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盛世國師》第77章
第77章

  對於上一章司馬鵠的感悟, 宿誼自然是什麽都不知道的。

  這些人腦袋裏想的太覆雜了, 宿誼無法理解。

  別的人不回信是既不熟悉也不知道怎麽回;司馬鵠的信轉給慕晏是因為宿誼當司馬鵠是朋友,朋友處於低谷期,他不回信有點不近人情,但他確實不知道怎麽回,還是交給專業的來吧。

  不過,誤解就誤解吧, 反正對司馬鵠沒壞處。

  東漢末年起, 奢侈之風盛行。像司馬鵠這種“自找苦吃”的基本見不到了。所以司馬鵠最先這麽做的時候,一些人認為他被打壓的太厲害, 一些人以為他腦子有病,還有些人以為他嘩眾取寵。

  不過當司馬鵠考上進士,步步高升之後, 現在的“自找苦吃”就成了美談,成了儒家“修身”的典型案例之一。

  宿誼自己是喜歡安逸的人, 但他對司馬鵠現在的選擇是很佩服的。他在給慕晏的信中也提到了這件事。

  宿誼非常看好司馬鵠, 他覺得司馬鵠這是“置之死地而後生”, “知恥而後勇”。若能挺過這種壓力,就會像被打磨過的寶石一樣,綻放出絢爛奪目的光輝。

  慕晏吃醋了。

  好吧好吧,司馬鵠真是棒棒的。那他呢?他難道不如司馬鵠嗎?

  慕晏心想, 自己要不要也去考科舉?他要證明他比司馬鵠更厲害。

  皇帝看了宿誼的信之後,才分出心去瞭解一下這個世家內部爭鬥中落敗被“逐”的“毛小子”。

  皇帝也覺得這人不錯。

  司馬鵠出身世家,有才華有人脈;與本家不和, 重用後不用擔心壯大司馬家勢力;能吃苦,能忍,心性好。

  如果他能進入殿試,殿試上文章不錯,他不介意給司馬鵠一個一甲。

  一甲中有世家子弟,正好可以安世家的心。

  然後慕晏試探的問自己要不要去考科舉的信送來的時候,皇帝額頭青筋暴綻。

  河清這是幹什麽?不服氣?這有什麽好不服氣的?

  在把這封信送給宿誼的同時,皇帝同時給了慕晏一封信,讓慕晏“好好工作,別東想西想”。

  就算是慕晏,要準備科舉,也得潛心讀書。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皇帝有大把的事要交給慕晏做,哪有時間給他讀書?

  何況科考不過是走上仕途的路而已了,慕晏已經在仕途上走得十分順暢,何必多此一舉?

  慕晏知道皇帝有暗搓搓的拆他和宿誼的信,但沒想到皇帝會因這事給他寫信。

  不久之後宿誼的信也到了。宿誼和皇帝一樣,讓他別沒事找事。

  宿誼勸說的方向和皇帝不同。科考是讀書人走上仕途的路,已經是大官的慕晏,就不要跟人搶名額了,這樣,被他擠掉的人多可憐啊。

  慕晏看著宿誼的信,心裏的嫉妒稍稍平息了些。宿誼這信的意思,就是肯定慕晏若是參加科考,必定能金榜題名。

  慕晏於是回信,說自己只是開玩笑,並解釋自己只是很想和天下讀書人比一比而已。

  皇帝鬆了口氣。還真怕慕晏撂挑子去讀書準備科舉。他瞭解慕晏,知道慕晏前一封信是認真的。

  司馬鵠的事在京城官宦世家中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頂多在茶餘飯後拿出來嘲笑一番。

  錦衣玉食的世家公子,成了一個“山野粗鄙之人”,當然是值得嘲笑的一件事。何況司馬鵠在被“司馬家放逐”之前,在京中可是很有名氣的貴公子。

  許多不如司馬鵠的人,幸災樂禍的惡意已經溢了出來。

  司馬鵠之前雖然被“放逐”,但他照舊有錢,有朋友,過得並不淒慘,所以落井下石的人還只是稍稍諷刺一下,並不會太過分。

  但司馬鵠現在這樣子,不瞭解的人並不知道司馬鵠是“自找苦吃”,以為司馬鵠真的跌落塵埃之中了,甚至專門來司馬鵠住的小破院子門前來嘲笑。原本還有聯系的一些人也立刻跟司馬鵠斷了交情。

  司馬鵠便在這種嘲笑冷落中慢慢打磨自己的心。

  京城中,最近讓人談論的最多的大事,是世家中的世家,王家那浪蕩子王稟居然正兒八經的入朝為官了。

  王稟在世家中可是非常出名。

  他視禮教為無物,每日縱情聲樂,和一些不願意入朝為官的名士一起,放誕不羈。

  王稟並非身上沒有官職,皇帝之前甚至給了他實職。不過王稟每日醉酒,不上朝不上班,實職自然只能免了。皇帝為了給王家面子,給了王稟一個虛階,讓他白領俸祿不幹事。

  這次王稟突然入朝為官,讓人以為王家又要做什麽事了。

  但王家老太爺卻病了,王家人人面容嚴肅,似乎並沒有高興的意思。

  之後的事京中世家就更看不懂了。

  一日,有人看見王稟一瘸一拐的從王家本家走出來,然後對著緊閉的王家大門咳了三個響頭。

  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王稟和王家起沖突了?

  但王家的人嘴很嚴,誰也不知道究竟在王家中發生了什麽事。

  宿誼本來也是不知道的。不過有一日,王家老爺子居然親自登門拜訪。

  當然,王家老爺子是偽裝後悄悄上門拜訪的,還是王博源帶上門的,把宿誼嚇得不輕。

  還好宿誼現在裝逼已經裝習慣了,才沒有在臉上露出被驚嚇的表情。

  王承面容看上去比宿誼曾經在王家看見的時候蒼老許多,好似經受了很大的打擊似的。

  王博源悄悄退出門外,屋內只剩下宿誼和王承兩人。

  宿誼覺得這氣氛實在是太凝重了,他需要做點什麽來減輕一下自己的心理壓力。

  但宿誼想不出來。

  就在宿誼冥思苦想的時候,王承率先開口。

  “宿天師,有家族會長盛不衰嗎?”

  正在走神的宿誼想了不想就答道:“孔家。”

  王承道:“孔家為何會長盛不衰,因為有孔子這位聖人嗎?”

  宿誼道:“因為尊儒學,因為不慕權,因為左右逢源。”

  王承愕然。

  宿誼這才回過神來,心想,要糟,自己怎麽把心裏話說出來了?

  孔家的確有許多忠直之人,但孔家世代不倒,除了儒學好用之外,更有孔家世代都有“識時務”之人有關。

  一朝天子一朝臣,改朝換代之際,總有孔家後人向當朝皇帝投誠,然後皇帝就把反對他的孔家後人殺了關了放逐了,將正統的帽子給支持他的孔家後人。

  現在這個時代還看不出來,但宿誼那個世界的歷史就很明顯了。

  比如明末孔府三姓衍聖公孔胤植,明末時,他作為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君恩如山;李自成一入山東他就令人供奉大順國永昌皇帝龍位;李自成沒多久就敗了,清軍來了,他立刻奉上《初進表文》,說清朝“山河與日月交輝,國祚同乾坤並永”,“臣等闕裏豎儒,章縫微末,曩承列代殊恩,今慶新朝盛治,瞻學之崇隆,趨蹌恐後”,“恭設香案,宣讀聖諭”,令族人剃發。

  這時候,“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深受孔孟思想教導了幾千年的漢族民眾激烈反抗,“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慘絕人寰。

  前有聖人先祖作為保護傘,後有識時務的族人不斷湧現,孔家當然能長盛不衰。

  當然,宿誼並沒有看不起孔家的意思。因為每個家族都有敗類。後世傳聞,孔姓四百萬,孔家有“識時務”的人同時,也有“不識時務”的人。

  這些“不識時務”的孔家人有死戰的,有殉國的,有避世不出的。只不過為了打好“尊孔”這一個招牌,每朝皇帝總能從孔家人中找出那麽一兩個敗類,給他們扣上“衍聖公”的帽子而已。

  元朝時,皇帝就挑起孔家內部鬥爭,扶植歸順元朝的“衍聖公”。孔洙“讓爵”,歸而不順,南北孔分裂。

  若孔子知曉後人之事,不知是喜是悲。

  不過現在雖然還沒有這種事發生,孔家也發生了差不多的事。

  作為大世家的族長,作為當朝太傅,王承當然不是盲目尊孔之人。他尊的事孔聖人,而不是整個孔家。

  孔家在當朝皇帝登基的時候,前代孔家族長並不願意“歸順”。在一番孔家內部爭鬥之後,這一代孔家族長並非前代族長之子。他率人歸順當朝皇帝。

  至於前代孔家族長的子嗣,天知道遭到了什麽樣的待遇。

  皇帝不關心,世間的讀書人,也不一定關心。

  王承心想,孔家尚且如此,王家如何?

  王家沒有孔聖人這個金字招牌保護自己,就算能夠左右逢源長盛不衰,但後來的王家人和他王承有什麽關係?說不定還是他王承後人的仇人。

  就像現在的孔家嫡系,和漢朝時的孔家嫡系。

  “算了,兒孫自有兒孫福。”王承突然想通了。

  在兒子中,他最擔心的就是王稟。現在王稟自己要奮起了,就算不和王家一條心,但只要王家不和皇帝作對,王稟也不可能去害自家人。

  而王家會和皇帝作對嗎?沒那麽傻。

  至於孫子,就交給兒子教導了。他已經老了,不想操那麽多心。

  “天師果然通透。”王承嘆息。

  他站起來,對宿誼深深一拜,在宿誼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就轉身離去。

  這時候的王承身上好像少了什麽,又像是多了什麽。但至少,他的精神氣又重新回來了。

  宿誼眨了眨眼睛。

  算了,他都習慣了。

  作者有話要說:  衍聖公爵位傳承期間發生過多次奪門之禍,滅門之災。而且孔子後人的事,也不能怪在孔子頭上。誰管的了自家親戚呢?就像是南北孔分裂了,但南北孔都有忠烈之人,也有敗類。所以,因為孔家後人有敗類而批孔我認為有失偏頗。孔家正統,也是孔家內部的事,旁人沒必要置喙。孔家自己認可就成了。

  當然,因為孔聖人而對整個孔家跪舔,那也是很畸形的一件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