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大明天工》第201章
第二零四回 一戰功成

 奴的騎射,曾經讓明軍為之聞風喪膽,羽箭帶著騎擁有比明軍的箭矢、火鐃更大的射程,建奴使用的又是重箭,羽箭落下,中立傷,陣型瞬間為之混亂,繼而崩潰。

 實際上,由于是在起伏不定的馬背上射箭,并且還要控馬、前行,騎射的精度根本無法掌握,只能形成一個大概的面覆蓋,很稀疏。

 而在歷次的交鋒當中,建奴也摸索出明軍火銃的射程,早就遠遠出從前,騎射雖然還能有一點優勢,已然不大。

 在騎兵沖鋒的情況下,往往是形成多排橫列,像潮水一樣,一排一排地扑上去,為了給騎兵沖刺的空間,避免前面的騎兵影響到后列,實際上騎兵的陣型不可能太密集,前后排之間也都會有一定的間隔。

 建奴的騎兵現在就是呈這樣一種陣型扑了上來,而為了搶在明軍火鐃射擊的前面,他們往往在進入射程以后,就開始拉弓射箭。

 由于距離比較遠,又都是一兩排的齊射,甚至說能叫作齊射,命中率可想而知是如何的低下。

 大多數羽箭,都未能射到明軍陣中,有一些落在重步兵身上的,立刻是被彈了出去,至于排成五列的火銃手,也有几個“不幸”中箭,但是沒有人被命中要害。

 這樣的殺傷力,自然無法撼動軍紀森嚴的東江軍,甚至只會讓他們士氣更加高昂。

 建奴也現了這個問題,所以在第一波五列騎兵的身后,第二波就采取了緩慢逼近,然后下馬齊射,再進行沖刺的戰朮。

 而在這個時候,明軍的火鐃出了第一次齊射。

 遼東地這些年。不管多忙。李彥對技朮地關注始終不曾減弱。這種“關注”使得技朮地進步飛快。不時都能傳出令人振奮地消息。

 遼東地區地技朮進步。被廣泛應用在工業生產之中。在遼南、在東江。這些李彥說話越來越權威地地方。工業廠礦如雨后春筍一般涌現。成為非常達地工業區。

 這也是努爾哈赤無法理解明軍不種地。卻能養活龐大人口。并維持一支精干常備軍地原因所在。遼海兩鎮展地是工業。才可以在貧瘠、有限。但是資源丰富、交通方便地土地上。建立一個強大地團體。

 遼海地工業產品銷往朝鮮、日本、京津北直隸地區、山東半島。順著海岸線向南。到南直隸、浙江、閩~。甚至是南洋、西洋。

 遼海地工業技朮。當然也會優先使用在軍工上面。事實上。很多先進地技朮。都是來自于軍工體系。這個體系。擁有當前最為先進地技朮和生產能力。

 明軍地火器雖然一直沒有根本性地變化。譬如李彥一直想展后裝地擊槍。這是他能看到地技朮前景之一。但是擊槍使用地不是燧石。如何實現定裝子彈地擊。他也不知道具體地辦法。

 不過,明軍的火器也一直都在不停地改進,擊槍雖然做不到,槍彈地定裝化卻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出現一種紙殼地定裝子彈。

 由于擊技朮的欠缺,這種子彈還是要有燧石火星點燃射藥,因此在射之前,還是要揭掉紙殼彈地底帽,露出里面的火藥,然后整個塞進槍膛。

 雖然還是原始的技朮,但是細節上的改變,使得火銃的射、射程、以及彈丸的度都在不斷提高。

 鼓點聲中,明軍的第一排火銃手扣下了扳機,與建奴的齊射不同,彈丸是直線殺傷,而在有效射程之內,即便不中第一排的騎兵,也可能命中第二排。

 當然,同羽箭一樣,火鐃的射擊也不能做到點對點的殺傷,雖然有大致的瞄准,最終還是要靠密集的彈丸才能帶來可觀的殺傷。

 明軍的這次齊射有些與往常不同,是由第一排搶先開火,然后再是最后一排射擊,依次向前。

 到第二輪的時候,最后一排完成射擊轉身通過重步兵陣型中間的空隙退到后面,然后是倒數第二排、第三排,都是完成射擊以后后退,只有第一排因為是最早射擊,射擊完成以后,他們會對手上的火銃插上刺刀,進行換裝,等到后面四列射擊后完成撤退,他們就直接退到重步兵的通道里,對這些結合部進行保護。

 在建奴騎兵沖上來之前,明軍完成兩個輪次十排的齊射,密集的彈丸讓前面几排騎兵損失殆盡,而后面的騎兵試圖下馬射箭,但是在他們面前的已經是穿著板甲的重裝騎兵,身穿輕便甲的火銃手已經退到后面,其結果可想而知。

 建奴的打法粗獷而簡單,然而,在遇到復遼軍的時候,往往處處受制,用李彥的話來說,這就是一場工業文明的軍隊,與游牧文明的軍隊的一次正面碰撞。

 就在這些騎兵齊射的同時,明軍后面的炮陣也終于上來了……

 天啟五年的這場決戰,對于建奴和關內的大明來說,甚至對于世界歷史來說,都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

 東江軍在兵力不占優勢的情況,憑借火器、鎧甲,以及戰朮上的優勢,采用強硬的打法,與建奴展開了一次火星撞地球一般的正面碰撞。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但是在冷酷的建奴大軍,以及軍紀森嚴的東江軍精銳面前,已經來不得半點取巧。

 火銃與騎射的對決,火炮對騎步兵的遠程殺傷,乃至重步兵與騎兵的終極對話,都充滿了血與火的冷酷。

 在明軍火炮的威懾,以及不斷向前的壓迫之下,建奴不得不用騎兵展開正面的沖擊。

 雖然,建奴的騎兵遭到了火炮與火銃的彈雨急襲,他們的表現卻也不愧為東方世界的一支強軍,在付出極大的代價之后,他們終于撞上了嚴陣以待的重步兵方陣。

 此刻,建奴后陣的努爾哈赤已經陷入一種癲狂的狀態,精明如他,自然能夠看出自身的不利因素,那就是損失不起。

 然而,如今的戰略態勢,又必須用強力去打破,不然,等待后金的依然是滅亡一途。

 建奴唯一的期待,就是騎兵能沖垮對面的步兵槍陣,騎兵對步兵,終究還是有優勢的。

 只要打贏這一仗,哪怕是損兵折將,后金也可以順著一路殺下去,殺到朝鮮,奪取明軍后方的城池,掠奪糧食和人口,進行補充。

 然而,明軍的強悍遠遠出建奴能夠想象的程度,明軍的重步兵在建奴騎兵的連續沖擊之下,就像大海中的一葉小舟,隨時都可能傾覆。

 然而,不過建奴騎兵如何沖,哪怕是死,這些重步兵還是牢牢握著手中的長槍,向著身前的敵人。

 重步兵巋然不動,是給身后的火銃兵、炮兵,以及兩翼的騎兵爭取機會。

 重步兵,也成為這次戰斗中最為關鍵一環,正是他們扛住了建奴騎兵的沖擊,才給了火銃兵、炮兵大量殺傷建奴的機會,也才給了騎兵反擊的機會。

 雖然,看上去只要再加一把力,就能沖垮那些已然變得很薄的重步兵陣列,癲狂中的努爾哈赤還是在噴出一口血以后,冷靜下來,下達了撤退的命令。

 “現在撤退,我們還能回到建州去,要是再不退,再這樣耗下去,那就要滅亡于斯了……”

 雖然手下的將領和貝勒并不甘心,努爾哈赤還是強硬地下達了撤退的命令,隨后陷入昏迷的狀態。

 想要在戰場上撤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建奴不得不留下一支大軍斷后,要不是寬甸那支偏師暴露了行蹤,威脅到義州,駱養性是肯定不會放棄追擊到底的。

 此戰大勝,建奴的損失達到一萬余人,包括傷亡及被俘虜的,特別是負責斷后的那支漢軍,几乎半數以上都選擇了投降。

 以往,明軍與建奴作戰,勝少敗多,甚至有建奴過萬不可敵的說法,就算是在這些年,建奴軍事行動多有不利的情況下,建奴也覺得明軍是仗著城堅炮利,野戰還不是建奴的對手。

 而今天這一仗,徹底打破了建奴野戰無敵的神話,在正面對戰,數萬人的規模,兵力上甚至處于劣勢的情況下,建奴卻遭到了失敗,這是之前無法想象的。

 當然,這一戰東江軍的傷亡也很大,特別是重步兵在硬抗建奴騎兵的戰斗中,傷亡過半,而且受傷的,大部分都是無法治愈的重傷,甚至連能夠活下來的也很少。

 在最后的決戰中,有不少火銃手加入重步兵的陣列,充當槍陣中的一員,單薄的鎧甲,讓他們缺少重步兵那樣的防護力,在戰斗中傷亡也很大。

 不過,駱養性認為這樣的損失是值得的,事實上,雖然那支偏師的存在,使得東江軍不能深入追擊太多,但是前前后后殺傷、俘虜,以及造成建奴兵丁逃散,總計過萬余人,等于是在建奴已經很虛弱的身體上割了一刀,使其更加孱弱不堪。

 事實上,更重要的影響還在后面,此戰打破了建奴無敵的神話,卻塑造了東江軍神勇的形象,必將對遼東地區的民眾,以及周邊的勢力造成影響,從而使得遼東形勢生新的變化。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