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玄媚劍》第219章
玄媚劍 武俠外傳 第三文︰儒俠傳奇

 梁羽生小傳

 新武俠鼻祖︰

 “新武俠鼻祖”梁羽生如果說新武俠小說是由金庸發揚光大而達到頂峰,

 進入純文學的高雅層次;那麼,這一努力則開始于稍稍早于金庸的梁羽生,梁

 羽生因此成為新武俠小說的“鼻祖”。

 梁羽生本名陳文統,1922年生于廣西蒙山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寫詩填詞

 ,接受了很好的傳統教育。1943年,一批學者避難來到蒙山,太平天國史專家

 簡又文和以敦煌學及詩書畫著名的饒宗頤都在他家里住過,梁羽生向他們學習

 歷史和文學,很受教益。抗戰勝利後,他就讀于廣州嶺南大學,學國際經濟,

 1949年定居香港,供職于《大公報》。他平時愛看武俠小說,還常常拉了查良

 鏞交流心得。1952年一台雷聲大雨點小的白鶴派與太極拳的打擂,《新晚報》

 為了再造聲勢擴大發行,遂請這位著名的武俠迷寫連載小說,這就是新武俠小

 說之始的《龍虎斗京華》。因為他寫隨筆的名字是梁慧如,平時又心慕白羽,

 那就叫梁羽生好了。到1984年“封刀”,一共是32年,35部,160冊,1000萬

 字。

 除武俠外,梁羽生還寫散文、評論、隨筆、棋話,筆名有陳魯、馮瑜寧、

 李夫人等,著有《中國歷史新活》、《文藝新談》、《古今漫話》等。

 梁羽生、金庸的功績,在于開了武俠小說的一代新風。“新派”不僅是他

 們自命的,也是得到社會承認的,舊武俠小說雖也熱火朝天,但自始至終為新

 文學所瞧不起,始終難登大雅之堂,當時自命為大雅的報紙和自命為大報的報

 紙,都不屑于刊登,武俠的讀者,還缺少知識分子,而主要是下層的“識字分

 子”。當時武俠小說的地位,猶如流浪江湖的賣解藝人,看的人雖多,卻始終

 算不得名門正派,金、梁一出,局面頓時改觀,各大報也都以重金作稿酬,爭

 相刊登,讀者也普及到社會各個階層,港、台、新、馬,一時風起雲涌,開創

 了武俠小說的一個新世紀。隨後,關于武俠小說的專門研究也漸成熱潮,與純

 文學相比美。

 梁羽生不僅在寫武俠方面是大家,在評武俠方面也是大家。1966年香港《

 海光文藝》上發表過一篇署名倭碩之的《金庸梁羽生合論》,其實就是梁羽生

 所寫,他說︰“梁羽生是名士氣味甚濃(中國式)的,而金庸則是現代的‘洋

 才子’。梁羽生受中國傳統文化(包括詩詞、小說、歷史等等)的影響較深,

 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藝(包括電影)的影響則較重。”這個觀點至今仍有影響。

 1977年,他在新加坡寫作人協會講《從文藝觀點看武俠小說》,提出了“寧可

 無武,不可無俠”的觀點。1979年,他在英國伯明翰與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相

 遇,華老剛剛看完了梁羽生的《雲海玉弓緣》,便當面向梁羽生提出了武俠小

 說無非是“成人童話”的觀點。梁羽生還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出席過中國作

 協第四次代表大會,會上慷慨陳辭。為武俠小說的一席之地大聲疾呼。有人為

 梁羽生作過一首詩︰

 金田有奇士,俠影說羽生。

 南國棋中意,東坡竹外情。

 橫刀百岳峙,還劍一身輕。

 別有千秋業,文星料更明。

 “金田”是太平天國起義的金田村,就在他的家鄉蒙山附近。“俠影”是

 《萍蹤俠影錄》。“棋中意”說他善于寫棋話。“竹外情”取自甦東坡“寧可

 居無竹,不可食無肉”,說梁羽生愛吃肉,而且愛吃肥肉,“還劍”取自他的

 《還劍奇情錄》,也說他金盆洗手,封刀掛劍,不寫武俠了。“別有千秋業”

 說他準備寫關于太平天國的歷史小說。

 粱羽生作為新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作品大部分較有水平,是以一腔正氣

 創造了武俠小說新的格調,後來,他移居澳大利亞,潛心于歷史,想來是要將

 這股正氣發揚光大,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第二段︰雖說近年來對于新派武俠發展史的第一筆應落在何處頗有爭議,但無疑梁羽生應該是極重要的開篇章節,因為確實只有他那一部《龍虎斗京華》才有這股持續至今的新派武俠熱潮,並直接帶動產生了金庸這樣的流行文化高峰,對于改變人們對武俠小說的成見,帶領通俗文化因應時世走到新的境界,梁羽生功不可抹。

 出身廣西蒙山一富庶門第、原名陳文統的梁羽生,自幼深受家學燻陶,飽讀詩書,少時即能歌賦,少負文名。中學時即與廣西文化界人士來往密切,後機緣所至得師從名歷史學者簡又文治學。大學時在廣州嶺南大學又在國學大師陳寅恪高足金應熙門下修習歷史,縱談武俠。同時在校內兼任學生報主編,指點江山,由是風華正茂意氣風發,甚至為陳寅恪大師所賞識。這些均為日後武俠創作打下深厚基礎。

 大學畢業後入香港《大公報》任職,主持編輯副刊事務,與當時以歷史演義《金陵春夢》而名噪一時的唐人、後來叱 風雲的金庸等共為同事。1954年香港兩武林人士在澳門舉行一場比武,為刺激報紙銷量而被推薦試撰武俠小說《龍虎斗京華》,一炮而紅,後一發不可收拾,在此後三十年間竟以武俠為筆墨主業,陸續寫下三十五部一百六十余冊的武俠小說,成為一代武俠宗師,更帶領新派武俠走向新境界,帶動金庸等更多武俠大匠的出現,被奉為新派鼻祖。八十年代初,梁氏封刀不寫武俠,乃專注于撰寫棋評詩話聯藝等學術文章,同時修訂武俠著作。至九十年代,則隱居澳洲悉尼,寄情山水,與筆下人物最終命運無異。

 談起梁羽生,自然不免同與他齊名的另一位大俠金庸相比較了。若說金庸受西洋文學影響甚深,是一名洋才子,則梁羽生卻是一位飽讀詩書,國學造詣深厚,名士氣十足的中國書生了。金庸小說多受西方文化影響,手法多類西方電影技巧;梁氏小說則效法于中國傳統俠義小說,但兩人各擅勝場,互有優劣長短,堪稱一時瑜亮。現實中的大俠,金庸成功辦報,縱橫政壇,文政商三大江湖應付自如,反之梁羽生則淡薄名利,一生追求心靈清淨,故他寧願寄情山水之間,寄情琴棋書畫之中,典型的中國名士。晚年更篤信基督教義洗禮成為基督教徒,一代大俠的最終歸宿竟如此,卻令人不禁感慨俠之豈存焉?或許游俠江湖只不過是中國文人千古之下心底一個純真的夢罷。

 市面之上記載梁羽生俠文事跡的資料傳記不多且不準確,“想為坊間提供一部有關梁羽生生平事跡最為詳盡和盡量準確的研究參考資料”,澳籍華人劉維群于去年底出版了這一部30余萬言、長江文藝版的《梁羽生傳》,可謂目前市面上最為詳盡最為權威的梁氏傳記了。劉先生南開中文畢業,後移居澳洲講學,與梁羽生同居一市,他“一方面對梁先生本人作了上十次的訪談,並專程去中國大陸等地訪問梁先生的故友;另一方面,在澳洲、大陸及香港等地大量資料搜集”,故筆下資料豐富文筆生動,方方面面仔細勾勒出梁氏書劍一生,不失為一本好的傳記著作。

 全書三十五章,暗合梁氏三十五部武俠著作之數,從梁氏出生前後家世寫到九十年代移居澳洲,時跨七十載。每一章都引用梁氏武俠詩詞為提要,巧妙地將梁氏筆墨生涯的人物事連綴起來。這一部書更可與1994年冷夏所著的《文壇俠聖——金庸傳》相比較相印證,互為兄弟篇。而資料之翔實,文筆之考究,我私下認為比起《金庸傳》有過之而無不及。當然,作者一番苦心仔細考證,對與梁羽生有關的一切人事地點事件均入微考察一一交代,似與傳記主旨無大關聯,顯得繁冗,恐降低了它的可讀性。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