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三國美人志》第159章
第315章 魏王

  在沈峰著力於火藥,以及靈魂方向研究之時,三國的NPC時代,也漸漸接近尾聲。

  曹操得知孫權敗於張遼之手,也就不用再去支援,而是回到了鄴城,進爵為魏王。

  我們來看看曹操的身份進階過程。

  天下大亂之際,曹操得袁紹任命成東郡太守時開始發家,後接任兗州牧,將皇帝接來,當了兩天大將軍,被迫讓給袁紹,從此就一直當司空。

  在208年,北征歸來,以為天下大定之時,他才廢掉三公,成為丞相。隨後他南征,敗於周瑜之手,又一年,曹仁被周瑜所破,丟了南郡,荊州落於劉備之手,大好的局勢說崩就崩了。

  看到天下難以統一,自己又漸老,曹操開始安排後事了。210年年底,在群臣的建議下,皇帝封了曹操四縣之地,整整三萬戶,但曹操沒有要,而是寫下了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只受封一縣。

  不過曹操不要,皇帝可不敢不給。曹操讓出的三縣,皇帝分別封給了他的三個孩子,每人一縣,曹植為平原侯,曹據為范陽侯,曹豹為饒陽侯,各五千戶。這樣曹操雖然只有一縣,他們家族還是四縣,一點兒都沒少。

  雖然《讓縣自明本志令》寫的很感人,但一個縣的縣侯,加上孩子們的縣才四縣,遠不是曹操想要的結果。

  又過了兩年,212年,董昭等人認為曹操應進爵國公,加賜九錫,不過荀彧反對,所以只弄了一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緊接著。曹操南征孫權的路上,荀彧就死了。213年,曹操回去後就成了魏公,有了九錫。

  這個「公」是怎麼出來的呢?據說周朝的諸侯國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但現在漢朝除了皇子可封王外,其它的功臣、皇親只能封列侯,雖然有縣侯、鄉侯、亭侯之分,但歸根結底都是侯,國家也被稱為侯國。再往下是無土的關內侯,連領土都沒有,還不如列侯。

  既然東漢慣例,只有皇子可以封王,曹操又功高蓋世,封侯有點太普通了,怎麼突顯他的地位呢?於是「公國」就被抬出來了。

  其實東漢也是有兩個公的,分別是衛公、宋公。這兩個「公」是哪裡來的呢?是劉秀封的。

  在漢朝統一之前,我國共有四個大統一朝代,分別是夏、商、周、秦。夏朝太遙遠了。秦朝又是暴政,只統一了幾年,被劉邦推翻。所以不算,光武帝劉秀找到殷商的後人孔安,封為宋公,周朝的後人姬常封為衛公,以為漢賓,在三公之上。

  為突出曹操的大功,大家就把這個在「侯國」之上,目前只封過兩次的「公國」拿了出來,獎給曹操。

  雖然衛公、宋公的領地很小。但曹操這個「國公」,可完全不能和他們相提並論。朝廷畫了河東、河內、魏郡、趙國、中山、常山、钜鹿、安平、甘陵、平原等十郡給曹操作為封地。簡直就是在北方畫出了一個大大的國中之國。

  看到如此重的封賞,曹操當然假意推辭。大家不肯,曹操又說只要魏郡一郡就足夠了,大家再次不肯,於是曹操才笑納了十郡之地,建立起了自己的小諸侯國——哦,這絕對不是小諸侯國,而是大諸侯國,都十個郡了,還能小嗎?

  雖然上面還有皇帝,他只是個公國,但待遇也王國差不多了。曹操建社稷、立宗廟,納三女為貴人,置尚書、侍中、六卿;以荀攸為尚書令,涼茂為僕射,毛玠、崔琰、常林、徐奕、何夔為尚書,王粲、杜襲、衛覬、和洽為侍中,鐘繇為大理,王修為大司農,袁渙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陳群為禦史中丞,一個有別于朝廷的國中之國逐步確立。

  隨後,214年,劉備平蜀那一年,曹操再進一步,位在諸侯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遊冠。也就是他的國家雖然是個「公國」,但已經比皇子的王國還要牛了。

  而如今,216年,曹操終於不再想當這個「公」了,還是直接當王算了。

  西漢建立之時,異姓王還是很多的,像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人,我們都耳熟能詳,不過這些人都沒有好結果,一個個被劉邦幹掉,只有長沙王吳芮傳了四代,算是善終。

  東漢開國之時,由於劉秀的強勢以及諸侯的無能,異姓王一個都沒封,所以至到王朝結束之時,才出現第一個異姓王,也是最後一個,那就是曹操。

  劉備雖然後來自稱漢中王,但人家是漢室宗親,不算異姓王,而孫權投靠曹操時,只被封了驃騎將軍,假節領荊州牧,南昌侯。直到曹丕稱帝,才將他晉升為吳王,那時東漢已經亡國了。

  曹操稱王之後很高興,以大理鐘繇為相國,國內也變成了王國編制,這一套小朝廷是完全忠於他的,這樣他死以後,這套班子也可以輔佐他的孩子,而不用考慮是效忠於皇帝還是效忠於他的繼承人。

  接下來,曹操又準備南征了。張遼以七千兵打敗了孫權的十萬人,這讓曹操蠢蠢欲動,他想在臨死前,給孩子留一個完整的天下。

  曹操軍至合肥,巡看張遼與孫權戰鬥之處,歎息良久。他之所以留了一個錦囊,寫下一個不是妙計的妙計在裡面,只是想安眾心而已,並不是認為張遼他們可以破敵。沒想到張遼竟拿著雞毛當令箭,還真把孫權打敗了。

  217年正月,曹操趁江水水位最低的時候,繼續南征孫權,想趁孫權敗,要孫權命。然而孫權上次慘敗,已經吸取了教訓,這次又與曹操相持不下,誰也奈何不了誰。

  曹操推不動孫權,只得搬師回朝,這次回朝後他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可以說是完全一副皇帝派頭了。與此同時,他也設立曹丕為王太子,繼承他的魏國。

  西邊,法正勸劉備北取夏侯淵,定漢中。劉備依言而行,派張飛、馬超、吳蘭等人先行進軍。曹操聽到此事,立即派曹洪前去支援。

  這一年魯肅死了,孫權讓嚴畯代魯肅。眾人都到嚴畯家道賀,嚴畯卻一直推辭,自稱一介書生,不懂軍事,言辭懇切,最後都流眼淚了。孫權看到這小子不行,只得讓呂蒙替魯肅的位子。

  218年,曹洪斬吳蘭,張飛、馬超敗走,隨後夏侯淵、張郃、徐晃等與劉備等人相拒。徐晃擊破劉備手下大將陳式。劉備大驚,感覺要玩完,急忙發書給諸葛亮。讓他把益州的兵都調過去。

  諸葛亮看到劉備的信皺起眉頭,問從事楊洪:「主公讓我們把兵都調過去,你看如何?」

  楊洪道:「漢中,是益州的咽喉,存亡的關鍵,若無漢中,則無蜀地。此家門之禍,發兵何疑!」

  這個時候蜀郡太守法正跟著劉備去打漢中了,諸葛亮立即讓楊洪代領蜀郡太守去徵兵。楊洪到了蜀郡,不但兵徵了許多。其它事情也辦得井井有條。諸葛亮一看楊洪這麼能幹,立即大手一揮。從今天起,你就不是代太守,而是真正的太守了!

  起初的時候,楊洪只是犍為太守李嚴手下的一個功曹,現在李嚴還是犍為太守呢,楊洪卻成了蜀郡太守,比李嚴都牛。而楊洪手下有個叫何祗的人,楊洪向諸葛亮推薦了一下,楊洪還在當蜀郡太守時,何祗已經成了廣漢太守。

  諸葛亮根本不考慮出身高低,資歷深淺,得才便用,只要你是人才,就飛速提拔,使得益州之人全都拜服。

  劉備得到了諸葛亮徵來的兵,繼續與夏侯淵對峙,而曹操看到這邊打得火熱,也準備親自西征劉備。可是這時,北方胡人又作亂了,所以他不得不耽擱了一下。

  平定北方胡人之亂的是曹彰。曹彰身自搏戰,鎧中數箭,意氣益厲,乘勝逐北,至桑干之北,大破胡人,斬首、或生擒數以千數。那時鮮卑族大人軻比能將數萬精騎觀望強弱,見曹彰勇不可擋,所向皆破,馬上投降,北方悉平。

  曹操看到了曹彰平定了北方,萬分高興。他一直屯兵長安,沒敢南下漢中,就是怕北方出事。現在北方平了,他的大軍終於可以南下了。

  然而,這次南下卻是慢了一步,剛出軍,劉備就斬了夏侯淵,奪得漢中。看到曹操的大軍,劉備得意地道:「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

  於是劉備乃斂眾拒險,死守不出,始終不與曹操交鋒,跟江南的孫權簡直是一個師父教出來的徒弟。曹操與劉備相持了數月,沒討到便宜,最後無奈引軍回長安,劉備從此占了漢中郡,一統益州。

  此時的劉備,春風得意,自稱漢中王,設壇場於沔陽,陳兵列眾,群臣陪位,讀奏章完畢,乃拜受璽綬,頭戴王冠。立劉禪為王太子,提拔魏延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以鎮漢川。

  提拔完魏延,劉備回到成都,以許靖為太傅,法正為尚書令,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其餘將領也各有封賞。

  劉備派費詩到荊州,給關羽前將軍印綬,關羽聽到黃忠居然地位與自己差不多,頓時怒道:「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堅決不肯要劉備的封賞。

  費詩只得安慰道:「要建立帝王之業,肯定不能只指望一個人。漢高祖打天下的時候,蕭何、曹參都是他的髮小親舊,而陳平、韓信則是空手來投奔的流浪漢。但那個時候諸人的地位是怎麼樣的呢?韓信排在最前面,可是蕭何、曹參卻沒有怨言。

  現在漢中王因為黃忠新立大功,特意尊崇他,你以為他真的能與你相比了嗎?你和漢中王是什麼關係,就好像一個人一樣,榮辱與共,請別在這個時候計較官號高下,爵祿多少。你不受封,我倒是無所謂,不過回去跟漢中王說了此事,你自己這邊可不好看。」

  關羽尋思了半天,最後還是無奈地接受了與黃忠並列的事實。
第316章 荊州

  219年,曹操以夫人卞氏為王后,古往進來,由皇后變成伎女的人不多,由伎女變成皇后的人就更少了,卞夫人伎女出身,能成為曹操的王后,實在很不容易,也正因為出身低,她成了千古噴子們噴的目標,曹魏傳國不長,都成了她的責任。

  孫權看到劉備爆了曹操的菊花,奪取了漢中地,也不甘示弱,繼續出兵合肥,向北進取。這就叫趁火打劫,曹、劉兩人都深諳此道,孫權這個後輩也學得很快。

  曹操一看孫權打過來了,立即將各州的兵調往淮南,抵禦孫權。溫恢看到這種情況,跟裴潛說:「孫權雖然來了,但不會有什麼大問題,現在江水上漲,子孝那邊懸軍深入,兵力被調開了一部分,關羽又驍猾,恐怕會出事。」

  子孝自然就是曹仁了,曹操各個方面軍的統領都是曹家的人,別人信不過。坐鎮益州漢中,負責西方軍事的是夏侯淵,而坐鎮荊州,負責南方軍事的人是曹仁。

  果然,如溫恢所料,關羽一看有機可乘,立即以糜芳為南郡太守,守江陵,以將軍傅士仁守公安大本營,然後帶著手下所有人馬,揮師北進,攻打曹仁。

  做為曹營第一猛將,曹仁手下的兵雖然調開了,卻是不懼關羽的,他曹仁的一生,除了敗給過周瑜還敗給過誰?

  曹仁讓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等人領兵頓在樊城北邊,自己則據守樊城。兩邊呈犄角之勢,抵禦敵軍。雖然佈置的很妥當,無奈運氣不行。兩軍相持的時候突然天降大雨,漢江江水暴漲,平地數丈,于禁等七軍全被大水淹沒。

  看到營寨被淹了,于禁等人只能往高處跑,躲避洪水。關羽一看敵人遭水災了,大喜,乘大船展開猛攻。于禁等人剛從水裡游出來。看到關羽的大船。哪裡還能戰,只能投降。唯有龐德站在河堤之上,被甲持弓,誓死抵抗關羽。

  身為西涼出身的猛將。龐德弓馬雙絕。勇冠騰軍。後來馬騰去當衛尉了。龐德就跟著馬超混,馬超從張魯處投奔劉備時,沒帶著龐德。龐德就在張魯投降曹操時也跟著降曹了。

  龐德的哥哥龐柔跟著馬超投奔了劉備,所以曹營諸將都懷疑龐德的忠誠度,不信任他,龐德對於此事非常鬱悶,常說我不殺關羽,也當被關羽所殺,絕不會投降!

  果然,這次龐德沒有食言,他箭不虛發,從早上死戰到中午,關羽軍越攻越急,他的軍隊把箭射光,只能短兵相接。隨著水越漲越高,龐德的手下開始投降了,龐德本人卻不肯降,乘小船想逃回曹仁那邊。結果風太大,船翻了,他只能抱著船在水中漂,最後被關羽所俘。

  關羽看到龐德,很不高興地道:「你老哥就跟著我們混,我也想重用你,你幹嘛跟我拼這麼久,不早早投降?」

  龐德聽到關羽的話,立即罵道:「魏王帶甲百萬,威振天下,劉備這種蠢材又怎麼是對手,我甯為國家做鬼,也不給反賊當將!」

  關羽一看龐德如此不識抬舉,就砍了他。曹操聽到龐德為國捐軀,哭道:「我和于禁相識三十年了,沒想到危難之際,他竟然不如龐德!」

  其實此戰之前,曹操的五子良將中,最牛的就是于禁了。于禁起初跟著濟北相鮑信混,鮑信死後就跟著曹操了,與程昱等人算是曹操的第二批嫡系,僅次於在東郡之時跟隨曹操的荀彧、陳宮等人。五子中的徐晃是跟著皇上來的,而張遼、張郃分別是呂布、袁紹的降將,受重用程度遠不及于禁。

  唯一能夠跟于禁論資歷的人就是樂進了,但樂進這個人個子很矮,長得又醜,沒有名將模樣,雖然立得功多,也不如于禁出名。史書中說,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可惜晚節不保。于禁隕落後,五子排名第一的就變成在合肥立下奇功的張遼,沒他什麼份兒了。

  于禁七軍皆被大水淹沒,關羽又引兵急攻樊城,樊城也同樣被大水所淹,處處崩壞,城裡人馬也只有數千人,人心惶惶。很多人都勸曹仁趕緊乘船逃走,以免被關羽所擒。但是關羽的水準又豈能跟周瑜相比,想逼曹仁棄城逃跑還是不可能。曹仁沉白馬與軍人盟誓,同心固守,誓死不逃不降。

  另一邊,關羽斬殺龐德,俘虜魏軍外姓最牛的名將于禁,又將曹家第一猛男曹仁圍困,消息傳來,整個魏國都動盪了,自許都以南,許多人都回應關羽,關羽威震華夏。

  許都離荊州實在是太近了,就在南陽郡北邊的潁川郡,以前曹操就很不放心,天天去打張繡,後來得到了整個南陽,才稍稍安心一點兒。這次關羽把曹仁圍了,南陽幾乎呈現不保的局面,曹操立即和手下們商量要不要遷都。

  司馬懿、蔣濟對曹操道:「于禁等人是被大水淹沒的,不是戰略有問題,劉備、孫權兩人,看起來雖然很親,但實際不是如此,關羽如此得志,孫權肯定不高興。我們可以勸孫權抄了關羽的後路,並告訴孫權可以把江南分封給他,只要孫權出兵,樊城就可以自動解圍了。」

  於是曹操寫信,孫權看到曹操來信,立即與呂蒙商量。

  呂蒙看到關羽驍勇雄壯,早有相圖之意,只是苦無機會,也勸孫權取荊州。

  孫權道:「現在關羽的勢頭大好,我準備趁曹操手忙腳亂之際攻取徐州,你看如何?」

  呂蒙道:「曹操遠在河北冀州,荊州又出事了,肯定無暇東顧,徐州的守兵不多,可以搞定。但徐州那邊道路四通八達,適合用騎兵,至尊今天到手,曹操過一個月必來相爭,我們就算調集七、八萬人駐守,結果也難說。不如西取關羽,全據長江,進可攻,退可守,實乃萬全之道。」

  孫權覺得呂蒙所說不錯,又與他商量怎麼取。

  其實呂蒙沒在孫權身邊,而在荊州駐守,兩人的討論都是書信進行的。呂蒙又上書道:「關羽圍攻樊城,卻在家裡留了好多兵,必定是怕我攻打他。我本來就常生病,現在以治病為名,帶著一部分兵回建業,關羽聽說,必定將家裡的守兵調走,全力圍攻樊城,然後我們的大軍暗中晝夜急馳,浮江而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得關羽可擒。」

  於是呂蒙上書稱要病死了,孫權故作姿態,召呂蒙回建業就醫,消息也沒有保密,而故意洩漏了出去。

  當呂蒙帶著一部分兵回京,走到蕪湖的時候,遇到了陸遜。陸遜看到呂蒙帶兵回來,奇怪地問:「關羽離我們那麼近,你還抽了這多兵回建業,不怕出問題?」

  呂蒙歎道:「你說的不錯,但是我已經病得不行了,要死了。」

  陸遜道:「關羽傲氣淩人,又新建大功,更加心高氣傲。聽到你生病了,必然會放棄警惕,我們出奇不易,定能擒他。回建業見到至尊,你可要好好說說。」

  呂蒙怕消息走露,仍不敢跟陸遜交底,只是道:「關羽勇猛無敵,並且在荊州日久,恩信大行,這幾天又立大功,膽勢益盛,不是那麼好辦的。」

  和陸遜聊完,呂蒙回到首都建業,孫權立即問:「你現在撤兵回來了,我們派誰去替你?」

  呂蒙道:「陸遜這個傢伙很聰明,足以擔當大任,但現在卻一點兒名氣都沒有,關羽也不會把他當回事,沒有比他更好的人選了。」

  於是孫權召陸遜,讓他帶兵替呂蒙,陸遜接過呂蒙的班,立即寫信給關羽,裝足了孫子,完全是一副不懂軍事,生怕關羽打過來的模樣。

  關羽看到陸遜的信,更加大意,將荊州的守兵又撤了許多,增援前線去了。

  然而這個時候,兩邊還沒翻臉,因為孫權還不好意思。導致孫權翻臉的理由還是關羽惹出來的,關羽得到了于禁手下數萬降兵,卻沒有兵糧。糧絕了怎麼辦?他就去搶孫權的糧。

  孫權本來就想找個打關羽的理由,看到他派兵來搶糧,哪還客氣,於是呂蒙浮江而上,出兵了。

  其實大將出征在外,守家的一般都是可信之人。像曹操那邊,西邊是夏侯淵守,中間是曹仁守,雖然夏侯淵敗於黃忠之手,身首異處,但那也是戰敗了,忠誠度不會有問題。

  劉備這邊,雖然不像曹操那樣有親人可以相信,但關羽還是值得相信的。現在關羽領兵在外,守南郡的人就變成了糜芳。

  糜芳這個人可不可以相信呢?理論也是絕對可以信任的。他本來是彭城相,位高權重,太守一級的人物,卻與他哥哥糜竺一起拋家撂業,跟著劉備混。曹操讓他重新擔任彭城相,他都不去,只跟著劉備,吃苦受罪,當真是革命元勳。糜竺在劉備手下位在諸葛亮之右,糜芳也不差,南郡太守,把守江陵。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