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北地求存
劉備得到諸葛亮的同意,連聲道謝,恭敬的站在一旁洗耳恭聽。
諸葛亮想著當前的局勢,以及各路諸侯的動向。
益州本是個很好的去處,那裡劉璋闇弱,又和使君相親,而且民殷國富乃天府之國,可是,使君無法佔得荊州或關中。益州那裡學風不正,人才不足若無一州之地襄助,恐怕難以,成就大事。惜年,高祖在益州時,也是碌碌無為,直到利用韓信之智破三秦,佔領關中之後,才正式一飛衝天。
而關中此刻正在亂黨之手,劉備只有關羽、張燕、劉封、關平等大將,卻無一兵一卒,如何是那些西涼鐵騎的對手?
江東孫策可比西楚霸王,前不久得到了龐統的投效。龐統被師傅稱為南州士之冠冕,一身才華世間少有,孫策得他,正如項籍得范增,江東早已是孫策的囊中之物劉備也無法向此處發展。
而中原被曹操佔領,曹操狡詐,使君決非他之對手,可以忽略不記。剩下的只有他了!
諸葛亮念極至此,說道:“使君,如今無兵無權,雖有虎熊之將,卻無可用之兵。想要與諸侯抗衡,無疑是痴人說夢。唯一之法,只有投奔袁紹,助袁紹擊敗曹操,取得袁紹信任。然後,在暗中挑動公孫度南下,並向袁紹請命北上抵禦公孫度。最後,待機發展,等袁紹被破後,擁兵自重。幽州是使君故鄉,惜年使君在那裡破黃巾,救幽州百姓與水火之中,在那裡使君有很高的威望,正適合使君發展。”
劉備憂心道:“袁紹勢力如此龐大,孫燦能戰勝他嗎?”
諸葛亮相當肯定的說道:“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孫燦雖弱必勝,高祖、項籍之存亡,足以觀矣。”
劉備點頭不語。
惜年,高祖還是漢王之時,高祖有軍十萬,而項羽有軍五十萬,人數異常懸殊。最後,勝利者依舊是高祖。
八年楚漢之爭,高祖利用項羽之弱點,收買人心,廣佈仁義,最終將項羽逼至烏江,落得慘淡下場。
“孫燦可比高祖雄才?”劉備疑惑問道。
“呵呵!”諸葛亮一笑,道:“這個亮不敢斷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袁紹此人遠不如項羽萬一。而孫燦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十六歲為將,先後擊破張雲、袁術、劉表,決非易與之輩。傳聞有道是‘當世去病孫子羽’,世人將他喻為大漢戰神霍去病。如此人物又豈是袁紹之流,能夠匹敵的?”
諸葛亮接著道:“孫燦唯才適用,調用有方,人盡其才。又善於納諫,麾下文臣武將無不樂意誓死效命。他文武並重,兵以精為上,民以仁為主。重視商農,有極其穩固的後方據點,又有充足的糧餉和兵源。
反觀袁紹分工不明,人才亂用,空有大才麴義、張合不用,喜歡以顏良、文醜之流為先鋒。他自恃兵力以威懾諸侯,缺乏戰略遠見,不爭取同盟。不能用人,終會招致眾叛親離,軍心渙散。
在軍事上,他缺少戰略家的眼光,剛愎自用,不納良言。只求進攻,而不求發展。沒有充足的糧餉和兵源,雖然屢戰屢勝,卻會由盛而衰。最終,只有落敗一途。”
劉備聽後,豁然開朗,歎服道:“聽先生一席話,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見青天。可是袁紹收留我等,而我若擁兵自重,豈不成了忘恩負義之人?如此,於呂布小兒有何區別?”
諸葛亮微笑道:“無須使君負義,只要使君以我計而行,袁紹戰敗之時,必然容納不下使君,對使君施加毒手。袁紹負義在前,怎算使君忘恩?”
劉備請問感慨,拜請道:“備雖名微德薄,但願先生不棄鄙賤,出山相助於備。備當拜先生為軍師,萬事依從,拱聽教誨。”
諸葛亮立刻拒絕道:“在下剛拜明師不過半載,尚未出師,怎敢出山會天下英豪。”
劉備再次請求道:“先生大才,正當匡服社稷,怎能在此山野小地,浪費光陰。”
諸葛亮見其意甚誠,心知對方是誠意相請,但是自己本領還沒有學全,怎麼能離去,再次聲明道:“恩師如父,在學藝之前,亮已經答應諸位恩師。學業未成,不能出山,以免不能靜心領悟縱橫、星象、陣法、戰略、治世等學業的精髓。因此,在下素難從命。”
諸葛亮的回答很堅決,堅決的讓劉備無法再次開口。他難過的嘆了口氣,傷感道:“備無緣聽後先生教誨,實在乃此生最大之憾事。”
諸葛亮心中頗為感動,說道:“使君,仁德早已傳遍天下,只是缺少一個時機而已,如今時機將至正是使君大展鴻圖之時,只要使君以仁義為本,賢才義士定會聞風相投。”
劉備正色道:“那是當然,備一身弘願,就是光復漢室,大漢素來以仁治國,備豈敢忘先主之遺訓?”
諸葛亮跟劉備繼續聊了幾句,就告辭回房歇息,他的學業非常的緊,應該需要充足的睡眠,來提高自己的精力。
本想跟諸葛亮徹夜暢談的劉備,只能失望而歸。
次日,清晨。
劉備早早起身,收拾了一切後,劉備就拜謝了黃承彥的收留之恩,又和諸葛亮告別。
行前,他對諸葛亮道:“先生教誨,備不敢忘懷,一字一句,接寫在衣袍襟底以示警戒。可惜,不能得先生親自教誨,唉!也罷。備此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在聆聽先生教誨。若先生藝成,望先生前來助備平定天下,備在北地,翹首盼望。”
諸葛亮直言道:“亮出山必投名主,若使君想得諸葛亮,必先嚴於待己,寬於待人,施仁政而行天下。”
劉備立刻表示自己一定會依照諸葛亮的意見去做,說了許多傷感的話。
最後,劉備依依不捨,一步三回頭的的告別了諸葛亮,上馬向北方馳去。
路上,劉備一直悶悶不樂,張燕見劉備如此,覺得劉備在小題大做,不滿道:“諸葛亮不過一個山野村夫而已,腦中有幾分才華,就目中無人,哪裡值得大哥如此對待。”
劉備怒喝道:“你懂什麼,諸葛亮此人的才華由在元直之上。若能得他襄助,我之大業可成,奈何對方學業未滿,不能出仕。”
張燕本是個粗人,對諸葛亮這類文人,沒啥好感,無所謂道:“那還不簡單,等他藝成後,修書請來便是。大哥乃大漢宗親,地位崇高,修書相請一位村夫,乃他莫大榮耀,諸葛亮焉能不來。”
劉備暗嘆一聲,憂心重重的說道:“別的我不擔心,就是擔心孫燦。葫蘆口離襄陽如此接近,若讓他得知諸葛亮的存在,非想盡一切辦法將他收服不可。而孫燦此人有大才,絕對是備日後之勁敵,若諸葛亮投他麾下,那可就大大不妙了。”
張燕狠聲道:“大不了將他除去,以絕後患。”
“三弟,休要亂說,諸葛先生是大哥的救命恩人,也同你我救命之恩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救命之恩更是如同再造,焉能忘恩負義。做如此喪心病狂之事情?”關羽見張燕實在不像話,立刻厲聲指責。
“哦,知道了!”張燕不敢再言,但心中卻覺得自己沒錯,要打天下焉能婦人之仁。
“大哥,諸葛亮此人確實有過人之處!此人才失之,實在可惜。”關羽向來不服人,但在諸葛亮岳父家那麼長時間,也清楚的感受到諸葛亮的才華確實是世間少有。
“這我也知道,可他不來,為之奈何?”劉備嘆息。
關羽想了片刻,說道:“大哥,不如這樣吧!我們向依照諸葛亮之法,在北地站穩腳跟,然後,每逢初一都譴人去問候,若得知諸葛亮學業以成,就修書相請。若諸葛亮不從就學文王二請姜尚,只要大哥心成,終會感動諸葛亮。”
劉備點頭嘆道:“也只好如此了。”
劉備等人快馬向北方趕去,一路上避過重重關卡,花了兩月時間,終於到達了袁紹居城冀州鄴城。
鄴城議事廳。
袁紹召見群臣商議要事,袁紹道:“劉備慕名來投,不知應該作何處理。”
“劉備此人志比天高,非常人也。不可接納,不然將來此人必是主公心腹之患,應該殺之,以絕後患。”沮授第一時間,就意識到了劉備的危險。
但袁紹有些不悅,心道:“一個無兵無權的人,值得如此小題大做嗎?”
“主公不可!”田豐雖然是沮授好友,但是政見不一卻是常有的是,因此,他們常常在廳堂上吵的面紅耳赤,但堂下卻是莫逆之交。田豐道:“劉備有英雄名,他來相投正是主公威望所至。無論他是否懷有二心,都不能如此殺害,不然會得害賢為名。如此一來,主公名望受阻,定寒天下志士之心。因除一人,而大失名望,不如收留他。不給任何職權,讓其無法壯大。以次來顯示主公愛才之心,豈不妙哉!”
袁紹“哈哈”大笑:“此舉正和我意,來人快快有請劉玄德上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