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七章反對
「皇叔。」
御座上的天子劉協聽到劉虞的請求,詫異的道:「先前皇叔不是主張招撫袁術,如今為何又要發兵?」
劉虞道:「袁術大逆,招撫不能,若不討伐,禍患無窮。」
劉協點了點頭,他原本就支持討伐袁術,只是後來劉虞、楊彪、董承等人反對,張遼也沒堅持,他便依了劉虞建議,此時看到劉虞也主張發兵,便轉頭看向張遼,聲音肅然:「大將軍,請速速發兵剿滅袁術,以正朝綱,勿失朕望!」
底下再沒有朝臣反對,此時朝中幾位大佬都主張發兵,而張遼一早更是主張發兵,天子下令,大勢如此,在他們看來發兵討伐袁術已成定勢。
不想這時張遼開口道:「陛下,太傅,眼下不宜發兵討伐袁術。」
眾大臣聞言皆是一驚,紛紛看向張遼,他們沒想到一向主張發兵的張遼竟然出聲反對,一時感到怪異之極。
太傅出言建議,天子已經下令,大將軍意欲何為?這是與劉虞和董承對峙嗎?是要對抗天子,打壓天子威信嗎?他們一顆心不由提起來,只恐安穩了許久的朝堂掀起一番風雨。
董承的黨羽吳碩立時道:「大將軍,勿要意氣用事,還望以國事為重!」
「是啊,當以國事為重。」
「大將軍,請伐袁術。」
御座上劉協也不悅的道:「大將軍一向主張發兵,如今為何又不發兵,難道不願為朕分憂嗎?」
張遼心中冷笑,他何其敏銳,劉虞不說,董承這幫人鼓動他立即出兵討伐袁術,其中必然有陰謀,他豈能讓這些傢伙得逞,便是出兵,時機和地點也要由自己掌控,無論做什麼,節奏和主動權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裡。
他心中想著,面上卻是神色自若,沉聲道:「臣主張暫不討伐袁術,其因有三:
一者,如今時機不對,用兵之道,講究一鼓作氣,以最少的傷亡取得最大的戰果,袁術初稱帝之初,臣主張發兵,正是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潰袁術,震懾州郡,以見朝廷之威,此謂大戰果!
而今卻已不同,時機已失,袁術已稱帝數月,此時發兵徵討,便是滅之,震懾力也大不如前,袁術亦有防備,只會陷入拉鋸疲憊之戰,於軍心、人心皆是不利。
二者,夫袁術,塚中枯骨耳,焉知為君之道,且人心向漢,隨時日推移,袁術只會士氣日衰,眾叛親離,到時再發兵討伐,事半功倍,亦讓天下人見僭逆之果。」
眾朝臣不語,劉協皺眉道:「果是如此?」
群臣中前將軍、河南尹曹操出聲道:「大將軍深通兵法,所言有理。」
司空楊彪亦道:「人心向漢,袁術必亡!兵不血刃,乃治國之道。」
張遼接著道:「其三,西北情勢不妙,自開春以來,涼州馬騰、韓遂,羌氐之人聚攏亂兵,蠢蠢欲動,窺伺關中,此害甚於袁術,若臣領兵南下討伐袁術,恐馬騰、韓遂趁機襲取後方,攻破三輔,威逼雒陽,使朝廷復陷於危難,故而臣欲先破馬韓,再伐袁術。」
劉協一聽此言,想起昔日在關中逃難的情形,眼裡閃過一絲餘悸,道:「如此,便依大將軍所言。」
眾朝臣中有不少人點頭,西北羌亂是後漢延續一百多年的大患,董卓、李傕、郭汜幾乎覆滅了大漢,朝廷對此深為惶恐,張遼提到馬騰、韓遂之禍甚於袁術,他們皆是認同。
這時,董承的黨羽吳碩開口道:「陛下,朝廷多有大將,大將軍發兵涼州,何不由前將軍曹孟德、後將軍劉玄德募兵討伐袁術?」
劉協眼睛一亮,還沒開口,曹操已經搶著道:「大將軍用兵如神,克復涼州易也,且等大將軍得勝歸來,操再隨大將軍討伐袁術,而今袁術佔據三州之地,擁兵二十萬,又有呂布、孫策為盟,操獨自領兵,恐損兵折將,壞朝廷威嚴。」
劉備也是神情微變,拱手道:「備在徐州敗於袁術之手,雖有報國之心,卻力有不逮。」
看到曹操與劉備皆是反對,劉協嘴巴動了動,眼裡又閃過陰沉之色,不再開口。
劉虞又道:「大將軍所言有理,只是朝廷遲遲不伐袁術,恐他人效仿,天下愈亂。」
張遼聲音有力:「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而今正要看天下州郡有哪些逆臣叛亂,正好一舉討之,留下忠貞之臣,天下方見清明。」
「大將軍遠見,逆臣正當討之!」
皇甫酈聲音慷慨激昂,立時有一群朝臣附和。
劉虞想了想,不再作聲。
劉協眼裡閃過一絲陰鬱,即便張遼說的有理,但他還是感到自己這個天子的威信受到了影響,尤其是曹操、劉備也聲援張遼,讓他感到極為不滿,而種輯等人的無能,讓他感到憤怒。
吳碩等人看大勢已去,皆有些沮喪,他們原本謀劃了三件事,一是退張遼做大司馬,與天子對立,二是爭取司隸校尉、城門校尉、北軍五校等職務,逐步掌控兵權,三是讓張遼出兵討伐袁術,調其離開京城。
謀劃的很好,卻沒料到董承突然被打,難以上朝,導致他們份量不足,爭取那些重職的謀劃先化為烏有。
隨後在助推張遼為大司馬的謀劃中,沒想到張遼堅決果斷否決,更是以粗蠻暴烈的方式化解,以致他們偷雞不成蝕把米,連急先鋒種輯也折了。
最後鼓動張遼出兵討伐袁術的謀劃,本以為符合張遼心意,是最容易的,卻沒想到也被張遼出乎意料的否決,改為應對西北,雖同樣是出兵離開京師,但明顯討伐袁術急,而出兵西北緩,張遼一時之間未必會離開京師了,他們第三個謀劃也失敗了。
……
張遼府中,侍中伏均滿臉愧色和後怕的離開。
看著伏均離開,張遼不由暗嘆,伏均終究還是年輕,也不是諸葛亮、司馬懿那般妖孽。
正如他在朝堂上所想,伏均上書是一片好心,只想著讓張遼做大,擁有更大的權勢,同時也能給予皇后最大的支持,給予董貴人最大的威懾,故而他在別人的鼓動下,主動上書,卻沒想到其中的兇險。
這兇險對於張遼而言,他倒是無所謂,大不了一拍兩散,但對於伏皇后卻是致命的,後宮一旦失寵,後果是極為可怕的,何況還有董承虎視眈眈。
不過即便今日張遼化解了危機,但以劉協的心性,對伏皇后必然多了芥蒂,這讓張遼心中有些擔憂。
今日朝堂上劉虞請求出兵討伐袁術,張遼反對,除了他另有謀劃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董承想讓他討伐袁術,所以他不能去,至少要先把雒陽一切安排妥當,尤其是在董承等人的謀劃中,張遼感受到了伏皇后那邊的危機。
想了想,張遼命人去叫李儒。
他手下的中、前、左、右四大軍師,中軍師荀攸坐鎮關中,以製涼州,左軍師郭嘉坐鎮中山,以製幽冀,原右軍師沮授改任長史,由賈詡擔任,坐鎮河東,他如今身邊只留了前軍師李儒,並由李儒負責暗影司帶來的一應情報和雒陽各項事務。
李儒在軍事參謀方面比之其他幾人略弱,但在應對朝堂爭鬥、陰謀詭計方面還是很強的。
不多時,李儒過來,見禮過後,張遼鄭重吩咐道:「文優,董承等人最近應有謀算,吾恐他們意在謀取後位,著暗影盯死了董承和他那些黨羽,還有宮中太醫,吾不日要領兵出去,汝留京師,一旦發現他們有異動,立時處置,予汝專斷之權,吾會告知韓浩與臧霸,急時可調京師兵馬。」
李儒忙應道:「唯。」
如今韓浩為中護軍統領,負責宿衛和雒陽安全,臧霸為張遼手下第八中郎將,領兵分駐雒陽四面八關,作為第二道防線。
二人又討論了一些近期的情況,李儒離開後,張遼又吩咐一旁貂蟬:「得空進宮,提醒皇后小心,尤其是飲食湯藥,定要仔細檢查。」
「嗯。」貂蟬點頭,又擔憂的道:「只是皇后病情不見好轉,便是董承賊子不加害,恐怕也支撐不了許久。」
張遼皺起眉頭,長嘆一聲,想了想,道:「我修書一封,你悄悄交給她,切忌勿要讓他人看到!」
「嗯!」貂蟬喜的連連點頭:「婢子給將軍研墨,相信皇后必然書到病除。」
張遼看她興奮的樣子,有些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