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林氏榮華》第118章
第118章 幫助

  四條措施中,第一條最誘人,因為是一次性發放二十兩撫恤銀,這筆銀子的購買力不小,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都沒看到過這麼多錢。

  而從長遠看,第三條才是利益最大化,佃租減兩成,只要租種的地夠多,老天爺又賞臉,就算不能發財致富,也很快能把家底填起來。

  林清婉的這個條件就是專為沒地或地少的聰明人設的,她想吸引更多的長工把家搬來。

  一個長工最少也能帶來三個勞動力,農莊建設需要大量的人,而且他們的家在此,長工們的忠誠度也會提高。

  到時候便是她沒有與他們簽下賣身契也可信得過他們。

  這個世界上,能夠放棄家人投敵的人可不多。

  鍾大管事領悟到林清婉的意思,開始不著痕跡的蠱惑長工們將家搬來。

  那些家裡地不少的還罷,地少或是乾脆沒地的長工則心動不已,而那些地多,但兄弟也多的也想回去分家,把自己的家小帶來。

  林家別院很快便從兩天前的傷痛中掙脫出來,開始對未來的生活期待起來。

  然而外界對兩天前的暴動才將將做出反應。

  這個時代信息流轉太慢,林家別院被流民圍攻後,除了盧尚兩家知道更多的實情外,其他家都是知道些消息罷了,更別說蘇州城的百姓了。

  還是周刺史調兵駐紮城外,嚴控前來的流民,百姓們這才知道些消息。

  林清婉和林潤推波助瀾,沒多久,林家別院獨自殲滅四百二十八名暴民的事開始流傳。

  前天給林家別院送藥材的各家懵逼,一臉驚詫,「這麼多?」

  他們只知道林家別院被暴民衝擊,周刺史帶兵去救援時林郡主已經把暴民打退,並不知道她具體殺了多少人,此時聽了具體數字,不由懷疑。

  林家的府軍在林家軍上交給陛下時便一同交給了陛下,除了留下些護衛外便沒有了。

  據他們所知,林清婉身邊的護衛不到三十數,他們是怎麼殺退這麼多暴民的?

  難道林江還給她留了後手?

  不少人都是如此懷疑的。

  一時對林家也驚疑起來,趕緊回頭扒拉自己對林家是否有過不敬。

  還留在蘇州的趙勝也懷疑起來,「那些逃出來的流民果真沒看清牆上的是什麼人,有多少人?」

  「是,只是覺得聲勢浩大,人很多。」

  趙勝沉思,難道林江真的給林清婉留了後手?

  她那莊子不小,要藏人倒也容易。養私軍是違法的,可趙勝還真不敢從這方面向林清婉開刀,因為趙家也有私軍。

  在這個亂世,哪個大家族不養些護衛?

  他真從這方面入手,只怕林清婉還沒反擊,其他世家先給他按趴下了。

  因為那些世家養的私軍更多。

  只有周刺史和那天去的將士知道,殺退暴民的是一群受訓不過月餘的長工。

  林清婉手中真正珍貴的是那些能把長工練成兵的人,還有可以給他們打造武器的工匠。

  而林家真正讓周刺史佩服的則是他們的胸懷。

  發生了流民圍攻林家別院的事,城中人人自危,以尚家為首的家族向周刺史施壓,讓他把流民攔在城外,不許他們再入城。

  可林家卻主動站出來將那些圍攻的流民定性為暴民,其性質與流民不一樣。

  流民都是受災,而不得不遷徙的普通百姓,林家主動提議幫助刺史府賑濟這些災民。

  周刺史看得出林族長是真的溫厚,自然心悅誠服。

  他雖然惱恨這些流民給他找麻煩,也制定了種種嚴厲的措施應對,可要說直接把流民拒在城外也不可能。

  蘇州城外也在他管轄之內,把流民攔在外面,沒吃沒喝的,城裡的人倒是安全了,那城外的百姓怎麼辦?

  何況這與朝廷制定的國策也不符。

  可這次連盧家都沒為他說話,他便只能頂著壓力僵持著,這下受害人之一的林家都站在他這邊了,他底氣自然更足了。

  而且林潤不僅態度鮮明的站他這邊,還出面幫他說服了幾大家族幫忙分流災民。

  周刺史心中更是感激,他見林家宣揚拒敵的事,也樂得幫忙,順便震懾一下流民,讓他們不要再輕易惹事。

  林清婉見了,投桃報李的給他送了一條計策。

  這個時代君權的控制還不是很大,百姓們自有自己的一套認知。不管是大梁,南漢還是大楚,之前都同屬於唐。

  所以在百姓們的心裡,他們都是一國的,只不過現在上位者不統一,所以他們才分屬不同國家罷了。

  這是一種很奇怪的心理,平時站在邊境線的兩端,你能說我家陛下的壞話,我就能罵你家的皇帝,可要是遇上遼人,大梁人和南漢人便能站在一起拿著鋤頭迎戰。

  遇上貪官污吏,這邊在罵,那邊也會幫著罵,所以百姓們大抵是不介意換個皇帝的,只要那個皇帝能讓他們過上安穩日子,有個盼頭。

  所以想要收買他們其實很容易。

  給他們一個希望,然後不斷的與他們說,大梁會和他們站在一起,願意給他們一個安穩的生存環境,上位者再與他們共甘共苦一番,多的是人感激涕零,將心掏出來給對方。

  林清婉很早之前就想這麼幹了,然而她身份特殊,並不適合。反倒是周刺史為一地首官,再合適不過。

  周刺史看到這條計策都驚呆了,他的幕僚瞄了一眼,拍掌道:「此計妙啊,周公,若能收攏他們,說不定還能為南征軍立一大功。」

  周刺史眼睛一亮,「你是說讓他們為南征軍領路?」

  幕僚摸著鬍子笑,「周公一定聽過林國公飛馳魯城的事吧?當時不就是有人給林國公領路,他才能繞道遼人後方收復魯城,又斷了遼人的後路嗎?」

  此林國公說的便是林穎。

  周刺史心動不已,合上信道:「不愧是林公的後人。」

  幕僚歎,「這就是大家族的底蘊了。」

  就是一個女孩都這麼厲害,他女兒也差不多這個年紀,此時正在家裡備嫁,他卻還要擔心她嫁到夫家後受公婆轄制。

  唉~

  她閨女要是有這位林郡主十分之一的心智,他也不必操心了。

  周刺史卻笑道:「就不知是我們這位林郡主厲害,還是那位如英郡主更厲害些。」

  幕僚一驚,「周公,難道……」

  周刺史連連搖頭,「不可說,不可說啊……」

  但幕僚多少猜到了些,只怕這次南征軍中會有那位如英郡主。

  朝廷一直在等南漢的事發酵,也在等待時機。可在等待的時候手中的動作可不慢。

  就在各地開始收攏南漢過來的流民時,皇帝已經下令讓各地馳援虔州,以東北軍的蘇將軍為首,其他各軍分出援兵馳援。

  西軍因為距離這裡最近,故為先鋒,周刺史先頭還不知道領兵的是誰,可剛送過來令籌措軍糧的公文上有鍾如英的印鑒,周刺史便大膽猜了一把。

  這位郡主雖是女兒身,然而鎮守洪州多年,憑一己之力便可據楚國以西,可見她的能力。

  而林清婉雖較她年少,可從這一年多來的表現來看,她也是不可小覷的。

  十六歲的姑娘卻能支撐起一房,暴民來犯,四百多人說殺就殺了,這份決斷,便是他也多有不及。

  有林家的配合,蘇州一帶的流民漸漸被安撫下來,青壯到衙門裡去服役,除了一日兩餐,還有米面拿,再額外養活兩三口人不成問題。

  而老幼婦孺弱則在蘇州內外找些活兒干,只是現在是冬季,本來就是農閒時候,他們又是流民,除了貪圖便宜和些實在善良的人外,無人僱傭他們。

  好在周刺史和林潤說服了各大家族,各家捐出些糧食來,每日讓人在粥棚裡施粥,他們再乞討些便也能活下去。

  周刺史還讓人給在城外搭了棚子,又送了不少御寒之物,足夠支撐他們渡過冬天。

  待林清婉將府中事務處理好回頭看時,蘇州城已經安靜下來,漸漸有了冬日休閒的味道。

  林清婉讓林管家去難民棚裡選了二十多個老弱婦孺回來,讓他們去地裡撿出大的石塊,將大泥塊粉碎,順便將堆好的肥料埋進土裡。

  她每日包他們兩餐,視其勞動量給他們酬勞。

  少的,比如那幾個五六歲,只能撿些石頭的孩子,她只包吃,而幾個老人,因為勞動量挺大,除了一日兩餐,她還會給他們一升到五升不等的酬勞。

  林清婉對林管家道:「每隔三天你就去選一次,每次只增加五人到十人不等,記住,每次都要在不同的棚裡選。」

  林管家應下,要養熟了再進下一批,姑奶奶此舉完全是在幫人了。

  林玉濱卻覺得是他們家賺了,暗暗吐舌道:「姑姑,這酬勞也太低了吧?」

  「正是因為低,這差事才輪得到他們。」

  林玉濱略一思索便明白過來,現在是農閒時候,要是酬勞正常,只怕本地人也會來爭搶,到時候他們硬是聘用難民而不是他們,他們不僅會怨恨林家,只怕好容易緩和下來的兩方關係又開始惡化。

  林清婉低聲解釋道:「本來林家可以直接捐糧食賑濟,但那樣不僅花銷大,送出去的糧食也不一定能到他們肚子裡,還不如找些事給他們做,我們既落了好,也讓他們有個生計。」

  「難道這時候還有人敢貪墨糧食不成?」

  「我說的不是貪墨,賑濟的糧食畢竟有限,他們弱小,很難搶得過別的難民。」林清婉歎氣,「現在我是不敢僱傭那些青壯,但老弱婦孺還是敢雇一雇的。」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