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穿到古代當名士》第65章
第65章

  “聖人能盡自己的性,故能真見那人的性,與我一般,使他亦能盡其性。如不仁的,教他盡得仁;不義的,叫他盡得義……”

  “且慢!此處還該再解說一句——”

  臺上嘉賓正講解著“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一節,徐珵聽著聽著就忍不住站起來,打斷了他。

  他方才忍著羞恥只說自己不會,問了“聖人如何能盡人之性、盡物之性”等問題,可到福建才子講起題來,他那好為人師的性子就上來了,當場打斷對方的說法,站起來就要自己講,卻被主持人上來按住了。

  當然不是說主持人宋某仗著自己是北方漢子,比他們這等嬌小的蘇州才子個兒高體壯,一把給他按椅子上了,而是宋時堵住了他講出自家精義,壓倒那福建舉子的機會!

  他還沒問出“怎麼就輕易地盡了人之性”,宋時便舉著個大喇叭喊道:“徐君是方才那一句‘能盡其性’未能解透徹,還是又有別的不解之處?”

  那舉子本來叫他一聲“且慢”逼得尷尬地站在臺上,這會兒也緩過來了,微閉著眼,似乎正整理思路,等會兒好再說服他。

  徐珵承認過一回不懂,現在卻絕不肯再裝一回無知了,也撈起座椅上掛著的喇叭,直接對台下觀眾說:“前面那些我自然是懂的,只是‘能盡人之性’一句——”

  宋時當即攔住了他:“‘能盡人之性’一句,故當是解作聖人純乎天理而不雜人欲,故能盡天命之性。而天下人無論賢愚不肖,聖人觀其性也與自己一般,只是受累於私欲之蔽,不能明瞭己性,故而聖人推己及人,將他引導至複歸本性。孫先生方才所講之意可是如此?”

  孫舉人連連點頭:“鄙人方才便是這麼講的,不知徐君又有何處不解?”

  徐珵被宋時三攔兩攔的,高論沒拋出來,倒成了起來提問的,頗有些憋屈地說:“方才孫兄講到能盡人之性一句,只講了聖人體察人性,故能盡他的本性,卻未講如何使庸凡之人也能盡本性。”

  孫舉人被他這一問逼住,腦中一時轉不過來,臉色頓時有些發紅,咬著牙說:“我正講著‘凡不仁的,教他盡得仁,不義的,叫他盡得義,無禮無智的,叫他盡得禮智’,你有不懂的待我說完再問,這募地打斷人說話,也是你蘇州才子的禮數麼!”

  他雖然有理,可這話一說出來,就不再是學問之爭,是要在臺上引戰了。宋時忙居中調解了一句:“徐君年少,性子急,故有不解之處立刻就要問出來,孫前輩幸勿與他計較。方才前輩正講到聖人以仁義禮智教化世人,使其各盡天性,還是先講完了再單獨給徐君解惑。”

  他看似只是復述孫舉人請到何處,將他方才所用的“盡其仁”“盡其義”之語省略作“以仁義禮智教化世人”,實則暗含提示,提醒孫鳳鳴從“教化”二字入手,講解聖人如何盡人之性。

  孫舉人叫他點透了關竅,頓時思路開闊,先講完自己原先準備的,又添了段“設立政教,以整齊化導之,使人人歸複本性”。

  講完之後,他又心有餘悸地看了徐珵一眼,見他沒別的毛病要挑,才又繼續講了下去。

  宋時也跟他一樣提著心,生怕講到“能盡物之性”時,徐名人又來個“為何說聖人見物之性與見人之性相同”“如何盡物之性”。幸好孫舉人早有防備,寧可講得細碎,也不能少講一處,叫人挑出毛病,總算順順當當講完了此題。

  兩人都鬆了口氣,宋時不自覺地鼓了鼓掌,贊了聲“講得好”,鎮場子的桓老師也學著他一樣含笑拊掌,贊孫舉人講得細緻,絕無錯漏,順便也誇了徐珵一句“聽講用心,舉一反三”。

  老師和主持人都這樣鼓掌誇人,講完學還有些緊張的孫舉人,馬上要開始剖白自家無知之處的下一位學子劉學生,也跟著拍起手來。徐珵一個蘇州人不曉得他們福建人有什麼特別的風俗,見鼓掌拍手的人多,自己也拍了起來。

  有他們幾個一力帶動,臺上剩下幾位才子也茫然地跟著鼓起掌來。台下聽講的學生更不知所以,見臺上的嘉賓們人人鼓掌,不由自主地(也跟著鼓了起來。

  聽著這許久沒聽過的熱烈掌聲,宋時忽然想起來,中國好像沒有為演講鼓掌的習慣,他這回算是引領時代先鋒了?

  既然引領了,那就引到底吧!

  他拾起話筒放在嘴邊,情緒飽滿地說:“方才孫舉人講得詳細清楚,徐學生問得恰到好處,宋某聽過這一場,只覺本章中所有疑難之處無不冰析。諸位若也這麼覺著,便隨我為他鼓掌,以資鼓勵!”

  他將雙手舉到面前,重重拍掌,桓凌第一個應和起來。臺上台下掌聲未歇,又叫他們引動情緒,和著他的掌聲持續地、富有激情地鼓起掌來。

  宋時不清楚自己的歷史線上哪年有了現代意義上的鼓掌禮,但今天回去,他就可以寫一篇文章紀念這場歷史上首次群體性的鼓掌,供後世學者考古用了。

  “大鄭新泰二十四年五月初八,第二屆福建講學交流大會之自習會上,主持人宋時與評委桓凌引導場下七百余名觀眾為臺上嘉賓鼓掌。”

  這是個可以銘記史冊的日子。

  他激動地為歷史鼓掌,臺上的嘉賓們也激動地為自己鼓掌,就連徐珵也忘了剛才想出風頭而不得的憋屈,胸中激情湧動,晚上回去便寫了一篇文章,讚揚福建講學大會的好風氣。

  便是他們自己在蘇州辦講學會時,也只是自家登臺講學,講完之後,聽聽名家點評、同輩書生稱讚,早都是他聽徐了的,怎麼比得了今天這七百余人齊聲鼓掌?

  哪怕沒有點評,憑那雷雲低卷似的掌聲,也足以暢快過他平生所行的樂事了!

  他回憶著那種天地間只餘一片為他而起的掌聲的感覺,筆下如有神助,轉眼便鋪陳出一篇炳炳烺烺、字字珠璣的佳作。

  晚間祝顥等幾位友人念著他在臺上受了委屈,丟了面子,特地來勸慰,卻見他一副春風得意的模樣,早忘了上臺裝作不懂章句之羞。不等眾人開口相勸,他就滿面容光地拿出自己的新文與他們共賞。

  眾人傳看了一遍,又想誇他的字益發精進,又想誇他的文章錦繡生輝,但比起誇他,他們還更想問問他的態度怎麼就從“要給蘇州才子正名”變成了盡心盡力誇福建的講學會了?

  因為他是第一位在這福建講學會上被數百人同時鼓掌稱讚的,誇福建的大會就是誇他啊!

  他笑而不言,待眾人傳看完了文章,便搖著那頁紙道:“那宋時就是再忙,我寫了文章誇他的講學會,他總也得撥冗看一眼。但凡他看了我的文章,我就不信他能不被我的文采與書法打動,到時候我便以將這篇文章送予他為條件,叫他為我印成宋書版。”

  他當真拿著文章,尋了個課間休息的空子找上宋時,將那篇文章奉上,要他把這篇文章用宋氏印法給自己印幾份,自己好拿去送人。

  當然,印幾十幾百份他也不嫌多。

  宋時看著他這一筆弱不勝衣的褚體字,幾乎想摸摸他發燒沒有——一個歷史上有點名氣的書法家,竟然不用自己的書法印書,特地找上他來要他印成龐中華硬筆書法?

  徐珵十分堅定地說:“沒錯,我欲多印一些回鄉送人,這篇文章徐珵自謂還是有幾分文采的,便送予宋兄收著罷。”

  這也是名人早年書法,收藏幾年還能增值呢,不吃虧。

  宋時便不客氣地收起文章,應道:“既然徐兄有意要我這新雕版法印的副本,那我就給你印上兩百份可好?徐兄書法絕佳,文章雋雅,我想將這篇文章收錄入本屆福建講學大會語錄中,不知徐兄可否應允?”

  有這篇【未來可能成為】名人文章證明他宋時發明鼓掌禮,比他自己寫文吹噓可自然多了。

  兩人一拍即合,宋時回到縣衙裏,就馬不停蹄地掏出臘紙刻出他那篇文章。刻好後在刷油墨的紗網下墊上一層細綿紙,綿紙下方再夾上臘紙,最後在印刷盒底上鋪上印書用的上等皮紙,將紗網壓回盒上,提起油墨輥子就印。

  他印書印多了,也印出了經驗。

  印刷時在紗網和臘紙之間再夾一張棉紙的話,過多的油墨先被棉紙吸收一下再流到臘紙上,墨色會更均勻,也能減少一團墨滲到印刷好的紙頁上的問題。原本一張蠟紙只能印兩百餘頁,加了棉紙後,臘紙的消耗也減低了,一張臘版能清楚地印出五百余份文章,雕版的工作量也大減。

  這場大會雖然參加的人多、講學語錄多,他們師兄弟輪流著雕版、油印,到閉幕那天,竟差不多將大會語錄都印出來了。

  除了黃巡按這樣需要按時上班的官員,大部分來參加大會的才子名士都能在離開武平之前拿到他們印好的《語錄》。

  徐珵不光拿著了自己那份《語錄》,另還添了兩百份單頁文章,比別人拿得更多,而且自家寫的文章收錄在《語錄》中,也可借大會之名顯耀各省,甚至傳入京師……

  明年春闈他必能下場,而他的文章和才名恐怕已更早一步流入京中,記在考官心裏,還怕取不中進士?

  他早已忘了蘇州福建之爭,滿腹心事而來,心滿意足而歸。與他同來的才子雖然不像他那樣有文章印在《語錄》裏,但他的榮耀就是蘇州才子的榮耀,眾人回航時看著手中的新書,也頗得意他們蘇州才子的大作能夾在其中。

  須知這《語錄》裏原本只印臺上講學的內容,連福建人的文章都沒能夾在書中,可見他們蘇州人的文章還是壓過了福建!

  不光蘇州才子們從這場大會收穫了驚喜。參加大會的福建名士中,也有不少人在回鄉後遇到了一樁來自省府的驚喜——方提學親下帖子,邀請了數位在這兩場福建講學大會中展露出深厚學識的致仕進士作今秋鄉試的同考官。

  作者有話要說:  參考李東陽直講,張居正四書直解,李老師再忍忍,以後就改薅張居正的羊毛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