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2章 條件(2)
時間悄然流逝,有些事情放在心裡,我擔心也沒有用。
漢建安十七年夏,公元二一二年。
漢左將軍劉備的結義兄弟,蕩寇將軍,漢壽亭侯之關羽關雲長舉荊州兵四萬,前後分三隊,浩浩蕩蕩處襄陽兵出,越過襄江,直殺奔樊城而去。
而我,自然追隨在了其中。
自從來到襄陽以後,我竟是一連十多天都沒見著關羽的面。用關平解釋的話來說,這十幾日,關羽在與徐庶商議著北伐之事,不眠不休地做著出兵的準備。而直到萬事準備就緒,大軍就要出發的時候,關羽這才想起了我。
當時二人相見,情景這微妙,氣氛之尷尬,自然在情理之中。我無語,關羽也不願多說。最後,一直威嚴而言談甚少的關羽竟然不提及其他任何事情,只對我說了一句:「來日可於中軍隨某一起出征。」隨後,就令我離開。
關羽的言外之意,我如何聽不出來?便此時,我已經成了他的部將。
大軍出發,一直無事,不幾日至襄江渡口。而此時我荊州軍馬的前方,就是淯水和襄江的交匯處,再北上,就是曹操的勢力範圍。如此,關羽召集眾人,準備做戰前最後一次商議,規劃過江以後的戰事安排。
行至中軍,我才是我至今到荊州後第二次看見關羽。毋庸置疑,此時的關羽正當意氣風發之時,去打樊城,更是他今生指點江山的開始。
關羽中軍營帳內,關羽坐在正上方,右首便是徐庶,左首已然不見諸葛亮,這是我所不希望看到的。而接下來,左面一列武將,右面一列文官,我,便是站在左面的中間。在我的前面,便是陳到、傅肜、廖化,我的後面,自然就是周倉、關平等人。這中次序是按官職來排的,我為偏將,自然站在中間。而右面,則又是一系列的文官,他們大多都是生面孔。
這又怎能怪我?離開荊州這麼多日,我又是武將,成日只和一系列武將弄在一起,壓根就見不找那些謀士的面。就此時,我可以說,右面那一排人中,我除了知道馬良之外,其他人,我能聽過名字就算不錯了。而此刻,就在武將的這一排人中,我也有三個自己不認識的。這三個人的名字我聽過,一個是馬謖,一個是糜芳,還有一個是傅士仁。我總感覺還有什麼人沒到。
見眾人站定,軍師徐庶當先言道:「近我大軍出發,意在打破南郡,一是為解東吳兵敗危機,而來更是為我主開疆擴土,來日問鼎中原打下基礎。今大軍即要渡過襄江,在我們面前,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條直通樊城,一條可直殺奔新野….」
從徐庶一番滔滔不絕的話中,眾人總算聽出來來了他的意思。如他分析,此時把守樊城的乃是曹操手下大將曹仁,此人文韜武略,善於守城,而相反,卻說那新野城,此時並無曹操大將駐守,兵馬更是極少,且樊城與新野又有淯水相隔。如此,依照徐庶的謀劃,此時我軍渡江,可一面打著大軍直奔攻擊樊城的旗號,實際上則是趁虛長驅直入攻打新野。
我正在想徐庶如此謀劃確實符合事情,確是眼下可行的辦法。豈不料徐庶這邊剛說完,眾人尚在沉思中,我身後就跳出來一武將,言道:「不可!」
眾人聞言去看,我發現竟是一少年將軍。若我推算,論年紀,此人與我相當,必是馬謖無疑。
卻說徐庶聽見有人反對他的謀劃,定眼一看,對這那將軍,當下便言道:「卻不知幼常有何建議?」
幼常,可不是就是馬謖的字啊!當下聽聞此人便是馬謖,一時間,我好奇心大起,忍不住就是對他一陣觀摩。
這時馬謖言道:「新野之地,與我軍距離相差相差太遠,若我軍前行,必動靜頗大,所過之處又是曹操地盤,殊不知孤軍深入乃是犯了兵家大忌?且此番我軍人數隻有四萬,又分三隊而行,不能集中兵力,若曹仁聞訊治下,從樊城繞道截斷我軍退路,而那時,新野又有豫州、宛城援兵趕到,我軍輕動之下,不能打破新野,到時豈不四面被圍?」
他這一番話說來,直讓徐庶陷入了沉思。
沉吟了片刻,徐庶笑道:「幼常太過多心了。」
馬謖聞言驚道:「軍師竟不聽我言!」
徐庶急言道:「幼常勿要如此急躁,且聽庶慢慢說來。方才你之言語,自然是有可能,但以庶看來,此等情形卻是太過極端了。幼常安知宛城、豫州有援兵可達新野支援?又何能判定那曹仁必得知我大軍真正動向?幼常莫不是忘了,新野之地,我主曾在那裡廣積人心了?」
馬謖聞言辯道:「軍師安知此時新野人心不是已經向了曹操?如此安排,確是風險太大!」
徐庶道:「幼常所言,亦是理論上才可能發生的,放在如今情形,大可不必過分擔憂。」這時徐庶卻也想起來什麼,眼睛一亮,便問馬謖道:「幼常既有所計議,想必必有更可行之法,何不說來聽聽?」
馬謖言道:「以謖看來,此番進軍,我等大可直奔樊城而去,並無需要怕那曹仁!」
徐庶不明究竟,問道:「幼常此意何解?」
馬謖侃侃而談道:「此時曹操東西兩面皆陷入苦戰,漢中有近二十萬人馬,揚州亦有近十萬人馬與東吳糾纏,料想赤壁之後,曹操如何還能剩多少兵馬?如此看來,如今樊城兵力只怕也空虛了,我大軍四萬而行,何愁攻破不得?」
徐庶道:「曹仁守城,總是兵少,亦有防備,攻城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且曹仁足智多謀又驍勇善戰,就算到時我軍正面拿下了樊城,到那時,我軍損傷亦會過半。如此,豈可置我軍中士兵性命不管?」
馬謖面色一肅,言道:「此為萬全謹慎之策!急是戰爭,怎不有損傷?」
徐庶嘆道:「若如此,則非義戰也!我等與曹操,又有何異?」
………….
他二人,你一言我一語,竟是爭論不休。徐庶一直認為,攻新野,可避免損傷,且能威脅宛城,造成意想不到的好效果。馬謖則以為,攻新野不符合兵家道理,犯有兵家大忌,且拿下新野意義不大,要打,就必須從正面先拿下樊城,然後步步為營,徐圖宛城,此乃最為穩妥之舉。
而聽了這二人之言,帳下諸人也都議論紛紛。武將到沒有什麼,他們只負責打仗,就算盡了本分。可是此時文臣中,則是分為兩派。而毋庸置疑,作為兄弟的馬良,自然站在了馬謖的一邊。
我卻是極為震撼!這馬謖,難怪會得到諸葛亮的青睞,原來此人計謀,也是喜歡步步為營,穩妥起見。只不過,這馬謖和諸葛亮能相比麼?想必後來諸葛亮會不顧劉備的臨終遺言而重用馬謖,便正是因為馬謖喜歡辦事穩妥的性格吧!
二人依舊爭論著,面紅耳赤的。這既是關係千萬人性命的決策,徐庶又如何不會跟馬謖爭論?這馬謖也是年輕氣盛,自負一身所學,竟然敢於劉備坐下有名謀士爭論。
一場眾人商議的會意,立馬成了兩個人相互爭論的畫面,坐上的關羽再是一臉肅容,此時卻也坐不住了,急是喝道:「二位暫歇!」
關羽發話了,這二人還如何敢說話?可不是,人家關羽還沒有發表意見呢,這二人就急上了,實在有些過分。
這二人不說話了,關羽見狀,便說道:「大軍急要出發,眼前你等就分為兩派,於軍心何益?不可再說,且先聽聽眾人的意思,再做安排。」
徐庶聞言老臉一紅,唏噓不已。而這時,他的目光卻向我瞟來,我暗道:「不好!」那徐庶果然開口說道:「伯虎素來有智謀,何不發表一番意見?」
我傻住了。
這時關羽聞言亦是將目光集中在了我的身上,言道:「西川之時,大哥頗得你的鼎力相助,其中功勞不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