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五章壽春城外
揚州是大漢十三州之一,位於天下東南,與荊州、豫州、徐州、交州交界,長江穿插其間,共轄六郡,大江以南有四郡,丹陽郡、吳郡、會稽郡、豫章郡,大江以北、淮水之間有兩郡,廬江郡與九江郡。
九江郡東北為徐州、西北為豫州,壽春位於九江郡北部,袁術稱帝之前就有準備,大興土木,將壽春城修築的高大堅固,城牆高達十餘丈,又從淮河引護城河環繞,可謂牢不可破。
袁術此次出征兗、豫,在九江郡留有四萬守軍,壽春城就有兩萬,又有陸勉、張勳兩員大將留守,借助高大堅固的壽春城,足以抵擋十萬雄兵。
但此時高大堅固的壽春城中,卻是一片驚惶。
壽春城外,十里聯營,旌旗招展,鼓聲震天,城外百步,有一道橫向土坡,土坡上一排霹靂車與連弩,石頭與巨弩不斷射上城牆,城牆城內慘叫聲一片。
五日前,張遼兩萬兵馬剛抵達壽春城外時,壽春城中守軍雖然驚動,卻並未驚慌,拉起了吊橋,關閉了四門。
當日晚上,袁術大將張勳親自領兵出城襲擊城外營寨,結果中了埋伏,大敗而回,折損兵馬超過三千,張勳中了黃忠一箭,險些身死,被親衛搶了回去。
回到城中後,張勳當即關閉城門,再也不出戰了,只想憑藉高大的城池防禦。
不想次日,張遼根本沒有強攻城池,而是發動兵馬堂而皇之的在城外堆起一道橫向的土坡,與城牆僅相隔八十步。
眼看城外土坡堆起,後方又有糧草不斷從淮河運來,守城的張勳和陸勉大為不安,陸勉又帶領五千兵馬從北城門發起一次強攻,不想被許褚殺的大敗,險些丟了城門,壽春驚恐。
自此張勳與陸勉再也不敢出城,一面加固防禦,一邊派人向出征陳國的袁術發去急報,又發信給左近沛國的紀靈和廬江的劉勳求援。
起初張勳和陸勉對城外那道堆起來的土坡認知不足,只以為是要堆土放箭,因為壽春城太高,在城下箭矢是射不上來的,所以他們只是擔憂,但到了第三日,他們的噩夢就開始了。
第三日一早,隨著張遼一聲令下,一排排霹靂車和車弩交錯著推上了土坡,而後架了起來。
一個個士兵抬著一筐筐石頭,抱著一捆捆巨矛上了土坡。
壽春的守兵看著城外的舉動,不明所以,只是繃緊了弦防範,弓箭手早已拉開了弓。
但緊跟著,從土坡之上,漫天的飛石彈起,如同巨大的雹子一樣從天空落下來,轟隆隆砸在了城樓和城內,將一個個士兵砸成肉泥,城樓上的箭塔也被砸得粉碎,弓箭手死於其中。
與此同時,一桿桿巨矛呼嘯著離開車弩,射到城牆,直接穿過守城士兵,帶著屍體飛入城內。
對於壽春城守兵而言,這是一種大恐怖。
城樓上的守兵驚恐的大叫著,僥倖活下來的連滾帶爬向城內逃去,一刻也不敢在城上停留,對於這些從天而降的巨石和威力巨大的矛弩,他們根本無從防禦!
城內一片大亂,但出乎意料的是,城外張遼的兵馬並沒有趁機攻城。
對於張遼而言,他不需要著急的攻下這座城池,他的第一目標是消滅和擊潰袁術的有生力量,斬殺袁術,到時壽春城自然會不戰而降,如今他只是給出一個猛攻壽春的姿態而已,將袁術的兵馬調回來。
城外張遼中軍之中,此番張遼沒有帶其他軍師,但他的弟子諸葛亮和郭淮卻跟隨行軍作戰,張遼要讓他們親眼親身歷經戰事,才會更快的成長起來。
「師父。」
大帳之中,郭淮看著地形圖詢問張遼:「袁術有二十萬兵馬,壽春告急,他此番回兵必然不下十萬,楊中郎和蔣中郎縱然在途中截殺,也會有四五萬逃走,除此之外,離壽春最近的廬江有劉勳的兩萬兵馬,沛國有紀靈的一萬兵馬,若是他們一起回救,我等怕是要陷入苦戰。」
「不錯,若是四方十幾萬兵馬回救,我們這兩萬兵馬很是兇險。」張遼先是讚賞了看了一眼郭淮,而後又在地形圖上比劃道:「不過為師早有準備。」
張遼指著地形圖上的徐州和吳郡道:「此戰之前,為師以傳信給徐州呂布和吳郡孫策,他們也會發兵響應為師,會剿袁術,呂佈出兵沛國,紀靈豈能他顧,孫策出兵江右,劉勳亦不敢輕動。」
他又指向豫州:「袁術回師後,陳國有臧霸,陳留有曹操,步步緊逼,他豈能不留兵馬斷後?所以袁術回兵,也不過是部分兵馬,而且是疲兵 ,我等不急於攻城,以逸待勞,破之不難。」
郭淮連連點頭。
這時,諸葛亮突然開口道:「師父,袁術之敗,不足多慮,然雒陽後方,卻當費心。」
張遼一怔,看了一眼諸葛亮,嘴角露出讚許之意,隨即泛起苦澀,透過大帳,看向遠處高大的壽春城,久久不語。
郭淮和諸葛亮默默的站在他身後。
須臾,張遼有些意興索然的長嘆了口氣:「總不能一輩子不離雒陽吧?」
是啊,他不能因為朝堂不穩,就一輩子困在雒陽看護吧?血腥鎮壓,又非他所願,還不到那一步。
郭淮朗聲道:「師父有秦晉雄兵,又有河東、河內二地,縱使雒陽有失,收復也是輕而易舉。」
諸葛亮看著師父有些蕭索的背影,誠如郭淮所說,縱使雒陽失去控制,師父重新收復雒陽也是輕而易舉,但那樣的話,事情的性質已經變了,就是重新控制朝廷,裂痕已經完全無法彌補了,終究要走上決裂之路。
他心中又一個想法,若果真到了那時,放手或許是更好的選擇,可是放手了,名分的問題就出來了。
諸葛亮心中反覆琢磨著,他不知道師父有沒有想過這些,但估摸著,肯定是想過的。
但師父會如何選擇呢?
諸葛亮在思慮著這個問題,此時的諸葛亮跟隨張遼數年,已經不是歷史上那個諸葛亮了,不但文武並習,而且很多理念也不知不覺在改變,何況他本身就不是什麼迂腐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