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回河東
左馮翊衙署,徵北將軍、幷州牧張遼與牛輔、杜畿議事,他的身邊陪著郭嘉這個沒仗打就無所事事的傢伙。
“牛兄,”張遼呵呵笑道:“汝這個左馮翊果真不願意留在左馮翊乎?”
牛輔連連搖頭:“還是河東好,左馮翊兵凶戰危,為兄實在受不得這個,董公身死之後,為兄也淡了心思,索性做個富家翁,陪陪妻子,倒也不錯。左馮翊便掛個名吧,郡中一應事務皆由文遠安排便是,文遠精通這些,河東治理的簡直是天翻地覆的變化,為兄不懂這些,也懶得去費心。”
張遼雖然對他的選擇早有預料,但還是鬆了口氣,又止不住搖頭笑道:“牛兄倒是自在,可惜小弟還要勞心勞力,做牛做馬。”
牛輔哈哈笑道:“能者多勞,能者多勞。”
自從張遼將牛輔救於絕望之下,又救了他的妻兒,他便對張遼感激之極,把張遼當做了最好的朋友,此前就把收攏的兵馬全部交給了張遼,自己一個沒留,此次他本不願意來左馮翊,但張遼讓他應了個名,見了李傕、郭汜派來的使者,擔任左馮翊,牛輔也就應了,但要他呆在這裡處理政務,他卻是不願。
看到牛輔確實不願意留下,張遼便看向下首的杜畿,將左馮翊印綬交給他,沉聲道:“伯侯,牛馮毅不願留下,那左馮翊一應政務便由汝統領,雖為左馮翊丞,卻代行左馮翊之職,不可輕忽。”
杜畿恭敬的接過印綬,長禮道:“將軍有命,敢不盡力!若有差池,願意領罪。”
他心中對張遼的知遇之恩很是感激,正如張遼所說,他名為馮毅丞,但實際上行使的卻是左馮翊的職權,那可是權比九卿的存在,張遼對他的恩遇和信任不可謂不重。
張遼看到杜畿接過印綬,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我相信伯侯。”
只一句話,讓杜畿感動不已,唯有躬身為禮。
張遼對杜畿確實很新任,他將左馮翊交給杜畿是經過一番權衡的,他如今手下,荀攸、郭嘉、李儒等人更長於軍略,放在郡縣治理地方確實有些浪費,至於荀彧更不必說,有統攬全域性、協調各方的大才,而杜畿更擅長治理一方,所以他選擇了杜畿留守左馮翊,恢復民生,又留下了傅乾和士孫萌協助杜畿。
除了民生,左馮翊還面臨著軍事威脅,不論是東南的李傕、郭汜,還是西面的馬騰韓遂,還是北部的羌氐,都要防範,所以張遼又留下了徐榮、張燕和牽招、郭成、牧寒等將領,徐榮領騎兵,張燕領步兵,牽招和其他幾員將領協助,共兩萬兵馬坐鎮,又留下李儒為之謀,足以應對變故,縱然有危機,也能堅持到河東援軍。
張遼和郭嘉出了衙署,郭嘉笑道:“牛輔倒是灑脫,他擔任左馮翊,既為將軍免了李傕、郭汜責難,又完全放手,實是大妙,主公之福也。”
“是啊,”張遼頗有幾分感慨的道:“牛輔雖然能力平庸,但他不擅權,安於富家日子,很是難得,不會有利益糾葛,是個不錯的朋友。”
他說罷,指著城裡城外忙碌著修建房屋的百姓和士兵,頗有幾分興奮的道:“奉孝,他日左馮翊的人口將超過京兆尹,成為關中之首,富庶也定要超過其他郡縣,如此,才能令百姓來附。”
郭嘉笑道:“主公,關中民生凋敝,主公可將其建作樂土,致四方百姓來附,則新至之民,無世家之影響,而附主公,政令必然通暢。”
張遼聞言,不由大笑:“卻不想還有此般好處。”
郭嘉道:“此謂善舉有天助也。”要
要知道,世家豪強之所以強大,除了他們的財力和政治外,更厲害的是他們在地方上對百姓的影響,尤其是地方豪強,他們把持著基層官吏,勢力盤根錯節,百姓畏懼他們超過畏懼朝廷,感激他們超過感激朝廷,這才是他們最強大,最不可撼動的地方。
如今天下幾乎全是戰亂,而且只是開端,歷史上大亂可是持續到了三十年之後才分三國,相對穩定,這個過程是極為漫長的,百姓苦不堪言,若是張遼能將關中、河東、幷州建作一方樂土,令冀州、豫州、荊州、益州乃至涼州百姓來歸,那就能打破豪強的無形影響,讓他的政令暢通。
張遼將左馮翊一切安排妥當後,便帶著荀彧、荀攸、郭嘉、張既、田儀等謀臣以及典韋、趙雲、徐晃等大將,趕回河東。
河東郡這兩年的變化很大,屯田政策已經實行了兩年,沒有一寸荒田,積糧盈倉,百姓富足,加之河東書院的名聲傳開,四面學子來歸,文風一時極盛,令無數文人樂而忘返,索性就留在了河東。
除此之外,最大的事就是永豐渠的開通,永豐渠便是張遼當初規劃的渠道,從安邑東北部的涑水河開始,經過安邑、司鹽城、解縣、匯入蒲阪的伍姓湖,最後流入黃河,寬六丈,全長一百二十多裡。
張遼將其取名為永豐渠,寓意為造福百姓,帶來年年豐收。
修渠工程不小,多次發動民力、數萬軍士、又捉了數萬白波賊和流寇修建,耗資巨大,歷時兩年才修成,更是用了燒製出來的水泥。
永豐渠修成後,渠水清澈,無數河東百姓狂歡,連官員也為之振奮,整個河東一下子新增百萬畝良田,更新增了飲水之源,方便了無數百姓,造福長遠。
當初,無論是荀彧還是沮授、審配,他們到了河東,就是看到了河東書院和這條永豐渠,才對張遼的感觀大好,樂於留下來。
此次張遼回到河東時,無數河東百姓夾道相迎,正是張遼,擊退了白波與匈奴,剿滅了賊寇,令河東百姓生活安定,而後屯田、興學、修渠,更是令河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他們如何能不高興,如何能不感激。
荀彧、荀攸、張既等人隨著張遼回河東,一路上看到百姓對張遼發自內心的擁戴和尊敬,心中也不由肅然,更是感受到了張遼所做的一切,感受到了民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