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唐朝公務員》第291章
二百九十二章 忙碌與躁動

 就在唐成由圖多部返回界河邊新建營帳後沒幾天。麹索部與沙利部首戰的結果就已傳了回來。

 麹索平傍晚才下令對圖多全線停戰,晚上的宴會中就已調動人馬會合饒樂大都督府外原本就有的一萬軍力前後合圍沙利的一萬騎兵,其速度之快根本就沒給沙利預留任何的反應時間。

 這是一場再典型不過的偷襲。

 這時麹索部還沒有將圖多部徹底收入囊中,沙利部主力也正在全力圍攻搖搖欲墜的平措部,在這個大背景下,沙利對麹索的突然開戰實在沒有太多的防備。盡管大都督府外的一萬沙利部族軍從在此地駐扎的第一天起就對對面的麹索人保持了足夠的警戒,但最終首先對他們下手的卻不是來自對面的敵人。直到麹索人正式發動偷襲的那個夜晚,沙利部營帳中都已喊殺聲震天的時候,此間負責的沙利主將還習慣性的首先向對面看過去。

 一片平靜!

 以有心算無心,打的又是凶險萬分的夜襲戰,一方偷襲而來,另一方卻毫無防備的尚在夢中,其結果自然是不言而喻,麹索部最初偷營的兩千人策著餃枚裹蹄的戰馬沖進來時,一團亂象中的沙利部總算還有大小頭人叱喝著試圖聚攏亂頭蒼蠅般的軍士們抵抗,但就在這時,麹索部後續第二波的三千人又已潮水般沖到,這第二波麹索騎兵的戰馬都沒有裹蹄,人還隔著老遠,奔雷般的馬蹄聲就已如巨潮般涌動而來。

 營地內有兩千麹索騎兵往復不斷的來回沖殺,將稍稍聚集起的沙利軍士再次沖散;外面滾雷般的馬蹄聲越來越近。恰在這時,對面那一萬人的麹索營地又突然間燈火大作,明滅的火把光芒中就見一隊隊整裝的騎兵蜂擁而出直向這邊沖來,至此,本就亂的一鍋粥的沙利營地徹底突破了崩潰的邊緣。

 隨後的戰事就變成了一邊倒的屠殺,發動夜襲的兩撥五千人在內來回沖殺,實部高效到了極點的絞肉機。大都督府外的那一萬人則監控在外,捕殺沖出的漏網之魚,即便是沙利部主將拼盡老命糾集起近兩千人的隊伍沖出包圍倉皇南下意圖與主力會合時,卻又一頭撞上了隱藏在近二十里外的另外五千麹索軍。

 此次共動用了兩萬人馬的偷襲取得了堪稱完美的戰果,除了可以忽略不計的小貓三兩只之外,沙利部這一萬人馬折損的干干淨淨。

 這邊的戰事還沒完全結束,那邊就已有一支麹索軍士開進了塵封數月的饒樂大都督府,這些人井然有序的將都督府內的銅鼓、玉器,甚至就連鋪著的地氈都給全數運走。

 第二天上午,全部戰事結束之後,會合起的兩萬麹索軍撥出五千人帶著大都督府的器物及數千匹上好戰馬西撤回皮帳所在地,其余一萬五千人則在短暫的休整過後呼嘯著向東北方向沖去。

 幾乎就在唐成得到這次偷襲結果的同時,沙利部與平措停戰的消息也前後腳的傳了過來。

 在搖搖欲墜中僥幸逃過一劫的平措部跟圖多部一樣,前方沙利部剛一停手,他們就迫不及待的帶著殘破的部族盡量向唐成靠攏。

 一時間以唐成所在的多莫部南草原為中心,圖先、多莫與平措三殘部以草原所能容納的極限密度抱團兒靠在了一起,這給驚弓之鳥般的三殘部帶來了極大的安慰和安全感。

 當此之時草原無主,唐成以此間唯一的饒樂大都督府司馬的“官身”身份料理起前面大戰之後三殘部的後續事物,也就是到現在,來到草原已數月之久的唐成才總算是實至名歸的有了一個司馬應得的尊重與權力。

 安撫三部,協調三部在這特殊時期的地盤分配。全力開放一切貿易禁運,在龍門乃至整個媯州範圍內收集秸稈等一切牲畜們能食用的東西……瑣事一間連著一件,似乎永遠沒有結束的時候;斗嘴、扯皮、三部之間的小摩擦也是每天都少不了好幾十起,唐成這段時間真是忙昏了頭,一天里能睡上三個時辰就算是托天之幸的好享受了。

 幸運的是三部在前面的戰事中無論是人口和牲畜的損耗都很大,而草原上冬季的漫長也使得牲口們依舊需要在圈中避冬,這就使得游牧的面積要求被壓縮到了最低。也使得唐成在族長們的配合下最終將局面給安置下來。

 民事做完,唐成總算是回到了本職事物上,三部殘軍在大都督府司馬的旗號下被聚集起來,唐成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三殘部聯軍的首領。

 不過讓圖多猛等人安心的是,唐成並沒有分拆三部部族軍的打算,也沒干涉三部部族軍內的人事任免,除了安插進來一批軍法從吏之外,他這個聯軍首領在軍事上似乎就是個什麼都沒做的擺設。

 …………………………………………

 饒樂草原上麹索與沙利正式開打,唐成忙忙碌碌,而數千里之外的都城長安此時也頗不寧靜。

 東宮太子府書房內,一身輕簡便服的李隆基正與高力士密談。

 因在誅安樂廢韋後的宮變中立有功勛,高力士榮升為內給事之職,在宮中的地位也可稱得上是顯赫,如今許多外臣見著他時免不得都要刻意交好,但在面對李隆基時。高力士的態度卻沒有半點變化,依然保持著以前的恭謹,“今個兒公主進宮之後,是在大明宮見的陛下,公主老話重提又勸著說要易儲,至于理由依然還是舊話,一則上有嫡出長子,無立庶三子之理;二則是說殿下年紀尚輕,難負國之重托”。

 自打父皇登基以來,曾經的盟友,血緣上的親姑姑就一直在謀劃此事,類似的消息听的多了,雖然話題本身實在是與他的命運緊密相關,李隆基也沒有半點慌亂的表情,只是靜靜的听著。

 “對于公主舊事重提,陛下依舊是沉吟未語”,這也是老套路了,李隆基知道父皇的脾性實與亡故的祖父“高宗皇帝”一脈相承,不僅生性尚簡不喜歡多事,且是性子偏弱,他的沉吟不語本身就已經是很好的表明態度了。

 不過高力士隨後的一句話卻讓李隆基剛才一直平靜的臉色發生了變化,“後來,陛下許是耐不得公主的苦勸,遂命人將宋王及政事堂幾位宰相都請了過來”。

 宋王李成器就是李隆基的大哥,既是嫡出,亦是長子,早在祖母武氏當政,父皇第一次登基為帝時就被昭告天下晉位太子,且這位大哥多年來行事謹慎。不管是對上對下都是孝悌有加,其賢王之名在京城里傳的也不是一天兩天了。雖然早在父皇此次登位之初其就辭讓了太子之位,但在這皇權之爭上只要自己一天還沒繼位,誰敢保證大哥就不會改變心意,更何況在此事上他有著太平公主的強力支持,“哦!大哥怎麼說?”。

 眼見李隆基在這樣的緊要關頭尚能保持住平穩,高力士心里再次確定自己的選擇不會有錯,眼前這位才是真正有天子氣度的,跟他比起來,宋王實在是太懦弱也太小心了些,也許對于親身經歷過武後大肆殺戮李氏宗族的宋王來說,這個皇位不僅不值得眼熱,反倒是把懸在頭頂的利劍吧。

 高力士心底的揣測一點都沒顯露出來,微微側坐著身子用恭順的語調繼續道︰“宋王殿下的回話依舊一如當日︰‘國安則先嫡,危則先有功’,旁邊雖有公主苦勸,言說朝廷天下俱已安定,宋王殿下也不曾意動,後來更拜倒在陛下膝前涕泣不止,請陛下勿動東宮,以全兄弟手足之情”。

 李隆基蹙起的眉頭舒展開來,沉吟片刻後慨然一嘆道︰“大哥的這份心胸本宮不及也!”。

 “宋王的確賢德”,在這種事情上高力士除了復述當日的情景之外實不敢插嘴太多。簡單的說了一句後又道︰“應召而來的政事堂七位相公里雖有五位都主張易儲,但宋王殿下心意如此,他們也說不得什麼,倒是韋安石及宋��兩位相公能持正言,力陳殿下之德功實為東宮佳選,宋相公隨後更進言儲君之設乃國之重器,不可輕動。請陛下下詔禁絕宮城及皇城內外再言易儲之事,以安臣子及天下百姓之心。陛下雖沒有從其所請,卻也明言無易儲之意”。

 至此,李隆基總算是徹底的放了心,“韋安石與宋廣平兩人能不阿權貴。實有宰相風骨。至于其他五人……”,看了高力士一眼後,他終究還是將想說的話直接說了出來,“不過是太平門下走狗罷了,跳梁小丑,不值一曬”。

 高力士心中陡然一喜,不管哪五人如何不堪,但在位份上畢竟是天子才有權任命的當朝宰相,身為東宮太子卻對父皇親自任命的宰相如此評說,無論如何都是不相宜,這話要是傳出去,別的且不說,至少一個“不孝”的帽子是穩穩當當能扣嚴實的。李三郎能在他面前說出這種話來,明顯就是將他正式視為心腹了。

 與之結交這麼長時候以來終于熬到了這一步,高力士如何不喜?只不過像這等事情只要雙方心照即可,實不便擺在桌面上攤開了說,所以盡管高力士心下激奮不已,臉上依舊是穩穩的把持住了,“殿下說的是,老公雖長居深宮卻也曾听人說過,不管是在皇城各部寺監還是在城內的市井間都有人將這五位相公比附為前朝權奸武三思門下那五個聲名狼藉之輩,並以‘五狗’稱之。宰相做到這個份兒上,這五人實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李隆基本就愛听這話,又听高力士評說五人時拽文般的引起了前朝進士陳子昂的名句,且還引得再合適不過,當下便是一陣暢快的大笑。

 笑過之後,李隆基語氣輕松的開口問道︰“不說這五狗了!父皇近來在宮中的飲食起居如何?”。

 “老公曾在內宮中听前安國相王府中舊人說過,自大家重登大寶以來,飲食起居上似乎比之舊日都有不如,尤其是在孔侍郎等人回京以來朝堂之中風波不斷,大家的飲食起居難免也受了影響”,說到這里,高力士沉吟著想了一會兒,“前幾日老公還曾听太極宮中御前侍候的太監們炫耀學嘴,說大家近來下朝之後心情都算不得好,曾幾次抱怨朝政厭煩瑣屑。竟至于想靜心提筆都不可得了”。

 身為人子,李隆基自然知道父皇有書法及文字訓詁學兩方面的愛好,書法尤工草隸二體。長安城內景雲銅鐘銘文及曾外祖母楊氏順陵的碑文俱是出自父皇之手,但這兩樣愛好卻都是極花時間,又要有好心情才能賞玩出趣味的。

 這些消息本已從別的渠道听說過,此時再經高力士證實,李隆基臉上雖然是一副憂思深深的表情,心底卻早已微笑開來。

 知子莫若父,同理,兒子對父親的了解也少不了。二十年下來他早已摸清自己這位父皇的脾性其實是最好簡淡而不耐瑣屑的,甚至在多次閱讀史書的過程中對照著前朝那些帝王,李隆基心底深處曾給父皇做過很是“大不敬”的品評——就出身于親情淡薄的皇族來說,父皇實在算得是一位好父親、好兄長。因為他不僅重情,而且脾性也很溫和;但他也跟祖父及伯父一樣,實在算不得一位好皇帝,至于原因嘛也同樣在于太重情,太溫和且性子過于簡淡,簡淡到甚至沒有一個皇帝對權力應有的熱衷。翻遍史書,何曾見過有一個帝王像父親那樣兩度主動讓出皇帝位的?雖然這種“主動”結合當時的局勢來看實在有逼不得已的成分,但僅此一事也足以看出父皇對權力的態度了。

 想到這里,李隆基對李唐皇室近數十年的權力傳承充滿了唏噓之感,自打雄才大略的曾祖太宗皇帝之後,祖父便是性格柔弱,加之身子多病以至于權柄為祖母所控,更一度改唐為周。後雖社稷匡扶,無奈繼任皇帝位的伯父中宗性子同樣如此,最終權柄為當日的皇後韋庶人所把持,到了父親這里依舊毫無改變,父親如伯父祖父一樣性格暗弱,這才使得天下權柄竟被姑姑把持,政事堂中七位相公就有五個出自她的門下。閱盡史書,自三皇五帝以來,身為公主而權勢能到這個地步的,姑姑尚是第一人吧!

 想到這里,李隆基臉上油然露出一抹苦澀而譏諷的笑容。

 眼見李隆基陷入了沉思,以差事為借口出來的高力士在消息傳遞完後也就不便多留,躬身一禮後便靜悄悄的出去了。

 若是按照以往的慣例,李隆基必定是要將高力士親送到門口的,但他此刻實在不怎麼想動,因也就擺了擺手沒有起身,任由思緒循著剛才的路子繼續延伸下去。

 是該到結束的時候了!這個念頭蹦出來的時候,李隆基把玩著溫玉鎮紙的手猛然一緊,隨後一個火辣辣的念頭不受控制的跟著跳了出來︰“以父皇如此簡淡不戀權的性子,到最終耐受不得的時候會不會再來一次禪位?”。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