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楊侍讀發威
朱厚照年少氣盛,下定決心,便會一門心思的向前沖,絕不輕易更改。
然而,當此多事之秋,別說親征關外,便是他想離開宮城,到皇城內溜達一圈,內閣六部也不會答應。
於是,以內閣三位大學士為首,滿朝文武對太子殿下展開游說勸導,中心思想只有一個:殿下,外邊不安全,風大雨急,萬一哪裡吹掉塊瓦片,砸到了怎麼辦?為江山社稷,萬不要踏出宮城一步!
「百官軍民耆老等三上奉箋勸進,請殿下顧臣等仰瞻之切,早登寶位,嚴奉宗祧,以慰歷代先帝在天之靈!」
見朱厚照不聽勸,劉健上前一步,使出殺手鑭。
三表奉箋,太子殿下早該令諭答允。
奉天殿龍椅不可久曠,登基之事不能再拖,必須在大行皇帝祭日之前敲定。
劉健出馬,朱厚照的氣勢頓時消去一半。
滿朝文武,朱厚照統統不懼。唯獨對劉健,他是又敬又怕。
劉閣老飽諳世故,壓根不和朱厚照在「親征」的話題上糾纏,直接提出登基大典,社稷宗祧,朱厚照脾氣再倔,也只能老實坐回龍椅,話都憋回肚子裡。
更關鍵一點,朱厚照是個孝子。
提起大行皇帝祭日,劉健旨在點明,殿下一意孤行要離開京城,連先皇的祭日都拋在腦後,《孝經》都白讀了?
「孤……」
朱厚照到底是初出茅廬,經驗尚淺,面對劉閣老的強硬,竟是半句反駁的話都說不出口。
「大行皇帝遺詔,慮皇朝繼承,除服之後,殿下應擇吉日大婚。」
劉健乘勝追擊,朱厚照頓覺喉嚨發干。
繼位,大婚,哪件都不是小事。
禮部上奏儀注,便要耗費多日。加上欽天監選期,宮中安排,不忙到兩個月不算完。
親征?
想都別想。
留給朱厚照的選擇只有一個:乾清宮西角門弘文館三點一線。
劉閣老一針見血,朱厚照措手不及。
殿上出現短暫的寂靜,群臣屏息,只等太子殿下幡然醒悟,認識到之前的魯莽輕率,再不提親征之言。
哪想到,朱厚照畏懼劉健,說不過群臣,干脆袖子一甩,半句話不說,直接起身走人。
隨侍的張永和劉瑾同時一愣,來不及細看群臣的反應,忙小跑跟上,唯恐太子殿下突發奇想,跑到哪個偏僻宮室躲著生悶氣。
一陣涼風刮過,殿中落針可聞。
劉健氣得胡須直顫,李東陽神情微沉,謝遷臉上閃過擔憂。
滿朝文武都被太子殿下的神來之筆驚在當場。
事沒議完,怎麼就起身走人?
習慣了弘治帝的好脾氣,遇到朱厚照,當真是會頭疼牙癢,不知如何是好。
「劉相公,這增兵宣府之事?」
宣府軍情緊急,不能因為太子殿下鬧脾氣就丟開不管。
「此事,內閣會做商議。」
勉強壓下火氣,劉健仍是眉間深鎖。
劉大夏欲要再言,李東陽側身半步,道:「派遣京軍確比從太原調衛軍妥當。太原大同均為邊塞要地,倉促調兵,定會令衛所空虛。賊虜得悉,難言不會趁虛而入,大肆劫掠。」
話說得在情在理,劉大夏只能點頭,無法繼續堅持己見。
文武群臣從震驚中回神,齊刷刷看向三位閣老,太子殿下就這麼走了,他們怎麼辦?殿下沒發話,是繼續朝議,還是各回各家?
「暫且退了吧。」
內閣首輔發話,左右兩班無人反對。
待眾人退去,劉健、李東陽和謝遷沒有急著走,一則軍情如火,救火拯溺刻不容緩。二則,太子殿下的幾番表現,在三人心頭敲響警鍾。長此下去,絕非國朝之運,萬民之福。
做太子尚可以任性,畢竟上面還有天子壓著。
登基成為天子,繼續這樣任性,土木堡之變,成化年萬氏之禍,近在眼前。
懷抱滿腹擔憂,內閣商議決定,命都指揮使陳雄張澄充參將,各率京衛兩千馳往宣府。
「軍情十萬火急,限三日啟程。」
奏請遞送到乾清宮,朱厚照再憋氣,也不能對家國大事等閒視之。
看過內閣擬好的敕文,當即加蓋皇太子寶印,還在敕文下多添一行字,「凡馳援京衛,人賞銀二兩,布兩匹。」
敕令發出,朝中似又恢復了平靜。然沒過多久,這份平靜就化為泡影。
連續三日,文武群臣准時准點候在西角門,卻連朱厚照的影子都沒見著。
群臣擔憂,以為太子殿下是身體不適。哪想到,三位閣臣到乾清宮覲見,都是滿臉擔憂的進去,眉頭緊擰的出來。
李東陽尚能不動聲色,劉健的臉赫然已黑成鍋底。
太子殿下哪裡是身體不適,分明是在和朝臣慪氣!
他想親征,朝臣不答應,心中有火發不出來,干脆整日躲在乾清宮,非但不臨朝聽事,連弘文館都不去了。
劉健三人覲見時,朱厚照穿著一身常服,捧著一本閒書,正看得津津有味。見到幾位相公,沒有半點不好意思,睜著眼睛說瞎話:「孤偶感不適,勞三位先生擔憂。」
乾清宮走一遭,內閣三人的憂心更甚以往。
原本擔心這位會成為「暴君」,如今看來,哪裡是「暴君」,分明就是「昏君」!
「先皇殷殷重托,老夫絕不能視而不見!」
火氣上來,劉健就要上疏進言。
李東陽阻止了他,道:「先看看再說。」
看看再說?
「殿下天生睿智,非是不懂道理。」李東陽壓低聲音,道,「此番怕是有奸宦作祟。」
奸宦?
劉健壓下火氣,眼中閃過一抹陰沉。
如果真是奸宦誘導太子,他必不與之干休!
擔心朱厚照的不只內閣六部。
朱厚照幾日不臨朝聽事,也不入弘文館講習,楊瓚每天到翰林院點卯,都能遇到謝丕和顧晢臣,無一例外,皆是眉頭深鎖,神情中帶著憂郁。
「楊侍讀。」
「謝兄折煞小弟。」
謝丕客氣,楊瓚卻沒有大咧咧領受。言行謙遜,既不將姿態擺得過低,也不會予人一朝得志、鼻孔朝天的印象。
三人的值房仍是相鄰。
每日做完抄錄工作,時常互相串門,提到最多的便是太子殿下。
謝丕和顧晢臣沒有資格上朝,對朝堂上發生的變化,知道的不如楊瓚詳細。哪怕是謝丕,也只是從謝大學士口中聽說,太子殿下是如何的年少氣盛,魯莽輕率,並無實際感觸。
「賢弟看著,殿下究竟是如何?」
楊瓚搖搖頭。
告訴謝丕顧晢臣,朱厚照就是個小屁孩,被親爹寵壞了,事情不順心就開始發熊?
能想不能說,說出來就要大禍臨頭。唯一能表露的,只是和朝中文武一樣的擔憂。
謝丕顧晢臣沒有多想,對視一眼,都是歎息連連。
當日離開翰林院,楊瓚沒急著回家,而是揣著名帖和書信,尋至顧千戶府上。
門房見過楊瓚,忙尋來管事之人,鄭重接下楊瓚的名帖書信,道:「伯爺近日奔忙,常不在府中。楊侍讀放心,伯爺回府,小的必定將帖子送上。」
「多謝。」
沒有多說,楊瓚轉身離開。
又是三日過去,朱厚照仍不至西角門視事,也不給群臣一個說法,都察院和六科終於炸了。
御史和給事中的諷諫飛入內閣,堆成小山。送入乾清宮,朱厚照卻是看也不看。
情況愈加惡化,內閣三人覲見,竟被中官攔在宮門前,連太子的面都見不著!
動靜太大,驚動兩宮。
王太後和吳太妃擔心朱厚照的身體,張皇後也不再繼續和兒子慪氣,輪番上乾清宮探視。朱厚照嘴上答應得不錯,等人前腳一走,後腳便將話拋在腦後,依然故我。
與此同時,楊瓚的帖子和書信終於遞到顧千戶面前。
放下名帖,展開書信,看著紙上短短幾行字,顧卿的眉頭越挑越高。
「楊侍讀還說了些什麼?」
「回伯爺,楊老爺只留下名帖書信,並未多言。」
「哦。」
顧卿點頭,揮退家人。手指輕輕敲著桌沿,片刻後起身行至書房,提筆寫下一封回信,直接附在名帖之後,令人送到楊瓚府上。
「親自交到楊侍讀手中,言我近日不在府中,有事可尋伯府長史,自會安排妥當。」
「是!」
家人離開,顧卿重新拿起楊瓚的名帖,看著橫平豎直的幾個大字,不覺嘴角輕勾,笑意湧上眼底。
彼時,楊瓚正在家中獨坐苦思,廚娘精心烹制的晚膳送上,微微動過幾筷子,就放下了碗。
「四郎不再用些?」
楊瓚搖頭。
內憂外患不斷,之前多番努力恐將付之流水,哪裡有心思吃飯。
正想著,忽聽門房來報,長安伯府來人。
楊瓚神情不變,心下陡然生出幾分緊張。看到顧卿的名帖和書信,才終於松了口氣。
「伯爺讓小的給楊老爺帶話,近日公務繁忙,多不在府內。楊老爺如有事,可令伯府長史代辦。」
「楊某謝過顧千戶厚意。」
楊土送伯府家人離開,楊瓚迫不及待展開書信,蒼勁的筆跡,如刀鋒在紙上劃過。
讀完全部內容,楊瓚靠向椅背,深深吸一口氣,旋即將書信送到燭火旁,任由火苗吞噬白紙黑墨,直將燒到手指,才丟入火盆。
信的內容,多言及草原部落,尤以韃靼、瓦剌和兀良哈為重。較真起來,甚至比不上他同錦衣衛通信「嚴重」。然謹慎起見,哪怕是為顧卿減除麻煩,楊瓚還是決定燒掉。
此番向顧卿求助,實是別無他法。
他在京中沒有根基,對邊塞之事的了解,多源於楊小舉人的記憶。
想勸說朱厚照,不能兜頭就砸大道理,必須言之有物,才能引起對方的興趣。
事由「親征」引起,必當由此處引出話題。韃靼、瓦剌、兀良哈,他知之甚少。有顧卿透出的訊息,仍要繼續揣摩。
不過,知道三者間的恩怨糾葛,明白彼此強弱,於現下已是足夠。
必須佩服太宗皇帝的智慧,早早在草原布下棋局。如不是土木堡之變,大明二十萬精銳盡失,無論瓦剌還是韃靼,此刻都不會是明軍的對手。
盆中火苗熄滅,楊瓚站起身,走到籐箱前,取出弘治帝賜下的金尺和牙牌,神情肅然,背愈發挺直。
求得這把金尺,本為保全自身。現下卻有了另外的用途。
面向宮城方向,楊瓚鄭重行禮。
想扳正熊孩子,非尋常手段可行。金尺在手,說不得要演上一場好戲。
翌日,朱厚照仍是沒有駕臨西角門。
群臣無法,只得將奏疏全部送到內閣。
禮部等著朱厚照登位的令諭,急得火燒眉毛,偏偏正主一點不急,看閒書不算,聽說還召見了為先帝煉丹的道士。
正逢楊瓚入值弘文館,不似謝丕顧晢臣,楊侍讀壓根沒在偏殿露面,手持御賜的牙牌金尺,直接行過三大殿,立在乾清宮前,請求覲見太子。
「楊侍讀?」
聞聽張永回報,朱厚照臉上閃過片刻猶豫。
張永和谷大用早看不慣劉瑾連發讒言,攛掇太子殿下不上朝。今番得著機會,自是盡力勸說太子見一見楊瓚。
內閣三位相公沒辦法,這位楊侍讀總該有轍。
假如楊侍讀也鎩羽而歸,當真會讓劉瑾那廝得意,將太子殿下引上歪道!
當日,朱厚照在氣頭上,劉瑾趁機上讒:「殿下乃是萬乘之尊,他日登上大寶,將為一國之君。朝堂之上俱為殿下臣子,君君臣臣,自當尊奉殿下之意,如何能夠違背?」
「奴婢都曉得的道理,朝堂文武豈會不知。此番諷諫,必是欺殿下年幼。」
「殿下萬不可退讓,否則,今後恐萬事不能做主!」
一番話直刺朱厚照痛處,激起更大的火氣。
矛盾既成,又有劉瑾在一旁煽風點火,自那以後,朱厚照干脆不上朝,同內閣針鋒相對起來。
張永幾個說話漸漸沒了分量,急得嘴角起泡,仍是沒有辦法。
說得再多,奈何殿下聽不進去!
楊瓚覲見給了幾人希望。
劉瑾不是得意?
等到殿下被楊侍讀勸服,回心轉意,看這老小子還怎麼張狂!
「既然是楊侍讀……孤當見。」
一直窩在乾清宮中,朱厚照也是無聊。
楊瓚橫空出世,引得朱厚照視野開闊,之前能引起興趣的東西,漸漸入不得眼。憋著一口悶氣,他才同內閣僵持到今日。翻著劉瑾送上的閒書,早就乏味無比。
「殿下召楊侍讀覲見!」
唯恐朱厚照改變主意,張永一溜小跑,親自為楊瓚引路。見到楊瓚的神情,掃過他捧在手裡的金尺,背後陡生一股寒意。
「張公公且近一步說話。」
楊瓚略微緩和表情,低聲向張永打聽,太子殿下不上朝,究竟是怎麼回事。
張永左右瞅瞅,撿著重要的說出兩句,重點提及劉瑾。
「是他?」
「是他!」張永咬牙切齒,「這個奸佞小人!咱家咒他生兒子沒屁眼!」
「……」
該拍手叫好還是提醒一句?
楊瓚終是決定,沉默是金。
兩人走進乾清宮,朱厚照正在暖閣裡等著。劉瑾和谷大用伺候在旁,對楊瓚的到來,心情截然不同。
「臣楊瓚,拜見殿下!」
楊瓚行禮,待朱厚照叫起,面色嚴肅道:「殿下,臣斗膽,殿下為何不上朝?」
朱厚照皺眉,表情頓時冷了下去。
「楊侍讀也認為孤年輕魯莽,不知曉是非?」
楊瓚很想說「是」。事情不合心就犯熊,還能有什麼解釋?
好在理智壓住沖動,暗中咬了咬腮幫,楊瓚正色道:「臣以為,殿下欲仿效太宗皇帝,出征塞外掃平韃靼,並無可指摘之處。」
「孤就知道,楊侍讀知我!」
沒等朱厚照高興太久,楊瓚話鋒一轉,問道:「既是出征關外,臣有諸多疑問,還請殿下為臣解惑。」
「楊侍讀盡管說。」朱厚照信心滿滿,大有策馬揚鞭,揮斥方遒之勢。
「殿下可曾看過邊塞輿圖?」
朱厚照微愣。
「韃靼同邊軍戰力對比如何,殿下可知?邊將何人擅攻,何人擅守,何人擅用戰車,何人擅用火器,殿下可知?」
朱厚照僵住了。
「先人兵法,殿下可曾知曉?孫子、孫臏、吳子、尉繚子、孔明、六韜,殿下可曾詳讀?」
朱厚照開始石化。
「昔年太宗皇帝親自領兵,橫掃草原。中軍大纛一起,兵鋒過處,韃靼瓦剌無不聞風喪膽。」
頓了頓,楊瓚加重語氣,「太宗皇帝如何排兵布陣,如何驅策騎兵,布下神機營,殿下必是成竹在胸?」
石化的太子殿下開始皸裂,碎渣掉了一地。
楊瓚乘勝追擊,道:「臣不才,略通孫子兵法。其謀攻篇著: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殿下可有解?」
朱厚照終於從石化中恢復,臉色瞬間漲紅。
「孤……孤……」
朱厚照自幼不好讀書,《大學》、《春秋》、《資治通鑒》輪番講讀,也未必能記下幾篇。
自從楊瓚出現,太子殿下打算拾起書本。然每每見到兩位學士,坐在課堂上,仍是雲裡霧裡。無論聽得多認真,始終半懂不懂。
況且,朝中文武皆有共識,一國之君,勤政愛民即可。帶兵打仗是武將的事,壓根不必勞動天子。
太子殿下不主動提出,自然沒有哪位學士翰林閒著沒事,撇開經史子集,拿出兵書講讀。
朱厚照是倔,卻不是真的不講道理。
言官的諷諫,滿篇大道理,三句話不離開垂統繼承,五句話不離江山社稷,朱厚照耳朵磨出繭子,也未必聽得進去,只會越來越煩。
與之相對,楊瓚當面發問,手段簡單粗暴,更有逾越嫌疑,卻如醍醐灌頂,直接敲在朱厚照的腦門上。
回頭想想,不懂排兵布陣,不知悍敵底細,兵法都沒熟讀過一部,親的哪門子征?
就算內閣三位相公同時腦袋被門夾,放太子離京,除了給韃靼送菜,就是給韃靼送菜!
「孤想差了。」
朱厚照滿臉通紅,老實承認錯誤。
打過巴掌必須給顆甜棗,楊瓚當即道:「殿下有愛護萬民之心,何錯之有?」
「孤……孤今後必定苦讀兵書!力求早日親征!」
苦讀兵書?
甭管怎麼樣,至少比窩在乾清宮不見人要好。
勸說完朱厚照,楊瓚的目光掃過暖閣內幾名中官,在劉瑾身上停留的時間格外長。
「臣知殿下憂心國事,必不會懈怠朝政。此番行事,必是受不肖之徒誤導。」楊瓚正色道,「殿下,內閣三位相公皆為大行皇帝重托的扛鼎之臣,忠言逆耳,實是一心為殿下著想。」
「孤……知道。」
「殿下,是何人誤導殿下?此人必心懷叵測,挑唆殿下同內閣生出嫌隙,辜負先皇,居心險惡,壞我大明江山!」
朱厚照下意識看向劉瑾。
雖不覺一定如楊瓚話中嚴重,然提及弘治帝,一根尖刺卻是扎得結實。
「是你?!」
楊瓚故作恍然,擎起弘治帝御賜的金尺,厲聲道:「當日臣在御前受命,正色立朝,發奸擿伏,嚴如鈇鉞,絕不容情!今日,臣擎此金尺,懲此奸徒,以儆效尤!」
話落,恭敬向朱厚照行禮,旋即大步走到劉瑾面前,在對方不敢置信的目光中,舉起胳膊,一尺抽了過去。
啪的一聲,劉瑾面上浮出一道血痕。
打人不打臉。楊瓚此舉,是徹底同劉瑾劃清界線,也將對方得罪個徹底。
一下只是開胃菜,緊接著,楊侍讀正式上演計劃中的好戲。在乾清宮東暖閣中,在朱厚照愕然的注視下,在張永和谷大用的抽氣聲中,將劉瑾抽了個結結實實。
「讒言太子殿下怠政,不肖!」
啪!
「致殿下同朝臣生嫌,奸佞!」
啪!
「愧負太子殿下信任,當誅!」
啪!
劉瑾被抽得涕淚橫流,瞪著楊瓚,滿眼赤紅。
然楊瓚手持弘治帝親賜金尺,太子殿下都要敬重幾分,他不敢閃躲,更不敢反抗,只能連連向朱厚照求饒,闡明忠心。
「殿下,奴婢一心為殿下,絕無他心!楊侍讀必是聽信他人之言,誤會奴婢!」
楊瓚手臂發酸,聞劉瑾所說,目光一厲。
聽信他人之言,是指他暗同內廷溝通消息?這是被抽還不忘上眼藥?
不服?
好,抽到你服為止!
顧不得手臂發酸,又是十尺下去,劉瑾的臉腫成豬頭,話都說不明白。
朱厚照咂咂嘴,倒是沒生楊瓚的氣,回想起劉瑾前番所言,心中多出幾分了悟。
徹底見識到楊瓚的威風,張永和谷大用眼中再次冒出星星。
別看楊侍讀平時守拙藏鋒,關鍵時刻,當真威武!
乾清宮東暖閣之事很快傳到內閣。
劉健三人對坐,良久無語。
「先帝竟賜下一把金尺?」
既有此意,為何不托付廟堂重臣,而是交予一名七品編修?
想不通,無論如何都是想不通。
最終,還是李東陽面露淺笑,將堆積如山的上言掃到一邊。
無論大行皇帝真意如何,有金尺在,太子殿下應不會繼續怠政,這些諷諫,暫時是用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