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於飛
後宮裡瑣事不斷,加上如今孟昭儀有孕,楚皇后縱然有三頭六臂,也捉肘見底。
見慕容薇如今行事越發穩重,更有心好好歷練,楚皇后便頒下懿旨,命溫婉與陳芝華協助慕容薇,共同辦好今年上元佳節的詩箋會。
溫婉已在楚皇后身邊服侍多年,行事穩妥有章法,承辦區區一個詩箋會,自然不在話下。
便是陳閣老府上二小姐、慕容薇的表姐陳芝華,如今已滿了十六,也是秀外慧中的女子,早在家中幫母親打理中饋,行事亦是周全有度。
接了楚皇后懿旨,兩人便認認真真琢磨,時常與慕容薇一起探討辦好詩箋會的法子。
溫婉還未冊封,尚未完全卸去尚儀的身份,平日依舊幫著楚皇后理事,不過住處從鳳鸞殿換到了含章宮,楚朝暉親自為她佈置了房間。
過了初五,楚昭暉便從宮內又搬回安國王府,將偌大的含章宮交給溫婉打理。
溫婉喜靜,含章宮內留的人不多,閒來烹茶撫琴,到是十分清幽的好地方。慕容薇見這裡安靜,便每日約著陳芝華來含章宮準備詩箋會的事宜。
即便溫婉封了郡主,她如今有生母生父在世,也不便一直住在安國王府。慕容薇私下裡早求了母親,要溫婉如今依舊住在宮內,與她們姐妹一起隨著韋娘子、齊娘子等師傅學習女紅與六藝。
年前有人見安國王爺的喪儀上,溫婉以義女的身份哭靈,暗地裡譏諷溫婉為了飛上枝頭變鳳凰,連這種事情也肯做。
如今,又因溫婉冊封的旨意遲遲未下,便有人想著看這位尚儀的笑話。待看到溫婉明正言順住進楚朝暉閨時的含章宮,又將隨著慕容薇姐妹一起隨在宮中教習,又有人開始心酸嫉妒。
清風拂山崗,明月照大江,說的便是溫婉這樣的氣度。
她心中無愧,種種寵辱淡若陌上自在花開,根本不理會外面謠言滿天飛。
宮學本是初十開課,因今年的詩箋會隆重,又是公主親自承辦,韋娘子便將開課的日子推遲到了正月二十,給了慕容薇和溫婉足夠的時間。
老師體恤,做學生的怎好偷懶,慕容薇去謝韋娘子的恩典,正好捧著每日一張的臨貼給韋娘子教課業。
韋娘子平日嚴厲,這一次認真看過慕容薇的臨帖,卻對著交來的課業露出滿意的笑容:「大公主筆力嫻熟,形神兼得,想來平日沒少下功夫。」
慕容薇汗顏,今時今日,腕上筆力比韋娘子認識的自己多了十幾年功力,自然能當得一句沒下少功夫的誇獎。她羞澀而笑,謝了韋娘子的誇讚,又鄭重地行了禮,才告辭出來。
與韋娘子告了假,慕容薇再去尋平日教授音律的齊娘子,將母后吩咐她承辦詩箋會的事情說了一遍,請齊娘子這邊也准假。
韋娘子嚴苛,齊娘子寬厚,慕容薇平日又喜音律,因此與齊娘子更比韋娘子相熟。
從小到大,齊娘子教授的一支《鳳凰于飛》舞,慕容薇已修習千百遍。
鳳凰于飛,翙翙其羽,亦集爰止。鳳凰于飛,翙翙其羽,亦傅於天。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潛意識裡,慕容薇曾將自己與蘇暮寒想成那一對相偕而飛的鳳凰。因此齊娘子教授這支舞時,慕容薇便學得十分用心,深得齊娘子讚歎。
如今,自己依舊是舞裡那隻鳳凰,卻是浴火而歸,涅槃重生。慕容薇回首往事,有些不勝唏噓。
兩世裡重見齊娘子溫和的笑容,一樣對著自己輕言軟語,即有為師者對學生的期許,更有為長者對晚輩的疼愛,慕容薇一如往昔,對齊娘子露出親近的笑容。
齊娘子自然准了她的假,也與韋娘子一般,將開課的日子訂在正月二十,還取了往年詩箋會上一些詩詞韻律的手抄本給她,看是否能泒上用場。
從齊娘子這裡告辭出來,又去壽康宮陪著皇祖母用了午膳,慕容薇才轉回璨薇宮。她歪在花梨木軟榻上瞧昨日擬定的名單,看有無添減,流蘇便慇勤地取過美人錘,替她捶著腰腿。
流蘇低垂著頭跪在腳踏上,慕容薇抬起眼,正巧望見她如雲的黑髮,以鵝黃絲帶半挽,簪著一朵綠碧璽的珠花,色澤瑩瑩,低調而奢華。
依舊是自己不曾見過的首飾,大約上一世裡她也這般大膽,將私相傳遞的東西堂而皇之帶在身上,而自己根本不曾在意。
捨得放長線,才能釣到大魚。已然交待了羅嬤嬤,留意流蘇在宮裡都與哪些人來往。慕容薇唇角翹起,十分享受流蘇美人錘的力度。
對照著請柬仔細看了一遍,核對無誤,慕容薇才懶懶起身,就著瓔珞磨好的墨,將名單仔細撰出,寫在一張流水蝙蝠紋樣的浣花箋上。
正奉陳芝華進宮,與她商討詩箋會的事宜,慕容薇便命人將浣花箋一併收在書案上那隻黑漆描金的花梨木盒子裡,與陳芝華過含章宮尋溫婉。
溫婉午睡方起,剛更了衣,挽了家常的矮髻,只簪著一朵內造的玉脂白堆紗宮花。她撫在案前,正手托香腮,凝神思考宴客的場所。
前幾日去望月小築那裡瞧過。今年春深,殘冬未過,望月小築裡還是一片蕭瑟,若是多加點綴又失了小築裡天然秀麗的本色,溫婉思來想去,總覺得如往年一般選在此處十分不便。
聽到宮人通傳大公主到訪,溫婉忙忙起身,趿了腳踏上鵝黃緞子的軟底繡花宮鞋,還未及迎接,宮人已然打起簾子,慕容薇與陳芝華一前一後走進來。
見溫婉發上簪的宮花十分別緻,陳芝華禮貌地讚了兩句,溫婉含羞笑道:「是我閒來無事,夜裡打發時間所制,陳姑娘若是喜歡,我那裡還有幾枝,你且挑喜歡的去戴。」
花廳裡籠著火炕,溫婉便請了兩人到花廳奉茶,再三請兩人炕上去坐。陳芝華執意不肯,只請二人上坐,自己請人搬個繡墩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