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世界大戰·壹
乾隆越來越經常性地將永璿招入東暖閣問話,而且這種問話不僅沒有避諱宮廷裏的太監,甚至連軍機大臣、翰林院的侍讀侍講大學士都沒有隱瞞。不少問話就是當著朝臣的麵,詢問的內容從內政到外交、軍事,無所不包,而在旁人的眼中,乾隆完全是向永璿谘詢治國策略。
皇帝想朝臣谘詢治國之策並非不可,反而會落下“納諫”的美譽。但是如果這個朝臣是皇帝的兒子,同時又是“儲君”的最大爭奪者的話,就會有很多遐想了。但是無論軍機大臣還是永璿本人,誰也無法知道乾隆此舉到底意在如何。
隻有乾隆心裏清楚,蘇合香酒已經越來越沒有效果,乾隆是個心中有偉大抱負的帝皇。雖然乾隆做出過不少糊塗的事情,但是在中國的曆史上,他也算得上是個有進取心的皇帝之一。但是現在乾隆發現自己已經力不從心,雖然他舍不得自己的皇位和權勢,但是心悸的毛病已經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即便是天子又如何?你不是天,你就無法逃脫命運的安排。
所以乾隆已經開說著手皇位繼承的安排,將永璿推到台前並不是為了樹立靶子,而是乾隆已經沒有能力處理這一切。與其等著自己死去的那一日,讓朝堂失去秩序;不如現在就將永璿納入到這個體係來,免得在自己駕崩之後,整個天下陷入混亂。
乾隆善讀書,對前朝的曆史自然是非常清楚。雖然乾隆舍不得現在的“□□”的滔天權勢,可是他也不得不承認明朝內閣的作用。朱元璋為了避免相權製衡皇權,就采取了裁撤丞相的做法。這種簡單粗暴的方法當然能讓皇帝手中的權勢無與倫比,可同時也讓朱元璋及其後代不少皇帝累得力不從心。於是朱家的皇帝們,慢慢將相權分散到內閣手裏,依靠五名左右的閣臣來共掌相權,同時再利用司禮監的批紅權製約內閣。更重要的是,作為內閣的執行機構,是對皇帝絕對忠誠的。所以也就有了嘉靖皇帝四十幾年不上朝,國家依舊無事的局麵。因為內閣和司禮監已經足夠保障國家的正常運行,同時內閣與司禮監的互相製衡,以及六部的相對獨立,都讓內閣無法出現權勢滔天的權臣。君不見嚴嵩即便那般無所顧忌,但是在嘉靖麵前卻是大氣也不敢出一口的。
當然,乾隆沒打算在清朝複辟明朝的做法,因為不僅讀書人已經對太監擅權深惡痛絕,更重要的是愛新覺羅家族的自尊心也不容許向“手下敗將”學習。所以乾隆除了研究明朝史書之外,將很多的精力都投向了江浙一代。
因為和珅在江南招商局裏貫徹永璿的“萌芽計劃”,再江南本來就有資本主義的火種在,故而在江南已經隱約有“資本主義啟蒙運動”的架勢。雖然永璿不遺餘力地推行近代化,可他也知道現在的中華帝國無法承受法國大革命那樣疾風驟雨的改革。更何況,法國大革命事實上是失敗了的,雖然為法國留下了變革的火種,可是也將好好的一個歐洲大陸強國變得不堪一擊。所以,永璿指示江南招商局將學習的目標定為英國,但是對於法國的思想著作也是不遺餘力地引進,隻不過在翻譯的時候,永璿讓剔除掉了部分過於暴力的宣傳。故而對於江南的士子來說,你沒讀過《英國大憲章》,或者不知道法國的伏爾泰就太落伍了。
因為永璿在江南曾經經營過一段時間,所以江南的官場也相對開放,資政局和議政院在江南官場是遍地開花。資政局其實就是官吏幕僚的擴大化,由當地最高行政長官指派當地有聲望的士紳加入,以備谘詢。這個仿英國“上議院”的機構已經常態化,故而也漸漸成了當地士紳製衡官吏的工具。與此同時,仿英國“下議院”的議政院則完全是從當地選□的,連官員都無法幹預的機構。雖然議政院這個機構並沒有任何編製,但是手上卻握著征稅和徭役的審核權。雖然這個審核權不是誰給予的,可是如果官府要繞開議政院來征收額外的稅賦徭役,那勢必引來江南的反彈。而朝廷對江南一向優撫,議政院裏的人又大多是當地有名望之人,故而最後的下場一般是惹事的官吏被調開。
同時在江南開風氣的是所謂“訟師注冊製”的推行,對於訟師這樣一個尷尬的行業,忽然之間得到了朝廷的承認。按照中國傳統的治國理念就是沒有訴訟才是太平盛世,可問題在於,人和人之間怎麽可能沒有矛盾?有矛盾並不可怕,如何調節這個矛盾才是最重要的。
訟師這種專業的法律人才勢必是調和人際矛盾的不得已招數,但往往也是非常有效的。兩個或多個訟師在公堂上或茶樓裏唇槍舌戰總好過幾萬人的大械鬥吧?現在在江南不僅是大商行的老板會雇傭訟師,一些大家族也會有自己的訟師以備不時之需。而且最可惜的是,訟師也開始專業化,有些訟師擅長刑事案件,有些擅長民事,而有些則擅長經濟,專業化的訟師也是保障一個國家在法律層麵上的平穩運行。
乾隆雖然也認為出現在江南官場的新生事物似乎有些“離經叛道”,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認正是這些奇怪的事物出現之後,江南呈現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態勢。永璿在江南的動作絲毫瞞不過乾隆,畢竟清廷對江南的重視除了體現在優撫上之外,還有一大部分是體現在監視上。三大織造局那是明麵上的,私底下的監視機構有多少,永璿都無法知道。
《英國大憲章》除了在江南引發閱讀狂潮之外,在京城其實也有不少“大憲章”的支持者存在。連乾隆也在枕邊準備了這麽一本書,雖然乾隆嘲笑英王沒有一個皇帝的尊嚴,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認,英國那麽一個彈丸島國居然能將手伸向全世界。如果清國沒有累積這麽多財富,再加上永璿的未雨綢繆,乾隆並不認為清國能與英國一戰。所以,乾隆也在思考一個問題,究竟是皇帝的尊嚴重要,還是帝國的尊嚴更重要?
當然,乾隆不會將這個問題拿出來和永璿討論,因為乾隆也大概猜出了永璿的想法。永璿在恭王府和招商局所做的一切都在表明,永璿在刻意淡化自己,“平衡”和“協調”才是永璿的管理之道。因此乾隆認為永璿是“大憲章”的支持者,雖然乾隆在心底承認《英國大憲章》不失為一條很好的道路,可他卻不想將自己的承認表達出來。
“後來的事情自有後來者去處理,朕操心這麽多做什麽?”乾隆合上《英國大憲章》,暗暗笑道。書案上來自北方的各路戰報,“朕現在要操心的是如何打贏這場戰爭!聖祖爺當年沒有做到的,朕一定要做到!”
永璿其實很清楚乾隆的心思,自己這個便宜皇阿瑪一直是以康熙為榜樣,所以永璿誘使乾隆支持對俄國戰爭的一個原因就是“雪恥”!不管史書這麽說,尼布楚戰爭事實上是中國輸了。雖然《尼布楚條約》被認為是中國與西方第一個平等條約,但實際上通過這個條約,中國讓出了遠東地區和西伯利亞地區。雖然中國並沒有實際控製過整個西伯利亞地區,但是遠東地區卻一直是中國的領土所在。真不知道鼓吹《尼布楚條約》的那些人將大唐時期的北庭都護府視為何物!後世子孫將祖宗辛苦打下來的領土送出去,不僅沒有想辦法拿出來,還將這中贈送行為視為友好交往,也難怪清朝後來的皇帝是一個個送領土送上癮了,連打贏了中法戰爭還要送領土送賠款。恐怕整個世界史上像中國這般“愛好和平”的國家不多吧?
雖然朝堂上鼓出《尼布楚條約》的人很多,但現在畢竟還是康乾盛世,朝廷還沒有糜爛到令人發指的地步,所以有識之士還是有的。乾隆自然也是痛恨《尼布楚條約》的人之一,畢竟俄國人將手伸到大清的“龍興之地”,這讓乾隆無論如何也咽不下這口氣。況且在《尼布楚條約》之後,俄國人在喀爾喀蒙古所作所為也讓乾隆憤怒。
想想看,一人在你胸口捅了一刀,還打算將你的手臂砍去一個,是個人都忍不了這口氣。
乾隆打開來自喀爾喀蒙古的報告,喀爾喀的精銳已經集結完畢,即將越過北部邊界對俄國人發動戰爭。乾隆擱下奏折,他也在思考一個問題,喀爾喀蒙古到底該怎麽處理?將這個外藩蒙古變為內屬蒙古麽?但是喀爾喀蒙古與愛新覺羅家族互為姻親已經很久了,可以說喀爾喀蒙古是乾隆的舅家也是說得過去的。如今要將舅舅家的東西劃拉到自己名下,饒是乾隆這樣的厚臉皮也有些不好意思。
“老八,喀爾喀的事情是不是太急躁了?”乾隆有些猶豫不決了。
永璿對俄國的戰爭主要作用除了要打退北極熊的貪欲之外,更重要的是為中華消除一個隱患。當年蒙古在中華危難時刻選擇撕破臉的做法,讓後世穿越者永璿氣憤難當。事實上永璿也認為,如果蒙古人真的要走,那請選一個好的時候好麽?好比兄弟分家,你不能在家族蒙受大難的時候,跟哥哥說,我要分家另過。就算分家另過也不要將哥哥家的東西隨手送人好麽?
永璿說的就是唐努烏梁海地區,這裏並不是屬於外藩蒙古的轄地,這裏從後金政權建立開始就是直屬後金政權的領地。在後金政權取代明朝政權成為中華的合法政權之後,唐努烏梁海自然也成了中華的合法領土。但是外藩蒙古在抗日戰爭之時提出要獨立,並且暗地裏將唐努烏梁海許諾送給俄國人。
想想看,在麵對外敵侵略的時候,自家家裏的弟弟忽然席卷財產跑路,這讓後世的永璿無論如何也平複不下憤怒。雖然唐努烏梁海地區丟失並不完全是外藩蒙古的錯,可外藩蒙古切斷了中央與唐努烏梁海的聯係,讓好好的一塊領土最後成了俄國人的囊中之物。
“俄國人在喀爾喀的動作是越來越大,如果不趁此機會好好教訓下那些心懷不軌的人,隻怕朝廷對喀爾喀就越來越沒有話事權。”永璿奏道。
乾隆其實也清楚,1727年簽訂的《布連斯奇條約》在事實上給俄國人開辟了插手喀爾喀的方便之門。不得不說,雍正皇帝在處理內政上還算有幾把刷子,但是在外交上就是一抹黑了。《布連斯奇條約》不僅承認了俄國在西伯利亞地區的統治權,也給了俄國人在喀爾喀經商的權利。這種所謂的經商權利給了俄國人大舉移民喀爾喀便利,同時通過盧布大肆收買蒙古貴族和活佛,為俄國建立“黃俄羅斯”造勢。
乾隆雖然不舍得去吞並舅舅家的財產,但是如今舅舅跟自己心思不一樣了,跟外人聯合起來謀求自家的東西,乾隆也唯有狠下心懲治一番。乾隆安慰自己,大不了給舅舅好吃好喝,好好供著就好了。
喀爾喀騎兵的異動並沒有瞞過俄國探子的眼線,雖然清國已經對俄國宣戰,但是被驅逐的俄國大使隻能通過海路南下繞過大半個地球才能將信函送回國。畢竟一經宣戰,清國就關閉了整個北方的陸路和海路通道,俄國大使必須抵達中東之後才能與俄國取得聯係。可問題在於,盤踞中東的奧斯曼帝國怎麽可能會在這個時候掉鏈子?他們自然是站在自己盟友一邊,繼續封鎖自己的死敵俄國。於是悲催的俄國大使隻能繼續航行,找到一個可以將清國宣戰文書寄回國的地方。
於是這也成了世界近代戰爭史上的一個笑話,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收到清國的宣戰文書是在清國宣戰半年之後。在接到宣戰文書之前,俄國人還一直以為發生在遠東的衝突隻是局部戰爭,卻沒有想到這是一場國與國之間的全麵對抗。中國人依靠著時間差打了俄國人一個措手不及,等俄國人醒悟過來的時候,遠東及東西伯利亞已經徹底淪為中國人的地盤。他們唯有在中西伯利亞與喀爾喀騎兵死磕。
“老八,黑龍江那邊可以動一動了。”乾隆思考了許久之後,終於下定了決心。
“兒臣領旨!”永璿心中大喜。
這不由得不讓永璿大喜,所謂“黑龍江可以動一動”的意思就是一方麵讓盛京方麵對遠東地區用兵,另一方麵用忠心耿耿的內屬蒙古人去取代外藩蒙古人。反正對於大部分蒙古人來說,內屬與外藩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有心人士卻知道,如果內屬蒙古慢慢蠶食了外藩蒙古,那麽蒙古就徹底成為中國的一部分。那些蒙古王公又如何甘心?
但是如今喀爾喀的精銳已經全部派往西伯利亞,清廷自然可以明目張膽地說讓科爾沁蒙古等內屬蒙古諸部接管外藩蒙古的防衛。誰敢在這個時候反抗?稍有異心的,自然被扣上“投敵叛國”的罪名送到陣前砍頭祭旗。在殺了一批王公大臣之後,牆頭草們紛紛屈服。況且外藩蒙古中向著清廷的人也不少,在這些人的支持下,朝廷開始了慢慢收複外藩蒙古的道路。
喀爾喀騎兵自然不知道後方發生了什麽事情,他們隻是在西伯利亞平原上馳騁,對俄國士兵展開追殺。不得不承認,唐朝的重騎兵在這個時代依舊是可怕的存在。猝不及防的俄國人還沒有舉起槍,就發現自己被蒙古人砍成了兩截。隨軍的教士不得不哀歎,“上帝再度揚起了他那可怕的鞭子!”
但是俄國人沒有想到,他們在遠東的據點也變得危險起來……
作者有話要說:這篇小說一定會上半個月完結掉!
ps:既然有讀者朋友問起,家裏的事情也稍微交代下好了。
我終究沒有趕上外婆的最後一麵,在我完成4月19日更新沒多久外婆就過世了。
從搶救到不治,隻有十四個小時。
外婆走得很安詳,隻是太匆忙了。
原本打算這本書完結之後,帶外婆出國去東南亞一趟。
沒想到,是個遺憾了。
謝謝大家的關心,真的很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