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指南錄》第0章
第一卷 斜陽



[作品簡介]

  一段虛構的歷史。

  一群男人為了捍衛一個文明不被武力征服的權力,一個民族不集體淪為四等奴隸的尊嚴而進行的抗爭。

  在崖山落日前,探索歷史的另一種可能,和文明的另一種出路。

  虛構的故事,真實的人物。

  以文天祥空坑兵敗後的抗元故事為主線,介紹那個時代的傳奇。

  酒徒繼《明》之後又一力作!

英雄的時代―――《指南錄》自序

  還是在為《明》是否結束,如何結束苦苦思考的時候,一個問題困擾了我。什麼是英雄?

  這的確是個很難說清楚的話題,特別是在我們這傳統意義上的英雄人物紛紛被“挖祖宗墳墓立牌坊”的“學者”們打倒,而秦檜和吳三桂們的“價值”被重新挖掘的時代。

  當厚黑從反諷成為主流,高尚漸漸成為虛偽和假道學的代名詞。討論什麼是英雄實在有些吃力不討好。但酒徒翻開史書,卻發現了那些被書於汗青之上,蒙古統治者都沒敢抹殺的事實。

  在太后、皇帝、丞相在鐵騎面前相繼投降,文官武將望北元戰旗而亡命的時候,有一夥“不識時務”的人站立了起來,阻擋在侵略者馬前。

  蒙古人編纂的元史如是記載:

  “靜江破,邕守馬成旺及其子都統應麒以城降,獨塈部將婁鈴轄猶以二百五十人守月城不下。阿裏海牙笑曰:「是何足攻。」圍之十余日,婁從壁上呼曰:「吾屬饑,不能出降,苟賜之食,當聽命。」乃遺之牛數頭,米數斛。一部將開門取歸,複閉壁。大軍乘高視之,兵皆分米,炊未熟,生臠牛,啖立盡。鳴角伐鼓,諸將以為出戰也,甲以待。婁乃令所部入擁一火炮然之,聲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煙氣漲天外,兵多驚死者。火熄入視之,灰燼無遺矣。”

  “劉士昭,太和人,嘗為針工。與鄉人同謀複太和縣,敗,血指書帛雲:“生為宋民,死為宋鬼,赤心報國,一死而已。”因以其帛自縊死。 其黨入獄,多乞憐苟免。有王士敏者,獨慷慨不撓,題其裾:“此生無複望生還,一死都歸談笑間,大地盡為腥血污,好收吾骨首陽山。”臨刑歎曰:“恨吾病失聲,不能大罵耳。””

  ……

  我不敢推測在朝廷已經投降,孔氏後人已經接受了北元的封號,理學首領也應召到忽必烈的朝廷為其指定官職秩序的時候,是什麼在支持著這些小吏小民。

  我也無法仰望,被“學者”們從民族英雄座位上拉下來的文天祥那孤獨的背影。

  但我卻知道,在這些人面前,走紅於主流媒體的施大將軍,只有汗流滿面的資格。

  我還知道,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不應該因為一個政府的破產和一種理念的失敗而化為虛無。

  這些不屈服於外辱者的抗爭僅僅是為了一家一姓的朝廷麼,酒徒不敢臆斷。

  酒徒明白,這世界上高人甚多,酒徒一思考,讀者就發笑。但在那些善意和惡意糾纏的笑聲裏,酒徒分明看到的是一個個站立著的男人,他們用血肉之軀堅守著一個文明不被武力征服的權力,一個民族不集體淪為四等奴隸的尊嚴。

  於是,酒徒拿起筆,試圖在主流媒體和學者們分析秦丞相的苦衷,理解吳大將軍的溫柔和施大將軍的愛國情操時,理解一下那些被拉下神壇的英雄。恰巧17k的朋友前來約稿,便欣然與之。

  於是有了這部《指南錄》。

  在這本不能稱為書的作品裏,酒徒不想標榜另類,也不想挑起什麼民族矛盾,但酒徒卻堅持,無論任何時代,奴隸和主人不屬於同一個國家。

  故事的結果虛構的,但故事裏的人,卻真實的生活過,抗爭過。酒徒沒有如椽巨筆,無法讓故事的主人公像《勇敢的心》裏邊那個英雄一樣,喊出一句跨越千年的“free!”。酒徒只能憑藉只鱗片爪的記載,在架空的世界中,盡力還原人物的真實。

  那一群為保衛國家不受侵犯,民族不受奴役,保衛個人平等、自由和尊嚴不受踐踏的熱血兒女,是酒徒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酒徒

  2006-5-11

書中歷史、人物與地理環境

  看到很多讀者的疑問,現在總結回復如下。

  首先是個別讀者文天祥的指揮能力問題的疑問。酒徒認為,文天祥的指揮作戰能力還是有一定水平的,至少在大局觀上要高於張士傑和陳宜中等人,實際指揮能力也高於投降到北元方面的黃去疾,王積翁等降將。在吸收了後世的先進思想後,指揮能力會有很大進步。

  歷史中記載,當年文天祥趁元朝北方發生叛亂,揮兵入贛時,曾經震動江南,半個江西在數月間被其光復。而文天祥當時本部人馬不足五千。

  為了對付文天祥,忽必烈動用了數倍于文部的兵力。當時號稱四十萬,而據有關資料記載,文天祥與李恒部主力遭遇時,李恒所部精銳五萬。這樣的兵力比,文天祥的確很難取得勝利。而後來文天祥在移師廣南,潮州一帶時,遭到瘟疫等打擊,兵不滿千,依然有實力剿滅了幾支當地的土匪武裝。

  所以張弘範在南下發動對宋王朝最後一擊時,首先對付的不是張士傑的十余萬大軍,而是文天祥的手下那支“遊擊隊”。在敵人眼中,誰強誰弱,可想而知。

  文天祥的個人魅力極高,在兵敗被俘後,忽必烈曾經親自看望他,希望他出任元朝的丞相。被其拒絕。而在他抗元期間,各地豪傑舍家來歸者,有數十人。其中張唐,吳希奭表現最搶眼。

  史書記載,吳希奭 (1237--1279),字定高,號休甫。他出身于富裕之家,從小就學詩文,習謀略,為以後的成長奠定了基礎。宋朝南渡後,元朝軍隊大舉南下,文天祥奉詔起兵萬人勤王。當時任廬陵主簿的吳希奭,帶頭聯名上書樞密院(相當於今國防部),他在書中慷慨地說:“今主上危難,豈能苟且偷生?惟舍資募勇,忠忠烈烈,一死以報國。”隨後他回到故鄉,傾家蕩產招募勇士數千人,組成勤王之師。

  吳希奭帶兵很有方法,他注重整肅軍隊,嚴格軍法,鼓勵將士誓死收復宋朝山河。他初次率兵出擊便收復袁州(今宜春)、萍鄉等地。當時南宋王朝為表彰其收復失地的功勳,授他為湖南招討使(相當於一省的軍事長官)。從此,這支勤王之師軍威大振。後來元軍舉重兵與吳希奭激戰,吳希奭軍迎頭痛擊。愈戰愈勇,多次大敗元軍,乘勝收復醴陵、衡州等地。

  文天祥兵敗被俘,南宋江山基本淪陷時,吳希奭“一死以報國”的忠心並未改變,抗元的壯志並未動搖,繼續浴血奮戰。1279年,元兵大舉進攻蓮花,吳希奭率眾抗擊,激戰十五晝夜,身受十餘傷,終因寡不敵眾,全軍覆沒。

  而寧死不屈的豪傑更是不計其數。除了文中已經提及的趙時賞、鞏信等人。其他幾人的事蹟也令人拍案。

  劉子俊字民章,廬陵人。嘗中漕試。少與文天祥同裏閈,相友善。天祥開督府

  興國,子俊詣府計事,補宣教郎、帶行軍器監簿兼督府機宜。空坑兵敗,子俊收兵

  保洞源,接應郡縣。尋入廣,與大兵遇,戰潰,複招集散亡,與鄒洬同趨潮州。天

  祥兵敗,子俊被執,自詭為天祥,意使大兵不窮追,天祥可間走也。未幾,別隊執天祥至,相遇於途,各爭真贗,至大將前,始得其實,乃烹子俊。

  這裏不一一介紹,小說中會令他們活著,與元軍戰鬥到底。對於這些死不不怕的人,酒徒不認為他們會拒絕剔掉頭發。

  小說中文部所修養調整的地方,選擇了百丈嶺。此地屬於江西與福建的交界,大武夷山區的一部分。歷史上,曾有抗日武裝活躍在這裏。

  元軍在擊敗文天祥後,主力進入廣南東路,此地當時屬於三不管地帶,適合遊擊戰爭。此外,周圍的建武,邵武兩地新附軍戰鬥力的確很低。歷史上,在文天祥轉戰贛南時,這兩地一度曾被宋人收復。

  具體地圖,請參考資料夾中的連接,酒徒給出的是宋代地圖,福建和江南西路分卷。很詳細,其中各地城市河流和礦藏標記得非常清楚,地圖比例,二百八十萬分之一。

  關於火器,以酒徒角度,簡易的點火手雷和小型火炮,鑄造起來並不困難。百年後的明初,已經開始大規模使用火炮。朱元璋的軍隊裏,火銃兵成建制出現。書中目前為止,火器裝備不多,有讀者質問火器部隊建立的迅速,顯然沒仔細看書中內容。書中一直強調了資源和武器的稀缺,目前為止,沒裝備火銃。

  關於元軍的戰鬥力,酒徒以為,山地和叢林戰,並非元軍強項。具體可參考後來元軍入侵越南的戰爭。短短幾年,滅宋名將李恒、索都,先後陣亡于越南,忽必烈不得不從越南撤軍。而福建的多山地貌,同樣不適合騎兵展開。

  酒徒歡迎討論及批評,但請注意修辭和語言。以免彼此誤會對方的好意。謝謝。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