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衛子不衛夫(4)
霍去病再次出手, 帶領眾臣上疏劉徹請封皇子劉閎、劉旦、劉胥三人為諸侯王,諸侯王是要「就國」的,直接就要把除了太子劉據之外的所有皇子都給「送」到封地去。直接釜底抽薪, 一勞永逸。
要不怎麼說劉徹是個大渣男呢!王夫人多受寵啊, 說送走就給送走了,當時王夫還病著呢!唯一的特殊待遇就是讓她自己給兒子挑了封地, 王夫人也是挺狠,直接挑洛陽, 那可是兵器庫, 你還不如直接說想造反了呢!劉徹果然沒同意, 給封到了齊國。
三個皇子封王就國後,宮中兩位生有皇子的王夫人和李姬也都隨著兒子去封地了,剩下的妃嬪還有什麼不明白的, 那就是皇后與太子的地位那是槓槓地,因為人家靠山硬啊,一個驃騎將軍霍去病,就聯合了二十七名重臣上疏請封皇子為王, 直接PK掉最受寵的皇子與夫人。這還是在軍隊中威信更高的大司馬大將軍衛青沒有出手的情況下呢!
所以,大家還是老老實實的混著吧,千萬別惹到皇后與太子, 碰之則死啊!就問你怕不怕。
王夫人經過一路顛簸,到了齊國沒多久之後就病死了,劉徹很傷心,遣使者去封了齊國太后, 各種痴情各種想念,酸得婧瑜牙疼。
齊國有個叫少翁的聽說劉徹那一出一出的痴情種子表現,自告奮勇進宮神神叨叨的跟劉徹說他會招魂,劉徹就真信了,隔著布幕見著個影子就各種傾訴想念什麼的。第二天就給少翁封了文成將軍,賞了好多銀錢,以賓客之禮待之。
婧瑜對劉徹這種迷信的行為嗤之以鼻,彫蟲小技而已,也就騙一騙他這種古人了。
衛長公主與曹襄的兒子曹宗過完百天,平陽公主帶著小兩口和孩子一起回宮看望婧瑜。其實婧瑜本心是非常非常反對姑表結親的,近親結婚對後代非常不好,但是平陽公主與衛家的關係實在是太複雜了些,她實在沒有立場反對,也反對不了。劉徹還處在一個恨不能把他認為世上最好的一切都給衛家人的狀態裡。他就是這麼個人,喜歡的就恨不能給你所有,不喜歡的殺你全家都不帶眨眼的。
何況曹襄還是個好孩子,年紀輕輕的就隨著衛青帶兵打仗了,也是參加過漠北之戰的,比後面那個大騙子欒大可是好太多了,兩個孩子感情也好。婧瑜沒有辦法,只好儘可能的保住曹襄的性命,別讓孩子們傷心就是了。
婧瑜看到漂亮的小奶娃兒高興,加上身邊還有好幾個孩子,就想找點什麼遊戲哄孩子們玩兒,想起少翁那出招魂的把戲,便有了主意。吩咐人準備,不久之後,就給孩子們表演了一出生動有趣的皮影戲。孩子們看得高興了,平陽公主的臉色卻變了。
「皇后,我怎麼看著你做的這個影子戲跟文成將軍那招魂之術有幾分相似?」
「姐姐眼光好,我想大概是差不多吧!」
「這麼說那少翁是在欺騙陛下了?豈有此理。本宮要去告訴陛下,這種欺世盜名之輩必須嚴懲。」平陽公主很生氣,她還是比較正直的人。
「姐姐不必如此氣憤,陛下想念王夫人,有人能稍解陛下的相思,也算有些功勞的。」劉徹那麼自負的人,能聽別人的勸?別逗了。
果然,婧瑜這種與挑釁無異的給劉徹找彆扭行為很快受到了教訓。劉徹當天就知道了皇后在椒房殿為孩子們表演了影子戲,他多聰明啊,稍稍一想就知道自己之前被少翁當傻子涮了。但是他會承認自己傻嗎?不能夠啊!除了找了個無關緊要的理由殺了少翁,對於皇后打他臉的行為,也是不能忍。連著三天因為一點無關緊要的錯處派人到椒房殿訓斥皇后,一點面子都不帶給婧瑜留的。
婧瑜誠惶誠恐的聽著,然後就該幹什麼幹什麼了。反正劉徹也不會為了這麼點兒事就廢后廢太子什麼的,時不時的給烈火烹油般的衛家降隆溫並沒有什麼壞處。
元鼎二年,在請示過劉徹並得到劉徹的大力支持之後,三十七歲的衛青娶了四十四歲的平陽公主為妻。這一對相差七歲的姐弟戀終於修成了正果。對於這亂七八糟的關係,婧瑜都沒法說了。反正他們劉家姐弟就是盯上他們衛家就是了。
衛青與平陽公主之間有多少愛情,婧瑜沒有看出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是勢均力敵的感情,如果衛家不是如日中天,平陽公主不可以自降身份嫁給昔日的奴僕,如今,誰高攀誰還真不好說。反正是平陽公主主動提出來的是真的。要不婧瑜怎麼總說衛青是明白人呢!三十七歲,快要當爺爺的人了,心裡沒有成算,沒有取捨,怎麼還會結這麼一次現在會被人議論,以後會一直被人議論的親。
婧瑜在衛青與平陽公主成婚之後,對劉據說,讓他永遠認著,他的舅舅為了他,放棄了很多很多。
四十歲之後的劉徹在這時代已算是開始步入老年了,他開始迷信神仙,開始不停的出宮巡遊天下,一心想著能夠偶遇神仙。開始尋訪方士,在宮裡養方士,研究《淮南子》等修仙的文獻。皇帝不在家,家裡總得有人做主吧,於是才十三歲的太子開始跟著丞相們參知政事,一點點的接觸到這個國家的核心決策層。婧瑜跟他說,知道的要少說,不知道的不要說,主要是多聽,多看,多想。劉據執行得很好。
劉徹出門的時候,如果驃騎將軍在家,那是一定要帶在身邊的,若是不在,常跟在身邊的就是霍光了。霍光在上疏請封皇子的時候,是站在太子一邊的,婧瑜也得領他一份情,雖然他只是跟自己的靠山哥哥保持一致罷了。
婚後的大將軍與平陽公主過了上一段安靜而甜蜜的婚後生活,衛青是淡泊的人,朝堂上他是能不說話就不說話,下了朝,不養幕僚不結交官員,不是伺候他的那些馬就是打獵釣魚,要麼就是教教孩子。他是淡泊了,但是威望並沒有減少,軍中的將領有幾個不是從龍城之戰又開始跟著他之後一點點提拔上來的。將軍永無解甲歸田之日,就是這個意思了,那是個講忠誠的地方,就像後世能看到帶著將軍銜的大領導看到回家務農的老班長一樣要行禮是一樣的道理。
大將軍安於平靜的過起了半養老的生活,帶軍的事情當然就壓在了年輕的驃騎將軍身上,閒不住的驃騎將軍征服了東南亞之後,又把他的騎兵帶到了東北苦寒之地,他這輩子雖然是享了別人沒享過的福,也算吃盡了別人吃不到的苦。大東北富饒的土地成了驃騎將軍鐵蹄下新的帝國疆土,婧瑜的餐桌上又多了東北的人參和鹿茸。
婧瑜沒法定義霍去病是不是個好父親,他是個成功的軍人,是大漢最閃耀的戰神,是好兒子,好哥哥,好外甥,好臣子。但是婧瑜實在不知道他是不是個好父親,他把剛剛出生不到半歲的孩子常年扔在宮中,一年也見不到幾次,見面也只是簡單的問一問,見不到多少關切。但是他每次回來,又都會給孩子帶很多很多的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從那些東西里就能看出來他都到過什麼地方。因為每一個地方他都會為他的孩子蒐羅新奇的小禮物。
京城的百姓們已經習慣了驃騎將軍隔上一段時日就會帶著勝利的消息凱旋,然後就會聽到大漢的版圖又擴大到了哪裡。從皇上到平民,已經沒有提起驃騎將軍又得了什麼賞賜,又有什麼封賞了,人們都選擇性的遺忘了這一個步驟,確實是封無可封了,他一個打下的版圖已經快超過了大漢原有的所有土地,若是照著功勞賞,封王都是說輕了。
劉據越長越出色了,溫文而雅,謙謙君子的樣子,但是他並不文弱,在婧瑜的刻意要求和衛青五六年悉心教導之下,太子的劍術並不比軍中的將領差什麼,唯一的差別可能就是實戰經驗了。劉徹開始帶著太子出行。
太子第一次跟著他父皇出行路過汾水的時候,便在汾水上得了寶鼎。這是大大的祥瑞,大臣們恨不得把生平所有的華麗辭藻都拿出來頌揚一番,劉徹本人也非常非常高興,自己做了好幾篇賦不說,還讓司馬相如,東方朔等文學大拿都專門做賦頌揚他問鼎天下的偉業。
人人心裡有桿稱,從來沒有人說出口,但是有多少人心裡會有疑問,上天選的到底是皇上還太子呢?畢竟以前皇帝每一年都出行數次,卻只在太子陪同的這一次得了寶鼎。
不光天下臣發這麼想,劉徹自己大概心裡也沒底了,那之後,再沒有帶太子出去過,當然,他也再沒有遇到過祥瑞。漸漸的就有了傳言,太子是天選之子什麼的,太子劉據在他還沒有在政治有任何作為的時候,就因為一個鼎被天下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