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距離月底還有十幾日,但是需要準備的事兒著實太多了,夏月初大致列了一下清單,發現這半個月,時間簡直是緊得不行。
她不但要把府城酒樓的事兒安排妥當,還要回永榆縣看一下父母,順便把那邊酒樓的事情安排一下。
而且這次去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基本就等於是搬家了,許多東西也都要帶走。
所以在府城過完中秋,薛壯便陪著夏月初回永榆縣去了。
永榆縣這邊雖說夏月初不親自掌杓了,但是府城那邊出了什麼新菜,這邊過不了多久也會跟著上新,所以大家對初味軒的熱情並沒有因為夏月初的離開而削減太多。
薛壯跟夏月初趕著車到家的時候,就正趕上晌午飯口,店裡最忙碌的時候。
兩個人下車跟在櫃檯上忙活的夏瑞松打了個招呼,店裡立刻有老顧客認出他們,全都湊過來想要聊上幾句,而大家最關注的還是七月份的那場佛齋。
「夏娘子,咱們縣裡現在茶館的說書先生,都還在說你做佛齋,貶斥東瀛人的事兒呢!」
「就是就是,真是太解氣了,東瀛人沒一個好東西,還敢來咱們東海府。聽說他天天出門都要帶著好多護衛,把他圍在裡頭才行,這可不就是做賊心虛麽!」
「東瀛人當年在東北造了多少孽,如今還敢在七月半來東海府,也不怕鬼門大開,那些冤魂出來找他索命。」
「要不說還是夏娘子厲害呢,把他懟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還有那佛齋,聽著都叫人流口水,豆芽裡能鑲進去餡兒,豆腐能雕成佛塔,夏娘子如今的手藝真是越來越厲害了!」
老客人們難得看到夏月初回來,再加上為這件事兒激動了大半個月了,這會兒總算是看到真人,更是全都圍上來了,把店門口堵了個水泄不通。
夏月初耐心地跟大家寒暄說話,足足小半個時辰,客人們才漸漸都散開回去繼續吃飯,她這才得以抽身,趕緊直奔後院去找夏洪慶和吳氏。
後廚曹雁輝聽去端菜的夥計說薛壯和夏月初回來了,知道他們肯定還沒吃飯,趕緊做了幾個菜叫人端去後院。
所以夏月初一進門就看見堂屋桌上已經擺好了熱氣騰騰的飯菜,笑著說:「一看就知道是曹師傅的手藝。」
「曹師傅細心,聽說你回來了,怕你餓著,趕緊做了飯菜送過來。」吳氏說著從夏月初手裡接過她拎著的東西,嗔怪道,「前幾日你不是還叫人送了節禮過來麽,怎麼又買東西回來?不是都叫人告訴你了,家裡這邊什麼都不缺,就算現在日子過得好了,也不能這麼大手大腳。」
夏月初這次還真沒帶太多東西,只是臨走前馬車路過集市,看見有從南邊新運來的布料,便忍不住給家裡每人都買了些。
她解開包袱皮兒給吳氏看道:「這幾塊尺頭是今年秋天新上的南方貨,在府城那邊賣得可好了,我看著也不錯,手感好而且還厚實防風,買回來你們裁冬衣用剛剛好。」
夏月初做事從來都周到,不但給老兩口買了,哥嫂和侄子的也都沒落下。
夏洪慶的尺頭是他最喜歡的藏藍色,吳氏的那塊是有些鮮亮的棗紅。
夏瑞松的是塊蟹殼青的料子,這種顏色最近在府城流行得很,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穿得好看。
但是夏瑞松從小讀書,自有一股書卷氣,加上他長得白皙端正,穿這個顏色肯定好看。
給嫂子劉氏的料子是暖暖的薑黃色,平安年紀還小,做衣裳用的料子也少,而且他生得白皙可愛,什麼顏色都撐得起來,所以夏月初一口氣給他買了大紅、湖綠和寶藍色三塊尺頭。
吳氏早年間為了貼補家用,也出去接過綉活兒做,所以上手一摸就是知道是好料子,肯定不會便宜。
她看著包袱裡的一摞尺頭,一個勁兒地說:「你這孩子,花錢這麼大手大腳,家裡如今一年四季的衣裳都多得很,你哥也給我們做了新衣裳,哪裡用得著一換季就做好幾件新的,我先給收起來,留著明年用就是了。」
夏月初聞言趕緊哄著說:「娘,這都是今年時興的,擱到明年就過時了。如今咱家生意做得好,可不比從前了,你們出去也得講究點兒,不然叫人家一看,初味軒這麼大的買賣戳在這兒,結果夏家老兩口還穿得那麼不好,人家還不得在背後說我哥和我不孝順啊?再說了,大哥如今是店裡的掌櫃,平安還在讀書,也都該穿得體面些,多幾套衣裳替換,免得叫人笑話。」
她深知吳氏勤儉了一輩子,突然間日子好過了,反倒覺得不適應了,總還是用老思想來看問題。
這種想法,早就根深蒂固地紮根在她的骨子裡了,可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輕易改變的。
所以夏月初乾脆就把兒孫搬出來說事兒,老一輩辛辛苦苦還不都是為了孩子能過得好,哪裡肯害得孩子被人在背後戳脊梁骨?
等以後好的東西用慣了,知道物有所值了,觀念慢慢也就轉變過來了。
果然,吳氏一聽夏月初這麼說,立刻就不再抱怨,正好見薛壯停好馬車進來,她把包袱放在一邊道:「行了,娘知道了。你們坐了半天車累了吧?趕緊先吃飯。瑞軒那小子怎麼沒跟著回來?」
「廖老爺子最近想弄個什麼新菜,琢磨好久了,爺倆天天在廚房裡鼓搗,我這次回來就沒叫他,反正離得也近,他啥時候有空自個兒雇個車就回來了。」夏月初一邊吃飯一邊道,「我們這次回來,除了看看你們老兩口,也是有正事兒要辦的。」
吳氏正給薛壯盛飯,盛了一大碗不算還順手用飯鏟壓了壓,生怕他不夠吃,聞言便順口搭音道:「啥正事兒啊?」
「等晚上家裡人到齊了一起說吧。」夏月初含混地說,「曹師傅最近手藝有長進啊,回頭年底想著讓大哥給他包個大紅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