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戲天寶》第3章
作品相關 可憐女人

 梅妃姓江名采蘋,莆田(今福建莆田縣黃石鎮江東村)人、父江仲遜,世代為醫。江采蘋聰明過人,9歲時就能誦讀《詩經》中《周南》、《召南》等詩篇,並對父親云:「我雖女子,期以此為志。」江仲遜便以《詩經·召南》裡《采蘋》一詩的題目為女兒名字,表示對女兒的期望。

 唐玄宗開元中(713—741),太監高力士出使到福建、廣東一帶,見到丰神楚楚、秀骨姍姍的江采蘋,就收她選入宮中服侍唐玄宗,大受寵幸,唐玄宗自得江采蘋,視宮中粉黛如塵土。江采蘋癖愛梅花,所居之處遍植梅樹,每當梅花盛開時,賞花戀花,留連忘返,唐玄宗戲名曰梅妃。梅妃不僅以美貌受寵,更以表演《驚鴻舞》得到樂舞行家唐玄宗的專寵。唐玄宗曾當著諸王面稱讚梅妃「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一座光輝」。

 據王克芬《梅妃與〈驚鴻舞〉》一文考證,《驚鴻舞》可能有描繪鴻雁飛翔的動作和姿態,這種模擬飛禽的舞蹈,在我國有深遠的傳統,相傳原始社會時期的「鳳凰來儀,百獸率舞」中的「鳳凰來儀」,當是人模擬鳥類動作的舞蹈;戰國青銅器上有人扮鳥形的舞蹈圖像;漢代百戲中有扮大雀而舞的記載;漢畫像石中也有人扮鳥形舞蹈的畫面,這些舞蹈大都穿著笨重的鳥形服飾道具,舞蹈起來很不方便。而梅妃的《驚鴻舞》可能著重於用寫意手法,通過舞蹈動作表現鴻雁在空中翱翔的優美形象。

 梅妃比楊貴妃進宮早19年之多,她纖麗秀雅的風格令玄宗由衷敬佩,為之傾倒。恬靜嫻雅、端莊明秀的江采蘋,從小就喜愛和她一樣淡雅的梅花,玄宗皇帝因此封她為「梅妃」,並在她居住的宮中,種植了各式各樣的梅樹,每當梅花盛開,便與梅妃流連花下,賞花賦詩,其樂融融。

 今天的人們大多知道楊貴妃,而知道江采蘋的人恐怕不多。其實,楊貴妃和江采蘋是唐玄宗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中一對勢均力敵的情敵。

 江采蘋,即梅妃,出生於福建莆田江東村,父親江仲遜是個詩書滿腹的秀才,同時也是個懸壺濟世的醫生。江采蘋是家中獨生女,她聰慧靈秀,能詩能文,9歲就能背誦許多詩歌名篇,15歲時即已寫得一手好文章,所寫的八篇賦文,更在地方上傳誦一時,是當時有名的才女,被譽為福建第一個女詩人。

 多才多藝的江采蘋,不僅長於詩文,還通樂器,善歌舞,而且嬌俏美麗,氣質不凡,是個才貌雙全的奇女子。

 適逢玄宗開元盛世,唐朝國家興盛,四海昇平,內有賢相,外有名將,一派昌榮之景。這時,深受玄宗寵愛的武惠妃不幸離開了人世。唐玄宗極重夫妻之情,雖有後宮佳麗數千人,卻對武惠妃情有獨鍾。武惠妃的卒亡使唐玄宗不勝悲痛,日見憔悴。唐玄宗在萬分思念下,很想找到另一份寄托。

 近侍宦官高力士,看到唐玄宗悲傷的樣子,自然憂心忡忡,擔心玄宗從此一蹶不振。於是,他力勸玄宗徵選天下絕色多情美女,來改變悲傷心境,重新振作起來,玄宗採納了他的建議。高力士奉旨挑選秀女,親自出使閩粵,發現了剛剛及笄的江采蘋,他疑其為天人,如獲至寶。隨即把她帶進了宮中,侍候玄宗皇帝。

 當時江采蘋雖是淡妝輕掃,仍難掩如花容顏,她溫柔文雅的言語,優美大方的舉止,是一杯清香醇郁的茶,霎時就擄獲了玄宗皇帝的心,玄宗對她疼愛有加,將當時眾多的後宮佳麗視為塵土,專寵江采蘋一人。

 梅妃比楊貴妃進宮早19年之多,她纖麗秀雅的風格令玄宗由衷敬佩,為之傾倒。恬靜嫻雅、端莊明秀的江采蘋,從小就喜愛和她一樣淡雅的梅花,玄宗皇帝因此封她為「梅妃」,並在她居住的宮中,種植了各式各樣的梅樹,每當梅花盛開,便與梅妃流連花下,賞花賦詩,其樂融融。

 然而,當豐滿、冶艷,渾身散發嬌情媚態的楊貴妃出現之後,玄宗開始目眩神迷。

 楊貴妃與梅妃成了並立於玄宗後宮的兩株奇葩。梅妃像一株梅花,清雅高潔;楊玉環如一株牡丹,豐腴嬌艷。這倆人一瘦一肥,一雅一媚,一靜一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時已過花甲之年的唐玄宗,心目中已經分出楊玉環和梅妃的高低。十幾年他面對孤芳自賞、清雅高潔的梅妃,現在已經審美疲勞了,不免有些意興大減。而突然出現的楊貴妃,不但豐滿的體態充滿了性感,楚楚動人,還有她那媚人的神情、活潑的性格,就像一團熾熱的烈火撩撥著已近暮年又不甘衰老的唐玄宗。

 楊貴妃與梅妃自然展開了明爭暗鬥。一個要死守「陣地」,一個要佔領「陣地」,戰鬥異常激烈。

 而她們的戰鬥,開始表現出來的是一篇篇有感而發的詩文。

 我們先看梅妃寫的一首詩:

 撇卻巫山下楚雲,南宮一夜玉樓春;

 冰肌月貌誰能似,錦繡江天半為君。

 這首詩中,表面上讚歎楊貴妃的美貌,其實際上是在諷刺她原來是唐玄宗的兒媳,不顧人倫,從壽王府中轉入皇宮,竟然鑽進了公公的被窩,還迷惑皇帝,耽誤朝政,並譏嘲她如月般的癡肥。其實,當時梅妃說的都是事實。

 楊貴妃讀罷,立即反擊:

 美艷何曾減卻春,梅花雪裡減清真;

 總教借得春風草,不與凡花斗色新。

 詩中的含義是說梅妃瘦弱不堪,而且也受寵得過頭了,哪能與新春的鮮花爭奇鬥艷呢!

 唐玄宗沒有為梅妃的詩鼓掌,卻為楊貴妃的詩叫好。楊貴妃的美,是另一種不同的風情,媚惑了唐玄宗,他把所有的心思都轉移到了楊貴妃身上,漸漸冷落了梅妃。梅妃的愛情也從此陷入了困境。在受到了冷落的同時,還要承受楊貴妃時時在玄宗面前的數落和誣告。後來,梅妃終於被迫遷入上陽東宮,過著和冷宮一樣的淒清生活。

 這時的楊貴妃,把她的大姐韓國夫人、三姐虢國夫人以及八姐秦國夫人全都招來了。她們四個就像四株香花,團團環繞在唐玄宗四周,粉白黛綠,奇幻萬千,使得垂垂老矣的玄宗青春煥發;她們又像四隻蜜蜂,在唐玄宗的身上,像採花粉一樣,吸取唐玄宗的「精華」。唐玄宗終日與她們周旋嬉鬧,無暇顧及朝政,更把上陽東宮的梅妃忘到了九霄雲外。

 然而,畢竟梅妃和楊貴妃風格不同,味道也不一樣,一個「葷」,一個「素」。唐玄宗過度香艷之後,不由思念淡雅。一段時間後,唐玄宗不曾與梅妃見面,心裡就時不時想起梅妃,想起梅妃的樣子。一個梅花綻放的季節,唐玄宗漫步梅園,睹花思人,泛起一股似水柔情與刻骨相思,心中暗生一絲悲涼,一種愧疚,一種和梅妃相見的慾望。一天晚上,唐玄宗怕楊貴妃知道,借口身體不適,沒去楊貴妃宮中,獨宿在翠華西閣,密遣一貼身小太監,用馬把梅妃馱來敘舊。

 「既然是陛下寵召,為何要深夜暗中而來?」「堂堂一國之君,為何如此怕那個肥婆?」梅妃雖然心中覺得窩囊,卻不忍讓玄宗久等,還是乘馬來到了翠華西閣。一雙舊日鴛鴦又相擁在一處,說不盡的纏綿,道不盡的悱惻。

 這事還是被楊貴妃知道了。楊貴妃不待宣召,到翠華西閣推門而入,劈頭問玄宗:「你把梅精藏在何處?」玄宗假裝若無其事地回答:「不是在上陽東宮嗎?」楊貴妃見唐玄宗賴賬,話題一轉,說:「何不宣來,我們一同到驪山溫泉享樂一番!」說得玄宗支支吾吾,不知所措。楊貴妃裝出一副正經的樣子說:「這裡亂七八糟,床下有婦人金釵,枕邊留有餘香,這夜是何人為陛下侍寢。為何歡睡到日出還不上朝,陛下可去面見群臣?」她竟然說,妾要留在這裡,等唐玄宗上朝回來。

 唐玄宗惱羞成怒,氣急敗壞,臉色已經鐵青,但他卻不大嚷大叫,就以蒙頭大睡的方式反抗。楊貴妃畢竟聰明,也怕事情鬧僵,無法收拾。她拿出看家本領,裝癡賣嬌,哭鬧了一番,然後憤憤而去,回娘家去了。

 楊貴妃回娘家不久,唐玄宗不堪思念,派侍使把她接回宮中,據說接了三次才接回來。

 當然,唐玄宗有時舊情難忘,常懷著一種憐憫和補償的心理對待梅妃。有次唐玄宗嘗荔枝時,又憶起梅妃,就派人送去一串珍珠,梅妃見珍珠,觸景生情,無限傷感,即寫了一首詩,夾在珍珠裡退還給玄宗。詩云:「柳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污紅綃。長門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此詩人稱《一斛珠》。

 流光易逝,青春不再,梅妃在上陽東宮已經度過了十年寂寞歲月。她不知道玄宗的心目中,是否還有她梅妃的一絲影跡。她想,如果皇帝舊情不忘,梅妃就有一線希望。於是,她寫成一篇《樓東賦》,來陳述心中的許多感慨。

 據說,這首詩寫了她在上陽東宮的淒慘心情,抒發了她對玄宗,對貴妃的不滿和對新生活的嚮往。然而,不但於事無補,還差點被殺。如果不是觸動了玄宗的愛憐之心,恐怕她當時就在楊貴妃的挑唆下,命歸黃泉。

 在這場愛情的爭奪戰中,楊貴妃那一方是人多勢眾,風頭正盛;而梅妃這邊則人單勢薄,已經徹底敗下陣來。

 之後,「安史之亂」爆發了,唐玄宗攜楊貴妃逃往西南,後來,楊貴妃被逼死在馬嵬坡。被留在宮內的梅妃為了不讓叛賊污辱,也為負心於她的玄宗保住清白之身,用白布將自己層層包裹,跳下古井而香消玉殞。

 1000多年過去了,家鄉的人們仍然懷念她,稱為「祖姑皇妃」,並修宮造像以供祭,宮名就叫「浦口宮」。該宮雄偉壯觀,八根大石柱支撐著巨大的頂棚斗拱結構,神龕護欄鏤空木雕,極為精美,吸引了不少遊人前往瞻仰。舊時興化府衙門口的對聯寫道:「荔枝甲天下,梅妃是部民。」

 傳統戲。唐玄宗選得才女江采萍進宮,十分寵愛,因她喜愛梅花故呼「梅妃」,並建造梅亭一座。不久唐玄宗又選楊玉環為貴妃,寵愛轉於楊。梅妃長門冷落,便作了一篇《樓東賦》,玄宗見到此賦,遂召梅妃相會,但被楊妃趕來衝散。安祿山叛變,唐玄宗率楊妃出走西川,被遺棄的梅妃陷於深宮而致殞命。唐玄宗返回長安,夜夢梅妃,無限感慨。

 該劇根據程硯秋早年作品由李玉茹、龐曾涵整理,集體導演。舞蹈設計張奎芳、龐曾涵,舞美設計周楚江,燈光設計金秀謀,音樂設計張森林、查長生、顧永湘、馬錦良。李玉茹飾梅妃。汪正華飾唐明皇,許美玲飾楊貴妃,孫正陽飾高力士。1961年9月16日首演於天蟾舞台。該劇基本按程派路子,又吸收了評彈《長生殿》中「絮閣」的精華,既運用程派蒼勁淒涼的特色,又創造了一些新腔,如「焚宮梅殞」一場,將梅妃原唱的[西皮倒板、快板],改為唱[二黃倒板、碰板]。舞蹈和音樂設計上也進行了創新,如[驚鴻舞]由原來一人獨舞改為以梅妃為中心的集體舞蹈。在音樂上[驚鴻舞]的快板加了曲牌,唱《樓東賦》時加了配音,「宮怨」一場配了胡琴獨奏等。該劇為李玉茹代表劇目之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