄居寺廟等地,這一片房子是給貧寒的舉子們住的,花銷由朝廷出。」其實一般舉人功名很少有太窮的,當然,也有生活艱難的,這也算是朝廷德政了。
北嶺先生甭看是個做學問的,老頭兒半點兒不糊塗,道,「這裡的地不便宜吧?」給他送宅子送地的不在少數,比這裡地段兒更好景致更美的更是不罕見,那是沖著他的名望他的地位。不過,北嶺先生罕見有誰會特意建房屋給貧困無名的讀書人居住的。
五皇子並不說什麼銀錢乃身外之物的話,他正經在朝當差的皇子,自己分府過日子這些年,經濟事務人情世故都懂。五皇子道,「去歲入手時便宜,如今投入已經回本了,不然也不會建出這批房屋。」
「當初購置土地時,就是這樣打算的麼?」
「那倒沒有。」五皇子便與北嶺先生說起這塊地的來歷,朝廷如何建出廉租房,官員如何嫌地方偏僻不願來住,他家王妃如何能幹,當然也沒落了他家王妃的合夥人四皇子妃,倆女人如何建設這裡的景致。及至這塊土地的用途,五皇子道,「王妃雖婦道人家,見識並不遜於我。她說我家並非商賈,不必去逐銀錢之利。朝廷建的安置宅子,那裡住的都是官員,雖品階不高,家境也寒苦些,卻也是正經讀書人。這百年間,戰火離亂,刀戈四起,如今天下太平不過幾十載,文脈復興,就在眼前了。所以,這裡原也是想著建了房舍,便宜些賣與讀書人的。再有實在困難,一心向學的,也有免費的房舍可住,只是條件略艱苦,一日三餐由朝廷出銀錢供給。我想著,凡一心求學向學之人,身外之物原就不大看重的。先生不願侍我朝,這是先生的風骨,當年先帝也是極敬仰的。可我想著,前朝今朝不過是天意更迭,先生這些年,行的是儒家大道,江北一帶文風興盛,與先生數十年如一日傳道授業悉悉相關。我並無豪宅顯位相贈先生,只是想請先生主持聞道堂,留在此地,振興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