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卡拉馬佐夫兄弟》第0章
《卡拉馬佐夫兄弟》是俄羅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簡單來說它是一個有關弒父案的故事。無恥的受害人和他的三個兒子-一心想殺了父親的大兒子、冷眼旁觀的二兒子和保護父親的小兒子。但在精神面上來看,實際上三個兒子皆默許弒父這件事的發生…

作者的話

  在開始描寫我的主角阿曆克賽·費多羅維奇·卡拉馬佐夫的時候,我感到有點惶惑。事情是這樣的:雖然我把阿曆克賽·費多羅維奇稱做我的主角,但是,連我自己也知道,他決不是一個大人物,因此預料不免會有人提出這類的問題——你的阿曆克賽·費多羅維奇究竟有什麼特殊的地方,使你選他當做主角?他做了什麼事情?誰知道他?他在哪些人心目中、由於什麼而出的名?我這讀者為什麼應該浪費時間去研究他的生平事蹟?

  最後一個問題頂要命了,因為我對這個問題只能回答:「也許你們自己可以從這部小說裏看到的。」可如果大家讀完這部小說,並沒有看到,也不同意我的主角阿曆克賽·費多羅維奇有什麼出奇的地方,那又怎樣呢?我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很悲痛地預見到了這一點。對於我來說,他是很出奇的,然而我很擔心自己是不是能夠向讀者證明這一點。問題是:他也許是一個活動家,但他是個還捉摸不透的、並不明確的活動家。但話又說回來,在我們這樣一種時代,要求人家明確,那也未免太奇怪。也許只有一點是沒有什麼疑問的:他是一個奇特的人,甚至是個怪物。不過,奇特與古怪只會令人生厭,不會博得人們的青睞,尤其是當大家全都想把個別湊成一致,以便在普遍的混亂之中,竭力求得某種整個的涵義的時候。而怪物大多是個別和特殊的現象。不是麼?

  假使各位不同意這最後的論點,而回答說:「不是」或者「不儘然」,那麼,關於我的主角阿曆克賽·費多羅維奇的意義,我倒可以放下心來了。因為,不但怪物「不盡」個別和特殊,而且相反地有時恰恰成為整個社會的核心,而和他同時代的其他人,卻好象遭到一陣狂風襲來似的,不知為什麼被暫時從他身邊吹散了。……

  我本來可以不作這種極為平庸和含糊的解釋,開門見山,直入正題,反正只要你喜歡,就會湊合把它看完的;但是糟糕的是,我所寫的傳記雖然只是一個,而小說卻是兩部。第二部小說是主要的,寫的是我的主角在我們時代,即我們目前的活動。第一部小說寫的是在十三年以前發生的事,幾乎還算不上小說,而只是寫我的主角青春時代某一?那。我不能略去這第一部小說,因為如果略去,第二部小說裏的許多事情就會令人不可理解。不過,這樣一來,我最初的困難處境就更為加重了。因為,既然我這個寫傳記的人本身都認為給這樣一個微不足道而捉摸不透的主人公寫一部小說也許還嫌浪費筆墨,那又更不必說再寫兩部,而我又如何解釋自己的不自量力呢?

  既難於解決這些問題,我就決定聽它去,不作任何的解決。顯然,目光銳利的讀者早已猜到我從一開始就懷著這個打算,只是恨我為什麼盡說廢話,耽誤寶貴的時間。對於這個問題,我可以很確切地回答:我所以浪費筆墨和耽誤寶貴的時間,首先是由於禮貌,其次是出於狡獪,因為我可以說:反正我已經預先作過聲明啦。不過,我甚至還慶倖我的小說「在整體的基本一致中」,自然而然地分成兩個故事。讀者看了第一個故事,可以自行確定,第二部有沒有一讀的價值?當然啦,誰也沒有非讀不可的義務,他也可以唯讀了第一篇故事的一兩頁,就把書一丟,再也不去打開它。不過須知也有一些客氣點的讀者會一定要讀完它,以便準確無誤地作出公正的評價,譬如,所有俄國的文藝批評家就都是這樣的。正是在這一類人面前,不管怎樣預先說說清楚,心情總會輕鬆一點:無論他們怎樣認真和誠懇,我還是想使他們有充分的理由在剛讀這部小說的頭一段時就把它拋開不讀。序言至此打住。我完全同意說它是多餘的,不過既然寫了,那就留在卷首吧。

  現在言歸正傳。

前言

  《卡拉馬佐夫兄弟》是俄國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它是根據一樁真實的殺父案寫成的。書中主要人物為舊俄外省地主卡拉馬佐夫和他的兒子:德米特裏、伊凡、阿遼沙及私生子斯麥爾佳科夫。老卡拉馬佐夫在行將就木之年仍貪婪、好色,不僅霸佔妻子留給兒子們的遺產,而且還與長子德米特裏為一個女人爭風吃醋。德米特裏對父親恨之入骨,一再揚言要殺死他,並且有一天夜晚真地闖到父親的窗下,掏出了兇器……是夜老卡拉馬佐夫被殺死了,德米特裏因而被拘捕。可實際上,真正的?父者並不是德米特裏,而是斯麥爾佳科夫。他是在伊凡「既然沒有上帝,則什麼都可以做」的「理論」鼓動下,為發洩自己在長期卑屈處境下鬱積起來的怨毒情緒,為取得金錢,冷酷地謀殺了自己的父親。事情的結局是悲慘的:德米特裏無辜被判刑,斯麥爾佳科夫畏罪自殺,伊凡因內咎自責而精神錯亂,阿遼沙撇家遠行。這一「偶合家庭」崩潰了,它成為分崩離析的沙皇專制社會的一個縮影。

  人們一般都把《卡拉馬佐夫兄弟》評價為十九世紀後半期的一部批判現實主義作品。其實,作品的思想內容十分複雜,作家的創作意圖也深遠得多。小說醞釀了十幾年,寫於從一八七八至一八八○年,即在作家去世前幾年。陀思妥耶夫斯基想要在這部作品中對自己的一生探索做個總結,想要在書中探討他認為人生與社會最重大的「全宇宙的問題:有沒有上帝?有沒有靈魂不死?」探討善與惡、社會主義與無政府主義,探討「怎樣按照新方式改造全人類」。一八六九年他在一封信中明確寫道:「將貫穿全書的主要問題——它使我自覺不自覺地苦惱了一輩子——是上帝的存在問題。」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十九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俄國文壇上、政論界經常可以聽到他充滿宗教激情的聲音,聽到他「用愛來拯救世界」的號召。當時的俄國社會正經歷著激烈的動盪:農奴制廢除了,資本主義開始急遽發展,「一切都翻了個個兒,一切都剛剛安排」。俄國向何處去?各個階層都在進行探索。地主資產階級自由派鼓吹改革和君主立憲,革命民主派主張用暴力推翻沙皇專制,民意黨人則把希望主要寄託在個人恐怖上。陀思妥耶夫斯基猛烈抨擊資本主義,同情人民大眾的苦難,但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暴力;他認為俄國唯一的出路在於宗教,在於使人們恢復對宗教的信仰,按基督的教導去生活,去忍耐、寬容、自覺自願地受苦受難以獲得道德上的「新生」,鼓吹愛「能征服整個世界」。這一基督教人道主義思想反映在他的幾乎全部重要作品中。然而,在這誠篤的基督教徒的內心深處竟也「藏著一個小小的魔鬼」——他時常對上帝的存在產生懷疑。這不是沒有根由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年輕時追隨過俄國偉大的革命民主主義者別林斯基,「曾狂熱地接受了他的全部學說」,即無神論和革命民主主義。他的信仰的轉變發生在五十年代。那時他因參加革命組織的活動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十年與世隔絕的苦役和兵營生活把他逐漸改變成一個教徒。但是,他早年接受過的無神論思想是不可能完全拋棄掉的,十九世紀下半葉俄國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也不能不一次次動搖他的宗教信仰。這使他幾十年裏一直十分苦惱。作家也就是帶著這種巨大的矛盾創作《卡拉馬佐夫兄弟》的。他要把自己的信仰和懷疑通過藝術形象統統表現出來,讓世人來評說。

  在書中,伊凡列舉了許多兒童無辜地遭受苦難的事例,作為他「不能接受上帝所創造的這個世界」的根據。他描述了異族侵略者虐殺兒童、地主驅使群狗把農奴的孩子撕成碎塊等種種暴行,並譴責那個寬恕兇手、與兇手擁抱的母親。伊凡的論據是如此有力,以致作家的理想化身阿遼沙在回答伊凡的問題——該不該槍斃兇手時,情不自禁地說:「槍斃!」作家後來承認,與伊凡的獨白相比,卓西瑪長老臨死前反瀆神的談話顯得蒼白無力。他不止一次地指出這部作品「否定上帝的強大力量」,指出第五卷《贊成與反對》是全書的高潮。這些情況充分表明,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內心鬥爭中,懷疑、反抗的思想與現實主義對於宗教說教的勝利。

  但是,在作家的筆下,伊凡不僅僅是個無神論者。作家把無神論與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混淆在一起,把伊凡寫成那樁?父案的思想教唆者,以此來與革命民主派進行爭論,否定社會主義。這自然而然地受到當時進步勢力的嚴厲批駁。《卡拉馬佐夫兄弟》是七十年代俄國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是作家在其一生中對哲學、政治、倫理、心理等各方面所做的苦苦探索的藝術總結。

  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藝術成就達到了新的高峰。作家按照自己稱之為「接近虛幻的現實主義」的美學觀點,「選取最奇特的現象」(畸形的父子、兄弟關係和?父案)作為創作素材,把主人公放到「最奇特的外部的和心理的境界」,然後以敏銳的洞察力和驚人的準確性刻畫人物的精神狀態。小說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陀思妥耶夫斯基被世人譽為出色的心理描寫大師。他擅長用各種形式(包括虛幻怪誕的形式)揭示人的二重性,揭示人心靈深處善與惡之間的不斷鬥爭。小說中的魔鬼代表了伊凡心中最隱秘、「最卑劣最愚蠢的一個方面」,伊凡與魔鬼的對話是全書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長寫夢。德米特裏的夢,伊凡的夢,都充滿深刻的心理、哲學內容,富於象徵性。日後象徵主義、表現主義等現代流派都從中汲取了養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描寫有許多獨特的創新,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恐怕當指他在下意識領域裏的開拓。受基督教世界觀的影響,作家經常貶低甚至否定意識,並試圖在作品中給人物的一些行為罩上一層神秘色彩。他常涉足於下意識領域中,喜歡描寫直覺、幻覺、非理性的反常心理、下意識的行為等等。但正是在這前人很少涉及的下意識領域裏,他往往拋棄掉自己所宣揚的那個溝通人類與上天世界聯繫的「寶貴而神秘的感覺」,在人的靈魂深處,對人的心理做了真實的、鞭辟入裏的現實主義分析,從而為世界文學做出寶貴的貢獻。

  《卡拉馬佐夫兄弟》是一部規模宏大而有社會哲理內容的小說。書中人物眾多,線索繁雜。但嚴謹的結構和曲折離奇的情節,深刻的哲理探討和「美好人物」的魅力,卓越的心理描寫和對人的靈魂的無情剖析,獨特的創作方法和高超的藝術技巧 ——所有這些都緊緊地吸引著每一個讀者。它們構成了一個光怪陸離、博大精深的藝術世界,對各國許多文學流派、作家和讀者都產生了極其複雜的影響。的確,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作家,他的世界觀和作品中都充滿矛盾。只有細心閱讀,才能理解書中的思想和藝術奧秘。

劉開華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