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大明天工》第139章
正文-第一四一回戰爭準備

在總結首次金州會戰的基礎上。複遼軍對主力三營進行了重組。以使每個營都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戰術單位。既可以單獨作戰。又能夠相互配合。在戰術風格上。各營又側重不同。

 以神機二營為底子的滅虜營本來是全火器、全部配坐騎。包括兩掖火銃兵、兩哨炮兵。一哨騎兵。

 作戰部與參謀部會商以後。認為全火器營無法單獨成軍。缺少長槍兵保護的火銃手。既容易被敵人近身後吃得死死的。也缺乏追擊能力。長槍兵與火銃手必須對應配備。在戰術上相互彌補。

 會商的結果是突出滅虜營的機動優勢。將兩哨炮兵抽調出來。並補充兩哨會騎馬的長槍兵。成為兩哨長槍兵、兩哨火銃兵、一哨騎兵的格局。如此一來。扔掉沉重火炮的滅虜營。在行軍時將成為騎兵。機動能力大為提高。

 補充滅虜營的兩哨長槍兵。大多是從神機四營和廠衛營中抽調會騎馬的長槍兵組成。此外還從遼兵中抽調了一些。

 因為重組是在出擊之前。差不多是一邊出擊一邊調整。一邊磨合。十餘天的時間下來。倒是都有了整體的模樣。

 雖然臨戰前做出調整有些倉促。不過參謀部認為第二次金州之戰的烈度不會太大。正好可以趁這個機會磨合。若是等到戰後。可能又會面臨第三次金州之戰。那時候的情況會更加嚴峻。也只有邊調整。邊作戰。

 滅虜營變成騎步營的編制。破虜營則沒有進行大的調整。除抽調一些人進入滅虜營。然後補入一些遼兵外。依然還是兩哨長槍兵、兩掖火銃兵。以及一哨中軍騎兵的格局。

 選鋒營的格局與破虜營大體類似。也是兩哨長槍兵、兩掖火銃兵。只是中軍哨不是騎兵。而是滅虜營抽調出來的炮兵。

 複遼軍採用五五編制。分別稱作前後左右中。五人為一伍。設伍長;五伍為一隊。設隊長;五隊為一旗。設旗長;五旗為一哨。設哨長;五哨為一營。設營官。加上軍官及親兵護衛。標準配置為一營三千六百人。

 選鋒營的兩哨長槍兵與兩掖火銃兵的配置與滅虜、破虜二營相同。不過中軍哨地編制相對較大。除了五個旗火銃手以外。還有一個哨的炮兵。

 三個營重新編組以後。滅虜營機動能力最強。破虜營最為中規中矩。選鋒營則更加強調火力。不僅火銃手要多出五個旗。而且配備了一個哨的炮兵。相應的。選鋒營也是機動能力最差的一個營。只有中軍哨有一個旗的騎兵。其他都是步兵。還帶著沉重地火炮。

 滅虜營調整出來的另外一個炮兵哨。則編成獨立的炮兵營。名為“雷擊”。雷擊營掌握原本的一哨炮兵。以及所有的城防炮。需要配屬各部作戰。

 從出擊前線回來後在金州重新集結。複遼軍三營抓緊時間進行磨合並演練工事攻防戰術。第一次金州之戰的經驗告訴他們。嚴格、充分的訓練。可以使得軍隊的戰力得到有效增強。

 李彥和參謀部已經針對建奴可能採用的戰術。在沙盤上反復演練。李彥也多次現場察看工事的情況:“依託工事。我們不用擔心建奴地騎步兵衝擊。唯一需要擔心的是對方的弓箭手。以及火炮。”

 “建奴應該沒什麼炮。最多是在遼陽、瀋陽得了些。肯定不多。”包有才道。

 “在戰術上要重視敵人。我們就當他有。”李彥指了指齊胸高地矮牆:“如果發現建奴有火炮。我城防軍在建奴發起衝擊以前。全部隱蔽在矮牆後面。只留觀察哨注意敵情。等到建奴沖上來。進入射程以後。再有觀察哨以及指揮台發令。士兵從隱蔽處走出來。準備迎敵。”

 實踐是最好地學校。李彥已經不像出征金州之前那樣緊張。對於各種戰術動作也清楚得很。

 火炮在這個時代使用的還是實心鉛彈。如果掩藏在牆壁的後面。線殺傷地實心彈就難以發揮作用。

 “至於箭矢。只有用火炮與火銃壓制他們。並依靠士兵身上地鎧甲抵擋了。”李彥走到一個火銃手面前。伸手拍了拍他身上的皮甲。

 火銃手因為是遠距離地作戰。而且狀態彈藥對手臂的靈活性要求比較高。通常穿的是無袖的皮甲。防衛能力相對較差一些。

 複遼軍的騎兵也強調機動能力。也只穿輕便的皮甲。只有三個營六哨長槍兵裝備防護能力最強。也是最沉重的鐵葉甲。

 在李彥的支持和紈絝們的運作下。複遼軍的裝備都選擇最好的。傾盡全力。也只是裝備了這六哨的重步兵。

 鐵葉甲有個好處。就是是方便修復。只要將壞掉的鐵葉換下來就是。重新組織起來的金州衛軍器局足以完成這樣的工作。

 但這也是暫時滿足了需要而已。如果損壞嚴重。還是會有報廢。複遼軍日後必然會繼續擴大。會需要更多的鎧甲。

 王國興、駱養性也多次提出。想要組建一支重騎兵。也因為重鎧優先供給重步兵而作罷。

 李彥知道軍器局製造鐵葉甲的工藝很複雜。需要耗費很多人工和物料。

 隨著灤州鐵廠的投產。鋼鐵的產量倒是能夠滿足更多的需要。但是打制鐵葉。將鐵葉聯結成為鎧甲。還是需要很多人手。

 “火銃手有城牆的遮掩。還有頭盔和皮甲。生存能力應該很強。”李彥站在矮牆後面。能夠看到前面錯綜複雜的障礙物:“如果建奴沒有絕對的兵力優勢。我倒不認為他們能打破金州關牆。”

 瀋陽之戰。賀世賢輕敵冒進。野戰失敗。建奴靠著內應打開城門。破城而入;遼陽之戰。袁應泰也是連番出兵城外。才一敗再敗。被建奴趁機搶到城門。又有內應在城中防火縱燒。於是城陷。

 後來袁崇煥憑堅城、用大炮。依城而守。就是不出擊。才取得甯遠、寧錦兩次大捷。

 李彥打算複製甯遠、甯錦之戰。而與袁崇煥相比。援遼軍似乎也要比所謂的“關寧鐵騎”更加強大。

 依靠堅城工事。遠用大炮。近用火銃。再用長槍。李彥想不出以後金的條件。除了靠人多。還能用什麼辦法攻破金州。

 “大人。建奴詭計多端。就怕遼民中有奸細。”包有才在一旁說道。瀋陽、遼陽之戰。建奴的內應都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李彥微微點頭。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不過他已經將新來的遼民都送往後方。並且由金州營負責監視。換句話說。他們這一次跳出來。總比下一次跳出來更容易對付。

 李彥還在想著鎧甲的事情。火銃、火炮的生產效率已經得到提高。最重要的是建立了試驗、統計、改進的研究製造體系和發展方向。即便沒有更多超前的提示。也會漸漸做出成果。

 在冷兵器仍處於主要地位的時代。鎧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訓練能夠提升戰力的另外一層意思。就是經過訓練的精兵很珍貴。精銳的老兵就更加寶貴。

 提高防護力。無疑能夠增加戰場獲勝的籌碼。也能夠提高士兵的生存能力。保存更多個精兵和老兵。

 如果說以前更多地考慮軍隊的銳氣和進攻。那麼現在就必須將防守、士兵的防禦力重視起來。

 要給更多的士兵穿上防禦力更高的鐵甲。還要打造防禦力更強的重步兵和重騎兵。站在金州城上。看著城北遠方起伏的群山。李彥知道他的複遼軍不可能總依著城牆。終有一天要與建奴發生野戰。那時候就要靠鐵甲的防禦能力了。

 鐵葉甲的製造難題一在鐵葉的打造。二在鐵葉的聯結。鐵葉的打造讓李彥想起鍛壓機械。或許可以用水力機床生產;至於鐵葉的聯結……索性就不用鐵葉。直接用大塊的鐵板。做成板甲。

 李彥立即將這個想法通知工匠營的負責人。原來華夏工廠的張國相。要他通知機器廠、鐵廠那邊。試驗水力鍛壓機。並組織金州的工匠。試驗板甲的防護能力和構造。

 由於遼南大量遼民的湧入。金州及附近島嶼的人口總數已經接近十萬。其中的工匠差不多全部被李彥留下。至於其他的軍戶、農戶。則有組織地撤往登萊。

 雖然李彥對沈有容不通過他直接從遼南拉人感到不滿。並派了鞏永固去登萊鬧過一通。不過他並不反對對遼民進行分流。尤其是金州人口急速膨脹的時候。

 不過這種分流一定要是有組織、有計劃的。而且要保證金州發展的需要。

 登萊總兵沈有容、登萊巡撫陶朗先對鞏永固的跋扈雖然很沒有好感。倒也不敢亂來。雖然有些消極。但卻不會亂拉人了。

 天津巡撫畢自嚴總督遼餉。對金州的支持倒是十分有力。這才使得金州的發展沒有受到阻滯。一直進行得比較順利。

 天啟元年六月。熊廷弼正式加兵部尚書、右都禦使銜。經略遼東軍務。推行三方佈置之策。而與此同時。建奴也以額駙烏爾古岱、孫女婿李永芳領兵八千。征討金州。前鋒已達複州一帶。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