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佛教力量
貞觀十四年早春的長安城,氣氛亦是有幾分微妙。
早前聖人言是要對那高昌國發兵,結果大軍未動,那高昌王子領著數十名親隨,竟是一路騎馬跑來了長安城,言是高昌國已被突厥人控制,他此來乃是為了求救,願唐軍能解了高昌之圍。
早前多有冒犯,並非他們高昌本意,望天可汗海涵,此次特將他們高昌國國寶帶來,獻與天可汗,望天可汗能饒恕他們的罪過。
現如今坊間百姓大多皆已信了那高昌國乃是無辜,朝中大臣們卻未必。
再說這無辜不無辜的,原本也不是最要緊的,要緊的是你高昌國既然與那突厥人粘連不清,唐軍就是要打你的。
將來西域這邊其他小國若想棄唐投向突厥,那他們首先就得想想後果,看看這高昌人的前車之鑑。
只是現如今民間已是形成輿論,尤其高昌國又是一個佛教國家,長安城中佛教亦是興盛,那些佛教徒一個一個都站出來為高昌國說話,這時候若是再打高昌,那便有些失了人心。
李世民這幾日心情明顯是不大好,麴智勝說要給他獻寶,他也不見,直接把人晾那兒,不聞不問的。
這高昌國前面多拽啊,早前有焉耆國的人來長安城告狀,說高昌國阻撓他們的使臣進京,李世民當時就派遣使臣去往高昌,一二三四給那高昌王麴文泰列出了幾點要求,結果那麴文泰一概拒絕,於是中原朝廷便說要出兵打他,眼看大軍馬上就要出征了,他又巴巴跑來獻什麼寶,這是逗人玩兒呢?
侯君集這幾日也很惱火,本來說得好好的讓他去打高昌,大軍眼看就要出征了,竟然又生出這樣的變故。
那高昌國的麴文泰竟是要向大唐求援,請唐軍幫他們打突厥人。
本來侯君集想得好好的,他把大軍開過去,三下兩下把高昌國給滅了,然後在史書上記一筆,消滅一個國家,開拓大唐疆域啊,這得是多麼大的一個軍功。
至於這高昌國在哪裡,這個國家多大,有多少兵力,那誰管,普通老百姓,有幾個能弄得清楚明白的?
那萬一現在要說讓他去打突厥,突厥可是一塊硬骨頭,別說三下兩下了,即便是他侯君集終其一生,那也肯定滅不了。
本來好好的一個軍工,眼瞅著就要變成這樣一個吃力不討好的活計,那侯君集肯幹嗎?這幾日他已是進宮見了李世民好幾回,回回都說這高昌國要打,麴文泰麴智勝父子都不是什麼好鳥,你眼下即便幫了他們,他們到時候又得回頭反咬一口。
朝中那些大臣,有說打的也有說不打的,有說打高昌的也有說打突厥的,這幾日的早朝也是鬧鬧哄哄。
就在這個時候,唐儉從河西走廊那邊,令人送了一樣物甚到了長安城,另外,還有一份公文。
這樣物甚,便是常樂縣出產的指南針,小小的一個圓盤,瞅著像是個小盒子,只有手心大小,乃是木製,外表打磨得甚是光滑。
按那公文上面所言,用手指輕輕一滑,這指南針上面的蓋子便被滑開了,原是把圓蓋上的一點與下麵的盒子相連,開合便只需用手指一推一滑,倒是有幾分精巧。
再看這盒子裡頭,中間定有一根指針,這根指針兩頭尖尖,分別指向兩個方向,分別刻有南北字樣,旋轉木盤,那指針搖搖晃晃的,竟是並不跟隨木盤一起旋轉,而是依舊指向原來的方向!
這一日,皇帝與幾位大臣議事,說完了正題之後,便令人將這個指南針取了出來,與諸位大臣細看端詳。
「此物莫非……乃是司南?」朝中這些大臣也都是這個年代很有見識的人,很快便有人分辨出此物用途。
「唐儉來信,言是可以大量生產,成本亦是低廉。」皇帝言道。
其實唐儉在這個信件裡還附帶了一張說明書,言明此物製法,皇帝現在已經令人去做了,還未完成,不過這件事可以留到後面再講。
「此司南著實輕便。」一位大臣手裡把玩著這個小木盤,愛不釋手。
細看,這圓盤便分成上下兩個部分,下面那個凹陷的空間,乃是在一塊整木上挖鑿出來,這塊木頭用料也好,做工亦是精緻。
為了區分上下,下面那部分便只在四周有花紋,底是平的,並無雕塑,上面的蓋子則是弧形,中間厚四周薄,蓋上亦有花紋,這麼小小的精緻的一個物什,用手指輕輕滑開蓋子,內裡又另有乾坤,著實精妙啊!
如此輕便之物,造價又低,又能給人指明方向,若是果真大批量生產……
「陛下,此物怕是不能輕易示人。」當即有人反對道。
「此乃利器也!」
「司南一物,自古有之,王公大臣所用,如何能讓如此利器流入民間?」
「……」
皇帝聽了,並沒有說什麼,而是拿了唐儉那一份文書出來,給他們看。
唐儉這一份文書上面寫的什麼呢,講起來也是有幾分複雜。
唐大人這段時間在河西走廊也沒閒著,經常來往於敦煌城與常樂縣之間,嘗與胡人以及當地一些有識之士交談,又從羅用那裡拿了許多現成的,最後組織組織,便成了這樣一份文書。
這份文書,與其說它是一份文書,倒不如說是一篇論文。
文中涉及西域各國以及他們的現狀,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皆有涉及,甚至還畫了幾張簡圖。
不過這篇文書中所講訴的重點,還是宗教,其中便以佛教和伊斯蘭教為主。
西域諸國多信佛教,千里佛國,佛風濃鬱。雖然其中也有不少其他宗教,但是大唐的佛教,與西域的佛教,還有天竺的佛教串聯在一起,便是一個大佛教圈,這是一個無形的宗教文化防禦圈,肉眼看不到,但是極其重要。
在遙遠的西域,還有一個伊斯蘭教,近年阿拉伯半島已經實現了統一,眼下正在不斷向周邊地區擴張,伊斯蘭教是一個政權與教義分得不甚清晰的宗教,具有很強的侵略性和排他性,眼下他們的國家又是處在一個不斷膨脹壯大的階段,不得不防。
最後唐儉又說,不管有沒有伊斯蘭教,唐作為一個佛教興盛國家,在眼下佛教在到處都很興盛的時候,就應該爭取佔據宗教高地,讓這股宗教力量,成為一股強而有力的擁唐力量。
縱觀眼下形勢,西有大食這個冉冉升起的帝國,南有吐蕃,松贊乾布現在還這般年輕,便已有所成就。北有突厥薛延陀高句麗,那些可都是不好啃的硬骨頭。
在這樣的大局勢下,小小一個高昌國又有什麼要緊呢。
眼下正是應該要拉攏佛教勢力的時候,大可不必為了那高昌國,令大唐政權與眾多佛教徒生出間隙。
這樣一篇放眼天下的論文,直接就把一些大臣給看暈了。
不免要在心中暗嘆,唐儉這個人的胸懷與眼界,確實不是尋常人能比。
被唐儉這麼一說,那高昌國完全可以不用打了,正好那麴智勝現如今就在長安城,整日說要與天可汗獻寶,那要不然……
「依我看,這高昌國就算打下來了,也沒有太大意義。」有一個大臣這時候就說了。
從河西走廊去往高昌國,還隔著大片荒灘,唐之國力若是強盛,他一個高昌小國自然也不敢造次,唐之國力若是不強,那樣一個地方,就算打下來,根本也守不住,即便是派遣了文臣武將去到那個地方,最後這些人也很有可能佔據地利自立為王,過個幾年,便又是一個新政權。
為了這樣一個國家,值當耗費那麼多的糧草軍餉,用那麼多大唐士卒的性命去填?
不過就算不打高昌,那突厥肯定還是要打,眼下高昌國既然有意降唐,那便收了吧,然後再與高昌國合力去打突厥。
想來想去,還是這樣的做法對國家最是有利。
待到諸位大臣散去之後,李世民卻並不著急離開,而是依舊坐在原處,捧起唐儉那一份文書細看。
唐儉此人確有才幹,縱觀朝堂上下,怕是沒有第二個人能寫出這樣一份文書,雖說是人才濟濟,但總歸各有所長,有些人擅長打仗,有些人擅長治國之道,真正能夠做到放眼天下的,確實也是寥寥無幾。
這位後來名傳千古的大唐帝王,他這時候已經不是很在意高昌國的事情了,天下之大,他能做的事情太多了,又何必鑽了牛角尖,與那小小的高昌國死磕,既顯得他不夠仁慈,又顯得他不夠大度。
高昌既要降唐,那便收了吧,倒是可以趁著這次機會好好打一打那些突厥人,既能滅了突厥威勢,也能讓西域那些小國看看大唐的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