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夫君他是科舉大佬》第104章
第104章皇帝賜匾

  顧父輕快的走進屋,周身意氣風發,顧母用餘光掃了一眼,沒有吭聲。

  顧馳和葉溪識趣的將房間留給他們二人,去到灶房裡擺飯菜,即便走到今天這一步,家裡除了看管大門的僕人和馬夫,沒有其他伺候的婆子和丫鬟,事事還是他們親手親為。

  小桃子噠噠跑到顧父身邊,聲音輕輕柔柔的,衝著顧父說著悄悄話,「爺爺,奶奶生氣了哦!」

  顧父拉著小桃子進屋坐在顧母一旁,「誰惹老伴兒你生氣了?」

  顧母語氣有些冷, 「還有誰,不就是你嗎?天天見不到人影,不知情的,以為你有多忙碌呢!還記得今日是什麼日子嗎?」

  顧父一楞,隨即拍著腦袋笑起來,「近日和王卓他們正在研製另一種水車,一忙碌起來就忘了時辰。」

  顧父握上顧母的手晃了晃,眉頭的皺紋舒展開來,「老頭子我想起來了,老伴兒你有心了,我都忘記了今日是我的生辰,可你還惦記著。」

  顧母這才肯看他一眼,語氣也不復方才的冷淡, 「成親這麼多年,你哪件事兒我沒惦記著?你不比那些年輕人,一大把年紀了,按時按點的吃飯對身體好。我看你最近又瘦了一圈,最近幾日早些回來,我給你好好補一補,把掉的那圈肉給補 來。」

  對顧母來說,令她生氣的,還是自己的老伴兒不愛惜身體。

  年輕時候不管是在鎮上搬麻袋,或是下地幹活,都是力氣活,上了年紀毛病顯露出來,腰酸背痛胳膊疼是常有的事。

  而自己老伴兒年過半百還不消停,天天跑到工部凑在王卓那群少年身邊跟著研究東西,最近一段時間更是忙碌的過了飯點才回家,連口熱乎飯都沒吃上。

  時間久了,損傷的都是自己的身子,顧母是既生氣又擔心,氣的是他自己一大把年紀了還不知道好好照顧自己,又擔心老頭子萬一出了意外怎麽辦。

  今日恰逢顧父五十四歲的賀辰,幷沒有大辦,顧母早早的做好了一桌子飯菜,盤算著一家人在一起吃頓飯,熱熱鬧鬧的說著話,可盼來盼去的也沒把顧父給盼回來,她能不生氣嗎?

  「好,好,都聽老伴兒的話!」顧父拉長調子,笑著點頭。「從明日起,我一準能早點趕回來,按時按點的吃飯,一日三餐都讓老婆子你督促著,可行?」

  「這還差不多,走吧,吃飯去。」得了顧父的保證,顧母心裡舒坦起來。

  顧家沒有食不言寢不語的講究,一大家子平日各有各的事情要忙,飯桌上就是最好的交流時間。

  顧馳和葉溪給顧父送上了賀詞,還有顧父喜愛的上好的茶葉和杏花酒。小桃子和舟寶也軟乎乎的給顧父送上了脆脆甜甜的祝福。顧問昭也特意從國子監回來,給顧父送上了一副親手繪製的生辰畫。

  顧父心情舒暢,老了老了,過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神仙般的日子也不過如此。若是家中的兩個兒子和兒媳、孫子孫女們也在身邊就好了,那就是一家大團圓。

  「研究的風力水車有了進展,最近工部的官員都在忙這件事,過不了多久風力水車問世,那我們也就可以歇息一段時間了!」顧父呷了一口茶水,碧色的茶葉尖兒在熱水裡舒展開來,散發著醇厚的清香。

  自大半年前王卓他們因研製出筒車進了工部,顧父也對此頗感興趣,文正帝便把本應給予顧問昭的榮耀給了顧父,允許他一同進入工部跟著學習,當然不是正式的官員,俸祿也比不上成爲進士進入工部的官員。

  不過顧父不在意,可以跟著工部的官員一起長見識,他已經很滿足了。

  顧父種了一輩子的地,莊稼人對黃土地有一股莫名的情感,別的事情不擅長,可種地絕對是一把好手。

  工部的官員有學識,可沒有多少經驗,在世家長大成人,都沒下過幾次地,又如何指望他們能說出個所以然來。

  王卓他們那群小子有頭腦,但也沒太多見識,顧父就派上用場了,種了幾十年的地,說出來頭頭是道,行還是不行,顧父有兩把刷子。

  「風力水車?」顧馳來了興趣,「聽名字是與風有關?」

  顧父解惑道:「大部分構造和以前的水車無太大差別,只不過多了一樣--風帆,風帆隨風轉動時帶動水車從水裡汲水。」

  顧父還欲再說,顧母笑著打斷他的話,「你和三郎不愧是父子倆,一談起正事就忘記了吃飯,先吃飯,有什麽事兒留著待會兒再說。」

  顧父和顧馳相視一笑,齊齊開口:「聽老伴兒的話/聽娘的話。」

  顧父他們的動作很快,沒過幾天便研製出了風力水車,在整個上京城引起了轟動。

  風力水車與以往出現的水車相比,多了一部分,由風車和水車兩部分構成。

  以往的水車需要水流的推動而轉動汲水,對水流的要求非常高,必須是在水源充足、水勢高的地方才可以運行。

  而如今的風力水車則更偏重於風的影響,有風作為動力,對水的要求降低許多。

  文正帝看著正在運行的水車,輕柔的風吹動,清澈的水流入水車裡面,再從水車中沿著長長的木槽流動,一直到遠處需要灌溉的農田裡。

  文正帝連連點頭,撫掌稱贊,「以風帆數扇,俟風轉車,風息則止,不管是救潦,或是灌溉和栽種,都極爲便利。」

  看著面前的王卓和顧父一行人,文正帝不由得升起一股感概,英雄出身不論高低,工部這麽多有學識的人才,可一再給他驚喜的却是從月水村走出來的這一群少年和一位老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們研製出風力水車,解决了以往的弊端。」文正帝面色挂著笑意,「不是每一個地方都有豐富的水源,因此水車的推行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可風無處不在,只要有風有水的地方便可以使用,尤其是西北荒漠之地,想必有了風力水車的出現,大周朝的每一寸土地可以更加便利的灌溉。你們幾人便是大周朝的大功臣!」

  顧父推辭道:「草民們不敢居功,風力水車的研製是工部每一個人的功勞,草民們初初有了想法,可真正將水車造出來,離不開工部每一個官員,他們給予了草民們許多經驗和幫助。做出來的東西能够給百姓們帶來幫助,草民們便已很滿足。」

  「從以前的筒車到如今的風力水車,接二連三的研製出灌溉工具,你們起的作用重中之重,不可替代。從今日起,無需自稱草民,稱呼微臣即可。」文正帝滿意的看 著顧父他們,眼底的欣賞之情流露。

  「一邊是少年可期,一邊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你們是大周朝子民的表率,雖沒有通過科考進入官場,但你們做出的貢獻是無法衡量的,朕特批你們進入工部都水清吏司,官從從六品的工部員外郎,享受的待遇和其他官員一樣,希望你們再接再厲,研製出更多有益的東西。」

  顧父和王卓他們楞在那裡,面上盡是驚喜,有些不敢相信,從六品的工部員外郎,也就是說,從今日起他們是朝廷正式的官員了,在朝廷裡登記在冊的。

  雖科考這條路沒有走通,可憑藉著發明創造,竟然從一介泥腿子成爲了朝廷的官員。

  幾人趕忙行禮道謝,「多謝陛下的恩寵,微臣必定不辜負陛下的看重。」

  顧父和王卓他們被授予官職,在上京城又引起了不小轟動。

  此時此刻,這些世家大臣看著顧家,也不得不佩服。

  從一個小小月水村走出來的一群人,却一個兩個的在陛下面前留下了好印象,如今顧家父子倆都入朝爲官,顧家三兒媳在國子監教書,什麽好事都落得他們身上,怎麽就這麽有能耐呢!

  給顧父賞了官職還沒完,文正帝對顧家是越看越滿意,親自動筆給顧家賞賜牌匾,「顧府高風」四個字高高懸挂在顧府大門外面,每一個走過路過的人都可以看到。

  這還沒完,文正帝又給月水村賜了匾,禦筆「月水明村」四個字。

  在文正帝看來,月水村雖是一個沒什麽名氣的小村莊,可它養育出顧家人還有王卓這些少年才俊,想必定是一個好地方,村子裡的其他人也定是有出息的。

  皇帝給臣子賜匾的情况可不多,除非是真正做出貢獻、在朝爲官多年的官員才能獲此殊榮。

  可顧家就獲得了,顧家不過來到上京城幾年時間,顧馳踏入官場也僅僅四年多而已,就獲得了文正帝的賜匾,一下子還是兩個,連帶著自己出身的村子也得了一個御賜的匾,這可真是讓人眼紅!

  對於這些世家大臣來說,顧家人入朝爲官他們雖驚訝,但幷不十分羨慕,畢竟對他們大家族來說,族中的子弟大都有不錯的前途,官場上盤根錯節,大大小小的官職都有他們家族的人來擔任。

  真正讓他們眼紅的,便是顧家獲得御賜的牌匾,這份恩寵和殊榮,可不是誰都能得到的,這對一個家族來說,流芳百世,是無上的榮耀啊!

  顧馳提出開闢陸路貿易,八方來朝,建立了商貿往來,國庫的銀子也因此增加不少。

  而顧父如今又研製出風力水車,極大的解决了灌溉問題,勢必會提高糧食增産,這些舉措有益於每一位百姓,稱呼顧家父子倆爲大周朝的功臣都不爲過。

  日後也勢必會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不說百年之後,就憑他們如今的功勞,資歷熬上去之後,升官加爵也可期。說句不好聽的話,若是哪一日在皇帝面前犯了錯,考慮著他們的功勞,文正帝也會網開一面,這就像顧家人的護身符一樣。

  「顧家高風」牌匾,高高懸挂,引來了不少圍觀的人,走過路過的每一個人都要行禮,即便是那些官員也不例外,這麽一來,也不敢再有人如之前那次學子故意上門鬧事一樣,故意到顧府門前上門惹是生非。

  皇帝金口玉言誇贊顧家高風,皇帝都這麽說了,那肯定不作假,以後誰還敢說顧家人一句不好的話呢!

  顧母最近臉上的笑就沒有下去過,「前一段時間我還打趣,家裡三郎是四品官員,兒媳和我有誥命在身,就你一人是白身。可沒想到沒過多久,老頭子你也有了官職,還給咱們家和咱們村得了皇帝御賜的牌匾,老頭子你可太厲害了!」

  顧父臉上的一道道皺紋舒展開來,「兒子、兒媳和老伴兒出息,我這當老子的,也不能落後太多。我自己有沒有獲得賞賜是其次,最開心的,還是咱們月水村也得了一塊牌匾,這麽一來,只要村裡人不主動惹事,沒多少人敢欺負到村裡人頭上。」

  王卓他們自上次進京之後,已近一年的時間沒有回去,如今趕上護送牌匾回去的機會,他們告了假,跟著牌匾一起回到月水村。

  一到村口,在樹下納凉的村民們一哄而上,不停的向王卓他們打聽京城的事迹。

  王家娘子笑嘻嘻,「沒想到你們一去京城便是一年的時間,誰也沒想到你們研製出的筒車會有那麽大的作用。如今去到哪個村子,水邊一排吱吱轉動的筒車都是你們研製出來的,可給咱們種地的省了不少力氣,不少人感激你們,甚至感激咱們整個村子呢!」

  當得知王卓他們又研製出了風力水車、幷且正式做了官以後,王娘子他們又沸騰了,「乖乖,原來讀書讀不好,不意味著一輩子就是個泥腿子,還有其他出路。」

  像王卓和顧馳這群孩子,都是村裡人看著長大的,以前只看到顧馳讀書當大官又出息,誰也沒想到書讀不好的王卓在創造上面有天分,如今照樣踏入了官場。

  不過真正讓月水村村民們驚訝的,還是文正帝御賜的那一塊牌匾。

  李老頭、王家娘子還有其他每一位村民,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看著金光閃閃的牌匾,驚訝的張大嘴巴說不出一句話,眼睛也瞪直了,乖乖,他們沒看錯吧,這可是皇帝親自動筆賜的匾,這是整個村子的榮譽。

  他們這群整日扒地的泥腿子,竟然得到了皇帝的贊賞,這可是給祖宗十八代都爭光的事情啊!

  皇帝賜匾,月水村村民祖宗十八代走了狗屎運,估計整個宛陽府扒拉一遍,也找不出幾個能得到皇上賜匾的村子。

  即便是縣令和那些當官的,看見牌匾也要下馬行禮,日後他們村民可就不怕被人找上門欺負了。

  董裡正同村裡的人謀劃,在村頭修建了進入村子的大門,「月水明村」牌匾高懸,村口另一邊還伫立著顧馳的進士碑。

  村門正中央是御賜的牌匾,另一旁是進士碑,月水村再也不是以前的月水村了。

  上匾那日,宛陽府知府和臨南縣縣令老爺都來了,不少有名望的人家也來了,當日的場景非常熱鬧。

  後面也斷斷續續的有人千里迢迢跑到月水村看牌匾和進士碑,希望自己能沾沾光,月水村一下子熱鬧起來,從無人問津的小村子成了當地最熱鬧的一個地方。

  董裡正找來李老頭、顧大郎、顧二郎還有村中其他上了年紀的老頭一起商量,如今村中商量什麽大事,總愛找來顧家兄弟倆,讓他們聽一聽拿個主意,其實也是藉他們的耳朵,傳到京城顧馳那裡,看看提出的建議是否可行。

  董裡正給他們每人上了茶,「咱們月水村如今這麽熱鬧,我尋思著是不是可以利用起來。單靠種地謀生掙不了幾個銅板,如今村裡每天有這麽多遠道而來的人,光給他們做頓飯一天也掙不少錢呢!村裡人多,不是每個孩子都有讀書或是研究東西的天賦,還是要找一找其他出路,讓咱們村子的村民,不管是年齡大的、還是年齡小的,都可以謀生,不至於餓肚子。不僅不餓肚子,還要過上好日子。大家有什麽想法沒有?」

  顧大郎思忖一會兒開口,「董裡正說的不錯,咱們村子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就要利用起來。這幾日也有不少外來的客人午時留宿在我家裡面,給他們做頓飯,輕輕鬆鬆便到手幾錢銀子,確實要比單純種地划算許多。若是能够吸引更多的人來到村子,同時吸引他們在村子逗留的時間更長一些,咱們村民賺的錢會更多。」

  李老頭、顧二郎 有其他幾位老大爺也紛紛開口,說出自己的想法。

  到最後董裡正拍板,「咱們見識少,給三郎去一封信,將情况詳細的告知他們,看看他和顧老頭怎麽說。」

  顧大郎給顧馳去了一封信,告訴顧馳這件事的詳細情况,同時還有一家人的家信。

  書信在路途上慢慢的隨著商隊一起來到上京城。

  京中的日子還在繼續,葉溪在國子監教授外語,顧父成了工部正式的官員,小桃子和舟寶一日日長大,啓蒙識字,是家中的開心果。

  不過顧馳在戶部可就不那麼順利。

  他是正四品下的戶部右侍郎,之前幾年一直待在翰林院,在戶部沒有什麽根基,如今來到戶部幾個月,沒有貿然嶄露頭角,而是向上峰和同僚取經,一點點的瞭解戶部的情况。

  戶部掌天下土地、人民、錢谷之政、貢賦之差,自然也掌管著大周朝的錢袋子,也就是國庫。

  雖說六部都是大周朝的部門,可五指還有長短呢,更何况是六部,戶部因爲與銀子打交道,一直是六部之中最受皇帝重視、待遇也是最好的那一個,當然一旦遇到事情,肯定也是最棘手的那種。

  文正帝最近在著手處理前朝遺留下來的問題,前朝皇帝不作爲,大權旁落,整個朝堂風雨飄搖,由世家大臣把控,相應的,國庫的銀子沒進皇帝的口袋,而是如同左手倒右手,都進了那些臣子的口袋裡。

  這些臣子自是沒有明目張膽的將國庫的銀子拿入自家庫房裡,他們美名其曰「借銀子」。

  今個自己老母得了不治之症,看病要銀子,就開始向前朝皇帝哭窮;明個沒銀子買房子,要留宿街頭了,也要向前朝皇帝哭窮。

  前朝皇帝不管事,臣子說什麽就是什麽,大手豪邁一揮,將國庫裡的銀子撥給臣子,唯一一點勉强值得稱贊的地方,便是讓借錢的臣子打了借條。

  可惜有借條也沒用啊,臣子不還錢,當皇帝的還能一直拉下臉面讓臣子還錢嘛?加上文正帝新登基那幾年沒什麽實權,借銀子這件事一拖再拖,時到今日也沒人還銀子。

  文正帝不樂意,如今他大權在握,國庫充盈,百姓才能安居樂業。雖前一段時間,三千人馬出行、外朝使臣來賀送來了不少黃金白銀,可誰也不會嫌弃銀子扎手,他作爲皇帝亦是如此。

  文正帝下定决心,此次一定要將前朝那些臣子的借銀要回來。還特意找來戶部的官員談了話,叮囑他們一定要將這件事情辦成。

  皇帝輕飄飄一句話,重擔全落在了戶部的人身上。

  這個事情可不好辦,要考慮的事情太多,可端看文正帝的態度,無論採取何種辦法,都要將銀子要回來。

  戶部的官員一個個愁眉苦臉,唉聲嘆氣,連飯都吃不香了,這可真是個難差!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