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三十三)海關居然是這么丟的
“晚輩亦有應對之法,您放心好了。”孫綱說道,“總之,絕不會影響到國家主權和民生大計。”
他敢和李鴻章說這個話,并不是在用空話安慰老頭子。
他確實還留了一手,專門用來對付那位羅斯徹爾德家的公主。
至于這個方法是什么,他目前還不便于向李鴻章以及任何人說明,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絕對不會是一些YY書當中常用的“豬腳美男計之以身相許”。
不和李鴻章講怎么回事,是因為中國目前還沒有到那個時候。
在從現在開始的這幾年的時間里,中國的經濟只要有了一定的起色,由國家財政來負擔這些募集海軍經費的“公債”,應該是一點問題也沒有的。
畢竟,歷史上讓中國經濟瀕于崩潰的甲午和庚子兩大賠款,現在都已經沒有了。
這些目前還存在于民間的寶貴財富,如果中國人能夠好好的利用到正經地方的話,中國其實用不了太長的時間,就能夠快速崛起!
據孫綱所知,在近現歷史上,中國的快速發展時期,一個是一戰時趁歐洲列強無暇東顧的“黃金時期”,另一個就是二戰結束之后。
在這兩個時間段,中國都是只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就快速發展起來了!
現在,自己已經讓中國的和平發展時間大大的提前了,只要做好規劃,小心從事,讓中國保持住快速發展的勢頭,中國就可以在西方列強反應過來之前,就變成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
“如此規模之海軍。異日方可與俄海軍一較短長。眼下雖投入巨大。但對事關國運。不可吝惜一時之花費。遺無窮無盡之后患。”孫綱對李鴻章說道。“不然。等俄國人準備好了來打咱們地時候。一切可就都晚了。”
“如今已經不是大清朝廷那會兒了。”李鴻章當然明白了孫綱話里地意思。知道他在提醒自己不要走清廷臨時抱佛腳地老路。“國之大政。當預先謀畫妥當。統籌全局。然后施行。”他看著孫綱笑道。“好鋼必須得用在刀刃上。這個。老夫曉得。”
“您這么說。晚輩就放心了。”孫綱笑道。
“不過有一件事。老夫心里甚以為憂。而你對這些恐怕并不熟悉。幫不上忙。”李鴻章象是想起來了什么事。嘆息了一聲。對孫綱說道。“也許你說地那個幫你籌款地英國女子會有辦法。可事關各國利益。她身為英人。當以本國為重。恐難為中國出謀劃策。”
“您說說看。晚輩能不能想出辦法來。”孫綱看著李鴻章。微微一笑。說道。“記得是您教導晚輩地。遇人擋路繞著走。晚輩一直銘記在心。不敢或忘。”
“你這孩子只是怕這回不好繞啊!”李鴻章有些好笑地看著他說道。“老夫現在愁地。是如何把這進口稅率提上來。海關關稅那里。現在真是象吃刺猬一樣。無處下口啊!”
孫綱一聽李鴻章這么說。知道李鴻章現在也懂得了這個進口關稅稅率問題的重要性。
這些天他們幾個政務院巨頭在一起開會時商討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關于中國工業和商業如何發展的問題,在孫綱的提議下,工業部、商業部和全國工商總會已經受命聯合制定一個中國工商業發展地“五年計劃”,并讓“議政院”也參與了討論,在“議政院”和“全國工商總會”里,以輪船招商局總辦鄭觀應為首的好多人提出來了中國民族工商業目前存在的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就是中國的進口關稅稅率過低,導致洋貨的大量輸入,給中國的民族工商業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使中國的民族工商業無力和外國競爭。因此發展極為緩慢,甚至于出現了萎縮。
由于過低地進口關稅使中國海關喪失了對中國民族工商業的保護作用。“議政院”和全國工商總會的代表們紛紛要求“重訂新章,一律加征”,為中國民族工商業地未來發展掃除障礙鄭觀應對此激烈的指出,“關稅定稅之權應操諸本國,雖至大之國不能制小國之輕重,雖至小之國不致受大國之撓阻”,他堅決否定中英《南京條約》當中的“協定關稅”條款,要求以國際公法為準繩,“爭國家之主權”。
鄭觀應向政務院指出了保護性關稅政策對中國民族工商業發展的重要意義,說“凡我國所有者,當輕稅以廣去路;凡我國所無者,當重稅以扼來源。收我權利,富我商民酌盈濟虛,莫要如此千萬巨款權自我操,不致陰袒西人阻撓稅則,不特稅政大有俾益,而于中國國體所保全者為尤大也。”,他尤其反對中國海關雇傭外國人,說“稅則既定專條章程盡人能解,何用碧眼黃發之徒,越俎而代治乎?”
鄭觀應的要求實行“保護性關稅政策”以促進中國民族工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的主張,得到了“議政院”大多數人的贊同。
“議政院”和“全國工商總會”的人都認為,如果這個問題不得到有效解決,即使有了好地規劃,中國的工商業也會因為無法和洋人平等競爭而最終陷入困境。
這個如何修改中國進口關稅稅率的問題,其實也就是中國收回關稅自主權的問題,現在就這么的擺在了李鴻章等人的面前。
中國的海關多年來一直是由外國人把持,這在世界歷史上也是少有的奇特現象,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根源其實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后,被迫和英國以及其它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當中地“協定關稅”條款,而后來中國海關徹底為外國人所把持,則是因為上海小刀會起義導致中國海關無法正常運行,結果為外國人趁火打劫所造成的。
而李鴻章告訴孫綱,中國海關為外國所把持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竟然是因為語言障礙!
海關掌握進出口貿易稅收,是中國和外國之間打交道最為頻繁的地方,而不排除語言障礙即無從開展業務。當時的中國嚴重缺乏外語人才,這是清朝政府不得不承認的事實;“蓋因積習相沿,恥與外人相交,我官員、紳士中絕少通習外國語言文字之人”。而外國人的情況正相反,外國人跟外國人之間根本不存在語言障礙;而外國人與中國人打交道時,不少的外國人已經熟悉掌握了漢語,和中國人之間地對話交流沒有語言障礙,這也是當時中國官員不得不承認地,“互市二十年來,彼之習我語言文字者不少,其優者能讀我經史,于朝章憲典吏治民情言之歷歷。中國歷來以“天朝上國”自居,恥于向西方學習,“習洋文者稱洋鬼子徒弟,人多非之”,可就沒有人想想連懂外語的人都沒有地話,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
結果就是,為了“更好”地“開展”中國海關的業務,讓會漢語的外國人來掌管中國海關的事務,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了。
西方列強就此提出“茲因難得誠敏干練熟悉外國語言之人員,執行約章關章上一切事務,唯有加入洋員,以資襄助”的辦法,清朝政府不得不表示同意。
一開始是雇傭洋員,而到后來,中國的海關官員也是由洋人來擔任了。
就這樣,西方列強以中國海關找不到“誠敏干練、熟悉外國語言之人員”的名義,把中國海關大權從中國人手中一步步搶過去,直接掌握在外國人的手中了。
對于中國因為缺少懂外語的人才導致海關大權落入外國人之手的情況,李鴻章痛心疾首,曾在光緒七年(1881年)勸告過朝鮮政府,一定要重視對外語人才的培養,學習西方的語言文字,只有這樣,朝鮮的稅務才不至于落入日本人或西方人之手,“從前初開通商口岸,華人罕諳洋文洋語,收稅事件雇用洋人司理。今朝鮮擬與各國通商,日本窺知朝鮮未諳西洋語言文字及稅務事宜,難保不以管稅一職自薦充當。倘雇日人司理稅務,尤恐滋弊。只有暫雇西人之明白稅務兼通漢文者,令其隨同朝鮮所派管關官員,料理收稅,較為妥當。并一面速選聰穎子弟,從所雇西人學習語言文字、稅務事宜。學成之后,自無容再用西人矣。”
中國的海關總稅務司一職,一開始由英國人李泰國擔任,李泰國因“阿思本艦隊”事件去職后,則由英國人赫德長期擔任這一要職。
當孫綱得知中國的海關居然是因為當時缺少懂外語的人才而淪于外國人之手的,心中著實郁悶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