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皇后難為》第135章
第135章

  阜陽城內的百姓已經接連數日聽到了城外傳來的哭嚎聲, 那是痛失親人時發出的哀叫,也有瀕臨死亡時的恐懼哭泣,整日整日的傳進來。

  城門禁閉已經過去很多天, 儘管登不上城牆看不到城外的情形, 大家也都知道出事了,受外面的影響, 一些住在幾個城門口附近的百姓甚至夜裡都開始做噩夢,街頭巷尾, 孩子的哭聲都變多了。

  恐懼和笑聲一樣會傳染, 吞噬起來更來的可怕, 官府也無法阻止百姓談論此事,關於北嶺流民南下一路燒殺搶掠的事逐漸在阜陽城裡傳來,如今這些人都已經到了阜陽城外, 要攻城。

  若是一國之都被攻破了,那這離滅亡也就不遠了,大晉昌盛了這麼多年,對於阜陽城的百姓來說, 上至幾輩人都不知道打仗是什麼滋味,他們也從沒想過有一天阜陽城裡會打仗。

  所以多日前大批士兵開始在城門口戒備時,還有人不信, 鬧著要出城,而見到城外殺人的場景之後,這些人便又成了將這些事傳開去的那一批,他們當時看到的有多震撼, 描述出來時便是加倍的,而百姓們聽到耳中便又會誇張上幾分。

  於是,在城門關閉的一個月後,整個阜陽城進入了一種焦灼的狀態。

  城中暫時不會缺糧,百姓們尚且也還能好好過日子,六七月份正值暑夏,城門關閉後沒了從北嶺那兒運下來的冰,本就不安的百姓,情緒變得更加不穩定。

  這時經不起一點煽動,當有人得知北嶺那些流民之所以能夠逃出來,是因為皇上將鎮守在北嶺的數萬兵馬召回用於攻打盤踞在錦州的叛軍時,阜陽城中百姓對皇上的成見又加深了一分。

  他們也有親人在城外,此時都不知道是死是活,每天都有關於那些流寇殺害百姓的事傳進來,手段之殘忍,就是隔著厚厚的城牆,都讓人覺得瘆得慌。

  這些流寇有許多都是犯了事的,有些流放了十來年,有些才流放幾年,而壞人的事蹟通常是比較令人印象深刻的,所以到現在為止,百姓們都還記得其中有些人的事,是什麼原因被發配。

  且看他們沿途過來所做的事就知道他們是報復心極重的一群人,進城之後會做什麼呢。

  可縱使現在想逃,也逃不出去。

  百姓焦灼不安著,朝堂和宮中也不太平,皇上御駕親征離開阜陽城,在朝堂坐鎮的是以衛家為首的一群人,太子年幼,莫說是學著協理朝政,就是讓他在那位置上坐半個時辰,他都能給你哭上兩個時辰,不是要母妃就是要奶奶,才兩歲的孩子,能拿他有什麼辦法。

  不少大臣心中早就有了悔意,早知道德王歸來,奪回皇位之後會發展到這步田地,他們當初就不該聽衛老國公他們的話,支持德王登基,現在好了,沈家人走了,榮昌侯他們被囚在家中,鬧到流寇圍攻阜陽城,莫說那些百姓了,這些當官的都沒想到會發生這樣的事,而他們要比普通百姓更清楚那些流寇的厲害。

  呵,其中還有人與他們結下樑子的,雖說他們都是按規矩來辦事,那些人也合該有那樣的結果,發配去北嶺還是先帝仁慈,可在那些人眼裡,恐怕早就將當初負責辦案有所牽扯的官員都記恨上了,這要是遇著機會,指不定怎麼報復。

  這不,現在機會來了,人就在城門外。

  阜陽城裡剩下的人能夠支撐多久還不清楚,其中一部分還是喬小將軍帶來的,大敵當前不分你我,可總歸有一種特別微妙的感覺,皇上御駕親征在錦州,當爹的喬將軍在錦州城鎮守對陣,做兒子的來阜陽城幫忙抵禦流寇。

  此時的延壽宮中,張貴太妃抱著聰哥兒不肯放手,一雙眼睛快哭成了紅桃,她也悔啊,悔不當初,悔沒有聽兒子的話早早向皇上請旨去封地,現在她和孫兒被困宮中,兒子和兒媳婦在宮外又進不來,就連這阜陽城現在都出不去了。

  太后被她哭的頭更疼了,抬頭看林嬤嬤:「有消息了?」

  林嬤嬤搖頭,那意思也是明了,太后一次次派人傳到錦州的話,至今沒有回應,這都一個月了,快馬加鞭也能有兩三個來回,這些口訊信件卻像是石沉大海,一直沒有音訊。

  太后的心沉了幾分,不是沒有回應,是皇上沒有給與回應,難道他真的要棄阜陽城於不顧。

  前頭的事,不論是爭奪皇位也好,對反對的大臣用了手段震懾朝野也罷,那都是基於為了要穩固皇位,可現在是數百數千的性命啊,治國天下,治的是國,保的是黎明百姓,未有他們安康,這天下才能太平。

  御駕親征,兄弟反目成仇,他可還記得自己的身份。

  太后更擔心的是城外那些百姓,這些流寇虐殺百姓,而阜陽城遲遲不開城門,最後會引眾怒,那些在城外的百姓,恐怕也會跟著流寇一起攻城。

  張貴太妃的哭聲又傳到了耳中,太后抬起頭看她,重重呵了聲:「夠了,來人,將張貴太妃送回去!」

  張貴太妃抱著聰哥兒直接跪了下來求道:「娘娘,您就放我們出宮吧,聰哥兒做不了什麼太子的,他還是個孩子,什麼都不懂。」

  太后想起皇上要封聰哥兒為太子時她高興得意的樣子,這會兒後悔了。

  「你現在出宮有什麼用,這阜陽城你們能出的去?出城就會被那些流寇圍住,先帝在事將這些人貶去北嶺,你覺得他們會怎麼對待紀家人。」太后實在是煩了她現在這哭哭啼啼的樣子,叫人把她即刻帶走。

  張貴太妃是沒有和聰哥兒住在一起的,太子的衣食住行都有專人安排,皇上不在,便暫時養在太后這邊,張貴太妃也只能來延壽宮看看,皇上在的時候,她連太子宮都靠近不了。

  所以聽到太后要她離開時,抱著孩子還不肯撒手,最後連孩子都弄哭了。

  林嬤嬤帶人進來,兩個架她,很輕易就將孩子和她分開了,孩子抱到太后身邊後哭聲小了許多,大概是覺得祖母這時哭的有點可怕,挨在太后身邊不肯動。

  張貴太妃見此,更傷心了,可她在宮中半個人都指使不動,她帶不走孫子也出不了宮。

  屋內安靜下來後,太后給聰哥兒理了下衣服,看著他,不由想到了嫣兒和平姐兒,錦州舉旗,她就想到了她們是與凜兒在一塊兒,這樣也好。

  皇上御駕親征說要平亂,卻不似當年的先帝,兄弟反目,最後不論結果是什麼,受苦受難的還是百姓。

  想到此,太后又讓林嬤嬤派人往錦州送了消息,她希望皇上已經派兵回阜陽城。

  …………

  入了七月後阜陽城的天越來越熱,三伏天,天亮後沒多久太陽就熱辣辣往下照,從城牆上往下看,城外吊在木樁上的屍首,慘不忍睹。

  消息是先從城外開始傳起來的,那些流寇想要鼓動已經受創的百姓,皇上至今沒有帶兵歸來援救,是早已經放棄了他們,枉顧他們的性命。

  對於那些受盡折磨的百姓而言,這等於是燒斷了最後的救命稻草,他們期盼著皇上得知消息後會即刻派兵前來,一天,十天,一月,就算是等再久,心裡還是有期盼的,那是源於對上位者的信任,在絕境時,皇上最後會派人來救他們。

  可最後等來這麼一個消息,這些失了親人受了許多折磨的百姓即刻怒了,都不用人來集合,他們自發的衝向城門要衝破而入。

  城牆上的那些將士犯難了,若是流寇如此,毫不猶豫的亂箭射死,可要是這些百姓這麼做,他們卻不能直接下手,如此,倒是給了那些流寇可乘之機,混在百姓中破壞城門。

  消息在城外傳開後很快傳入了城內,不過三日,城中三處地方起火,就連衛國公府都沒能倖免於難,夜半時後院牆外被人扔了火石,直接把後廚房給點了,燒死兩個燒傷三個,後廚房塌了。

  另一處是北城門那兒,當時是巡邏的士兵發現了幾個鬼祟之人,他們竟想炸城牆。

  這些事很快引起了朝中大臣的注意,可注意有什麼用,姜大人從姜家出來去署裡,半路被喪失理智的百姓攔路扔石頭,砸傷了額頭逃回家去,到現在都不敢出府。

  城裡城外如今都亂成了一團,喬小將軍他們也堅持不住了,那些流寇已經開始指使百姓炸城牆,要不了半月,這些人就會衝破城門。

  皇宮中衛老國公命人收拾東西要先送太后和太子殿下離開,但哪裡是這麼好出去的,外頭就等著城內憋不住先出去,這個辦法行不通後,衛老國公又想讓太后出宮躲藏起來。

  就這時,南面的城牆被炸出了個洞,不用半個月,三四天的時間他們就能夠炸破那城牆,長驅直入阜陽城。

  喬小將軍即刻命人前去南城門補救,外面的百姓已經瘋了,炸藥裹在身上衝向城牆,這麼下去,整座城都要毀了。

  明明是暑夏,豔陽高照的天,卻蒙上了一層黑灰色的濃霧,盤踞在阜陽城上空久久揮散不去。

  城牆各處都是被炸過的痕跡,大大小小的洞眼,滿目瘡痍。

  風吹過,呼嘯聲中藏著哭聲,像是無辜死去的靈魂在悲鳴。

  兩日之後,城外那些流寇異常興奮,眼看著那由外往裡炸的洞越來越大,用不上兩天,再有一天就能炸破,而十里之外都還沒有任何消息,這阜陽城,他們佔定了!

  安置在不遠處用作營地的村落裡,白顯誠正與幾個人謀劃著攻進城之後的事,放下別的,首先就是要攻佔皇宮,挾持太后和太子,那些妃子中既沒有有身孕的,就沒什麼用處,關起來留著,還能威脅一些大臣。

  他們不是草寇,其中不乏有謀略的,深知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攻城之後先穩定局勢。

  他們之中有人想做皇帝麼,自然有,但更多的是為了報仇,在北嶺那種地方呆上十來年,人格早已扭曲,一路殺下來也只為了痛快。

  商量時,外面不斷有人進來稟報炸城牆的進程,過了不到一刻鐘又有人衝進來,卻不是剛剛那興奮狀,而是著急:「不好了,城北那邊出現了大批兵馬,把咱們的人都給殺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