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交州之行(三十六)
諸葛連弩最早的稱謂是元戎弩,根據中記載:“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駑十矢俱發。”
意思是說,諸葛亮對原來的連弩進行了改進,去蕪存菁,將其命名為元戎弩。這種元戎弩的箭矢用鐵打製,長八寸,單次填裝可以發射十支弩箭。
所謂元戎,即元帥之意。朱熹解釋道:“元,大也。戎,戎車也。”戎即戎車,亦即古代的兵車,這種兵車採用單轅、兩輪、後面辟門的橫長方形車廂。車轅前端有衡,上縛軛,用以駕馬。這種戰車,在秦始皇兵馬俑坑中即有出土。
因此,元戎最早的意思指的是大的兵車,後其意思逐漸引申,便有了大軍、或者主將、統帥的意思。可見,諸葛亮所以將這種連弩命名為元戎弩,是將其作為戰爭中的定海神針使用的,因此對其自也極有信心。而實戰證明,這確是軍國利器。
既然事情的進展極為順利,回去的路上眾人自也是興致高昂,待一行人回山谷中取了存放在此處的一應輜重,又將褡褳解下來放到馬屁股上,才將捆綁得結結實實的林邑國王綁在一匹馬背上,策馬北上。
一路上眾人興奮莫名,的歌聲響徹雲霄。南征凱旋的勇士們僅以五十人之眾,便捉了一國之主回來,而己方竟未曾折損一人。異日京師獻俘,將是何等榮耀?至於林邑國可能會發起的報復,無論是郭斌還是王越,都頗不放在心上,便是事後得了消息的交州刺史朱符,亦只有暗暗慶幸的。
不怪他們神經大條,實在是此時的漢人對於周邊的四夷,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優越感。此時的大漢王朝,軍力強盛,政治制度優越,中原文化的先進性更是世所共知。所謂四夷賓服、萬國來朝,此時的大漢王朝,是真正的天朝上國。不要說小小的林邑國,便是對於北方的鮮卑人與匈奴人,漢人心中的優越性也是顯而易見的。這種優越性不僅漢人瞭解,便是鮮卑人與匈奴人也都覺得理所當然。
如今林邑國王被擒,無論是朱符還是王越,甚至是背後的士家,都只有對於立功機會來臨的歡欣鼓舞。眾人放開馬速,一路疾馳,不一日已到了九真郡。因郡中有士家的莊子,郭斌眾人便隨著嚮導徑直往莊子上歇宿。
此番北上與南下之時心境全然不同,大功既已告成,眾人便都放開心懷,在莊子上很是吃喝了一番。就連郭斌與關、張、黃忠,還有董杏兒,也有了遊樂的心思。當初雖也是在此處莊子上歇宿的,可眾人急著趕路,哪裡有心情好好瞧瞧這莊子?
因此,郭斌便在莊上下人的引領下,帶著董杏兒來莊子後面觀賞花卉。他哪裡懂得賞花,只是那管家說莊子後面叫什麼“白疊子”的花,很是稀罕,郭斌便想著董杏兒女兒家家的跟著自己東跑西顛,既然聽說了莊中有一處便是士燮都極喜愛的花園,便要過來搞一點浪漫。對於二人之間的關係,雙方雖都未曾言明,可是心中卻都知曉對方的意思。
別看郭斌在外面身份貴重,極得人尊敬,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手段,便是戲志才都有點兒歎為觀止的意思。可是,一旦到了這男女關係上,郭斌卻又成了那個見了漂亮女孩子便臉紅脖子粗,連一句利索話都說不明白的那個窮**絲。若是在後世,像董杏兒這種身材窈窕,姿容絕美的女性,郭斌只在電視與掛曆上看過,若說讓她作為女朋友,與哥們兒喝酒的時候的確吹過這種牛,可誰都知道那是酒後的瘋話。
果然,當在士家下人的引領下來到所謂的“花園”之時,看著眼前一株株綠色的植物,郭斌著實震驚了。
這些植物郭斌怎麼看怎麼熟悉,當他走近時看到一個個綠油油彷彿桃子的花卉時,他才真真切切地確定這所謂的連士燮都極為喜歡的觀賞性植物竟然便是棉花!是的,他沒有認錯。自小便生長在農村的他對於如何種植這種作物雖並不知曉,可至少他認識啊!更何況,有的棉桃已經開裂,漏出來裡面白花花的棉花。
郭斌喃喃地道:“棉花,棉花,可不就是花嘛!”
那下人見郭斌如此失態,心中自然極是得意,可他畢竟頭腦靈活。雖不知道郭斌究竟是什麼來歷,可看莊主這如對大賓的謹慎樣子,他便不敢放肆。因此,略帶矜持地介紹道:“不瞞公子,這花兒叫做白疊子。如今尚未完全成熟,還不大瞧得出好看來。待到了九月裡,這花兒完全張開了,裡面的白花兒便完全顯現了出來。到時候漫山遍野的全是一片的白花花,實在是好看極了。便是咱們士家的家主每到這個時候,也多要從番禺趕過來,就為了瞧這白疊子盛開的奇景兒!”
郭斌聞言,登時滿頭黑線,實在是搞不明白種上的棉花有什麼好看的。
只聽那下人還在喋喋不休地道:“公子您有所不知,這白疊子本是從身毒國傳過來的,因此極是稀罕。整個九真郡,怕也就只有咱們莊子上才有此物。聽說這白疊子在身毒國竟能長到三丈高,也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
然而,此時的郭斌卻有點神思不屬。看著這漫山遍野的棉花時,他心中所想的卻絲毫不涉及風月,如今他面色肅然,腦中所剩下的都是如何藉著這棉花佈局。
棉花作為這個世界上最主要的農作物之一,在後世產量極大,成本又低,卻是實實在在的白色的石油。它作為棉布生產的原料,成為推動人類技術進步的重要動力,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助燃劑,在世界近代史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資本是推動人類前進的源動力,而沒有什麼能比得上技術要求並不高,利潤卻高得嚇人的輕工業創造財富的能力。如今的人們普遍認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端是英國珍妮紡紗機的發明,珍妮紡紗機是用來幹嘛的?紡制棉紗的。棉紗是棉布生產的前一道工序,只有棉紗可以被大批量生產出來,棉布的工業化生產才是可能的。
因此,就在這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資本開始進入棉紡織市場,正是因為資本和利益的驅動,各種技術上的難題才能被一一攻克,第一次工業革命方全面展開,在地球上生存的人類才真正開始了聯繫日益密切的世界近代史。社會上一旦有技術上的需求,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
儘管有點赤裸裸,有點不太高尚,甚至有點不太乾淨,可是誰都無法否認其強大的推動力,這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因此,見到了打開近代工業革命鑰匙的棉花的郭斌,又怎麼會放棄這個幫助中華民族騰飛的希望呢?
棉花之所以在世界近代史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並不是因為棉布真的太過好穿,而完全勝過諸如絲綢、麻布等物。若是單論產量,棉花畝產並不比麻高,若論舒適性,較之絲綢更是差得遠了,可棉布偏偏就能獲得大發展,能夠成為左右世界經濟乃至政治、軍事動態的關鍵物品,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棉布兼具舒適性、實用性與經濟性,才是其最終戰勝的根本原因。
與麻布比較起來,絲綢柔順、光滑,是極為高檔的布料;而麻布雖也有苧麻所制的夏布,自夏商周以來就用於製作喪服、深衣、朝服、冠冕、巾帽等,可其使用和推廣卻有著地域性與時間性上的掣肘。因為夏布輕薄涼爽,多用於夏季,故稱夏布。然而,其在保暖性上明顯的不足,則使得北方人對此並不甚喜愛。尤其是在寒冷的深秋、初春,乃至冬季,誰都不想穿麻布。
而在保暖性上,絲綢與棉布無疑是甩了麻布好幾條街的。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人們只有先滿足了溫飽問題,才有餘暇去考慮倫理道德與個人榮辱,只有穿暖和了才能計較舒適性,才能有功夫臭美不是?
在舒適性上淘汰了麻布,那麼為什麼絲綢便沒有成為如棉布一般應用如此廣泛,影響如此巨大的布料呢?如此便要說到經濟性了。
蠶絲與棉紗都是將其紡製成為織物之前的原材料,而獲取蠶絲的過程無疑是極為複雜而成本很高的。無論是採摘桑葉、養蠶、還是繅絲,都是勞心費力且極需要技術和經驗的高難度工作,尤其是繅絲,即便是在後世,依然對工人的身體有著頗大危害的,因為蠶繭必須要浸泡在熱水中才能抽得出絲來。
而棉紗,則只需要四處種植了棉花,待採摘以後將其去籽,然後便可紡出棉紗來。因此,生產棉紗的難點,便在於去籽。與東方人神秘而複雜的織造絲綢的技術不同,棉花去籽的工作,便是毫無文化,工作速度極慢的黑人奴隸都可以完成。至於其在繅絲上技術支持,中國的元代便出現了黃道婆改良後的“捍、彈、紡、織之具”。到了十八世紀中期,英國首先出現的珍妮紡紗機更是使得棉紗的紡制進入了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階段。
除此之外,養蠶技術的限制,使得全世界只有中國才能掌握這種高檔衣料製品的生產技術,世界上其他國家便是只作上層加工,亦無論如何都要受限於中國的原材料供應。而棉花則不同了。
只要有土地,有水源,有光照,棉花基本可以在世界上極廣泛的地區種植,而且對於種植之人的技術要求極低。南北戰爭前,依靠黑人奴隸生產棉花的種植園之所以開遍了美國南部,正是因為棉花極強的適應性。因此,棉花的生產和加工,在經濟性上便有了極明顯的優勢。
可見,棉布所以能壓倒麻布與絲綢,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成衣布料,並成為第一次工業革命中最重要的助推燃料,絕非偶然。棉布的普及,是有著極深厚而合理的邏輯基礎的,這是資本的選擇,也是世界人民的選擇。
郭斌自然不懂得這麼多知識,他自也不可能就棉布的優點說出個一二三來,可是他知道棉布推廣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而且他懷念穿棉布衣服的舒適感。因此,他心中暗暗思量,考慮著如何才能將棉花利用到極致。
看著郭斌出神的樣子,董杏兒也是滿臉無奈,可心中又極感自豪。無奈的是,這個郭斌竟一點兒浪漫的細胞都不看,雖然她並未曾聽說過浪漫這個詞語。而自豪的是,這個男子肯定又在想大事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