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重生之雍正王朝》第116章
第二卷 第一百十一章 嫌隙(六)

作者︰四貝勒

 胤听後明顯愣了一下,他沒有想到竟會是這樣一種狀況,隨即又望向胤,目光之中帶著些若有所思的復雜情緒。

 康熙見胤低著頭,口氣稍稍放緩了些,道︰“你隨朕來,朕有話對你說。”隨即又轉向胤︰“你先起來吧,去旁邊氈房稍坐,朕讓李德全給你拿杯奶子,天涼了,喝杯熱奶子才愜意。過會兒朕還要找你。”

 原本佟國維和李德全都伺候在康熙身旁,剛才見康熙發作太子,佟國維便悄悄溜到一旁的侍衛房中,而李德全就躲在了一邊,此刻見康熙有吩咐,李德全便麻溜的應了一聲,胤謝了恩,看看還僵著跪在當地的太子,想說些什麼,卻終究沒有說出口。

 太子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起的身,又如何跟隨著康熙進了御帳,只覺得腦子里一片昏昏沉沉。

 康熙見太子一臉的驚懼,不由得心中怒氣又減了幾分,對著垂頭喪氣的太子,語重心長地道︰“胤,愛之深,方責之切。朕這些兒子之中,最看重的就是你,所以朕對你勤教甚嚴。朕就是希望,待朕百年以後,你也能成為一代英主,只有這樣,朕才算對得起你皇額娘。朕看你平時的功課騎射,言辭問學,無不及人之處,此次授命監國,所擬于奏折處的批復,也很看的過去。只是,朕看中的,不光是這個‘才’字。為君王者,更重要的是‘德’!”

 說到這里,康熙停了一下,深深地看了一眼胤,語氣中多了幾分沉重,又接著道︰“若單以才而論,諸朝之衰敗亡國之君,比你如何?隋煬帝,文韜武略,朝中素有盛名,南唐國主,文思卓絕,堪稱詞壇宗師,即便就是前明的崇禎,依朕看來,你也未必能及。可大好的江山偏偏就亡在了這些人的手上!何也?有才而無德!南唐後主,軟弱昏聵,不納忠言,前明末帝,剛愎自用,以忠為奸,隋煬帝,更是恣意妄為,荒淫暴戾!以史為鑒,朕方才命熊賜履,湯斌等教以性理諸書,又令老成翰林官隨從,使你得以朝夕納誨,修身養性,你可懂得朕的這片苦心?”

 太子重重跪地,飲泣道︰“兒臣平時讀書卻不明理,以致德行有虧,還累得皇阿瑪為兒臣憂心,兒臣真是慚愧異常。”

 康熙輕輕嘆了口氣,道︰“胤,你起來吧。朕只望你能記得,這也是在你開蒙的那天,朕對你講過的話︰忠孝禮義信悌,此六字,即德也,只是說來簡單,做來卻不易。只要你能侍奉朕躬以忠孝,對兄弟臣下以禮義信悌,朕相信你以後必成大器。”頓了一下,康熙搖搖頭,道︰“于今日一事,你之所為,朕以為極不妥當。民間有俗語:打虎親兄弟。對你的兄弟們謙和一些,友愛一些,這樣他們將來就會真心實意地幫襯于你,就好像你皇伯父,五叔,六叔輔佐朕一般。你當好好思量。”

 太子雖然對這一說並不以為意,但康熙剛才那番話卻也表明自己太子之位依舊堅不可摧,便心中恐慌稍去,忙點頭道︰“皇阿瑪教訓的是,兒臣今後必將在誠孝二字上痛下功夫。現在細細想來,兒子今天確實對四弟嚴苛了些,大哥,三弟,四弟等兄弟都是兒子的至親手足,兄友弟恭這四個字兒子會牢記于心。”

 康熙點了點頭,道︰“如此最好。再有,朕也望你能銘記于心,要親君子而遠小人。小人戚戚,雖口甜如蜜,難免亂心性,君子恬淡,但用之如鏡,可以正行為。你今貴為太子,身邊難免會有些小人,蠱惑媚獻,無所不用其極,以圖將來得保高位,或得悻進之道。你需明辨是非,疏遠此等奸佞之輩,多多親近剛正之臣。”其實,康熙確有所指。太子與索額圖自明珠被斥退之後,走的愈加近了,風言風語傳入康熙耳中,豈能不驚疑異常?此時,康熙就是想借著這番話來好好敲打一下太子。

 只是太子非但沒有听出這話中深意,反而答道︰“兒臣謹遵皇阿瑪聖訓。兒臣于朝中諸事,常常請索額圖,李光地,陳廷敬等台閣重臣拾遺補缺,以期能夠處事有度。由這些正臣輔弼,兒子必能不負皇阿瑪厚望。”

 康熙萬萬沒有料到太子居然在這個當口上扯出了索額圖,還口口聲聲稱之為正臣,自然恙怒以極,但此刻卻也不便明說,若是坐定索額圖與太子結黨一事,牽連必然甚廣,而且于太子也大有妨礙,不得不慎。想到此處,康熙語氣頓時冷了下來,道︰“朕明日便要回鑾,你且今天便啟程回京,好生用心處置政務,同時安排迎駕事宜。朕這里有老三和老四在,你且不必掛懷,走之前也不用再遞牌子辭行了。去吧,叫四阿哥進來,朕和他說說話。”

 胤听出康熙的語氣大變,細想之下,這才驚覺康熙剛才竟然是在針對索額圖,不由大驚,想要解釋,卻被康熙一揮手,道︰“這就跪安吧,自己當好自為之,朕看著你,列祖列宗也看著你呢。”

 太子無奈,只得怏怏地叩了三個頭,辭了出去。進得旁邊的帳中,胤正在一面啜著奶茶,一面沉思。見到太子進來,胤慌忙站起身來,恭敬地打了一個千。太子想起康熙的前番寓意極深的告誡,又想到胤在如此委曲之時還為自己說話,忙扶住了胤,溫聲道︰“四弟,剛才哥子莽撞了,冤枉了你,你可不要往心里去。”

 胤暗自苦笑,道︰“二哥如此說,真真折煞小弟了。二哥教訓,並不不是之處。胤就算愚鈍,也還明白些道理,二哥就根上還是為了小弟好的。”

 胤此時很覺過意不去,道︰“今天我便要奉旨回京,待你回來後,我在毓慶宮擺宴請你,我們兄弟倆比鄰而居,卻甚少來往,傳將出去,豈不惹人笑話?此後我們必要多親近親近。好了,此刻皇阿瑪叫進,你先去吧。”

 胤完全沒有想到,康熙竟然會僅僅只讓太子來行營一日便諭其返京,此中緣由到底為何?等會面見康熙,自己又當如何應對?

 太子離去時心情沉重,胤也十分忐忑,此刻局面之復雜,令胤也頗覺棘手。

 沒想到見到康熙,康熙倒是神色欣然,等胤參拜禮畢,康熙微笑道︰“來,坐到朕的身邊。腿疼得厲害嗎?”

 胤一瘸一拐地走到康熙身旁,只敢挨在榻沿坐了一半身子,頗有些不好意思,答道︰“兒臣還是不濟,不過在馬上待了三天就落到這步田地,讓皇阿瑪見笑了。”

 康熙看著面龐顯得有些疲憊的胤,眼眶突然有些濕潤,道︰“你辛苦了。”

 面對‘嚴父’突然說出這麼柔情的話,胤一時有些不知所措,結結巴巴道︰“兒子,兒子只不過做了分內之事,愧,愧不敢當皇阿瑪如此褒獎。”

 康熙見胤窘狀,不由一笑,道︰“朕現在就是一個阿瑪,想和朕的好兒子聊聊天而已。”

 胤這才松了下來,道︰“是。兒子見皇阿瑪龍體康復,就比什麼都高興。”

 康熙道︰“這也是應有之意。朕知道,李?也是你薦來朕的身邊。他差事伺候的好,朕能大好,虧得他的方子,也虧得你。不過,朕和他談過,他似乎不想留在太醫院當差,朕想著等朕回宮之後,便賜金讓他返鄉,你說呢?”

 胤欠了欠身,道︰“全憑皇阿瑪吩咐。兒臣斗膽,想求皇阿瑪一個恩典。”

 康熙欣然道︰“什麼恩典?但說無妨。”

 胤離榻起身,躬身道︰“皇阿瑪賞還了兒子貝子的爵位,兒子實在已經深感皇阿瑪聖恩浩蕩,如剛才兒子所說,兒子不過做了為人子,為人臣應做之事,實在當不得皇阿瑪如此厚賞。兒子還求皇阿瑪免了兒子貝勒上行走的賞賜。”胤深深的懂得,‘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的道理,太子對此事的反應已經讓胤警惕了,還有這麼多的皇兄弟爵位不及自己,尤其大阿哥,心胸狹隘的緊,知道這事以後,不定怎麼給自己使絆子,胤可不想再給自己找來更多的麻煩。

 康熙好一會兒不答,只注視著胤,胤便俯身跪在康熙面前,道︰“兒臣還請皇阿瑪成全。”

 康熙其實當日封賞甚厚,一方面是因為有感于胤之舉,另一方面卻也是由于太子的行為深深地傷了心而一時氣憤所至。其實,事後想想,確覺略有不妥,皇長子和皇三子畢竟年長于胤,若是胤獲封于前,對胤也未必見得是好事。

 又沉吟了片刻,康熙終于開了口,道︰“朕明白你的心思。便隨了你的願吧。不過,朕另外有一個恩典給你,這一次可不準再違了朕的意思。”

 胤叩謝道︰“兒臣謝過皇阿瑪,皇阿瑪聖意,兒臣無有不遵。”

 康熙臉上這時露出幾分戲謔的笑容,道︰“如若,朕給你的恩典是給你指婚呢?”

 胤的臉騰的一下就紅了,聲音幾不可聞,道︰“兒臣這個,這個,還小。”在後世,樣貌和財富均不出眾的他,連女朋友都還沒有一個,怎麼想到穿越之後的自己,居然才十三歲就要成婚,而且還連對方是誰,長的如何一點概念都沒有,這太出乎意料了。

 康熙笑道︰“小?朕在你這個年紀也已經成婚了。朕已經看好了一戶人家。你也認識,就是和你一道統領火氣營的費揚古家的格格。她比你小兩歲,八字朕也讓人合過了,與你甚是相配。據說也是知書達禮的,人很是賢淑。等朕回京之後,和你額娘說說,待你為孝懿仁皇後守孝期滿,朕就給你成親。只是,朕還是希望你大婚後仍然留在宮中,留在朕的身邊。”

 被如此就安排了終身大事,胤雖然心中老大不情願,此刻卻還得照著規矩謝恩。

 康熙受了禮,滿面笑容,又道︰“明天朕就起駕回鑾,你腿不利落,就和朕同乘一輦。”這一待遇,也讓胤喜出望外。

 跟著,兩人有說了一會話兒,康熙才放胤回去。

 次日,所有的車駕都已準備妥當,三阿哥和佟國維前路引領,陳廷敬和內大臣費揚古斷後,而胤則與康熙盤膝坐于御輦之中。之後的兩三日,每日除了晚間歇息時胤便回自己的車駕之中,剩下的時間都是和康熙在一處。康熙和胤閑談之外,還時常考較和提點胤。康熙本來就是雜家,天文地理,詩詞歌賦,政治軍事,幾乎無一不精,使胤從康熙身上學到不少知識,當康熙批閱奏折之時,胤于一旁伺候筆墨,從康熙的批復之處,獲益非淺,這幾日的相處,康熙與胤之間的‘父子情’也愈發深厚了。

 走到第四日,康熙奏折批的乏了,便要李德全把御輦的窗簾掀開,說要醒醒精神,胤舉目向外一望,正見前方的古長城,除了關隘之處尚屬完整,城牆早已殘敗不堪。胤心中似有所悟,眼楮便只不動窩般盯著前方。

 康熙見了,有些奇道︰“怎麼?前面有什麼不妥嗎?”

 胤目光還是沒有從古長城上移開,道︰“兒臣只是想起皇阿瑪在二十五年時寫過的一首詩,此刻回味,兒子感慨不已。”

 “哦?”康熙饒有興趣道︰“是那一首詩?”

 胤于是朗聲背誦道︰“萬里經營到海涯,紛紛調發逐浮夸。當時用盡生民力,天下何曾屬爾家?”頓了一下,又道︰“兒子尤其覺得這最後一句,意味竟是無窮。”

 康熙略略頷首,微笑道︰“說與朕听听,你都有些什麼想頭。”

 胤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答道︰“兒子竊以為,昔年始皇帝耗百萬民力以築長城,圖御匈奴于外。可是,橫征暴斂,苛政峻法之下,秦不過二世而亡,長城雖固,卻無用武之地,兒子想來,這最堅固的長城,不在地上,卻在民心!”

 康熙听罷怦然心動,不免稱善,道︰“你細細說來。”

 胤應了一聲,接著道︰“譬如我朝,皇阿瑪于內平三番,收台灣,一統大清版圖,又多次減免賦稅,于民生息,且開鴻詞博學科取前朝遺民于江湖之間,使海內人心歸依,這便是在民心中構築了一道真正的長城。”

 康熙驚訝地看著這個兒子,心中欣喜非常,“此子長成矣!”康熙在心中慨嘆。胤方才所言,正是他幾年前做這首詩時所想。

 此刻轉目再看向來時之路,康熙突然心中一懍,對胤道︰“朕待開春之後,就要召集蒙古諸部于此地會盟,改各部為旗,使民生惠利也遍及他們,朕要在蒙古部族心中也建一座長城!讓葛爾丹再不敢南下而牧馬,在朕的土地上再無立錐之地!”

 胤也望著康熙,‘父子’倆同時發出一陣爽朗的笑聲,笑聲之中,胤把目光投向了更遠處,不知道,在那遙遠的將來,在那被遠山阻隔的京城之中,自己要面對的,究竟會是什麼呢?

 第二卷終

 重生之雍正王朝第二卷近二十五萬伍千字,歷時一年半,終于于今天凌晨二時完成了。接下來小四會開始著手接著寫第三卷。第三卷將從康熙三十五年初直至康熙六十一年春,主要描寫四阿哥的青年時代以及奪嫡之爭,估計字數當在三十五萬至四十萬字左右,如果按照現在的更新速度,可能需要耗時兩年至兩年半。小四在此萬分感謝諸位書友陪伴著小四經過了這一段時間,忍受著小四超慢的更新速度,尤其在小四家里陸續出了這麼多事情而小四無力分心寫作的時候,大家對小四還是一如既往的支持。希望接下來的兩至三年,小四還能有大家的陪伴,把這本書寫下去,也算完成了小四自己的一份心願。小四保證,只要小四不出什麼狀況,一周一更是完全保證的。小四在一家大公司里工作,平時很忙,小四又是家中唯一的經濟支柱,而且父母親的身體狀況不是很好,他們也沒有什麼醫療保障,家里也確實需要小四這份不薄的薪水袋養家糊口。對不住諸位,小四不可能把精力放在寫作這個業余愛好上面,小四必須努力工作,更多的賺錢,來為家里人創作揖個安枕無憂的明天。相信諸位可以理解小四的心情,小四也在此承諾,小四的這本書,不進VIP,直至全書完成。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