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方孝孺的餿主意
平安奔襲北平,被攔在城外,當成了活靶子,而燕王這邊也派大將劉仁黑夜馳還,攜火炮數十門,至城外即燃響巨炮,城中燕兵衝出,雙方夾擊,大敗明將平安,斬首千余。平安走還真定。
九月甲辰,平安及燕將劉江戰于北平,敗績,還保真定。
而那個時候的文景輝,已經帶著車隊往家裡走了,九月過後,北方便冷了起來,他不趁早回到家裡,會被風雪隔在外頭。
回到家裡之後,第一個去拜訪的就是住在道觀里的張三丰。
「你個小傻子!」文景輝將他拜了義父的事情,說給了張三丰聽,張三丰聽完就敲了小大夫腦袋一下,恨鐵不成鋼的直跳腳。
「師父,你至幹嗎?」小大夫抱著腦袋縮著脖子看著老頭兒:「我有個義父,將來他當了皇帝,我也是義子干殿下了!」
「還干殿下?」張三丰唉聲嘆氣:「本來想著帶你走遍名山大川……。」
「打住!」文景輝一擺手:「天底下的名山大川,我也走過了不少,不用走了吧?」
「你才多大?還都走過了?吹什麼吹呀!」張三丰壓根就不信。
「不說別的地方,武當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
「你說的有的對,有的不對!」張三丰立刻就反駁了起來:「酒井是什麼?那裡又不是釀酒的地方!」
文景輝吧嗒了一下嘴,他想起來了,那是清朝咸豐年間的事兒,那個時候才有「九並」來著……。
很多東西,也是後世才有的,例如武當的金殿之類的……。
「那你說,有什麼地方,是我沒去過的!?」文景輝覺得自己說不行,讓他問好了。
「你知道嶗山么?」前段日子,張三丰正好去了嶗山遊歷,乾脆拿出來為難小徒弟了。
「古代又曾稱牢山、勞山、鰲山等。它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嶗山的主峰名為「巨峰」,又稱「嶗頂」……。」
恰好,文景輝對嶗山可謂印象深刻,尤其是有名的「嶗山啤酒」。但凡是能說的,他都說了。
其實,他當時只是背了一遍嶗山的旅遊的手冊,當然,儘管都是簡介,可一般沒去過嶗山的人,還真是不知道。
尤其是這個時代,記錄都是一些文言文,根本不可能像文景輝說的那麼仔細。
「你還真去過啊?」張三丰想了想,又問了泰山,甚至是雲南大理等地,發現文景輝都知道,說的比他詳細。又找了一些天池、雪山之類的地方,都是一些不容易踏足的地方,可是文景輝都說的頭頭是道!
關鍵是現在的人都不容易去的地方,可在未來,很少有地方是人去不了的,連外太空都能漂浮了,更別提什麼深山老林了,那個時候,沒人踏足的地方太少了,也就他們古人當一回事。
「可那也不能認燕王為父啊!」張三丰還是彆扭:「你說說你一個小免崽子,能斗得過老朱家那小狐狸么?」
「師父,我以前就認識燕王,說實話,他這人講義氣,重情,心胸寬廣,你不知道,我以前還給過燕王府出難題,當年啊……。」文景輝將最早,自己的堂兄冒充自己的事情,給燕王府惹了麻煩。
文景輝說了之後,對燕王並沒有厭惡自己這個小小的秀才而對他有了些不同的感觸,他不是那歷史上的傳說,而是這塊封地上的主人。
若是換了別人,恐怕所有牽涉的人,都會被報復,但是燕王沒有,還給了他一個公道。
嗯,還給他晉封了孝友,挺有意思的一個人。
到了後來,不期而遇,避雨,避到了他們家。
「老朱家的人,沒一個好東西!」張三丰對老朱家的人,一直保持著偏見。
「我覺得挺好,您老不能老是帶著偏見啊!」文景輝撅嘴,給自己新認的義父漂白:「他爹是他爹,他是他!」
「嗬!你還有理了!」張三丰暴躁不已。
「不是有沒有理,而是您老看人帶顏色!」
「我怎麼看他帶顏色了?」
「哼!在我的眼中,朱棣是一個很好的人,重情,重義,重承諾,是個心懷天下的人。你看他即便是靖難,也從不擾民,連被人欺騙,差點兒掉了腦袋,不也沒為難那些人嗎?知道他們是為官所迫,就沒為難他們。可你看看那些人回去了之後,就被朝廷的人給按了個通敵的罪名,差點兒被人給流放三千里。」
「那是他……。」
「那是他仁慈!」
「我……!?!」
「還有啊,他完全可以……。」文景輝說了朱棣諸多好處,並且極力的為朱棣歌功頌德。
「你就給他說好話吧!」張三丰被文景輝說的一句話都答對不起來,這個鬱悶啊,就別提了。
「……所以,我覺得我認了個乾親,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他人品好,我信得過,將來他登基了,我也就不用花那麼多精力在後勤上了。師父,我說過,要給武當山歸到您名下,峨眉山,有金頂,武當,山頂上咱蓋一座金殿!」
「蓋金殿幹什麼?」
「供奉您老的金身!」
張三丰大怒:「你個不孝的東西!我這還沒死呢!」
冬十月丁巳,真定諸將遣兵援房昭,及燕王戰于齊眉山,敗績。
這個時候已經是霜降過後,河道結冰,天氣已經見冷,朝廷的軍隊,凍的哆哆嗦嗦。去年就是如此,但是去年好歹也有個棉衣棉甲,今年可倒好,這次連軍餉都被剋扣了。
眾人怨聲載道,朝廷上整日里為了這些個事情爭爭吵吵,建文帝一個頭兩個大了。
建文帝被吵得頭疼。
散朝之後,御書房裡,建文帝一臉戚戚然。
「皇上,您別太著急,大不了,咱們讓戶部再想想辦法……。」方孝孺是朱元璋留下來,給皇太孫的大儒,他也是真的心疼這個年輕的帝王。
當時,他也是贊成削藩,不過卻不贊成激進,可那些個年輕的人都忍不住,削藩是削了,可削大發了。一年之間,幾位藩王全都聽調不聽宣,幾位親王,不是死了就是被囚,若是換了自己,恐怕也要造反了。
「戶部說沒錢,沒糧,要什麼沒什麼,還能幹什麼?」建文帝的火氣不小,若非是方孝孺,恐怕早就爆發了。
「這世間的事情,哪能盡如人意呢?」方孝孺依然好脾氣的開解建文帝:「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苦其心志……。」
這些道理,建文帝都知道,可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
一把火,燒沒了糧草,燒沒了軍械,燒沒了軍餉,這麼多東西,怎麼籌集?如何籌集?那麼容易?
「先生,如今什麼都沒有,拿什麼讓軍卒們去抵抗燕軍?」建文帝整個人都沒了精氣神。
「皇上,外物沒有,但人心,還是可以一用的。」方孝孺也沒少想這個事情,倒是真想出個不是主意的主意。
「請先生賜教。」建文帝對這位領命大儒還是很尊重的。
方孝孺向建文帝出主意反間燕王父子:派使臣密至北平,賜燕世子朱高熾皇上御筆親詔,「如歸朝廷,許汝為王」。
「這可行么?」建文帝有些猶豫:「朕的那位堂弟,雖然身形蠢笨,可人卻是聰明知禮,百善孝為先,他能……同意嗎?」
「皇上,聽聞世子讀書很有心得,這忠孝仁義,忠在前,孝在後,仁義之人,必定知道什麼是『大義滅親』是何意。」方孝孺越想像越美好。
他認為,人讀聖賢之書,怎能不明事理?
燕王世子既然通曉經史子集,肯定深明大義啊!
說起燕王世子,那個小胖子,建文帝還真是對他印象深刻,因為小時候胖乎乎的跟在他身後喊「哥哥」的人,只有燕王世子一個。
而同時被洪武大帝教導的孫輩里,也只有建文帝這位皇太子的兒子,和燕王的世子。
回憶是美好的,建文帝被轉移了注意力,跟方孝孺說起了燕王世子,都是一些褒獎的話,方孝孺從建文帝口中的小堂弟,覺得此事十有八九能成。
於是,建文帝真的提筆寫了一封信,裡頭只有一句話:如歸朝廷,許汝為王。
還給放了一件信物。當年,下面的人上貢了一塊夜明玉,此玉晶瑩剔透,朱元璋一見之下很是喜歡。不過當時還有建文帝和燕王世子都在,倆小孩子也喜歡,而且因為孩子小,什麼情緒都擺在臉上,朱元璋一看兩個孫兒都喜歡,便讓人將夜明玉一分為二,各自雕刻了龍型,賜予二位孫兒一人一個,一個龍型抱著「血脈」二字,一個龍型抱著「至親」二字。
是他們倆小時候的秘密,沒給皇太子和燕王知道,當然,太子妃和燕王妃也不知道。
這是為了勾起朱高熾的回憶,這是方孝孺提起,建文帝付之行動,派了專人快馬,去了北平府。
燕王世子朱高熾,還不知道大難臨頭,他被張三丰叫來了兩儀觀,給道觀挑水呢!
用的木桶,是尖底兒的,打了水,一路拎著去觀里,路上不能停歇,因為一停歇,水桶落了地,就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