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大明天工》第182章
第一八五回 政府債券

 某種意義上來說,紙鈔就是一種特殊的標准票據,其單一面額可能比較小,同時流通的范圍又更加廣泛、靈活與普遍。

 遼南衙署與華夏錢庄對行紙鈔都比較慎重,雖然反復的論証都表明行總額不是很大的紙鈔,風險很小,最終還是采用了比較穩妥的方式,在三月印五萬兩面額的紙鈔。

 紙鈔的面值與銀元相對應,包括十元、一元、一分,還有更新的一種一文面額的紙鈔。

 與鑄幣銀元相比,行五萬紙鈔,等若是多出五萬兩銀錢,當然為了幣值的穩定,華夏錢庄會提取三萬兩銀子作為儲備,但也可以從中多出兩萬兩銀子使用,并且儲備銀也能揮更多方面的作用。

 華夏錢庄在遼南一直都揮著重要作用,遼南與華夏系統的貿易,通常都會通過華夏錢庄進行結算,華夏錢庄與遼南衙署之間,也有存銀和放貸的關系。

 遼南衙署組織的很多廠礦建設,包括遼南的鹽場、工礦,建設初期都曾經向華夏錢庄借貸,雖然對李彥來說,這種交易類似于左右手的互倒,但通過華夏錢庄的對外融資功能,方才為遼南的建設爭取了資本上的保障。

 在很多方面,華夏錢庄已經很像李彥印象中的現代銀行,不過李彥對現代金融體系的了解并不深入,因為這種相像還只是表面上的,華夏銀行當前所能揮的作用,與現代銀行相比,還是缺乏可比性,很多東西,還要通過實踐中的摸索,逐步去建立、完善。

 李彥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將一些印象中的東西。提前拿出來,但要建立一個完整的體系,他也并不清楚應該如何做。

 這一次華夏錢庄決定推出實際意義上的紙鈔,就是一個大膽地嘗試,此外,華夏錢庄還將承銷遼南衙署出的五萬兩債券,這也是一種全新的事物。

 按照李彥的想法,五萬紙鈔、五萬債券,再加十萬銀元,遼南衙署差不多可以從中得到十萬兩左右的銀錢。可以大大緩解眼下的經濟緊張狀況,由于紙鈔與銀元邁開的步伐都比較小,主要的依靠還是這五萬兩債券。

 由政府行債券,這在明朝絕對算得上是稀奇的事情。///也很難讓人理解,這種債券很容易讓人想到官府打出來的白條。或者是稅監對百姓地欺壓。

 遼南衙署為了行這五萬兩債券,是拿出了几家鹽場、水泥廠的收入作為擔保,相對這几家的收入來說,五萬兩確實是個很小的數字。

 但是,這種擔保地可信度本身就讓人感到疑惑。因為很少有商人能夠相信,在債券到期以后。官府還會不會承認,若是不承認的話,他們又如何能夠取得作為擔保地鹽場和水泥廠。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債券的行同樣依靠了華夏錢庄的渠道,先是遼南衙署用鹽場與水泥廠擔保,委托華夏錢庄銷售五萬兩的債券,然后華夏錢庄再行銷售這五萬兩債券,并進行擔保。

 這樣一來,凡是購買債券的客戶,在債券到期以后。可以向華夏錢庄要求兌換。也就是說債券地信用是與華夏錢庄聯系在一起的。

 說來也好笑,在這樣地時代。形象并不怎么好的商人的信用,可能要比官府更值得信賴,由華夏錢庄出面進行擔保,看上去確實非常合適。

 當然,這種擔保也會讓華夏錢庄承擔一定的風險。

 好在五萬兩并不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在很多與華夏、遼南交往比較多的商人的支持下,五萬兩的債券很快被認購完畢。

 為了方便行,這一次的債券都是一年期的,如果是三年、五年期地債券,因為時間太長,購買者對風險地疑慮也會更大。

 戰爭結束以后,遼南與東江都是在第一時間全力組織生產恢復,因為生產周期,以及建設投資,這一領域僅僅是能保持平衡,而且需要不斷引進外部的投資進行補充。

 隨著軍隊規模地擴大,軍費及其他開支都在增加,通過鑄幣、行紙鈔和債券,并在華夏錢庄的幫助下,遼南總算勉強維持著資金的流轉。

 對于遼南來說,要獨力支撐這樣一個體系,雖然有近代化的工業,也很不容易。

 相對于遼南來說,東江開始的開需要更多投入,這一次李彥放棄了遼南的軍事化管制,官方組織開的老辦法,而是向國內的商人公開募集資本,將由遼南與華夏工場提供技朮,東江提供場地、資源及保護,歡迎國內的商人投資開朝鮮義州、安州一帶的礦山。//

 想要快展,就必須加大投入,正如后世國內的改革開放,其實最大的開放就是引進外資,投資的增加帶動當地經濟產業的展。

 之前李彥拼命增加遼南出口貿易的規模,雖然有海鹽、水泥這些大宗產品,不過出入之間,還是入比較多。

 以遼南來說,想要在進出口上面做出多大的改變,并不現實,而引進投資,卻是比較方便快捷的做法。

 中國地大物博,富裕的商人車載斗量,難以計算,自從前年李彥開始辦廠并作出示范,各地也逐漸出現了一些廠礦。

 不過朝廷在內地對開設廠礦的限制仍然比較多,不像遼南是用盡一切辦法進行鼓勵,而且華夏還能提供工業生產的技朮。

 因而在國內技朮與政策的限制比較多的情況下,還是有很多商人想要在遼南與朝鮮興辦廠礦。///

 中國人的鄉土觀念都比較執著,有些商人在成功以后,多會回家鄉置辦土地,將工商業資本變成土地,在李彥看來,這是一種很不划算、效率很低的投資方式。

 有意向在朝鮮進行投資,多數是這些日子與遼南交易比較多,因此而家的新興商人,也有翁啟愚這樣的江南商人世家,他們一直都在與華夏進行貿易,從中得到了很多好處,既然是李彥出的邀請,他們自然愿意去試一試。

 李彥終于成為巡撫一方的封疆大吏,在巡撫遼南、東江的職守中,也包括宣慰朝鮮,加上義州之戰駱養性的刻意表現,朝鮮表現出的姿態十分敬服,對東江鎮在其領土進行的一些事情,都是不敢有異言。

 雖然在開礦、建廠等事情上,朝鮮國內也有一些人很是不滿,但是大明的官員百姓在朝鮮,那是要高出一頭的,朝鮮朝廷對此也不敢多說什么,任由東江鎮的軍民在那里折騰。

 東江鎮的開眼下主要是安州、介川兩地的煤和鐵,以及圍繞煤鐵產生的產業,此外還有鐵山、皮島的海洋、海貿經濟。

 引進商人資本以后,這些地方的產業都是很快得到了商人資本的投入,呈現出一副欣欣向榮的模樣。

 遼南和東江,都是李彥直接控制的地區,復遼軍的存在,可以保証這些地方的建設成果,不會輕易落入他人之手。

 在這一次的遼東攻防戰中,遼南的產業因為大多集中在金州半島,建奴未能攻破金州,所以金州之后的工農業都是完好無損,在戰后很快就能重新啟動。

 能夠守住遼南,保衛身后的家園不被損壞,這在很多流浪而來的遼民看來,已經算是莫大的勝利,當建奴撤退的消息傳來時,有人甚至放起了鞭炮。

 對李彥來說,這一次戰役的局部勝利,并不值得鄭重慶祝,雖然李彥有信心守住金州城與鐵工城,建奴對此毫無辦法,但是同樣的,復遼軍對占領著遼東大部分田土的建奴也沒有辦法,也不敢輕易出兵。

 要想擊敗建奴,徹底解決遼東的問題,僅憑眼下這點兵力肯定是不夠的,李彥暫時也沒有能力擴軍,他現在能做的也只是保留東江五個營,遼南四個營,一共九個營的編制。

 遼南四個營種包括戰爭期間臨時倉促組建起來的兩個營,在經過戰場的考驗,以及選撥以后,這兩個營集中了現階段守備軍中最優秀的戰士,只要有時間經過嚴格的訓練,這兩個營也將會像老三營一樣,擁有不俗的戰力。

 在遼南構建金鐵防線,在東江構建義州防線,并加緊編練新軍的同時,李彥最關注的就是遼西的戰守策略。

 李彥已經接連上疏,詳細闡述了守遼南的意義與價值,不過新近被任命的遼東經略王在晉卻提出放棄遼西走廊,在山海關前五里建重關以守山海關的戰策。

 李彥在第一次看到這樣的設想時,愣了很久,他實在不敢相信會有人提出如此“天才”的構想。

 王在晉提出建重關以守山海,實際上等于放棄了遼西走廊,放棄了整個關外,對建奴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不用擔心遼西方向上的威脅,可以從容地調集大軍東征、南討,以及北伐。

 而且,此舉也等于是放棄了對蒙古的監督,使得蒙古可以完全地投向建奴,這一點尤其顯得重要。

 好在朝廷對這一戰策的看法并不統一,爭論比較激烈,雙方相持不下,大學士孫承宗自請前往遼東實地察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