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隋末逐鹿記》第278章
第三集 第四十五章 長安淪陷

  十月,李淵率軍進駐灞上,與李建成和李世民兩几十萬大軍將西京長安圍得水泄不通,李淵并沒有下令攻城,而是在等待城內的隋軍主動請降。

  李淵多次派使者進城,向城中的大隋高官們述說自己的來意,說自己這次率兵前來是為尊隋,并非反叛,希望城內的守軍不要抵抗,不過,他這些掩耳盜鈴般的說辭并不能說服城內的守軍,城中守軍還在等待河東方面的援軍,所以,對李淵的勸降不作理會。

  這樣過了七八天,眾將領紛紛前來請戰。

  他們認為,既然京城不開門投降,這就是隋運將亡的征兆,上天既然要大隋滅亡,就不是哪個人能夠扳得回的,現在這么多軍隊駐著,每日都要白白浪費多少糧食,一直等著他們出來投降,恐怕也不是長久之計啊,既然如此,不如派兵圍攻一下,給城里施加一些壓力,看他們究竟作何反應。

  李淵也知道老是這樣圍著長安不打也不是一個事,要是屈突通率兵沖破了潼關的防守,前來增援長安,那時就晚了,但是,他不愿承擔主動下達進攻的命令,而是故作猶豫地說道,如果大軍進城,刀兵戳在宮闕上,飛箭射在代王的黃屋上,那時,天下的人將怎樣評論自己呢?,故而,這事萬萬不能。

  自古以來,沒有周成王那樣的明君,就行不得周公之事,萬一有狡悍的強人,知道義兵已經平定關中,此時卻在京師城下搖擺不定,他們特地前來爭奪京師,那可就麻煩了,還請太尉三思。

  將領中有人如此勸說道。

  李淵聞言心中也不由意動,然而,他依然沒有下達全軍總攻的命令。

  不過,在私下里,他暗地派人去慫恿那些關中新附的將領,說是他們這些人并沒有參見太原起義,所以,和跟隨李淵從太原一路進兵而來的那些將領相比,不論資歷,還是功勞,以及情分上都要相差許多,現在,眼看來到了長安城下,太尉大人卻受困于大義的名分,不敢下達總攻的命令,既然如此,你等何不率兵攻城,打下長安,送于太尉大人,立下這樣一個大功之后,你們才有資格于那些最初從龍起事的將領們平起平坐啊!

  以孫華為首的關中群雄聞言甚為意動,于是,紛紛率領本部人馬向長安進發,發起攻城戰役,這十來萬人各自歸屬好几十人指揮,彼此之間沒有配合,沒有聯系,十几萬人紛涌而上,亂哄哄地一團,進抵長安城下。

  大業十三年,十一月十六日,李淵命令李建成和李世民率兵進抵城下,增援那些關中義軍,由李建成負責攻打長安城的東面和南面,西面和北面由李世民負責,然后,等待攻城器械運上來,再發起攻擊。

  史書上記載,李唐大軍發起總攻的這天是十一月十四日,然而,在現在的這個時空中,李唐大軍總攻的這一天拖到了十六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或許是高暢引起的蝴蝶效應的體現吧?

  十一月十八日,關中新附的義軍在孫華的號令下,不等攻城器械運上來,就要組織敢死隊登城,李建成,李世民兩兄弟怎么攔都攔不住。

  這時,李淵正在春明門外,聽到消息后騎馬趕來,在羅郭安興坊住下,親自彈壓眾將領的無紀律行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把關中群豪安撫了下去,事情雖然解決了,他卻對此分外生氣,一支軍隊,若是沒有統一的號令,那么就算人數再多,也沒有什么用處,說起來,本方的勢力擴展得也未免太快了一點,一直找不到時間好好整合。

  十一月,駐扎在潼關以東,與劉文靜對峙的大隋屈突通軍接到了長安被圍的急報,情急之下,他和副將桑顯和商量,決定孤注一擲,派兵去偷營,想要擊破對面關上的李唐大軍,前往長安解圍。

  一日深夜,桑顯和率領軍中精銳偷偷潛往劉文靜的軍營實施偷襲。劉文靜果然疏忽大意,沒做什么防備,被桑顯和帶的精銳隋軍打得暈頭轉向,死了好几千人。

  到了天亮,在義軍的三座營柵中,桑顯和已經攻下了兩座,只有劉文靜一座被他拼死頂著。

  兩軍在唐軍最后一座營寨前展開了殊死搏斗,進進退退,爭奪不休,其中,劉文靜身受流矢所傷,手下勇將段志玄在追擊敵軍的過程中,腳后跟也被箭矢所傷,卻不敢聲張,害怕影響士氣,而是繼續拼死作戰,堅守營壘。

  桑顯和軍前半夜出發,后半夜開始作戰,現在太陽快到頭頂,士卒俱都身心疲憊,既然暫時攻不下這最后的營柵,他也就下達命令,決定讓士兵們先吃飯休息,于是,后隊把軍餐傳了上來,讓士卒們吃了再作戰。

  就在這個時候,劉文靜想出了一個妙計。

  他分出部分兵力重新奪回另

  經丟失的營柵,另派竇琮率數百騎突出重圍,假裝逃上逗一個圈,繞到隋軍的背后發動沖鋒,一路上見到另兩個營柵中被打散的義軍,就令他們趕回來參加圍攻。

  當桑顯和的隊伍吃飽整頓隊形准備發動致命的攻擊時,竇琮率數百騎出現在他們的后背,揮舞著刀槍猛烈地沖刺,這邊三個營柵中的義軍見了,大呼著奮勇殺出,前后一夾,隋軍以為唐軍增援的大部隊殺了過來,于是,兵無斗志,士氣低落,無法形成軍陣,大部分隋軍紛紛拋下手中的武器,選擇了投降,少數在原野里沒命地亂竄,有些腿長的甚至一氣從潼關竄到了武關,桑顯和在逃跑過程中,一路拋下頭盔和亮麗的將軍鎧甲,孤身一人赤裸著上身逃回了屈突通的大營。

  這一仗之后,屈突通部也就受困在潼關之下,一步也無法前行。

  十月二十七日,義軍各部爭著把所造的攻城器械抬到城牆下,李淵勒令他們不准擅動,他有些猶豫,他希望城內的守軍獻城投降,使得自己的名聲無污,故而臨陣之際,仍然有些難以決斷。

  李建成,李世民,裴寂等文武重臣紛紛向他進言,要他下達攻城的命令,李淵逼不得已,只好假作不情愿地下達了命令,臉上猶自挂著一張遮羞布。

  他下達命令,讓手下眾將立下軍令狀,對于大隋的七廟及代王和一切宗室親戚,不得有任何侵犯,有違反這些規定的,將誅滅三族。

  十二月九日,關中義軍搶先一步向長安的城牆進發,而這一天并非李淵下達總攻的日子,李淵聽說之后,親自縱馬來到了長安城下,他見群情洶涌,無法阻止,于是就不下令退兵,而是順水推舟,下達了總攻的號令。

  在攻城戰中,關中義軍的首領孫華不幸身中流矢陣亡,而發射這一箭的正是李世民府中所養的神射手。

  對李唐的大業來說,孫華這個人必須死,不過,不能在朝堂上下令斬殺,只能在這戰陣之中命人暗殺。

  下達這個命令的人是李淵,負責具體行動的人乃是李世民,真正動手的則是李世民所養的士。

  孫華是第一批投靠李淵的關中豪杰,在關中義軍中的聲望很高,大家都惟其馬首是瞻,一個威望過高的下屬,對主子來說,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在孫華的統領下,關中義軍多次違背李淵的命令,這是李淵所無法容忍的,而要想將關中義軍整合成一支聽令行事,作戰勇敢的軍隊,就必須鏟除這些山頭主義,要想這樣做,孫華是一個無法繞開的人物。

  既然不能以違令之類的事情斬殺孫華,只能在戰陣上暗殺他了,這一切都可以推倒隋軍身上,激起關中義軍更大的斗志,沒有了孫華,關中義軍只是一盤散沙,終究會被李淵派人吞并,整合。

  孫華死后不久,李建成部下軍頭雷永吉已經率先登上了長安城牆,一旦義軍登上牆頭,守城的隋軍士卒就像被大水沖刷的泥沙一樣紛紛垮掉了,他們扔下武器,脫下甲冑,哭天喊地往城內逃去。

  在廣闊的原野上,四處都飄揚著紅白兩色的李唐戰旗,几十萬人像洶涌的潮水一樣朝長安城漫去,高高的長安城就像一個小土坡一樣,很快就被人潮所淹沒了。

  李世民騎在馬上,帶著一排排騎兵,身后是步兵方陣,向著已經大開的長安西門大踏步走去。遵照父親李淵的指令,他和哥哥李建成按預先定好的方案,有秩序地開進長安城,拿著圖紙實施接管。

  身下戰馬的馬蹄踩在了一面大隋的戰旗身上,看著大隋的江山踩在自己的馬蹄之下,李世民的心情自豪得難以言表,同時,又滋生了一絲奇怪的悵惘,一國的滅亡原來是如此的簡單啊!

  他縱馬騎在長街之上,身后簇擁著無數的士卒,人人歡聲高笑,這一刻,李世民卻覺得寂寞無比,最初的喜悅很快就過去了,他的心思飄到了某個未知的地方,想起了某個未知的人,要是那個人能在他身邊和他一起分享這個喜悅該有多好啊!

  可惜那個人在另一個人身邊,在昨天收到的急報之中,他得知那個人已經自稱為夏王,雄踞河北四郡。

  李世民有一個直覺,覺得在未來那個人將是他的畢生大敵,兩人之間,終究只能有一個人在這世間生存,為此,就算是打下長安他也不可以得意忘形,他必須很快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當務之急,他需要的是積攢自己的勢力,為未來某一天會發生的生死搏斗做准備。

  就在李世民率兵進入長安城之際,他所想到的那個人正率領一支車隊冒著紛飛的雪花往北方而去。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